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但就当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教育效果不佳,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当前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现状;高校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物流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創新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育质量。基于此,本文就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1.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第一,许多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上,并未形成科学的教育梯度,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且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影响物流人才的培养效果。
第二,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并未体现出地域特色,忽略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与可实施性。
第三,许多高校在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并未制订明确的计划,对于物流人才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岗位计划缺乏深入研究,导致物流人才良莠不齐,缺乏层次性与创新性。
2. 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从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来看,并没有以职业类型需求与物流市场现状为参考设置课程内容,物流专业教材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相脱节。同时,物流专业并未实现与传统学科的教育融合,影响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培养。
另外,当前许多高校物流专业教材过多地对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管理方法、专业设备与实践案例进行介绍,忽略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导致无法实现物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 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许多高校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缺乏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且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影响了物流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不成熟,高校对物流专业的教学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而物流专业教师的配备有相当一部分由物流相关学科(如营销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而来,许多教师对物流专业知识并未经过系统学习,再加上缺乏实际的物流专业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育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影响学生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对策
1. 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当前物流行业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人才动力。针对当前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应加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为企业输送物流专业人才,企业为高校教学提供专业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掌握物流操作知识,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与交流,双方实现共赢。
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
第一,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物流专业教学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前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物流专业教育要体现地域特色,以当地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满足当地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
第二,完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特色相结合,结合物流发展新动态,并加强与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及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的融合,提升物流专业课程的科学性与综合性。
3. 重视物流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第一,拓宽专业教师引进渠道,积极引入高学历人才,并支持本校优秀教师进修物流专业研究生课程,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第二,组织教师参与物流学术论坛,参加物流师资培训,通过与物流专业人员的交流,提升自身的物流知识水平,并及时掌握物流行业动态。
第三,为教师提供到国外进修、培训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知识,并掌握物流管理技术,将其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当前,高校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并不乐观。因此,高校必须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观,改变当前物流人才培养现状,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耿家飞.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5):154-155.
[2]孙琪霞,夏铭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华少年,2015(24):200-201.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现状;高校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物流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創新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育质量。基于此,本文就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1.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第一,许多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上,并未形成科学的教育梯度,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且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影响物流人才的培养效果。
第二,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并未体现出地域特色,忽略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与可实施性。
第三,许多高校在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并未制订明确的计划,对于物流人才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岗位计划缺乏深入研究,导致物流人才良莠不齐,缺乏层次性与创新性。
2. 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从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来看,并没有以职业类型需求与物流市场现状为参考设置课程内容,物流专业教材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相脱节。同时,物流专业并未实现与传统学科的教育融合,影响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培养。
另外,当前许多高校物流专业教材过多地对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管理方法、专业设备与实践案例进行介绍,忽略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导致无法实现物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 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许多高校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缺乏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且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影响了物流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不成熟,高校对物流专业的教学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而物流专业教师的配备有相当一部分由物流相关学科(如营销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而来,许多教师对物流专业知识并未经过系统学习,再加上缺乏实际的物流专业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育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影响学生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对策
1. 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当前物流行业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人才动力。针对当前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应加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为企业输送物流专业人才,企业为高校教学提供专业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掌握物流操作知识,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与交流,双方实现共赢。
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
第一,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物流专业教学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前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物流专业教育要体现地域特色,以当地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满足当地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
第二,完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特色相结合,结合物流发展新动态,并加强与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及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的融合,提升物流专业课程的科学性与综合性。
3. 重视物流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第一,拓宽专业教师引进渠道,积极引入高学历人才,并支持本校优秀教师进修物流专业研究生课程,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第二,组织教师参与物流学术论坛,参加物流师资培训,通过与物流专业人员的交流,提升自身的物流知识水平,并及时掌握物流行业动态。
第三,为教师提供到国外进修、培训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知识,并掌握物流管理技术,将其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当前,高校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并不乐观。因此,高校必须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观,改变当前物流人才培养现状,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耿家飞.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5):154-155.
[2]孙琪霞,夏铭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华少年,2015(24):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