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常规,重新洗牌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z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必修)的第四专题为“慢慢走,欣赏啊”,将一些不好归类的经典美文编入其中,鲁迅的名作《祝福》也被编选进来。这是一篇极其传统的篇目,可资利用的材料不胜枚举,还有网上的课件、教案、学案、教参、名家上课实录、教学资料,皆唾手可得。但资料过多,名家演绎了很多回,也会对初教者造成心理压力,会让人在众说纷纭中迷失自我,无所适从。
  面对这一传统篇目,我首先想到教材编选者的整体构思以及想借此达到的目的:课本上明确表达为“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于是尽管字字珠玑,也得有所取舍。我选择鉴赏情节为第一目标,用一个课时完成。这是一篇小说,小说的基本要素自然不可偏废,因此第二目标就是解读人物,第三目标是分析环境的作用,这两个目标再用一个课时完成。至于人物语言,只在处理前三个问题时带到,不单独处理;其他细枝末节诸如“理学”“监生”“四书”“福礼”“老了”“童养媳”,则一概不作处理,课后有学生问就回答。
  上课的大致过程是:我以“祝福”二字的“示”字旁解说开始,将《说文解字》相关知识简要告之,并与“衣”字旁形成区别概念。再将“祝福”的今义与文中义进行区别,板书课题。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完成第一个任务———鉴赏小说的情节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空行将课文自然分为五个部分,依次概括每部分大意:一、在祝福的背景下“我”回到鲁镇(序幕),祥林嫂问“我”问题没有得到明确答复然后死去(结局);二、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开端),被婆婆劫回逼嫁贺老六(发展);三、逼嫁情形及嫁后生活(可归并到上一部分);四、丧夫失子后被迫再到鲁镇帮佣(再发展),遭尽欺凌折磨而行乞(高潮);五、“我”的感受。然后我提问,事件发展的本来顺序应该是什么样的,你如何叙述?目的是突出本文情节营构的两大特点:一是结局前置,好处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二是通过卫老婆子之口侧面介绍祥林嫂逼嫁贺老六之后的情形,好处是符合“我”是线索人物的特征,因为“我”没去过贺家。
  解决完情节这个要素后,结合课后问题一,我问:“祥林嫂不到四十岁就离开人世,是正常死亡吗?”学生答:“不是。”“那么,谁是凶手?”学生纷纷答: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婆婆家、贺家大伯、鲁镇人、“我”……于是我给学生留下一个课后思考题:讨论各位被告凶手的罪行大小。
  第二课时,学生模拟法官的口吻陈述讨论结果:判定鲁四老爷(四婶)为首犯,是封建势力(政权)的总代表,他要求祥林嫂从一而终地守节,又认为她的婆婆把她抢走卖给贺老六是天经地义的;当祥林嫂对鲁家彻底无用时,这位“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监生一脚把她踢出了门,断了她的生计。婆婆家(夫权)罪当第二,虐待祥林嫂使之饱尝劳苦,面色青黄,这还只是小事;为了给小儿子娶妻,婆婆竟要卖掉祥林嫂,纵然祥林嫂逃到鲁家也无济于事,难逃噩运。贺家大伯(族权)罪当第三,妻以夫贵,母以子荣,丧夫失子后,祥林嫂被大伯赶出,再也无法在贺家呆下去。柳妈(神权)告知祥林嫂那个迷信的“锯尸”之说,使祥林嫂除了背负着沉重的思亲之痛外,又背上更为沉重的恐惧枷锁;当捐门槛被告知无效后,封建迷信最终成为杀死祥林嫂的最有力武器。鲁镇人(包括长工)是一群冷漠、麻木的人,喜欢“鉴赏”他人的伤口,再往上面撒盐。这群人像极了《藤野先生》里的看客,还像《孔乙己》中的那群短衣帮,至今中国仍不乏这样的需要拯救的愚弱国民。
  人很难对自己开刀,于是“我”放到最后才审判。其实还因为“我”跟以上那些人都不同,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得出“我”的阶级归属———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鲁四老爷不是一路人;“我”同情祥林嫂,从前两个回答里可以看出;但由于“我”的软弱、不敢担当,最终将祥林嫂最后一丝希望打破,加速了祥林嫂走上不归路。辛亥革命的失败也体现了这一点。
  传原告祥林嫂:作者在塑造主人公时着重用了哪些手法?
