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提出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扶志筑梦的维度对职业院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方法”作理论性阐述。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助育人;工作方法
一、前言
近年来伴随家庭经济贫困生数量的增长和贫困情况的复杂多样,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可以为职业院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启示,从而指明新的方向。
二、“精准扶贫”理论阐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垣县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现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就是要让扶贫工作更精确、更到位、更有效。
三、精准扶贫理论的借鉴与思考
“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涵可以从四个维度的给资助育人工作以借鉴与思考:
第一要精准识别,精准聚焦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上的思想,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既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强化对贫困生群体的具体认知,同时也要以充满情感和温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去感知贫困生群体的特征和需求。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大数据技术和资源,将目前的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提质升级,进行全国联网登记,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和贫困程度评级功能,基本实现精准识贫。二是充分发挥资助工作队伍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功能。充分考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生源地和求学地消费差异状况、学生自身职业能力情况、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状况等,学校要建立全面精准的认定标准,除了通过平台数据分析以外,更要通过现实中的观察、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力求全面、客观、精细、动态的还原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需求及真实的经济情况。
第二要精准帮扶,精准给予最合适的帮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要防止层层加码,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职业院校资助育人的工作本质就是凭借不同的资助形式和育人形式,建立长效的机制,实现资助结果与贫困生需求之间的统一,最大限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过去在物质条件不丰富的情况下贫困生的需求更多停留在满足学习生活必需的“资助”上,现如今,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贫困生的需求也必然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资助育人工作不能再“一刀切”。需要关注的是,大部分贫困生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但是内心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敏感的情绪和对自身能力、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和焦虑感。体察到这些特征后,资助育人工作就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资助政策的全方位宣传,尽量宣传前移。比如可以利用“三下乡”“招生宣传”“志愿服务”等平台,由励志成才的寒门学子组建宣讲队,深入城乡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宣传讲解各级各类助学政策和励志事迹。通过朋辈效应扩大政策知晓广度和程度,建立有效联系机制,提前引导贫困生乃至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改革现行的“奖、贷、助、补、减、免”资助体系,将“强助弱补”转变为“强补弱助”的新型资助体系。目前的资助体系中,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毕业求职补贴、学费减免等均侧重于单向、无偿性的资金资助,获取条件首要是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道德素养、学习情况仅作参考因素,这非常容易激发学生哭穷比穷和不劳而获的思想。根据笔者前期问卷调查显示,在“您认为学校应该为贫困生提供哪些帮助?”这项,被调查学生中86%选择“勤工俭学”、82%选择“助学金和学费减免”、77%选择“就创业帮扶”、69%选择“培训费减免”、66%选择“各级奖学金”。这说明现在的贫困生需要的不仅是生活费的支援,更需要的是通过自强自立去争取个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机会。
第三要精准管理,在多元驱动下实现联动管理。当今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是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把党群、政府、企业和社会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多元驱动,实现了“1+1>2”的多元治贫机制的高效率。根据笔者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为例,2018年学校为学生学费减免、建档立卡帮困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助、新春及路费补助、企业奖助学金共计发放资金1095.84万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为405.15万元,银行贷款额为427.42万元,学校自筹经费为259.41万元,来自企业的社会资助额仅为3.86万元,社会支持资金大大少于其他资金来源。在资助育人这项工作中,政、校、企、社也应多元驱动,形成联动机制。政府应当及时出台与时俱进的资助政策,加大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和效度,推进全国资助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建立社会资助育人工作激励机制。学校应当积极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和改进资助育人工作观念和工作方法,认真开展实践调查和理论研究,积极推动和评估多方联动工作机制。企业和社会应当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资金支持、技术开发、教育培训、定向培养、实习兼职、吸纳就业、创业孵化这些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第四要扶志筑梦,精准激发受助人主观能动性。扶贫要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的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院校除了要将常规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典型宣传、公益志愿服务等教育活动做到接地气、有创意、有实效,还要整合政、校、企、社多方资源为贫困生做好励志成长规划和帮扶。要积极引入大學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做法,使每位贫困生拥有一份更加个性化和有效化的生涯规划。要配备专业的帮扶导师为贫困生提供咨询和服务,制定包含心理测评、职业测评、能力测评、经济状况测评、SWOT分析、学业发展规划、技能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兴趣发展规划等内容的励志成长规划。同时学校还应切切实实地提供不同的励志成才心理辅导、学业帮扶、资助贷款、技能培训、勤工俭学、综合实践、专业实习、创业孵化的资源和平台,让学生能够依照励志成长规划完成全方位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让资助育人工作不再“一刀切”,最终实现职业院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资助育人工作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在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及理论指引下,持续进行职业院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探究和方法创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政协报,2019年3月7日(第018 版公告)
[2]王欢,王洪飞,王浩天.精准扶贫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探究[J].高教论坛,2017(1):50- 52
[3]杨娜.精准扶贫原则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J].教育信息,2018(9):11-12.
