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背带是我国南方民族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是她们倾注爱意,显示才能的最佳“橱窗”。本文深入探究的是贵州贞丰苗族的背带,其总体特点是体量大、颜色深、整体风格与服装相匹配。从纹样看,它承载了先民的智慧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意趣与审美观,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纹样中渗透了苗族妇女对大自然的崇尚,充满对生命本源的热爱。背带在贞丰苗族女性的人生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勤劳智慧的象征,是母女代际间的爱意表达,是姻亲家族间友好关系的纽带。贞丰背带艺术在打三朝风俗的护佑之下发展至今,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 贞丰苗族;背带;女红;纹样;传承
一、背带概说
背带,亦称背扇、背兜、裹背,是用以背负孩子的“襁褓”。《玉篇·衣部》有“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一般认为,背带是我国南方民族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然而在历史上,其可能在北方地区也普遍使用过,《论语·子路》中有“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无论如何,在当下背带几乎成为南方山区妇女的专属用品。从属性来看,背带包含于服饰范畴,却又高于日常服饰,因为孩子的母亲(或外婆)往往在这不大的面积上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热情。有人说,背带是南方妇女显示才能的最佳“展览橱窗”。确实如此,本文所要关注的贵州贞丰苗族背带的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当地所有类型的织绣技艺,似乎是有意把它打造成女红技艺的集大成作品。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背带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背带艺术。2005年9月始,中国美术馆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母爱的艺术——贵州少数民族背扇展”,背带自此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人们惊叹于南方民族妇女鬼斧神工般的织绣技艺时,却并不了解这一精美绝伦的民间美术作品背后悠久、深厚的民俗文化。
我国关于背带的专著现有两本,均为画册形式,其一是来自贵州省马正荣与女儿马俐的《贵州少数民族背扇》,该书展示了美轮美奂的贵州各民族背带,并根据制作工艺将背带分为蜡染型、刺绣型、挑花型、编织型、布贴型、混合型等六种,并按照类型分别说明,其中亦收录有贞丰苗族背带。作者在长期的田野经历中接触了大量活态的背带习俗,也在书中进行了集中表述,成为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珍贵材料。其二是吕胜中先生主编的《广西民族风俗艺术·娃崽背带》一、二卷,第一卷也为画册,分别对广西境内的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等十二个民族的背带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展示,并分别对纹样内涵进行了解析。难得的是第二卷中刊出了广西布努瑶史诗歌谣《背带歌》,使民间文学工作者自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搜集整理的这一6000行的宏大歌谣终于有机会面世。这首歌谣主体之外配合了布努瑶族的信仰、神话、风俗等等,呈现了比较全面的背带文化。
从我国南方民族地区整体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步伐的推进,民族服装不可遏制地在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而这样的“瘟疫”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育儿背带。一些地区和民族的妇女仍旧坚持手工制作,坚持传统的形制和纹样。事实上,背带艺术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盛大的传统“送背带”习俗(1)。固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南方地区普遍使用背带的育子习俗,在今天可以方便地买到汉族制作的低价机制背带的情况下,贵州贞丰苗族群众依然愿意花费几个月时间耗力耗资去缝制一床民族传统背带,可见传统背带的神奇魅力(图1)。
