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尤其是古典诗词,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要具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中学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教学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由于诸多因素,中学生在阅读古典诗词还存在一些障碍。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涉及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对作品整体的判读能力,体悟情感的能力以及应试能力。
【关键词】:古典诗词;语文教学;鉴赏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
《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写的诗书,就要了解这个人,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特点。我们指导学生读懂古诗,进而鉴赏古诗,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对作品的影响评价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1]
二、立足文本,培养整体品读能力
培养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要着眼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先说部分到整体,也就是要根据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的顺序来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简到繁。
(一)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培养中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一般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⒈可先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去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从而赏析、领会诗歌语言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情感、创设的意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是形容词,在这里是动词——使动用法,化静为动,单一个“绿”字,就写出了春风的蓬勃之力和气势,境界开阔,色彩清新,给人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之感。由此可见炼字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显示出古诗词语言的独特魅力。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2]
⒉古典诗词具有语言表达含蓄内敛的特点。学生品味古典诗词语言,要明白中国古诗词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含蓄隽永,在于字短而情长,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从字里行间的空白处展开联想,体味言外之意。 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⒊语言风格多样化,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特征之一。《沧浪诗话·诗辨》中认为:“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3]把诗歌的语言艺术风格分成九种。 每个诗人都是特别的,其作品也都有独特的的风格特点。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就说诗歌风格是“以时而论”“以人而论”,例举了诗歌的时代风格和诗人风格,这种多样的风格也就造就了诗歌语言的多样化。
(二)把握诗词意境、意象的能力
⒈捕捉意象,体会意境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概念,它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4]意象的古意是“表意之象”,即圣人们用象征的手法創造的艺术形象。不过意象的概念随着诗歌艺术的发展,更具备了充实的内涵。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中学生能够掌握熟悉这些意象,会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帮助。
⒉发挥想象力,再创构意境
诗歌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为了营造意境。诗人的创作,其意境是原始的创造想象,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还原诗人的想象,也就是再创构意境。诗的意境的创构要求学生以想象为桥梁和纽带,在把握意象的下,将每一个意象合理进行组合或叠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来再度创构诗的意境,从而领略古典诗歌的“真景物”、“真感情”。还是以《书愤》两句为例, 它在意象上的描摹极为丰富,名词意象的组合,构成了特定意义的意境;“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壮阔的战场画卷。
三、培养体悟情感的能力
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谓“景”,可以看做是诗中的意境之景。情与景,景与情,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离。在对诗歌进行情感体悟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捕捉融入诗人主观情感创造出的意象,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的意境,在深层次上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
⒉诗中抒发的感情是诗人写诗的动力,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基础均融入其中,不了解这个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便摸不准诗人感情的脉搏。所以进行诗歌情感鉴赏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就能设身处地去领会诗人彼时彼地的思想及心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例如学习李清照的词,就要让学生了解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感情基调。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情感清新,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⒊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诵读,是让学生体味诗歌情感最直接的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堂表演、小组活动等方式来进行,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学生在诵读诗歌时,要指导他们融入与诗歌感情基调符合的语调,也就是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教学,首先要给学生范读,然后让学生模仿;其次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让学生欣赏品味,加深印象,在欣赏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魅力。
总之,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明确培养该能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情操和品格;其次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能力;最后,也是在语文考试中的应用,要有序的教授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是学生能调动、运用这些知识,发挥掌握的能力。
【关键词】:古典诗词;语文教学;鉴赏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
《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写的诗书,就要了解这个人,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特点。我们指导学生读懂古诗,进而鉴赏古诗,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对作品的影响评价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1]
二、立足文本,培养整体品读能力
培养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要着眼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先说部分到整体,也就是要根据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的顺序来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简到繁。
(一)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培养中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一般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⒈可先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去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从而赏析、领会诗歌语言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情感、创设的意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是形容词,在这里是动词——使动用法,化静为动,单一个“绿”字,就写出了春风的蓬勃之力和气势,境界开阔,色彩清新,给人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之感。由此可见炼字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显示出古诗词语言的独特魅力。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2]
⒉古典诗词具有语言表达含蓄内敛的特点。学生品味古典诗词语言,要明白中国古诗词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含蓄隽永,在于字短而情长,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从字里行间的空白处展开联想,体味言外之意。 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⒊语言风格多样化,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特征之一。《沧浪诗话·诗辨》中认为:“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3]把诗歌的语言艺术风格分成九种。 每个诗人都是特别的,其作品也都有独特的的风格特点。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就说诗歌风格是“以时而论”“以人而论”,例举了诗歌的时代风格和诗人风格,这种多样的风格也就造就了诗歌语言的多样化。
(二)把握诗词意境、意象的能力
⒈捕捉意象,体会意境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概念,它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4]意象的古意是“表意之象”,即圣人们用象征的手法創造的艺术形象。不过意象的概念随着诗歌艺术的发展,更具备了充实的内涵。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中学生能够掌握熟悉这些意象,会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帮助。
⒉发挥想象力,再创构意境
诗歌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为了营造意境。诗人的创作,其意境是原始的创造想象,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还原诗人的想象,也就是再创构意境。诗的意境的创构要求学生以想象为桥梁和纽带,在把握意象的下,将每一个意象合理进行组合或叠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来再度创构诗的意境,从而领略古典诗歌的“真景物”、“真感情”。还是以《书愤》两句为例, 它在意象上的描摹极为丰富,名词意象的组合,构成了特定意义的意境;“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壮阔的战场画卷。
三、培养体悟情感的能力
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谓“景”,可以看做是诗中的意境之景。情与景,景与情,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离。在对诗歌进行情感体悟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捕捉融入诗人主观情感创造出的意象,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的意境,在深层次上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
⒉诗中抒发的感情是诗人写诗的动力,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基础均融入其中,不了解这个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便摸不准诗人感情的脉搏。所以进行诗歌情感鉴赏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就能设身处地去领会诗人彼时彼地的思想及心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例如学习李清照的词,就要让学生了解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感情基调。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情感清新,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⒊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诵读,是让学生体味诗歌情感最直接的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堂表演、小组活动等方式来进行,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学生在诵读诗歌时,要指导他们融入与诗歌感情基调符合的语调,也就是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教学,首先要给学生范读,然后让学生模仿;其次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让学生欣赏品味,加深印象,在欣赏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魅力。
总之,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明确培养该能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情操和品格;其次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能力;最后,也是在语文考试中的应用,要有序的教授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是学生能调动、运用这些知识,发挥掌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