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表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文道结合”已成为发挥语文学科教育性的一条公认的正确途径。我们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一、品析文本,朗读感悟
“文以载道”,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字、词、句、段之中。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及特点。要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仔细品味,品赏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词句内化和运用。同时,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有机渗透教育,使学生在词句的训练过程中受到思想启迪,得到心灵陶冶。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部分课文,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带入作者描写的情境中去,就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我们要注意抓住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朗读训练中有机地进行渗透。这样的思想教育才会有效。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是感情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词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榜样示范,熏陶明理
初中生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因而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光靠理论性说教是不行的。要善于选择或抓住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把抽象的道德标准具体化,通过文中生动、具体、感人的事例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明理,引导学生以优秀人物为榜样,那么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大有裨益。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为了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作者列举了“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的民族尊严受到践踏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清国留学生们选择了安逸和享乐,鲁迅先生则选择了“弃医从文”。通过这些典型的事例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同时也避免了单纯枯燥的说理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紧扣内容,启发审美
审美教育是比道德教育影响更深、比艺术教育范围更广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简言之,美育就是培养提高人的审美素质。语文课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应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的欣赏中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这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教材中大量的古诗词、古文,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优美的诗文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以饱满的激情赞颂祖国山河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四、作业训练,潜移默化
作业是学生每天都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也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因此精心设计作业训练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极好方式。如作业做得是否合格,是否规范,是否正确,最能体现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平时的作业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作业在整洁规范的基础上,做到语言表述的优美、内容表达的精确。既做到形式上的美观,也达到内容上的准确。这样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让他们在做作业中体会做人的道理,了解做人不但要外表美,更要心灵美。这就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正确做人制定了行为准则。
五、联想拓展,情感升华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要落到现实日常生活中,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里。我们要通过“结合法”“拓展式”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结合,将课文延伸、拓展,把校外的真实见闻引入课堂。同时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联系生活经验,驱遣想象,展开联想,领略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也会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获得净化心灵的功效。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形式繁多,方法多样。在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双重任务,才能培养出新世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品析文本,朗读感悟
“文以载道”,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字、词、句、段之中。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及特点。要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仔细品味,品赏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词句内化和运用。同时,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有机渗透教育,使学生在词句的训练过程中受到思想启迪,得到心灵陶冶。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部分课文,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带入作者描写的情境中去,就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我们要注意抓住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朗读训练中有机地进行渗透。这样的思想教育才会有效。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是感情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词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榜样示范,熏陶明理
初中生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因而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光靠理论性说教是不行的。要善于选择或抓住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把抽象的道德标准具体化,通过文中生动、具体、感人的事例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明理,引导学生以优秀人物为榜样,那么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大有裨益。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为了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作者列举了“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的民族尊严受到践踏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清国留学生们选择了安逸和享乐,鲁迅先生则选择了“弃医从文”。通过这些典型的事例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同时也避免了单纯枯燥的说理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紧扣内容,启发审美
审美教育是比道德教育影响更深、比艺术教育范围更广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简言之,美育就是培养提高人的审美素质。语文课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应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的欣赏中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这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教材中大量的古诗词、古文,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优美的诗文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以饱满的激情赞颂祖国山河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四、作业训练,潜移默化
作业是学生每天都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也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因此精心设计作业训练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极好方式。如作业做得是否合格,是否规范,是否正确,最能体现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平时的作业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作业在整洁规范的基础上,做到语言表述的优美、内容表达的精确。既做到形式上的美观,也达到内容上的准确。这样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让他们在做作业中体会做人的道理,了解做人不但要外表美,更要心灵美。这就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正确做人制定了行为准则。
五、联想拓展,情感升华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要落到现实日常生活中,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里。我们要通过“结合法”“拓展式”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结合,将课文延伸、拓展,把校外的真实见闻引入课堂。同时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联系生活经验,驱遣想象,展开联想,领略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也会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获得净化心灵的功效。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形式繁多,方法多样。在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双重任务,才能培养出新世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