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视域下的整合策略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ma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陈二俊,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二中学副校长。先后被评为河北省语文骨干教师、邢台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几年来,带领学校语文教师积极探索语文教改之路,构建了“‘语文主题学习’九一式”模式,使得十二中语文教学成绩显著提升,对当地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7—9年级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目前,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每学期只教一本语文课本上,这既不符合《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我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一直坚持语文课程的开发,进行“大语文”教学。“大语文”包括语文课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课本推荐的名著及学生喜爱的文学著作精品、综合性学习等内容。实验开展以来,我们学生的学习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课本转变为相当丰富的“大语文”课程。语文教师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面对大量的阅读材料,学生怎么读;如何将课本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名著、综合性学习等进行有效的衔接;怎样依托课本,对这些阅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来实现学生的海量阅读。
  我们学校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通过学习和探索,抓住恰当的教学整合点,把这些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了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浅谈语文课程视域下的整合策略。

一、整合的视角


  1.依据单元课文的“主旨”进行整合。主旨即指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与情感,依据“主旨”整合是一种最常用的整合单元资源的形式。人教版语文课本主要以人文主题为主线安排教学单元,这样就更有利于我们的整合。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是记叙文单元,所选课文是《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个单元都是以“爱”为主题的,意在使学生通过对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学习,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精深的感情。虽然所写人物身份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可贵的品质,由此可以以“课文的人物都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你是从文中哪些事情或语段中体会出来的”这两个主问题为主线把《老王》《信客》《阿长与〈山海经〉》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谈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完成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这一目标。较之单篇教学,这样整合后的阅读教学学生的触动更大,感悟更深。
  2.按照文章的语言训练点进行整合。《课标》要求: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积累语言,所以,按照文章“语言训练点”整合教材也是我们惯用的方法。比如,《安塞腰鼓》一文短句较多,倒装句、反复手法运用富有节奏美。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写作手法的魅力,我们可以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汪国真的《感谢》、高洪波的《种眼泪的孩子》、格思里的《我要把自己寄给你》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阅读,并体会这些写作手法的妙处。这样的整合阅读教学,既扩大了阅读量,又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这类手法的掌握。

二、整合材料的选择维度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要打开思路,不要拘泥于本单元或本册书的限制,可以是课本内整合,可以是课本与丛书之间的整合,可以是课本与名著或者学生喜爱的整本书的整合,还可以是课堂内外综合性学习的整合。
  1.课本内的整合。课本内的整合是指把语文课本内的课文进行整合。它可以是以单元为单位的单元内课文的整合,也可以是以整册书为单位的整册书内课文的整合,也可以是以六本书为单位进行的课文的整合。
  在初三年級备课整合时,我们往往进行跨册书的整合,把九年级上册和下册整合在一起,这样既省时高效,又为初三的后期复习节省了时间。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范进中举》《香菱学诗》与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孔乙己》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刻画人物的角度入手进行阅读学习。这样的整合方式一方面能够充分地利用教材,弥补学生阅读量不足,另一方面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本与丛书之间的整合。课本与丛书之间的整合是指寻找和发现语文课本里的文章与丛书的衔接点,从而把课本里的一篇课文或几篇课文与丛书里的一篇或多篇文章整合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实现“一课一得”。这种整合阅读,学生更喜欢,让学生的学习更透更深。比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中《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主要表现孙权的善劝和吕蒙的好学。对此,可以将七年级上册诸葛亮的《诫子书》和七下丛书中的《任末好学》《司马光好学》进行整合。面对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语感自然得到丰富,实词、虚词自然得到积累。
  3.课本与名著、学生喜爱的整本书的整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
  在开展实验的第二年,我们就把从文学著作节选的课文与该文学名著进行整合教学。比如,学习《孤独之旅》,我们就带领学生一起读曹文轩的《草房子》,通过“导读课”“激趣课”“展示课”“聊书会”等形式,把学生带进了曹文轩的《草房子》,让他们在品味课文语言中,在赏玩画面与细节描写中,不仅感受到美,如杜小康的美、鸭群的美、那一片芦苇荡的美,甚至暴风雨的美,更让学生感受到力量,如成长的力量、坚强的力量、生命的力量。曹文轩用朴实、干净、带有温度的文字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唯美的世界,这个世界因苦难而美丽,这种精神的滋养让学生学会了坚强。
  4.课堂内外综合性学习的整合。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标》有明确的实施建议:“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此,我们结合课本、丛书,甚至是其他课程,对每册书的“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通过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锻炼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比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时,我们整合了数篇关于春天的文章,同时发动学生去收集整理描写、赞美春天的优美诗句,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公园、郊野踏青,搞一次踏春活动,回来之后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春天”为主题或写、或说、或绘。有的学生还把所见所闻所感制成视频、微电影等。我们学校每周班级有读书交流活动,每月年级有主题读书活动。三年来,我们举办的全校性质较大规模的读书活动有80多次,参与人数达15万人次,所开展的扎实有效的综合性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借助“大语文”整合教学,初步达成语文课程的目标,实现了学生阅读量、阅读空间、阅读能力的拓展,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习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阅读应该是深入到骨髓里的,从外显上来说,它是在人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时,不经意之间就能展示出来的修养。从内在来说,它是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合成思维能力,是知识的积淀和自我筛选、吸收的内化。诚然,多次反复高强度的机械训练会得到阅读知识,学生能记忆知识,会用固定的“公式”去处理问题,但阅读的自我深化和机械的阅读训练所得出的阅读结果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后者并不能真正走到
期刊
在卖火柴小女孩眼里,梦想是飘香的烤鹅,是奶奶温暖的双臂.在邓亚萍眼里,梦想是坚持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里,梦想是“杂
期刊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是时代的产物.”教育主张亦是如此.“活动单导学”作为如皋本土生长起来的教育主张,是如皋多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是
期刊
蝴蝶的飞舞,树叶的生长,花儿的绽放,海螺的声音,这一切都是美好的,都是转瞬即逝的宝贵.我是多么不希望它们只在这世上稍作停留就消失不见,像昙花一现般短暂.就算再次遇见了,
期刊
寻着徐老师做培训时记录下的笔记,我开始上网查找那些早一步在教学一线践行吟诵教学的名师足迹.朱畅思老师、薛瑞萍老师的吟诵教学带给我很多的启发.2013年6月,我带着社团班
期刊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但其悲剧却令人同情、感慨而不遗憾.本文以个性特征、作品特征、个人理想为切入点,探讨柳永人生悲剧的原因,即要归因于个人的主观“选择”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运用得当则能表情达意,沟通畅达,反之,轻则表述不清,重则造成误解.语言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而在运用语言之时所具备的内在素养、处置技巧
期刊
苏轼是能够在看透世界的阴暗面后依然热爱世界的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的炼成主要来自三方面: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和人生经历.
一天,兴趣班下课时,我走在大街上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看见地上躺着一块黑黑的长得怪怪的橡皮擦,于是我把它当宝贝一样拾了起来带回了家,迫不及待想写作业时试试.rn正当我拿起
期刊
学生应该读书,校园应该有书香,读书的意义不言而喻。“开卷有益”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书籍有良莠之分,于是各种所谓的“必读书”书目闪亮登场。既谓“必读书”,当然以经典居多,但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积淀的经典也实在太多,读哪些经典呢?况且,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是否真有人人“必读”之书?  鲁迅、周作人兄弟出生于晚清的书香家庭,祖父读书做官,当然期盼子弟走科举之途。周氏兄弟于私塾读的自然都是应考之书,这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