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化是地方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乡土教育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重视乡土教育,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这既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需要,也是激活语文课堂的需要。
一、乡土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建设
乡土教育可以说是将某些乡土的现象视为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校课程。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了解、认识其所居住地方的人、事、物,使他们能认同与热爱自己的乡土,以激发他们保护、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意愿及能力。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乡土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重新获得了发展的空间。2010年番禺区制订了《上品教化首善番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行动纲要》,它进一步阐释了岭南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培养学生本土观、世界观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感之外,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每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社会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既能达到活跃语文课堂的目的,也是全面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二、以乡土教育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通过对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建设,培育起老师、学生的人格魅力,这是“上品教化首善番禺”的一个要求。在语文课堂建设中,我们既要着眼乡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又要着眼于从深层次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培养出能克服性格缺陷的一代新人。那么,怎样以乡土教育激活语文课堂呢?下面从三方面对这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开展单元综合性活动,感受周边乡土知识。通过单元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历史与文化,加强对家乡的认同感,激发学生改善家乡每一寸土地的情意。2010上学期,本人参加了镇广播站组织的一次化龙民间故事采集活动。除了镇集体组织的到村采访外,结合初一语文第五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综合活动,我有意识地指导了一个研究性小组开展对身边民间故事的认知和感受,实践自己关于乡土知识与中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的思考。
研究小组的第一步是开展对中学生“化龙故事知多少”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注意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搜集身边的化龙民间故事,以及了解这些民间故事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认识状况。研究小组的第二步是以“化龙潘氏凉茶”为例子,从微观的角度去了解化龙传统文化的形态以及遭遇现代化的变化,希望借此机会把课堂所学与地方情境结合起来。再如初一下学期进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粤剧的了解。这种融乡土知识于教学内容中的讲述方式不仅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对乡土知识有了更贴近自身的理解,而且能够不断丰富个体的生活及经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抄录碑刻、访问耆老、观看录像等过程中,学生发现一直存在自己身边默默无闻的东西一下子“活”起来了,这无疑在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同时,让语文课堂也走进了生活,获得了生机。
(二)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为了让乡土文化更加系统地在校园传播,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和文化活动中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传统,学校语文科组从第一届孔子文化节开始,就有意识地开展了“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内容涉及方言、历史、人物、民俗、海外移民与华侨、地理条件与人文环境等。在每届孔子文化节的开幕式上,学校都会安排一个“文化大讲坛”知识问答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身边容易忽略的文化,激起全校师生了解并保护身边文化的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后,在语文科组的建议下,学校结合本校特色,开设了“孔子文化”与“化龙人文”两名课程,从课程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化龙文化分阶段、全方位的介绍,学生反应热烈。学校文化社也适时推出“名著视听”及“粤剧欣赏”栏目,让学生多感官感受乡土文化。“它给我的生活添上一笔绚丽的色彩,给我的人生增加了一笔丰富的财富。”这是一位中学生在学习乡土文化后发自内心的感慨。
(三)编写富有乡土知识的校本教材,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有学者曾指出,地方文化(乡土知识)不仅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所在。由于这种特性,校本教材的编写成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普遍关注的焦点。
就语文来说,校本教材要求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1,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2,增进学生对乡土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生活环境的情操。3,增进学生对乡土问题的了解,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热诚。在内容编排上,校本教材可涉及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民系发展、民俗特色、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各方面,借此让学生对当地文化有一个整体观和历史感相结合的认识。如在《论语》十则的教学上,语文科组结合我校“孔子文化”办学特色,编写了《孔子文化系列读本》(初一至初三),搜集了当地一些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奇闻趣事,让学生在对乡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对语文课堂有了更贴近自身的认同。
事实上,乡土教育与课程的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乡土教育对语文课程的渗透也正日益深远。我们应当加强乡土教育,将语文课堂的实效落实到学生生长的土地上来,从而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化龙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一、乡土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建设
乡土教育可以说是将某些乡土的现象视为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校课程。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了解、认识其所居住地方的人、事、物,使他们能认同与热爱自己的乡土,以激发他们保护、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意愿及能力。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乡土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重新获得了发展的空间。2010年番禺区制订了《上品教化首善番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行动纲要》,它进一步阐释了岭南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培养学生本土观、世界观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感之外,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每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社会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既能达到活跃语文课堂的目的,也是全面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二、以乡土教育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通过对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建设,培育起老师、学生的人格魅力,这是“上品教化首善番禺”的一个要求。在语文课堂建设中,我们既要着眼乡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又要着眼于从深层次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培养出能克服性格缺陷的一代新人。那么,怎样以乡土教育激活语文课堂呢?下面从三方面对这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开展单元综合性活动,感受周边乡土知识。通过单元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历史与文化,加强对家乡的认同感,激发学生改善家乡每一寸土地的情意。2010上学期,本人参加了镇广播站组织的一次化龙民间故事采集活动。除了镇集体组织的到村采访外,结合初一语文第五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综合活动,我有意识地指导了一个研究性小组开展对身边民间故事的认知和感受,实践自己关于乡土知识与中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的思考。
研究小组的第一步是开展对中学生“化龙故事知多少”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注意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搜集身边的化龙民间故事,以及了解这些民间故事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认识状况。研究小组的第二步是以“化龙潘氏凉茶”为例子,从微观的角度去了解化龙传统文化的形态以及遭遇现代化的变化,希望借此机会把课堂所学与地方情境结合起来。再如初一下学期进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粤剧的了解。这种融乡土知识于教学内容中的讲述方式不仅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对乡土知识有了更贴近自身的理解,而且能够不断丰富个体的生活及经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抄录碑刻、访问耆老、观看录像等过程中,学生发现一直存在自己身边默默无闻的东西一下子“活”起来了,这无疑在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同时,让语文课堂也走进了生活,获得了生机。
(二)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为了让乡土文化更加系统地在校园传播,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和文化活动中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传统,学校语文科组从第一届孔子文化节开始,就有意识地开展了“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内容涉及方言、历史、人物、民俗、海外移民与华侨、地理条件与人文环境等。在每届孔子文化节的开幕式上,学校都会安排一个“文化大讲坛”知识问答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身边容易忽略的文化,激起全校师生了解并保护身边文化的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后,在语文科组的建议下,学校结合本校特色,开设了“孔子文化”与“化龙人文”两名课程,从课程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化龙文化分阶段、全方位的介绍,学生反应热烈。学校文化社也适时推出“名著视听”及“粤剧欣赏”栏目,让学生多感官感受乡土文化。“它给我的生活添上一笔绚丽的色彩,给我的人生增加了一笔丰富的财富。”这是一位中学生在学习乡土文化后发自内心的感慨。
(三)编写富有乡土知识的校本教材,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有学者曾指出,地方文化(乡土知识)不仅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所在。由于这种特性,校本教材的编写成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普遍关注的焦点。
就语文来说,校本教材要求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1,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2,增进学生对乡土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生活环境的情操。3,增进学生对乡土问题的了解,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热诚。在内容编排上,校本教材可涉及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民系发展、民俗特色、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各方面,借此让学生对当地文化有一个整体观和历史感相结合的认识。如在《论语》十则的教学上,语文科组结合我校“孔子文化”办学特色,编写了《孔子文化系列读本》(初一至初三),搜集了当地一些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奇闻趣事,让学生在对乡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对语文课堂有了更贴近自身的认同。
事实上,乡土教育与课程的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乡土教育对语文课程的渗透也正日益深远。我们应当加强乡土教育,将语文课堂的实效落实到学生生长的土地上来,从而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化龙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