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构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稳健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利用古诗词的音乐文化元素,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古诗词这片民族文化的沃土。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元素;文化底蕴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古诗文,就要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构筑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利用古诗词的音乐文化元素,有助于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文化的根须深深扎根在民族文化的沃土。
一、发掘诗歌与音乐共生的文化"元素",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音乐、书法、绘画、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大树上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包含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而音乐作为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和载体,与诗词共生、与舞蹈同源,散发着独特文化魅力。
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这是经典的结论,教材中也存在广博的证据。《诗经》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唐诗讲究声韵与格律,具有音乐美,当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时候,不仅行云流水般琅琅上口,而且韵味十足,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朱谦之说"唐代的绝句,都是用来歌唱的"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宜于歌唱,宋书记载“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以柳永词为代表的宋词是适合演唱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与音乐共生的历程,无疑有助于学生丰富文化底蕴。
在具体篇目的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掘古诗词中涉及的音乐的文化“元素”,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引入与此词渊源颇深的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为学生伴读,能很好地渲染色彩柔和、清丽淡雅气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景、理交融和"清、幽、淡、远"意境的领悟。
中国古典音乐幽婉深邃,韵味悠长,她追求超尘脱俗的意境,"清、幽、淡、远"的色彩,她与诗词渊源深远,一样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神韵,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古典诗词内容选择恰当的古典音乐伴读,有利于烘托诗词意境之美和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把诗词中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诗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古诗词中有不少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如能运用音乐感受意境法,把词中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诗中独特的意境,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教授《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有关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 ],柳永的[雨霖铃],李煜的[相见欢]等篇目,在常规教法之外,如果能运用音乐感受意境法,从网上下载邓丽君演唱的古词专集《淡淡幽情》,借助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把根据这些词演唱的歌等反复播放,使诗词中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紧密融合,让学生边听边唱,不但可以让学生将词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可以深刻地领会词的意境和音乐魅力,自然也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笔者在教授李清照[一剪梅]时,借助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把邓丽君演唱的这首歌等反复播放,轻悠抒情缠绵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边听边唱,很快将词背得滚瓜烂熟,且唤起丰富的想象,仿佛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词的意境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哪些地方写得好,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效果非常好。有学生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得好,本是一人相思,一人闲愁,却写成两人相思,可见相思之深,闲愁之苦;有学生说,下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得最妙,不但把相思、闲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写得有模有样,而且有动有静,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此时,再引导学生比较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觉得李煜以实喻虚,以“春水”喻愁,浩荡不息,无休无止,有异曲同工之美。这样,学生就深深折服于婉约派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运用音乐感受意境法,把诗词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美妙融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深入体会诗词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文化魅力,从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自然也就加深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描写音乐的艺术魅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音乐因其“看不见,摸不着”而在艺术中最具抽象性,是高深的艺术部类。在古诗词中,却有不少作品把音乐描写得具体形象。而诗人白居易、李贺分别在《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中用诗歌对音乐进行专门的描写,尤其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描写李凭弹奏箜篌技艺高超,成为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千古绝唱,让人敬佩不已。
我曾以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诗为例,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描写音乐的精妙。我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的内容:1-2句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音质好,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3-4句写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5-14句,写乐声之美妙绝伦及产生的感染力:弹到悦耳清脆之处,似听到昆仑山玉石破碎和凤凰鸣叫;弹到婉转欢快处,仿佛莲花上露珠轻快滴落,幽兰张口欢笑;弹到清寒凄凉处,长安十二个城门前的冷气寒光被乐声消融,宫中的皇帝也为之动情;弹到悲郁凄怆处,致使女娲入迷,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那乐声,使善于弹箜篌的成夫人感动不已;那乐曲,感动得老鱼跃出波涛,渊中的瘦蛟腾跃起舞;那曲调,使得月宫里的吴刚倚树发呆,久久站立,难以入眠;就连玉兔也着迷得任凭深夜的露水打湿了皮毛,不肯离去。
在读懂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学生普遍认为,诗人从侧面对李凭的演奏进行描写,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作者仿佛能腾云驾雾,穿梭在人间与仙界,过去和未来;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水中写到天上,从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表现任何生物都被李凭的箜篌声所吸引,所感动;以此烘托李凭箜篌演奏近乎完美,技艺高超娴熟,表现箜篌演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愧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最后,学生还比较了与《琵琶行》艺术手法的异同:《琵琶行》想像立足现实,《李凭箜篌引》想像立足虚构,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都运用侧面描写,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栩栩如生的物象。
学生在体会描写音乐的手法的高超,品味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产生敬佩之心和自豪之感,提高审美能力,增厚了文化底蕴。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构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稳健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代知名教育家胡百良说:“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有中国文化底蕴,有中国灵魂的人。” 培养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人,有中国灵魂的人,需使学生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根在古典诗词这片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避暑录话[M].卷三