  生答:三次白描式的肖像描写(重点分析),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吞噬了,无怪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一部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以上环节解决了人物分析的问题。
  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何目的?
  生答:“祝福”的情节在文中反复出现,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热闹的场面与祥林嫂的凄惨结局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渲染了悲剧气氛;通过贫富对比,可知“祝福”跟穷人是没关系的。
  以上步骤解决了环境这个要素。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学习鲁迅画眼睛,写一个肖像描写的片段。
  教后感想:我自认为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具备对教材大胆取舍的勇气和艺术,还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结构模式,毕竟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比如作者简介就完全没有必要,学生以前学过不少鲁迅的作品,对鲁迅也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通过重新洗牌,我完成了教材编写者的起码目标,完成了小说三要素的常规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适应语境的能力和模仿写作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还使每堂课具备相对的完整性,而不是把一篇美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当然这种处理方式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否则学生的思路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匆忙到书中找对应文字,自然没有时间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效果自然也不会好。
其他文献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1)《春雨》主旨的理解。(2)理解呈现主旨的表达技巧。  说明:《春雨》是梁遇春先生《春雨》集子中的一篇赞咏春雨的文章。被选编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里。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说“语言不错但不太好懂;要表达什么不太清楚”。对于学生的疑惑,笔者确定上述两个教学重点,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教法与学法:教师以点拨为主要教法,以问题(预设
期刊
公元744年,经历了一番短暂得意的李白终究被权贵们排挤出了京城,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彻底破灭。745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一首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因其奇妙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豪放的主题一直被作为中学语文教本的必选篇目。尤其是那段淋漓酣畅、引人遐思的述梦部分更是被后人所称颂。下面,笔者试就这段述梦部分作一新的探
期刊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思乡的诗文,加以朗读,交流心得体会。并熟读《我心归去》文本内容。    一、粗读文本,理清思路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脉络是如何展开的?  生:文章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1—4)写作者在法国纳赛尔访问的情形和感慨。  (5—9)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师:作者想念故乡,具体想念故乡的什么呢?  生:小径,月夜,草坂,小羊
期刊
《羚羊木雕》所讲述的家庭故事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因此,阅读这篇课文时,如果能从生活实际入手,给孩子一个实在的答案,那会给孩子的为人处世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帮助,也会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健康成长。  从教参的分析来看,这篇课文的思想倾向是很明显的,作者站在孩子一边,批评父母教育方式的粗暴、重财轻义教育思想的错误,认为大人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感情;也认为孩子自作主张有些不妥,从而总结出本文的主
期刊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更要引导学生透过诗作的面纱,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从而达到美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审美在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这样的文化背景出发,用“美育”来代替宗教。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和从而形成的宁静平和、坦然面对生活
期刊
阿Q者谁?鲁迅笔下闻名世界的艺术典型。陈奂生者何?高晓声作品中“漏斗户主”桂冠的拥有者。把这身居两个朝代,时逾六十多年之久的两个人物相提并论,难免引起世人的诧异。尽管他们两个已经是世人公认的艺术形象,但他们从外貌到行状,不同之处不胜枚举。可是如果将这两个艺术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剖析比较,就会发现在他们面目各异的血肉之躯中,却包裹着相同的国民灵魂。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学生的习作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历来学生写作水平的低下,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教师语文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并极大地限制着学生的活动能力。为此这一直是令我这个执鞭三十四年的人头痛不已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与同仁们讨论和探究习作教学中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教育
期刊
本文想阐述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即作文和阅读必须有独特的个性,有差异。    一、情绪、感悟、疑惑、追问的抒发——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    “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钱中文语)弘扬人文,充满人性,回归本我,还原个性是作文存在的理由。每个人的阅读储存和生活积累都不同,面对同一事物,观察、感知、认识的角度本来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由于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就随时有可能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此时执教者如能高屋建瓴,处理得当,反而能造就一堂充满活力的好课。在讲授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时,我就有过这样深切的体悟。  当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曲折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同
期刊
《祝福》与《边城》(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二板块的两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凄苦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边城》写于1934年,借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两篇作品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常读常新,但正如同这一板块的题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