二、贞丰苗族背带的工艺、形制及纹样
背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而她最为人称道的,是凝注其中的母爱。许多民族的背带做工精细繁浩,熔铸了母亲的心血,也就比一般服饰具有更高的解读价值。同时,背带因其面积大而平整,成为民族妇女显示才能的最佳窗口,更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园地。背带这一艺术形式与生命礼俗相互联动,因此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背带的形制与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背带艺术。贞丰苗族背带特点是,体量大、颜色深、整体风格与服装相匹配。
背带从形制上可分为三部分,依照当地的叫法,分别为背带心、背带搭搭和背带手(图2)。背带心指的是包裹娃娃的中心部分,背带搭搭指的是盖头部分,背带手指的是绑缚用的长带,显然,贞丰苗族是将背带比作人来参照各部分的。背带的尺寸大致相同,有身材过高或过矮者会相应调整。其中背带心宽25厘米,长83厘米,背上娃娃后下端接近膝盖后弯处,构成服饰的一部分。贞丰背带有两只极长的“手”,每只手长约2.62米,整个背带横向展开有5.5米之长。用背带手将娃娃固定之后仍留有一段垂在身后,作为装饰。贞丰苗族对于美的追求,执著而用心,并为之付出了大量劳动。贞丰背带体量大,用料多,重量在3—4斤,对于使用者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背带手也因为过长,使用时常常垂到地上,很不方便。可以看到,贞丰苗族背带超出使用所需规格外的部分是对于使用者自身的装饰,显然,在美丽与实用之间,人们选择了前者。
在色彩上,贞丰苗族的服装和背带都采用深蓝至黑作为主色,即便刺绣使用的花线也以蓝、黑为主,红、黄、绿色只作为点缀。这与该苗族支系的历史源流有很大关系,此处不展开。背带的制作从绣片开始,贞丰苗族的刺绣以挑花和数纱绣为基本手法,喜爱叉色绣。所谓叉色,即挑花时以两种不同色彩交替组成图案,刺绣时两针相互参照同时进行(图3)。客观来说,贞丰苗族的绣品种类、技法、色彩不甚丰富,然精致协调,有神秘感和历史感。纹样设计抽象、大气,以四方连续形式为主,构图整体统一,图案结构紧凑,富有韵律感。在纹样取材上,以苗族群众生产劳动中熟悉的事物为主。
在背带的不同部分,技法和纹样也各有不同。在贞丰苗族的服饰当中,以背带心的绣片为最大,长宽分别为68和27厘米,单是这一张绣片,需要两个月时间才能够完成。传统背带心绣片以蓝色和黑色丝线叉色绣在黄褐色土布上,四方连续构图,纹样均匀细腻,缤纷复杂,布满底布。由于配色和构图的关系,只有近距离下才能看到苗家妇女精致的绣工。
在众多的背带心绣片中,虽然图案不同,然构成纹样鲜有变化,改变的只是组合方式。这些相对固定的构成纹样有:浮萍纹、曲折纹、箭头纹、雀雀纹、锯齿纹、龙纹、鱼纹、螃蟹纹等。
浮萍,即四叶萍(田字萍),萍科水生杂草,常见于水稻田边,有四片呈倒三角形叶子,十字形排列,造型简单,样貌可爱。贞丰苗族对其的喜爱直接展示在女红作品当中,它成为不可缺少的构图元素,必然出现在每一张绣片中。苗族鼓歌《开天辟地》中有这样的唱词“是哪一个来最早?他来造菜和浮漂(2),来把狗和牲畜造,造成黄牛把田耕,造成寨子造成人,造成姑娘和后生,造成江略九千个,这样地方才稳定。”浮萍虽无实际功用,但是千百年来伴随着苗族的生产生活,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图4)。
折线纹,三重平行的曲折线条象征了苗族先民辗转的、无尽的、苦难的迁徙路。而在绣片中,它支撑、结构了全图,划分了图案中无限循环的构图单元,成为构图中不可缺少的“骨骼”(图5)。
蛙纹,凸起的大眼睛,三角形的头部,向两侧蹲踞的腿,勾勒出生动的青蛙形象(图6)。人类崇拜青蛙的历史极为久远,我国多个地区都曾出土蛙纹彩陶。有专家解读认为蛙的浑圆而膨大的腹部与孕妇相似,而且繁殖力极强,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体。因而渴望生殖的先民便视蛙为生殖旺盛的象征(3)。
雀雀纹,贞丰苗族将小体形鸟类统称雀雀,难以分辨具体品种。绣片中的雀雀均以展翅形象出现,简略处理头部和尾部,并呈对称分布(图7)。
锯齿纹、龙纹、鱼纹、螃蟹纹也是组成图案的常见纹样,它们的主要作用在装饰,而非构图,因此相对占有面积小,它们与上述四种基本纹样一起,构成背带心绣片的整体图案。
