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真正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自主性 阅读能力培养
“让学生主动自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自读,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和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积极灵活地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手段,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主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比如:除了每堂课上创设几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外,我还按照孩子们的意愿专门从网上搜集许多他们喜欢的动画卡通图片,并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借助学生争夺“小小朗读家”、“最佳勇敢奖”、“最佳展示奖”、“最佳表现奖”等各种奖项的机会奖励给他们,有时就在课堂上现场画简笔画,还专门在上面写上获奖学生的姓名,结果学生个个竞相表现,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我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教师富有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小学生富于想象,他们喜欢阅读一些浅近的故事。为了激发小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实现自主阅读,我还每天利用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开展讲小故事的活动。
二、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地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会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是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受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疑难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行新知与已有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构成心理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教学时,诱发并解决这些矛盾,认识就能深化,思维就能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而质疑,是对学习更深入、更广泛的参与,但是往往有许多学生怕被老师、同学耻笑,不敢提问。其实,当学生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就及时表扬,可使班级洋溢着浓厚的求知氛围。鼓励学生勤学多思、活跃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从而使学生由敢问到善问,并经历自主发现问题且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气氛,让他们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引导学生考虑的不是教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们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任务,要更新阅读观念,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善于了解并研究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心理,善于根据共性与个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做到教学手段开放。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舍取阅读对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舍取学习对象,他们会感到很轻松,挖掘自身潜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学习,教师加以适当引导。这样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会提高。
五、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
要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堂上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解答,但可以发动学生把疑难解决。我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我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于是随机应变,对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2).
[2]肖潇.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小学电教(下),2011(0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自主性 阅读能力培养
“让学生主动自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自读,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和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积极灵活地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手段,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主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比如:除了每堂课上创设几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外,我还按照孩子们的意愿专门从网上搜集许多他们喜欢的动画卡通图片,并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借助学生争夺“小小朗读家”、“最佳勇敢奖”、“最佳展示奖”、“最佳表现奖”等各种奖项的机会奖励给他们,有时就在课堂上现场画简笔画,还专门在上面写上获奖学生的姓名,结果学生个个竞相表现,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我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教师富有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小学生富于想象,他们喜欢阅读一些浅近的故事。为了激发小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实现自主阅读,我还每天利用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开展讲小故事的活动。
二、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地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会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是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受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疑难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行新知与已有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构成心理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教学时,诱发并解决这些矛盾,认识就能深化,思维就能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而质疑,是对学习更深入、更广泛的参与,但是往往有许多学生怕被老师、同学耻笑,不敢提问。其实,当学生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就及时表扬,可使班级洋溢着浓厚的求知氛围。鼓励学生勤学多思、活跃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从而使学生由敢问到善问,并经历自主发现问题且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气氛,让他们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引导学生考虑的不是教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们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任务,要更新阅读观念,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善于了解并研究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心理,善于根据共性与个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做到教学手段开放。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舍取阅读对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舍取学习对象,他们会感到很轻松,挖掘自身潜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学习,教师加以适当引导。这样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会提高。
五、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
要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堂上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解答,但可以发动学生把疑难解决。我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我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于是随机应变,对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2).
[2]肖潇.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小学电教(下),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