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来做:
1.创设有趣情境,使学生愿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的开始我以故事入手: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时,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家里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通过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两份和原来平均分成的1份是一样的,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的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认为在教学时,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2.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
苏霍姆林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这个特点,并且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地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乐学。
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数”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7+8”让全班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小棒操作,探讨一下这一题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操作,有的说:把8根小棒分成3根和5根,先把17根和3根合起来是20根(2捆),再加5根就是25根。有的说:把17根小棒分成15根和2根,先把2根和8根合起来是10根(1捆),再加15根就是25根。也有的说:先把7根小棒和8根小棒合起来是15根,再加10根合起来共是25根。学生各抒已见,那么哪种方法比较好呢?就让学生比较一下,结果学生发现第三种方法比较好,因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已经学过,都做得比较熟练,8+7可以直接算出。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得出结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先把个位数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这样,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再如: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公式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的价值。
3.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
小学阶段的儿童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过了20分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如何使他们在数学教学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就需要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常常对学生做出积极、合理的评价,让他们感到数学的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6+6+6+6+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做出6×4+4 ,6×5-2,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7×4。我热情地表扬他大胆创新,同学马上反对。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4.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
例如,在教学“带余数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桔子,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的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的向上一个层次、递进。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只有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收稿日期:2011-11-10
1.创设有趣情境,使学生愿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的开始我以故事入手: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时,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家里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通过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两份和原来平均分成的1份是一样的,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的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认为在教学时,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2.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
苏霍姆林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这个特点,并且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地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乐学。
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数”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7+8”让全班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小棒操作,探讨一下这一题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操作,有的说:把8根小棒分成3根和5根,先把17根和3根合起来是20根(2捆),再加5根就是25根。有的说:把17根小棒分成15根和2根,先把2根和8根合起来是10根(1捆),再加15根就是25根。也有的说:先把7根小棒和8根小棒合起来是15根,再加10根合起来共是25根。学生各抒已见,那么哪种方法比较好呢?就让学生比较一下,结果学生发现第三种方法比较好,因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已经学过,都做得比较熟练,8+7可以直接算出。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得出结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先把个位数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这样,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再如: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公式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的价值。
3.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
小学阶段的儿童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过了20分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如何使他们在数学教学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就需要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常常对学生做出积极、合理的评价,让他们感到数学的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6+6+6+6+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做出6×4+4 ,6×5-2,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7×4。我热情地表扬他大胆创新,同学马上反对。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4.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
例如,在教学“带余数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桔子,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的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的向上一个层次、递进。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只有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收稿日期:201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