苗族崇拜蝴蝶妈妈,而在中心绣片中却没有蝴蝶纹样出现。实际上,背带中有“蝴蝶妈妈”的固定位置和造型。背带心左右下脚,各有一只线条组成的展翅飞翔的蝴蝶;在背带心与背带手的衔接处,即“腋下”部位,也缝有两片白色三角形小绣片,绣片上的纹样亦蝶亦花,因色彩明丽成为整个背带的“亮点”,同样的纹样也出现在婴儿的童帽上(图8)。蝴蝶是苗族服饰中最为常见的纹样之一,《苗族古歌》讲述,蝴蝶妈妈由枫树生出,因和水上的泡沫“游方”,怀孕后生下12个蛋,大鸟鹡宇替她孵了12年,才生出人类的真人始祖姜央和其他天体动物,从此天下便有了各种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蝴蝶妈妈被视为苗族先民始祖,在这里蝴蝶纹样有着祖先和生殖力的双重表征意义。
背带搭搭,为一张略窄于背带心的正方形绣片,覆盖在背带心上,当娃娃睡着或者天气不好时,可将其搭在娃娃头部,防止受凉。背带搭搭的构图也有固定程式,对角线交叉分成的四部分为四个完全相同的构图单元,此外通常将四角处理成独立的三角形,中间呈圆形图案。背带搭搭的基本纹样是雀雀纹、狮子纹、鱼纹、不同种类的花草纹样。其中雀雀纹最鲜明,体形最大,构成图案主体,其他纹样与雀雀纹搭配出现。由于纹样常成对出现,又多重复,因此背带搭搭所容纳的图案种类不多,具体如下:
雀雀纹,背带上的雀雀纹无一例外如图中的左右相向,尾羽翘起,双翅在上下展开,作飞翔状。通过图9、图10两张图片,我们可以了解雀雀纹在背带搭搭上的位置和基本构图规则。图中所标注的两圆环中间地带是固定的雀雀纹位置,环外多以花草纹装饰,环内纹样可自由发挥。鸟类在背带搭搭上的突出强调显然不是偶然。
《苗族古歌》中谈到鸟类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它昭示着一种生命的起源和生殖的含义,所以鸟类在苗族图式文化中含有生殖的蕴意。对于此,还有另外一种解析,郭沫若在论到“玄鸟生商”神话时认为:“玄鸟旧说为燕子”,“玄鸟就是凤凰”,“但无论是凤或燕子,我相信这传说是生殖器的象征,鸟直到现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别名”。
鱼纹,在民俗文化中,双鱼表示交尾或女阴,已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观点。从表象看,双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从内涵看,鱼腹多子,繁殖能力非常强。贞丰背带搭搭上的鱼纹,便是典型的女阴状,体现着朴素的生殖崇拜观念。图12中所示的雀雀纹鱼纹背带搭搭,是贞丰苗族背带中最常见的一款搭搭造型。图中圆环框起的四组双鱼纹样中,还能清楚的看到双鱼(女阴)中间孕育的小鱼形状。
总的来说,背带搭搭的纹样丰富程度和复杂程度都不及背带心,但表达的生殖崇拜观念更加鲜明与强烈。背带心的图案与女装衣背花图案是通用的,而背带搭搭图案是背带专用的。除此之外,与背带心的神秘感相比,背带搭搭简单的构图,写实生动的纹样,带有更多天真和童趣的色彩。
背带手部分长且构造复杂,不同的部分使用不同的女红技艺,自肩至手分别用了绣、缝、织、编几种技艺,呈现丰富的装饰效果。使用背带时,最上端的两块绣片,刚好盖在使用者的肩头,视线容易达到,绣工细不细,针脚齐不齐,一目了然。绣片下面是贞丰苗族十分喜爱的蓝色缎料,缎料下面是苗族妇女用传统腰机织出的织锦部分,织锦部分又分三块,单花(单一纹样)、无花、多花(多种纹样)。单花部分由简单小图案无限重复构成,与缎料部分一起展示在胸前,供人观赏(图13)。无花部分使用时缠绕在腰际,重在实用没有布置花纹。多花部分使用时垂在腰下,成为使用者自身的装饰。多花部分的显著特点是两手图案不对称,妇女们认为这样织的花样多些,更好看。这部分的纹样十分丰富,改革开放后,苗族妇女还吸收了印花被单上的图案,为自己所用。相比背带心和背带搭搭,这部分纹样不需考虑构图,上下叠加,为引进新纹样提供了方便。
背带手的最末端是妇女们不借助任何工具用白色棉线编结成的流苏,风格简洁大方。编结流苏是一项十分费时的工作,但由于它不需要工具,妇女们有时做客、赶场时随身带着,稍有空闲就编起来。
总体来说,贞丰苗族背带追求装饰效果甚过实用性。使用背带的妇女,背带搭搭垂到腰间,背带心垂到腿弯,百褶裙垂在脚踝,呈现分明的三个层次,背带与服装融为一体。同时,背带手的缎料和单花部分恰当地装饰了前胸,走路时,背带手的末端随裙摆一起摇曳,活泼且大方。
从色彩来看,蓝、黑、绿、紫是背带上的基本色,其中以蓝为最多最重,红、黄之类的暖色只作星星点点的装饰之用。笔者以个人视角认为,其绣片上篮、黑、绿线和黄褐色底布的结合不能算是成功,视觉效果暗淡且稍显混乱。然贞丰苗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审美观认同这样的色彩搭配,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同背带的色调给人的感觉一样,背带本身十分厚重。平日生活中妇女们更爱用普通的机器绣制的汉族背带,苗族背带不但重且质硬,如同穿一件厚衣服。并且,背带上浸满染料,不能随意清洗。一般新背带只在吃酒场合使用,洗过之后才做日常使用。
