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4所中小学、44所幼儿园,30余所百年老校……这些都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41.8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街区,在棋盘般密布的古老胡同中,时时能传出孩子们上课时朗朗的读书声,处处都能看到孩子们上下学时欢乐的笑脸。
面对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和区域相对狭小的空间,东城教育的再发展受到了地域的限制难以扩大规模,如何在其中寻求突破,最终实现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教育首善区的目标,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和东城区教委整合利用区域深厚的文化沃土、优秀的教育品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等各种优质资源,在“十一五”初步实现“均衡发展”这一基本目标后,又为“十二五”东城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择了新的路径——实施教育精品特色战略。
■ 探索优质人才队伍培养新途径
“求质量、求特色、求精品”是东城教育追求的方向,人才是保证东城教育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要创造精品特色,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11年9月,东城区启动了“教育家成长工程”,并以“时代呼唤教育家”为主题举办论坛,让更多从事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通过论坛聚集在一起,开展充分自由的学术探讨,给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成长搭建起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努力推进一线校长教师走近教育家、最终成为教育家的进程。
东城区还启动了“十百千万”计划,即数十名教育家培养计划、百名优秀干部教师留学计划、千名骨干教师提升计划、万名教师全员轮训计划,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打造拔尖教师梯队,计划到2015年,造就15名左右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教育家式的校长和30名左右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名师。目前,东城区已开展了教师专业素养研修、学区教研、“大年级组”制、跨校兼课、教师交流等实践探索,每学年将有70余名干部教师进行跨校交流。
此外,东城区还建造了一条使教育资源融会贯通的信息高速路——“学习e网通”。从2010年6月开通以来,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随时学习的网络空间,同时,也为教师搭建了干部教师培训、远程教育研究、进行家校沟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学习e网通”整合全区骨干教师课程资源,随堂录制常态课投放到网络。2012年起,在现有500节课的基础上,每年将新增课程千节左右。可以说,“学习e网通”海量的优质资源课程,使教育、学习时空无限扩大。
■ 一校一品,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史家胡同小学的“和谐教育”、光明小学的“我能行教育”、府学胡同小学的“国学教育”、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北京二中的“空气养人”、广渠门中学与宏志中学的“宏志教育”……这些东城的原创教育品牌已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标志,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优质教育的发展在于内涵发展,在于求精、求细、做实、做新,努力寻求超越自身有限条件的新成绩、大发展。
学校品牌与文化的形成,源于在遵循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对学校自身积淀的探寻与突破,需要挖掘历史,创造条件,找到适合学校发展、适合学生成长的结合点。同时,学校文化要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互动的态势,使教育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建立教育品牌,树立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较好地避免在追求教育优质均衡时,出现千校一样、办学模式雷同的问题。东城教育所追求的是校校都精彩,是“千帆竞渡”的良好局面。
未来五年,东城区还将借助艺术、文体、科技等特色项目的推进,助力教育精品特色发展:成立东城区中小学艺术、科技、文体联盟,构建特色教育体系,打造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特色人才培养“绿色通道”,使有艺术、科技、文体天赋的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能得到相对专业的、有体系的、连贯的培养。目前,166中学、黑芝麻胡同小学等23所有戏剧教育特色的中小学组建了戏剧联盟。联盟将统筹、管理全区校内外戏剧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戏剧教育活动场地、设备、师资作用,加强戏剧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指导中小学开展戏剧活动,加强与专业艺术院校、社会艺术团体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开阔眼界、提升艺术素养的平台;组织国内外戏剧教育的交流活动,展示学生艺术教育成果;开展戏剧教育理论研究,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深入发展。此外,东城区两院(青少年艺术院、青少年科学院)、两团(金帆艺术团、金鹏科技团)、两基地(校外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项目也在稳步发展,成为学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
■ 落实综合改革实验,探索高中特色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十一五”末期,东城区获批国家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这让东城教育人在欢喜之余,深深感受到所担负的教育责任。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项目,也是新的五年里,东城实施精品特色战略的重要任务——依托北京市“翱翔计划”,形成未来高中特色品牌的着力点。
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资源的合作机制,建立一批满足社会不同需求,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风格鲜明、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高中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是东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目前,北京二中、汇文中学、142中学、广渠门中学、166中学等,都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程设计与开发,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条件。