[4]韩梅,陈拥军,张丹丹.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实施途径研究——以皖西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2-35):138-141
作者简介:
张琰,女,(198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大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研究”(2016SJD710142)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助育人;工作方法
一、前言
近年来伴随家庭经济贫困生数量的增长和贫困情况的复杂多样,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可以为职业院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启示,从而指明新的方向。
二、“精准扶贫”理论阐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垣县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现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就是要让扶贫工作更精确、更到位、更有效。
三、精准扶贫理论的借鉴与思考
“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涵可以从四个维度的给资助育人工作以借鉴与思考:
第一要精准识别,精准聚焦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上的思想,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既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强化对贫困生群体的具体认知,同时也要以充满情感和温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去感知贫困生群体的特征和需求。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大数据技术和资源,将目前的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提质升级,进行全国联网登记,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和贫困程度评级功能,基本实现精准识贫。二是充分发挥资助工作队伍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功能。充分考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生源地和求学地消费差异状况、学生自身职业能力情况、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状况等,学校要建立全面精准的认定标准,除了通过平台数据分析以外,更要通过现实中的观察、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力求全面、客观、精细、动态的还原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需求及真实的经济情况。
第二要精准帮扶,精准给予最合适的帮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要防止层层加码,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职业院校资助育人的工作本质就是凭借不同的资助形式和育人形式,建立长效的机制,实现资助结果与贫困生需求之间的统一,最大限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过去在物质条件不丰富的情况下贫困生的需求更多停留在满足学习生活必需的“资助”上,现如今,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贫困生的需求也必然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资助育人工作不能再“一刀切”。需要关注的是,大部分贫困生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但是内心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敏感的情绪和对自身能力、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和焦虑感。体察到这些特征后,资助育人工作就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资助政策的全方位宣传,尽量宣传前移。比如可以利用“三下乡”“招生宣传”“志愿服务”等平台,由励志成才的寒门学子组建宣讲队,深入城乡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宣传讲解各级各类助学政策和励志事迹。通过朋辈效应扩大政策知晓广度和程度,建立有效联系机制,提前引导贫困生乃至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改革现行的“奖、贷、助、补、减、免”资助体系,将“强助弱补”转变为“强补弱助”的新型资助体系。目前的资助体系中,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毕业求职补贴、学费减免等均侧重于单向、无偿性的资金资助,获取条件首要是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道德素养、学习情况仅作参考因素,这非常容易激发学生哭穷比穷和不劳而获的思想。根据笔者前期问卷调查显示,在“您认为学校应该为贫困生提供哪些帮助?”这项,被调查学生中86%选择“勤工俭学”、82%选择“助学金和学费减免”、77%选择“就创业帮扶”、69%选择“培训费减免”、66%选择“各级奖学金”。这说明现在的贫困生需要的不仅是生活费的支援,更需要的是通过自强自立去争取个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机会。
第三要精准管理,在多元驱动下实现联动管理。当今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是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把党群、政府、企业和社会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多元驱动,实现了“1+1>2”的多元治贫机制的高效率。根据笔者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为例,2018年学校为学生学费减免、建档立卡帮困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助、新春及路费补助、企业奖助学金共计发放资金1095.84万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为405.15万元,银行贷款额为427.42万元,学校自筹经费为259.41万元,来自企业的社会资助额仅为3.86万元,社会支持资金大大少于其他资金来源。在资助育人这项工作中,政、校、企、社也应多元驱动,形成联动机制。政府应当及时出台与时俱进的资助政策,加大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和效度,推进全国资助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建立社会资助育人工作激励机制。学校应当积极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和改进资助育人工作观念和工作方法,认真开展实践调查和理论研究,积极推动和评估多方联动工作机制。企业和社会应当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资金支持、技术开发、教育培训、定向培养、实习兼职、吸纳就业、创业孵化这些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第四要扶志筑梦,精准激发受助人主观能动性。扶贫要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的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院校除了要将常规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典型宣传、公益志愿服务等教育活动做到接地气、有创意、有实效,还要整合政、校、企、社多方资源为贫困生做好励志成长规划和帮扶。要积极引入大學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做法,使每位贫困生拥有一份更加个性化和有效化的生涯规划。要配备专业的帮扶导师为贫困生提供咨询和服务,制定包含心理测评、职业测评、能力测评、经济状况测评、SWOT分析、学业发展规划、技能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兴趣发展规划等内容的励志成长规划。同时学校还应切切实实地提供不同的励志成才心理辅导、学业帮扶、资助贷款、技能培训、勤工俭学、综合实践、专业实习、创业孵化的资源和平台,让学生能够依照励志成长规划完成全方位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让资助育人工作不再“一刀切”,最终实现职业院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资助育人工作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在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及理论指引下,持续进行职业院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探究和方法创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政协报,2019年3月7日(第018 版公告)
[2]王欢,王洪飞,王浩天.精准扶贫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探究[J].高教论坛,2017(1):50- 52
[3]杨娜.精准扶贫原则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J].教育信息,2018(9):11-12.
[4]韩梅,陈拥军,张丹丹.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实施途径研究——以皖西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2-35):138-141
作者简介:
张琰,女,(198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大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研究”(2016SJD7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