贞丰苗族背带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作为女红技艺的集中展示,体现了该地区该族群的制作方式和工艺水平。它承载了先民的智慧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意趣与审美观,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纹样中渗透了苗族妇女对大自然的崇尚,充满对生命本源的热爱,这是她们创造力的不竭源泉。贞丰苗族背带中所包含的纹样、工艺、审美、礼俗功能等元素,赋予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贞丰苗族背带艺术的传承
背带艺术为世世代代的苗族妇女所创造、使用、传承。苗族妇女除了白天上坡参加劳动和操持家务外,搓麻、纺纱、浆线、织布、挑花、刺绣等成为她们不能停息的劳动内容。苗族民间传说、故事和歌谣中有大量内容是赞美女红技艺,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反映了苗族价值观对女红文化的认同。传统苗族社会中,女孩通常七八岁就开始跟随母亲姐姐一块学绣花,学习制作、穿戴民族服饰,掌握生产生活的技巧。
通常结婚之后,不落夫家的新娘便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准备背带了。尤其在怀孕之后,生产和打三朝随即进入生活日程,绣背带花便成为孕妇的生活重心。这是极其费心、磨练意志的浩大工程,也成为新娘过渡到主妇的重要课程,因为长住夫家后新娘便告别了自己的自由时代,承担起敬公婆、养子女的重担,终日不得闲,直到年老。由于工作量极大,在漫长的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分工,女儿负责绣背带心和背带搭搭,外婆负责背带手和最后的缝缀工作。女儿的工作关系到背带的美观,外婆的手艺决定背带是否适用、经用,尤其是背带手不同部分的尺寸把握,各部分的缝缀工作,需要足够经验才能够驾驭。
母女的合作是一次极好的技艺传授过程,背带技艺的关键部分得以演示和学习。因为做背带的机会不多,每一床背带的完成对于新娘都是极好的观摩学习过程,母亲的言传身教往往成为女儿今后独立操作的范本。其次,背带本身作为谱样在母女间的传承也有重要的意义。在所有的有形财产中,唯有背带是通过母系继承的。在打三朝外婆送给女儿家的背带中,常常有当年母亲送给自己而还未用旧的背带。从背带的尺寸、形制到纹样、布局,都是女儿直接模仿的对象。因此背带不仅连接了新娘和她未来的宝宝,也凝聚着两代人的情感与辛劳,成为新娘和母亲之间的亲情纽带。
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今天,背带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也进入一个变迁和不稳定时期。相比老一辈苗族妇女,接受现代学校教育的年轻女孩的女红基础要差一些,但她们仍具备基本的刺绣技艺。但是,完成学业之后女孩们脱离土地,进入社会工作,这使得她们失去了女红文化的土壤。只有在怀孕待产期间,女孩们回到家乡,她们中有些或者因没有兴趣、没有能力直接放弃了绣背带的工作,或者只参与小部分。因为时间和熟练程度的关系,年轻妈妈们难以完成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部分。这样,背带制作的繁重工作只能由外婆完成。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三朝礼上外家的礼物也寄予更高的期望,直接体现在背带的数量上。现实生活中,外婆所送背带显然多于女儿的实际需要。对于外婆,这似乎成为不可完成的任务。因此帮人缝制背带的工作应运而生,通常由村里的“巧手”来担任。如何以价格来衡量女红劳动,几年的时间里,背带在市场自动调节之下价值飙升至1500元左右。外婆在动员姊妹帮忙,使出浑身解数赶制背带仍然来不及的情况下才会求助于这种方式,因此购买背带不如说是购买时间。具体购买方式十分灵活,譬如一个背带搭搭200元,编背带手的流苏80元,或者自己提供绣片和搭搭请人缝缀起来需400元。直接购买整床背带的人较少,只有情况特殊万不得已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贞丰苗族看来,外家不能亲手为女儿缝制背带,是一件不体面的事情。女性的女红技艺,是和个人素质甚至品质紧密相联的。千百年来,苗族妇女的女红作品,从未直接与金钱相联,计入国民生产价值。而今的状况必然吸引部分人加入,专门从事背带的制作销售,这样的变化对于背带艺术的发展传承,利弊孰多,尚不能过早下结论。
