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百年史的理想型书写—评《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

来源 :现代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罢加拿大比较教育学者许美德的近著<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加拿大]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下称<中国大学>),沉思良久.可以断定,这是近年来叙述中国百年大学史颇有特色的不可多得之作.它能引起我极大兴趣的所在,一是其独特的书写方式;二是其新颖的立论.而这两个特点则要归因于作者所采用的理想型历史叙事方法.这是一位西方学者首次使用当代西方科学方法论对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程进行全景式的观照.而许美德教授在这种全景式观照中,并没有流于包
其他文献
本文是日本大学审议会委员、日本高教学会会长、国立学校财务中心教授天野郁夫先生应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邀请 ,于 1999年 11月 1日在该所所做的演讲报告。天野先生
一、高等学校特色化的本质内涵特色 ,即“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特色所对应的哲学范畴是个性 ,是矛盾的特殊性。特色是名词而
在沸沸扬扬的教育产业讨论中 ,在高等教育是适度发展还是大发展的争论下 ,1 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据统计 ,1 99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实际招生 2 80万人
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更新人才观、质量观和办学观为前提.并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加快速度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建设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的实习、实验基地;建立和
本文简要回顾了竺可桢的办学思想与实践,即注意罗致一流的教授、大学的使命是培养领袖人才、重视科学研究、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的求是精神,阐述了其办学思想与实践对目前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强音轻轻叩响新世纪的门铃之际 ,我国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研究型大学,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从教育的综合性、科研的前沿性、管理的科学性、环境的学术性等四个维度来阐述大学向研究型迈进所必须作出的取向选择,以
针对"扩大招生规模拉动消费需求"的不同观点,本文根据拉动消费需求的三个基本条件入手分析,认为主高等教育完成这一现实使命在当前是有条件的.但要使高教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
我国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要求德育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型因其受到国情、民情、社情、世情的制约,会很艰难.但当前大学生"三德"匮乏的现实增强了转型的紧迫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