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337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但就当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教育效果不佳,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当前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现状;高校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物流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創新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育质量。基于此,本文就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1.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第一,许多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上,并未形成科学的教育梯度,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且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影响物流人才的培养效果。
  第二,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并未体现出地域特色,忽略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与可实施性。
  第三,许多高校在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并未制订明确的计划,对于物流人才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岗位计划缺乏深入研究,导致物流人才良莠不齐,缺乏层次性与创新性。
  2. 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从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来看,并没有以职业类型需求与物流市场现状为参考设置课程内容,物流专业教材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相脱节。同时,物流专业并未实现与传统学科的教育融合,影响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培养。
  另外,当前许多高校物流专业教材过多地对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管理方法、专业设备与实践案例进行介绍,忽略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导致无法实现物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 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许多高校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缺乏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且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影响了物流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不成熟,高校对物流专业的教学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而物流专业教师的配备有相当一部分由物流相关学科(如营销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而来,许多教师对物流专业知识并未经过系统学习,再加上缺乏实际的物流专业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育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影响学生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对策
  1. 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当前物流行业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人才动力。针对当前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应加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为企业输送物流专业人才,企业为高校教学提供专业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掌握物流操作知识,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与交流,双方实现共赢。
  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
  第一,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物流专业教学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前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物流专业教育要体现地域特色,以当地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满足当地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
  第二,完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特色相结合,结合物流发展新动态,并加强与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及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的融合,提升物流专业课程的科学性与综合性。
  3. 重视物流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第一,拓宽专业教师引进渠道,积极引入高学历人才,并支持本校优秀教师进修物流专业研究生课程,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第二,组织教师参与物流学术论坛,参加物流师资培训,通过与物流专业人员的交流,提升自身的物流知识水平,并及时掌握物流行业动态。
  第三,为教师提供到国外进修、培训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知识,并掌握物流管理技术,将其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当前,高校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并不乐观。因此,高校必须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观,改变当前物流人才培养现状,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耿家飞.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5):154-155.
  [2]孙琪霞,夏铭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华少年,2015(24):200-201.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辅导员家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家校联动的重要渠道。完善辅导员家访制度,应当着眼于家访活动全过程,在访前准备、访中互动、访后总结上下功夫,促进高校家校联动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辅导员;家访;家校联动;重要渠道  一、高校家校联动背景下辅导员家访开展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涌入社会,而社会提供的岗位数并没有大幅增加,很多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走上自主创新创业之路。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否成功,与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紧密联系,大学校园不仅是学生创新创业的起点,还是基地。教师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责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我们都知道就业是人民
期刊
摘 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往往会缺乏相应的创业经验以及社会人力资源,所以当代的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决定因素已经从个人因素逐步转变为国家的政策保障因素。对此,本文简单地探讨一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制度研究;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途径  1. 政策制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大多数是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在这种政府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协助,以学校为主,社会企業和政府给予一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让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发展一批新的创新创业实践的成果,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进度。  一
期刊
一、概念界定  关于国学的概念目前并无定论。王雅坤教授指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而不只是儒家经典等狭义的国学。”她介绍,国学在中国历史上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现代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近现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称,是以儒学为主体,兼容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五术六艺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最具有潜力的群体之一,需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打造良好的环境,建设创新创业协作平台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方式也在转变,更加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何把创新创业融入大学的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企业、社会和国家输送新型高素质科技人才成为高校教育和社会关
期刊
摘 要:本文探究的是拼布艺术的由来、发展过程、精湛工艺的变化,通过艺术分析,将拼布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到现代女装设计中,实现古今共用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关键词:拼布艺术;现代女装;设计应用  当代女性穿衣风格更多追求的是休闲、时尚和个性。拼布艺术恰好迎合了这种理念,以分裂、重组、打散的手法,将布料组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  一、拼布艺术与服饰的回顾  拼布艺术起源于中世纪,17世纪
期刊
摘 要: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本文在总结阐释地方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条有效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型  实践证明,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当前我国最紧缺的人才类型之一,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使之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就成为一项艰巨而重
期刊
摘 要:本文以3dsmax软件教学为例研究了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拍摄微课程的全过程。不同于以往单一的PPT方式,该微课程是PPT和屏幕交替捕捉录制,为微课视频的拍摄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关键词:微课视频;拍摄技术;合成  一、引言  关于微课的拍摄,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使用DV等设备对授课的场景进行录像;第二种是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等)录制课
期刊
摘 要:当前,虽然高校在不同阶段对创新创业教育做了很多的调整与改进,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地进行探索,从而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育安排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是构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科学系统的实践课程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举措。只有优化实践课程安排,才可以培养一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创新创业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