当下看来,年轻女孩的外流,似乎使背带艺术的传承陷入困境。而打工者的回归和传统技艺的再习得,是能够一定程度扭转目前的堪忧现状的。目前,无论是女红还是苗族山歌的传承,都有这样的迹象。随着年龄增长,打工潮中的妈妈们将回归村落,重新融入传统的女红土壤,熟习技艺,缝制民族服装和背带。人员流动和他文化的习得,并未使得苗家土地上的生活方式发生现代化剧变。在贞丰苗族的生活中,只要有婚嫁和生育的存在,就有打三朝和送背带。背带在贞丰苗族女性的人生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勤劳智慧的象征,是母女代际间的爱意表达,是姻亲家族间友好关系的纽带。贞丰背带艺术在打三朝风俗的护佑之下发展至今,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 贞丰苗族;背带;女红;纹样;传承
一、背带概说
背带,亦称背扇、背兜、裹背,是用以背负孩子的“襁褓”。《玉篇·衣部》有“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一般认为,背带是我国南方民族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然而在历史上,其可能在北方地区也普遍使用过,《论语·子路》中有“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无论如何,在当下背带几乎成为南方山区妇女的专属用品。从属性来看,背带包含于服饰范畴,却又高于日常服饰,因为孩子的母亲(或外婆)往往在这不大的面积上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热情。有人说,背带是南方妇女显示才能的最佳“展览橱窗”。确实如此,本文所要关注的贵州贞丰苗族背带的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当地所有类型的织绣技艺,似乎是有意把它打造成女红技艺的集大成作品。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背带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背带艺术。2005年9月始,中国美术馆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母爱的艺术——贵州少数民族背扇展”,背带自此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人们惊叹于南方民族妇女鬼斧神工般的织绣技艺时,却并不了解这一精美绝伦的民间美术作品背后悠久、深厚的民俗文化。
我国关于背带的专著现有两本,均为画册形式,其一是来自贵州省马正荣与女儿马俐的《贵州少数民族背扇》,该书展示了美轮美奂的贵州各民族背带,并根据制作工艺将背带分为蜡染型、刺绣型、挑花型、编织型、布贴型、混合型等六种,并按照类型分别说明,其中亦收录有贞丰苗族背带。作者在长期的田野经历中接触了大量活态的背带习俗,也在书中进行了集中表述,成为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珍贵材料。其二是吕胜中先生主编的《广西民族风俗艺术·娃崽背带》一、二卷,第一卷也为画册,分别对广西境内的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等十二个民族的背带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展示,并分别对纹样内涵进行了解析。难得的是第二卷中刊出了广西布努瑶史诗歌谣《背带歌》,使民间文学工作者自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搜集整理的这一6000行的宏大歌谣终于有机会面世。这首歌谣主体之外配合了布努瑶族的信仰、神话、风俗等等,呈现了比较全面的背带文化。
从我国南方民族地区整体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步伐的推进,民族服装不可遏制地在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而这样的“瘟疫”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育儿背带。一些地区和民族的妇女仍旧坚持手工制作,坚持传统的形制和纹样。事实上,背带艺术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盛大的传统“送背带”习俗(1)。固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南方地区普遍使用背带的育子习俗,在今天可以方便地买到汉族制作的低价机制背带的情况下,贵州贞丰苗族群众依然愿意花费几个月时间耗力耗资去缝制一床民族传统背带,可见传统背带的神奇魅力(图1)。
二、贞丰苗族背带的工艺、形制及纹样
