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你大量深入阅读的中国传统的思想宝库,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甚至是禅学,它们对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徐志兴:儒释道三家内含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书画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我曾专门写有一本书研究这个话题。古代书画家们多是文人学士,外服儒风,内修梵行,书画只是一种表达心灵净化的媒介与载体。就我而言,我认为,书画艺术境界的升华,如同参禅,当以通身精神赴之,奋苦数十年,方能透过一关又一关,证悟人生与艺术的真谛。生活中的任何细节,都可以是悟道的途径。
记者:书画既然是表达心灵,我们也常见到一些郁闷、压抑的画作。
徐志兴:我觉得中国画的美学理想,从孔子时代就已奠定了,那就是“真、善、美”。真善美如何表现呢?它需要画家的情、意、神和客观事物相融、和时代气息相合,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像郑板桥画竹子,他的题画诗即写道“疑是民间疾苦声”,他听到竹子的声音就如同听到民间的疾苦声一样,“一枝一叶总关情”。这说明他是关心劳苦大众的,但他无能为力,唯有以自己愤愤不平的笔墨,通过画竹来展示他的爱民之心。他虽郁闷而不颓丧,虽压抑而敢直面人生;显然,他不是画物唯此物,更不是一种单纯的笔墨游戏。
记者:你认为,书画是如何来修心的?
徐志兴:现代人的文化修养普遍不足,真正能够读完“孔孟老庄易经”的人恐怕很少。而书画创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活动,它非为书而书,为画而画,它要求书画家内在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及生活修养能融会贯通,并渗透在艺术创作的每个阶段。书画家应在“四师”的过程中不断修心,所谓“四师”即师古(人)、师今(人)、师外(造化)、师内(心源)。书画家通过修心,而澄怀观道;以道体画,而技进于道,技道合一。由“心”而“道”而“画”,是三而一,一而三的,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的写意画的?
徐志兴:中国书画艺术所强调的“写意”,即包括了“反身以诚”与“以利为本”两个方面的内容。“反身以诚”,是说书画家之“意”要至诚;“以利为本”,是指书画家之“写”要自然。实际上,有至诚即有自然。书画家以诚写意,则“万物皆备于我矣”,我与物化,情与景合,一切自然生于笔下。
记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中国的传统书画?
徐志兴:在对艺术品的认识与评价中,我们可以参考孔子的看法,他提出美与善的统一,“尽美”又要“尽善”。比如,《论语》中记载了孔子欣赏《韶》,三月不知肉味。他对《韶》乐的审美欣赏,完全进入了如痴如醉的境界,把精神享受所获取的审美娱乐视为远远胜过物质满足所带来的心理快感。在孔子看来,“美”确有其存在的独立性,但真正永恒的“美”必须以“善:为内容,必须具有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徐志兴:儒释道三家内含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书画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我曾专门写有一本书研究这个话题。古代书画家们多是文人学士,外服儒风,内修梵行,书画只是一种表达心灵净化的媒介与载体。就我而言,我认为,书画艺术境界的升华,如同参禅,当以通身精神赴之,奋苦数十年,方能透过一关又一关,证悟人生与艺术的真谛。生活中的任何细节,都可以是悟道的途径。
记者:书画既然是表达心灵,我们也常见到一些郁闷、压抑的画作。
徐志兴:我觉得中国画的美学理想,从孔子时代就已奠定了,那就是“真、善、美”。真善美如何表现呢?它需要画家的情、意、神和客观事物相融、和时代气息相合,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像郑板桥画竹子,他的题画诗即写道“疑是民间疾苦声”,他听到竹子的声音就如同听到民间的疾苦声一样,“一枝一叶总关情”。这说明他是关心劳苦大众的,但他无能为力,唯有以自己愤愤不平的笔墨,通过画竹来展示他的爱民之心。他虽郁闷而不颓丧,虽压抑而敢直面人生;显然,他不是画物唯此物,更不是一种单纯的笔墨游戏。
记者:你认为,书画是如何来修心的?
徐志兴:现代人的文化修养普遍不足,真正能够读完“孔孟老庄易经”的人恐怕很少。而书画创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活动,它非为书而书,为画而画,它要求书画家内在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及生活修养能融会贯通,并渗透在艺术创作的每个阶段。书画家应在“四师”的过程中不断修心,所谓“四师”即师古(人)、师今(人)、师外(造化)、师内(心源)。书画家通过修心,而澄怀观道;以道体画,而技进于道,技道合一。由“心”而“道”而“画”,是三而一,一而三的,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的写意画的?
徐志兴:中国书画艺术所强调的“写意”,即包括了“反身以诚”与“以利为本”两个方面的内容。“反身以诚”,是说书画家之“意”要至诚;“以利为本”,是指书画家之“写”要自然。实际上,有至诚即有自然。书画家以诚写意,则“万物皆备于我矣”,我与物化,情与景合,一切自然生于笔下。
记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中国的传统书画?
徐志兴:在对艺术品的认识与评价中,我们可以参考孔子的看法,他提出美与善的统一,“尽美”又要“尽善”。比如,《论语》中记载了孔子欣赏《韶》,三月不知肉味。他对《韶》乐的审美欣赏,完全进入了如痴如醉的境界,把精神享受所获取的审美娱乐视为远远胜过物质满足所带来的心理快感。在孔子看来,“美”确有其存在的独立性,但真正永恒的“美”必须以“善:为内容,必须具有社会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