【4】 胡百良.我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反思
【关键词】古诗词;音乐元素;文化底蕴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古诗文,就要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构筑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利用古诗词的音乐文化元素,有助于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文化的根须深深扎根在民族文化的沃土。
一、发掘诗歌与音乐共生的文化"元素",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音乐、书法、绘画、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大树上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包含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而音乐作为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和载体,与诗词共生、与舞蹈同源,散发着独特文化魅力。
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这是经典的结论,教材中也存在广博的证据。《诗经》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唐诗讲究声韵与格律,具有音乐美,当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时候,不仅行云流水般琅琅上口,而且韵味十足,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朱谦之说"唐代的绝句,都是用来歌唱的"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宜于歌唱,宋书记载“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以柳永词为代表的宋词是适合演唱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与音乐共生的历程,无疑有助于学生丰富文化底蕴。
在具体篇目的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掘古诗词中涉及的音乐的文化“元素”,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引入与此词渊源颇深的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为学生伴读,能很好地渲染色彩柔和、清丽淡雅气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景、理交融和"清、幽、淡、远"意境的领悟。
中国古典音乐幽婉深邃,韵味悠长,她追求超尘脱俗的意境,"清、幽、淡、远"的色彩,她与诗词渊源深远,一样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神韵,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古典诗词内容选择恰当的古典音乐伴读,有利于烘托诗词意境之美和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把诗词中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诗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古诗词中有不少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如能运用音乐感受意境法,把词中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诗中独特的意境,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教授《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有关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 ],柳永的[雨霖铃],李煜的[相见欢]等篇目,在常规教法之外,如果能运用音乐感受意境法,从网上下载邓丽君演唱的古词专集《淡淡幽情》,借助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把根据这些词演唱的歌等反复播放,使诗词中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紧密融合,让学生边听边唱,不但可以让学生将词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可以深刻地领会词的意境和音乐魅力,自然也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笔者在教授李清照[一剪梅]时,借助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把邓丽君演唱的这首歌等反复播放,轻悠抒情缠绵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边听边唱,很快将词背得滚瓜烂熟,且唤起丰富的想象,仿佛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词的意境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哪些地方写得好,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效果非常好。有学生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得好,本是一人相思,一人闲愁,却写成两人相思,可见相思之深,闲愁之苦;有学生说,下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得最妙,不但把相思、闲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写得有模有样,而且有动有静,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此时,再引导学生比较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觉得李煜以实喻虚,以“春水”喻愁,浩荡不息,无休无止,有异曲同工之美。这样,学生就深深折服于婉约派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运用音乐感受意境法,把诗词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美妙融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深入体会诗词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文化魅力,从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自然也就加深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描写音乐的艺术魅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音乐因其“看不见,摸不着”而在艺术中最具抽象性,是高深的艺术部类。在古诗词中,却有不少作品把音乐描写得具体形象。而诗人白居易、李贺分别在《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中用诗歌对音乐进行专门的描写,尤其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描写李凭弹奏箜篌技艺高超,成为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千古绝唱,让人敬佩不已。
我曾以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诗为例,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描写音乐的精妙。我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的内容:1-2句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音质好,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3-4句写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5-14句,写乐声之美妙绝伦及产生的感染力:弹到悦耳清脆之处,似听到昆仑山玉石破碎和凤凰鸣叫;弹到婉转欢快处,仿佛莲花上露珠轻快滴落,幽兰张口欢笑;弹到清寒凄凉处,长安十二个城门前的冷气寒光被乐声消融,宫中的皇帝也为之动情;弹到悲郁凄怆处,致使女娲入迷,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那乐声,使善于弹箜篌的成夫人感动不已;那乐曲,感动得老鱼跃出波涛,渊中的瘦蛟腾跃起舞;那曲调,使得月宫里的吴刚倚树发呆,久久站立,难以入眠;就连玉兔也着迷得任凭深夜的露水打湿了皮毛,不肯离去。
在读懂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学生普遍认为,诗人从侧面对李凭的演奏进行描写,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作者仿佛能腾云驾雾,穿梭在人间与仙界,过去和未来;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水中写到天上,从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表现任何生物都被李凭的箜篌声所吸引,所感动;以此烘托李凭箜篌演奏近乎完美,技艺高超娴熟,表现箜篌演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愧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最后,学生还比较了与《琵琶行》艺术手法的异同:《琵琶行》想像立足现实,《李凭箜篌引》想像立足虚构,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都运用侧面描写,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栩栩如生的物象。
学生在体会描写音乐的手法的高超,品味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产生敬佩之心和自豪之感,提高审美能力,增厚了文化底蕴。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构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稳健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代知名教育家胡百良说:“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有中国文化底蕴,有中国灵魂的人。” 培养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人,有中国灵魂的人,需使学生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根在古典诗词这片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避暑录话[M].卷三
【4】 胡百良.我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