背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而她最为人称道的,是凝注其中的母爱。许多民族的背带做工精细繁浩,熔铸了母亲的心血,也就比一般服饰具有更高的解读价值。同时,背带因其面积大而平整,成为民族妇女显示才能的最佳窗口,更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园地。背带这一艺术形式与生命礼俗相互联动,因此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背带的形制与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背带艺术。贞丰苗族背带特点是,体量大、颜色深、整体风格与服装相匹配。
背带从形制上可分为三部分,依照当地的叫法,分别为背带心、背带搭搭和背带手(图2)。背带心指的是包裹娃娃的中心部分,背带搭搭指的是盖头部分,背带手指的是绑缚用的长带,显然,贞丰苗族是将背带比作人来参照各部分的。背带的尺寸大致相同,有身材过高或过矮者会相应调整。其中背带心宽25厘米,长83厘米,背上娃娃后下端接近膝盖后弯处,构成服饰的一部分。贞丰背带有两只极长的“手”,每只手长约2.62米,整个背带横向展开有5.5米之长。用背带手将娃娃固定之后仍留有一段垂在身后,作为装饰。贞丰苗族对于美的追求,执著而用心,并为之付出了大量劳动。贞丰背带体量大,用料多,重量在3—4斤,对于使用者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背带手也因为过长,使用时常常垂到地上,很不方便。可以看到,贞丰苗族背带超出使用所需规格外的部分是对于使用者自身的装饰,显然,在美丽与实用之间,人们选择了前者。
在色彩上,贞丰苗族的服装和背带都采用深蓝至黑作为主色,即便刺绣使用的花线也以蓝、黑为主,红、黄、绿色只作为点缀。这与该苗族支系的历史源流有很大关系,此处不展开。背带的制作从绣片开始,贞丰苗族的刺绣以挑花和数纱绣为基本手法,喜爱叉色绣。所谓叉色,即挑花时以两种不同色彩交替组成图案,刺绣时两针相互参照同时进行(图3)。客观来说,贞丰苗族的绣品种类、技法、色彩不甚丰富,然精致协调,有神秘感和历史感。纹样设计抽象、大气,以四方连续形式为主,构图整体统一,图案结构紧凑,富有韵律感。在纹样取材上,以苗族群众生产劳动中熟悉的事物为主。
在背带的不同部分,技法和纹样也各有不同。在贞丰苗族的服饰当中,以背带心的绣片为最大,长宽分别为68和27厘米,单是这一张绣片,需要两个月时间才能够完成。传统背带心绣片以蓝色和黑色丝线叉色绣在黄褐色土布上,四方连续构图,纹样均匀细腻,缤纷复杂,布满底布。由于配色和构图的关系,只有近距离下才能看到苗家妇女精致的绣工。
在众多的背带心绣片中,虽然图案不同,然构成纹样鲜有变化,改变的只是组合方式。这些相对固定的构成纹样有:浮萍纹、曲折纹、箭头纹、雀雀纹、锯齿纹、龙纹、鱼纹、螃蟹纹等。
浮萍,即四叶萍(田字萍),萍科水生杂草,常见于水稻田边,有四片呈倒三角形叶子,十字形排列,造型简单,样貌可爱。贞丰苗族对其的喜爱直接展示在女红作品当中,它成为不可缺少的构图元素,必然出现在每一张绣片中。苗族鼓歌《开天辟地》中有这样的唱词“是哪一个来最早?他来造菜和浮漂(2),来把狗和牲畜造,造成黄牛把田耕,造成寨子造成人,造成姑娘和后生,造成江略九千个,这样地方才稳定。”浮萍虽无实际功用,但是千百年来伴随着苗族的生产生活,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图4)。
折线纹,三重平行的曲折线条象征了苗族先民辗转的、无尽的、苦难的迁徙路。而在绣片中,它支撑、结构了全图,划分了图案中无限循环的构图单元,成为构图中不可缺少的“骨骼”(图5)。
蛙纹,凸起的大眼睛,三角形的头部,向两侧蹲踞的腿,勾勒出生动的青蛙形象(图6)。人类崇拜青蛙的历史极为久远,我国多个地区都曾出土蛙纹彩陶。有专家解读认为蛙的浑圆而膨大的腹部与孕妇相似,而且繁殖力极强,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体。因而渴望生殖的先民便视蛙为生殖旺盛的象征(3)。
雀雀纹,贞丰苗族将小体形鸟类统称雀雀,难以分辨具体品种。绣片中的雀雀均以展翅形象出现,简略处理头部和尾部,并呈对称分布(图7)。
锯齿纹、龙纹、鱼纹、螃蟹纹也是组成图案的常见纹样,它们的主要作用在装饰,而非构图,因此相对占有面积小,它们与上述四种基本纹样一起,构成背带心绣片的整体图案。
苗族崇拜蝴蝶妈妈,而在中心绣片中却没有蝴蝶纹样出现。实际上,背带中有“蝴蝶妈妈”的固定位置和造型。背带心左右下脚,各有一只线条组成的展翅飞翔的蝴蝶;在背带心与背带手的衔接处,即“腋下”部位,也缝有两片白色三角形小绣片,绣片上的纹样亦蝶亦花,因色彩明丽成为整个背带的“亮点”,同样的纹样也出现在婴儿的童帽上(图8)。蝴蝶是苗族服饰中最为常见的纹样之一,《苗族古歌》讲述,蝴蝶妈妈由枫树生出,因和水上的泡沫“游方”,怀孕后生下12个蛋,大鸟鹡宇替她孵了12年,才生出人类的真人始祖姜央和其他天体动物,从此天下便有了各种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蝴蝶妈妈被视为苗族先民始祖,在这里蝴蝶纹样有着祖先和生殖力的双重表征意义。
