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栾城县第二中学 河北 栾城 051430)
【摘 要】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战,从高考方式、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都要进行变革。作为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该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这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培养
传统的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讲你听,我板书你笔记,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和内心体验,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 亟待改进教学方法 近日,我们对高中部分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国家现状与历史课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历史课的兴趣度、历史课课程设置、历史课教学方法、获得时政历史的兴趣及渠道以及目前国家现状与历史课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在关于“历史课教学方法”的问卷内容中,调查显示,喜欢“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开导、鼓励型”的教师占90%,喜欢“激情、微笑、以情感人”占53%,在教学中学生喜欢上课时能“生动形象教学,寓言、名言、故事、实例”占70%以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做人”占71%。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改进历史课教学方法要求强烈,提高教师素质紧迫性突出。
2. 增强学习动力,扩大学科亲情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课程,内容包括近代现代史、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所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理解、分析社会现象,特别是帮助自身成长提供了很多现实性的帮助,是一门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不断地对学生强化此观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这是一门“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僵死的学科。讲授时应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例,教会学生实实在在的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如: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世界观,就能解决多少生活中困惑的问题,甚至历届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都以哲学原理作为题材或理论依据;再如学会“两分法”能使自己明显地感觉到成熟了、理智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科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同时,要增强学科学习动力,重视师生的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也是扩大学科亲情的重要因素。
3. 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了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重视情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用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之火,燃起学生的情感火焰,这对中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针对某些进步或成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表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书面、点头、微笑等;范围可拓宽,如:考试、作业、笔记、回答问题。适当的表扬如同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生由此获得前进的动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气语调里,表现在他的每一个手势里,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关爱的眼神里,也表现在每一块脸上的肌肉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能调动学生的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吝啬对学生付出爱与情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 面对现实情境,正确引导教育 历史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社会生活节奏变快,社会现象、形势风云变幻,课本内容往往使学生缺乏新鲜感。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在教学中引用社会生活新鲜事例,尤其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深刻思考,正确对待,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如现时期,人们对中国的非主体地位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腐败问题、台湾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非常关心,限于认识水平又难以搞清楚。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从我国国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正面引导和教育学生,坚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从高考来看,命题涉及社会热点的程度在加强,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搞好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意味着教师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关注时政,挖掘热点,要求教师具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力。历史教师不能满足现有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开拓创新,按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教育人”的原则,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等,研究探索出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新方法、新手段,并在教学中适应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变换教学方式,贯彻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如果把教育变成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厉害关系,把正常的做人,生活必须的情感素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的过程之外,教育就会出现巨大的危机。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耦合。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育的目标就会水到渠成。
【摘 要】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战,从高考方式、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都要进行变革。作为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该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这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培养
传统的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讲你听,我板书你笔记,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和内心体验,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 亟待改进教学方法 近日,我们对高中部分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国家现状与历史课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历史课的兴趣度、历史课课程设置、历史课教学方法、获得时政历史的兴趣及渠道以及目前国家现状与历史课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在关于“历史课教学方法”的问卷内容中,调查显示,喜欢“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开导、鼓励型”的教师占90%,喜欢“激情、微笑、以情感人”占53%,在教学中学生喜欢上课时能“生动形象教学,寓言、名言、故事、实例”占70%以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做人”占71%。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改进历史课教学方法要求强烈,提高教师素质紧迫性突出。
2. 增强学习动力,扩大学科亲情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课程,内容包括近代现代史、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所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理解、分析社会现象,特别是帮助自身成长提供了很多现实性的帮助,是一门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不断地对学生强化此观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这是一门“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僵死的学科。讲授时应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例,教会学生实实在在的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如: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世界观,就能解决多少生活中困惑的问题,甚至历届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都以哲学原理作为题材或理论依据;再如学会“两分法”能使自己明显地感觉到成熟了、理智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科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同时,要增强学科学习动力,重视师生的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也是扩大学科亲情的重要因素。
3. 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了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重视情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用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之火,燃起学生的情感火焰,这对中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针对某些进步或成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表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书面、点头、微笑等;范围可拓宽,如:考试、作业、笔记、回答问题。适当的表扬如同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生由此获得前进的动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气语调里,表现在他的每一个手势里,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关爱的眼神里,也表现在每一块脸上的肌肉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能调动学生的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吝啬对学生付出爱与情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 面对现实情境,正确引导教育 历史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社会生活节奏变快,社会现象、形势风云变幻,课本内容往往使学生缺乏新鲜感。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在教学中引用社会生活新鲜事例,尤其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深刻思考,正确对待,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如现时期,人们对中国的非主体地位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腐败问题、台湾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非常关心,限于认识水平又难以搞清楚。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从我国国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正面引导和教育学生,坚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从高考来看,命题涉及社会热点的程度在加强,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搞好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意味着教师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关注时政,挖掘热点,要求教师具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力。历史教师不能满足现有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开拓创新,按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教育人”的原则,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等,研究探索出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新方法、新手段,并在教学中适应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变换教学方式,贯彻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如果把教育变成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厉害关系,把正常的做人,生活必须的情感素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的过程之外,教育就会出现巨大的危机。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耦合。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育的目标就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