此外,东城区对校本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将持续加大,努力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面对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和区域相对狭小的空间,东城教育的再发展受到了地域的限制难以扩大规模,如何在其中寻求突破,最终实现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教育首善区的目标,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和东城区教委整合利用区域深厚的文化沃土、优秀的教育品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等各种优质资源,在“十一五”初步实现“均衡发展”这一基本目标后,又为“十二五”东城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择了新的路径——实施教育精品特色战略。
■ 探索优质人才队伍培养新途径
“求质量、求特色、求精品”是东城教育追求的方向,人才是保证东城教育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要创造精品特色,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11年9月,东城区启动了“教育家成长工程”,并以“时代呼唤教育家”为主题举办论坛,让更多从事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通过论坛聚集在一起,开展充分自由的学术探讨,给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成长搭建起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努力推进一线校长教师走近教育家、最终成为教育家的进程。
东城区还启动了“十百千万”计划,即数十名教育家培养计划、百名优秀干部教师留学计划、千名骨干教师提升计划、万名教师全员轮训计划,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打造拔尖教师梯队,计划到2015年,造就15名左右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教育家式的校长和30名左右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名师。目前,东城区已开展了教师专业素养研修、学区教研、“大年级组”制、跨校兼课、教师交流等实践探索,每学年将有70余名干部教师进行跨校交流。
此外,东城区还建造了一条使教育资源融会贯通的信息高速路——“学习e网通”。从2010年6月开通以来,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随时学习的网络空间,同时,也为教师搭建了干部教师培训、远程教育研究、进行家校沟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学习e网通”整合全区骨干教师课程资源,随堂录制常态课投放到网络。2012年起,在现有500节课的基础上,每年将新增课程千节左右。可以说,“学习e网通”海量的优质资源课程,使教育、学习时空无限扩大。
■ 一校一品,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史家胡同小学的“和谐教育”、光明小学的“我能行教育”、府学胡同小学的“国学教育”、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北京二中的“空气养人”、广渠门中学与宏志中学的“宏志教育”……这些东城的原创教育品牌已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标志,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优质教育的发展在于内涵发展,在于求精、求细、做实、做新,努力寻求超越自身有限条件的新成绩、大发展。
学校品牌与文化的形成,源于在遵循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对学校自身积淀的探寻与突破,需要挖掘历史,创造条件,找到适合学校发展、适合学生成长的结合点。同时,学校文化要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互动的态势,使教育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建立教育品牌,树立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较好地避免在追求教育优质均衡时,出现千校一样、办学模式雷同的问题。东城教育所追求的是校校都精彩,是“千帆竞渡”的良好局面。
未来五年,东城区还将借助艺术、文体、科技等特色项目的推进,助力教育精品特色发展:成立东城区中小学艺术、科技、文体联盟,构建特色教育体系,打造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特色人才培养“绿色通道”,使有艺术、科技、文体天赋的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能得到相对专业的、有体系的、连贯的培养。目前,166中学、黑芝麻胡同小学等23所有戏剧教育特色的中小学组建了戏剧联盟。联盟将统筹、管理全区校内外戏剧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戏剧教育活动场地、设备、师资作用,加强戏剧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指导中小学开展戏剧活动,加强与专业艺术院校、社会艺术团体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开阔眼界、提升艺术素养的平台;组织国内外戏剧教育的交流活动,展示学生艺术教育成果;开展戏剧教育理论研究,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深入发展。此外,东城区两院(青少年艺术院、青少年科学院)、两团(金帆艺术团、金鹏科技团)、两基地(校外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项目也在稳步发展,成为学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
■ 落实综合改革实验,探索高中特色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十一五”末期,东城区获批国家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这让东城教育人在欢喜之余,深深感受到所担负的教育责任。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项目,也是新的五年里,东城实施精品特色战略的重要任务——依托北京市“翱翔计划”,形成未来高中特色品牌的着力点。
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资源的合作机制,建立一批满足社会不同需求,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风格鲜明、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高中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是东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目前,北京二中、汇文中学、142中学、广渠门中学、166中学等,都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程设计与开发,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条件。
此外,东城区对校本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将持续加大,努力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