背带搭搭,为一张略窄于背带心的正方形绣片,覆盖在背带心上,当娃娃睡着或者天气不好时,可将其搭在娃娃头部,防止受凉。背带搭搭的构图也有固定程式,对角线交叉分成的四部分为四个完全相同的构图单元,此外通常将四角处理成独立的三角形,中间呈圆形图案。背带搭搭的基本纹样是雀雀纹、狮子纹、鱼纹、不同种类的花草纹样。其中雀雀纹最鲜明,体形最大,构成图案主体,其他纹样与雀雀纹搭配出现。由于纹样常成对出现,又多重复,因此背带搭搭所容纳的图案种类不多,具体如下:
雀雀纹,背带上的雀雀纹无一例外如图中的左右相向,尾羽翘起,双翅在上下展开,作飞翔状。通过图9、图10两张图片,我们可以了解雀雀纹在背带搭搭上的位置和基本构图规则。图中所标注的两圆环中间地带是固定的雀雀纹位置,环外多以花草纹装饰,环内纹样可自由发挥。鸟类在背带搭搭上的突出强调显然不是偶然。
《苗族古歌》中谈到鸟类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它昭示着一种生命的起源和生殖的含义,所以鸟类在苗族图式文化中含有生殖的蕴意。对于此,还有另外一种解析,郭沫若在论到“玄鸟生商”神话时认为:“玄鸟旧说为燕子”,“玄鸟就是凤凰”,“但无论是凤或燕子,我相信这传说是生殖器的象征,鸟直到现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别名”。
鱼纹,在民俗文化中,双鱼表示交尾或女阴,已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观点。从表象看,双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从内涵看,鱼腹多子,繁殖能力非常强。贞丰背带搭搭上的鱼纹,便是典型的女阴状,体现着朴素的生殖崇拜观念。图12中所示的雀雀纹鱼纹背带搭搭,是贞丰苗族背带中最常见的一款搭搭造型。图中圆环框起的四组双鱼纹样中,还能清楚的看到双鱼(女阴)中间孕育的小鱼形状。
总的来说,背带搭搭的纹样丰富程度和复杂程度都不及背带心,但表达的生殖崇拜观念更加鲜明与强烈。背带心的图案与女装衣背花图案是通用的,而背带搭搭图案是背带专用的。除此之外,与背带心的神秘感相比,背带搭搭简单的构图,写实生动的纹样,带有更多天真和童趣的色彩。
背带手部分长且构造复杂,不同的部分使用不同的女红技艺,自肩至手分别用了绣、缝、织、编几种技艺,呈现丰富的装饰效果。使用背带时,最上端的两块绣片,刚好盖在使用者的肩头,视线容易达到,绣工细不细,针脚齐不齐,一目了然。绣片下面是贞丰苗族十分喜爱的蓝色缎料,缎料下面是苗族妇女用传统腰机织出的织锦部分,织锦部分又分三块,单花(单一纹样)、无花、多花(多种纹样)。单花部分由简单小图案无限重复构成,与缎料部分一起展示在胸前,供人观赏(图13)。无花部分使用时缠绕在腰际,重在实用没有布置花纹。多花部分使用时垂在腰下,成为使用者自身的装饰。多花部分的显著特点是两手图案不对称,妇女们认为这样织的花样多些,更好看。这部分的纹样十分丰富,改革开放后,苗族妇女还吸收了印花被单上的图案,为自己所用。相比背带心和背带搭搭,这部分纹样不需考虑构图,上下叠加,为引进新纹样提供了方便。
背带手的最末端是妇女们不借助任何工具用白色棉线编结成的流苏,风格简洁大方。编结流苏是一项十分费时的工作,但由于它不需要工具,妇女们有时做客、赶场时随身带着,稍有空闲就编起来。
总体来说,贞丰苗族背带追求装饰效果甚过实用性。使用背带的妇女,背带搭搭垂到腰间,背带心垂到腿弯,百褶裙垂在脚踝,呈现分明的三个层次,背带与服装融为一体。同时,背带手的缎料和单花部分恰当地装饰了前胸,走路时,背带手的末端随裙摆一起摇曳,活泼且大方。
从色彩来看,蓝、黑、绿、紫是背带上的基本色,其中以蓝为最多最重,红、黄之类的暖色只作星星点点的装饰之用。笔者以个人视角认为,其绣片上篮、黑、绿线和黄褐色底布的结合不能算是成功,视觉效果暗淡且稍显混乱。然贞丰苗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审美观认同这样的色彩搭配,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同背带的色调给人的感觉一样,背带本身十分厚重。平日生活中妇女们更爱用普通的机器绣制的汉族背带,苗族背带不但重且质硬,如同穿一件厚衣服。并且,背带上浸满染料,不能随意清洗。一般新背带只在吃酒场合使用,洗过之后才做日常使用。
贞丰苗族背带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作为女红技艺的集中展示,体现了该地区该族群的制作方式和工艺水平。它承载了先民的智慧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意趣与审美观,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纹样中渗透了苗族妇女对大自然的崇尚,充满对生命本源的热爱,这是她们创造力的不竭源泉。贞丰苗族背带中所包含的纹样、工艺、审美、礼俗功能等元素,赋予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贞丰苗族背带艺术的传承
