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研究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想的确立过程,其创新之处在于与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在转型时期不同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农地产权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比较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
(一)从1978年到1983年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土地制度变迁可以归结为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在经历了生产队一不联产责任制一联产责任制一包产到组一包产到户一包干到户,最后确立土地的集体所有、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形态。农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全国进行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不许包产到户”改为“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198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第二个l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文件全面彻底地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指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联产承包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形式得到了有力推广,并逐步进入完善稳定时期。
(二)从1984年到1993年为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农地制度后续变迁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是稳定土地的承包期限,巩固和完善制度创新成果:其二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框架下,创新种种类型的次生土地使用权流转形态,努力挖掘和提高土地生产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激励。为此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土地政策,《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为十五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或开发性的项目,如果树、林木、荒山、荒地等,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在延长承包期以前,群众有调整要求的,可以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经过充分的协商,由集体统一调整。”从中可以看出,在给农民稳定的承包期限的同时鼓励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1991年11月,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进一步解决了土地承包期过短,承包合同不健全等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三)1993年至今为第三阶段
199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颁布实施,它奠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法律地位,同年11月通过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土地承包期延长至30年不变的政策,从而强化和稳定农户家庭对土地拥有权利的完整性,同时允许农地使用权依法有偿流转,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998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今后对土地承包关系的管理逐步进入法制轨道。根据张五常的观点,产权可以细分为三种权力: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至此,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中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但是一直未获得土地的转让权。2003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保护了农民对于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同时也将最重要的转让权赋予了农民。
二、与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比较
在改革的过程中,中东欧的所有转型国家都推行了土地的私有化。将土地权利完全交给了新的土地所有者手中。其他转型国家,主要包括中国、越南以及大部分独联体国家,则没有走向土地的私有化。主要有历史传统方面的原因,例如,中东欧的所有转型国家都拥有一段土地私有和家庭式农业生产的历史。这里中国是一个例外,因为中国虽然在历史上大部分土地是归私人所有的,但却没有进行土地私有化,这与在中国共产主义政权的继续存在及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有着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改革前的法定所有制结构的不同。中国与苏联改革前全部可耕种的土地要么归国家所有,要么归集体所有,并且这一所有制形式得到了相关法规和国家法律的确认及保证,所以直到今天,集体仍然保留着对耕地的所有权。而在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在整个共产主义时代,个体家庭仍然是大部分农业用地的合法所有者。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可以说在进行土地私有化的政策选择上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变迁 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许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特点及改革方向[j]世界经济文海,2008(1).
[3]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5(6).
关键词:农地产权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比较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
(一)从1978年到1983年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土地制度变迁可以归结为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在经历了生产队一不联产责任制一联产责任制一包产到组一包产到户一包干到户,最后确立土地的集体所有、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形态。农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全国进行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不许包产到户”改为“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198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第二个l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文件全面彻底地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指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联产承包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形式得到了有力推广,并逐步进入完善稳定时期。
(二)从1984年到1993年为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农地制度后续变迁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是稳定土地的承包期限,巩固和完善制度创新成果:其二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框架下,创新种种类型的次生土地使用权流转形态,努力挖掘和提高土地生产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激励。为此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土地政策,《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为十五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或开发性的项目,如果树、林木、荒山、荒地等,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在延长承包期以前,群众有调整要求的,可以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经过充分的协商,由集体统一调整。”从中可以看出,在给农民稳定的承包期限的同时鼓励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1991年11月,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进一步解决了土地承包期过短,承包合同不健全等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三)1993年至今为第三阶段
199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颁布实施,它奠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法律地位,同年11月通过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土地承包期延长至30年不变的政策,从而强化和稳定农户家庭对土地拥有权利的完整性,同时允许农地使用权依法有偿流转,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998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今后对土地承包关系的管理逐步进入法制轨道。根据张五常的观点,产权可以细分为三种权力: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至此,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中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但是一直未获得土地的转让权。2003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保护了农民对于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同时也将最重要的转让权赋予了农民。
二、与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比较
在改革的过程中,中东欧的所有转型国家都推行了土地的私有化。将土地权利完全交给了新的土地所有者手中。其他转型国家,主要包括中国、越南以及大部分独联体国家,则没有走向土地的私有化。主要有历史传统方面的原因,例如,中东欧的所有转型国家都拥有一段土地私有和家庭式农业生产的历史。这里中国是一个例外,因为中国虽然在历史上大部分土地是归私人所有的,但却没有进行土地私有化,这与在中国共产主义政权的继续存在及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有着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改革前的法定所有制结构的不同。中国与苏联改革前全部可耕种的土地要么归国家所有,要么归集体所有,并且这一所有制形式得到了相关法规和国家法律的确认及保证,所以直到今天,集体仍然保留着对耕地的所有权。而在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在整个共产主义时代,个体家庭仍然是大部分农业用地的合法所有者。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可以说在进行土地私有化的政策选择上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变迁 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许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特点及改革方向[j]世界经济文海,2008(1).
[3]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