背带艺术为世世代代的苗族妇女所创造、使用、传承。苗族妇女除了白天上坡参加劳动和操持家务外,搓麻、纺纱、浆线、织布、挑花、刺绣等成为她们不能停息的劳动内容。苗族民间传说、故事和歌谣中有大量内容是赞美女红技艺,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反映了苗族价值观对女红文化的认同。传统苗族社会中,女孩通常七八岁就开始跟随母亲姐姐一块学绣花,学习制作、穿戴民族服饰,掌握生产生活的技巧。
通常结婚之后,不落夫家的新娘便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准备背带了。尤其在怀孕之后,生产和打三朝随即进入生活日程,绣背带花便成为孕妇的生活重心。这是极其费心、磨练意志的浩大工程,也成为新娘过渡到主妇的重要课程,因为长住夫家后新娘便告别了自己的自由时代,承担起敬公婆、养子女的重担,终日不得闲,直到年老。由于工作量极大,在漫长的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分工,女儿负责绣背带心和背带搭搭,外婆负责背带手和最后的缝缀工作。女儿的工作关系到背带的美观,外婆的手艺决定背带是否适用、经用,尤其是背带手不同部分的尺寸把握,各部分的缝缀工作,需要足够经验才能够驾驭。
母女的合作是一次极好的技艺传授过程,背带技艺的关键部分得以演示和学习。因为做背带的机会不多,每一床背带的完成对于新娘都是极好的观摩学习过程,母亲的言传身教往往成为女儿今后独立操作的范本。其次,背带本身作为谱样在母女间的传承也有重要的意义。在所有的有形财产中,唯有背带是通过母系继承的。在打三朝外婆送给女儿家的背带中,常常有当年母亲送给自己而还未用旧的背带。从背带的尺寸、形制到纹样、布局,都是女儿直接模仿的对象。因此背带不仅连接了新娘和她未来的宝宝,也凝聚着两代人的情感与辛劳,成为新娘和母亲之间的亲情纽带。
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今天,背带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也进入一个变迁和不稳定时期。相比老一辈苗族妇女,接受现代学校教育的年轻女孩的女红基础要差一些,但她们仍具备基本的刺绣技艺。但是,完成学业之后女孩们脱离土地,进入社会工作,这使得她们失去了女红文化的土壤。只有在怀孕待产期间,女孩们回到家乡,她们中有些或者因没有兴趣、没有能力直接放弃了绣背带的工作,或者只参与小部分。因为时间和熟练程度的关系,年轻妈妈们难以完成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部分。这样,背带制作的繁重工作只能由外婆完成。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三朝礼上外家的礼物也寄予更高的期望,直接体现在背带的数量上。现实生活中,外婆所送背带显然多于女儿的实际需要。对于外婆,这似乎成为不可完成的任务。因此帮人缝制背带的工作应运而生,通常由村里的“巧手”来担任。如何以价格来衡量女红劳动,几年的时间里,背带在市场自动调节之下价值飙升至1500元左右。外婆在动员姊妹帮忙,使出浑身解数赶制背带仍然来不及的情况下才会求助于这种方式,因此购买背带不如说是购买时间。具体购买方式十分灵活,譬如一个背带搭搭200元,编背带手的流苏80元,或者自己提供绣片和搭搭请人缝缀起来需400元。直接购买整床背带的人较少,只有情况特殊万不得已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贞丰苗族看来,外家不能亲手为女儿缝制背带,是一件不体面的事情。女性的女红技艺,是和个人素质甚至品质紧密相联的。千百年来,苗族妇女的女红作品,从未直接与金钱相联,计入国民生产价值。而今的状况必然吸引部分人加入,专门从事背带的制作销售,这样的变化对于背带艺术的发展传承,利弊孰多,尚不能过早下结论。
当下看来,年轻女孩的外流,似乎使背带艺术的传承陷入困境。而打工者的回归和传统技艺的再习得,是能够一定程度扭转目前的堪忧现状的。目前,无论是女红还是苗族山歌的传承,都有这样的迹象。随着年龄增长,打工潮中的妈妈们将回归村落,重新融入传统的女红土壤,熟习技艺,缝制民族服装和背带。人员流动和他文化的习得,并未使得苗家土地上的生活方式发生现代化剧变。在贞丰苗族的生活中,只要有婚嫁和生育的存在,就有打三朝和送背带。背带在贞丰苗族女性的人生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勤劳智慧的象征,是母女代际间的爱意表达,是姻亲家族间友好关系的纽带。贞丰背带艺术在打三朝风俗的护佑之下发展至今,并将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