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法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利用情境教学法给小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刺激其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探索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具体的应用策略,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一是“能具体,不抽象”,二是“能多感,不单感”,三是“能动手,不空想”,四是“能动情,不纯说”,五是“能运动,不静止”。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都处于幼稚启蒙阶段,要培养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为长大后成为政治坚定、品德优良、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实施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必不可少。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情境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适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法。换言之,情境教学法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归纳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如下:
一、能具体,不抽象
“能具体,不抽象”的应用策略,是指在教学中,能做到具体形象的,就尽量避免抽象推理。这种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尤其适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弄明白抽象事理。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中,有《改革创新谋发展》一节内容,对什么是“改革开放”,学生可能不理解,这时老师可以从改革初期党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改革;然后可以从“开放”这个词语的本义入手,设计制作一个开门或开窗的简单动画,让学生对开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再引导思考,房子开放后会有新鲜空气进来,会有人和货物进来,那么一个国家开放后,会有什么带来。这样,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概念就不但有了直观鲜明的印象,而且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如,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和学习“无私奉献”的品质时,他们脑子里也许会冒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无私奉献?此时,教师只需举上一些真实的例子,像雷锋将自己仅剩的200元全部捐给灾区,用自己微博的收入帮助丢票的大姐买车票,均没有想过要求回报,等等,学生就一定能初步了解什么是无私奉献和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无私奉献,接下来,就可以很自然顺畅地引导学生向无私奉献的道德榜样看齐。
二、能多感,不单感
在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中,教师作为情境的设定者和指引者,应尽量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使不同的感官得到刺激,再触发大脑的积极活动,深刻感知教学内容,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具体的方式,可以在课件中插入相应的图片、音频和视频(包括微课)等,可以在语言描述中进行情境式的“色香味俱全”的形象描绘和描摹,也可以采取实物展示、黑板描画等方式。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多搜集一些关于垃圾暴增、垃圾污浊、垃圾危害的图片、解说和视频,给学生视听,让学生获得触目惊心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自觉减少垃圾、实行垃圾分类的强烈愿望。
三、能动手,不空想
有句话说得好,看别人做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学后主要以考试的方式呈现成果,而是一门“现学现卖”的学科,教学成果应直接体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而且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动手”实践,减少“空想”揣测,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此,提出“能动手,不空想”的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1课《我们班四岁了》之《班徽設计大赛》教学活动,就绝不能以老师的“纯说”、学生的凭空想,来代替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班徽。为了求得好的教学效果,老师最好能事先制订大赛方案,让大赛实实在在地落地,并完完整整地进行,而且尽可能地让学生全程参与、自主完成,让大赛的整个过程,成为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比赛结果出来,老师还要进行颁奖,激励认真设计、设计优秀的学生,这样,学生对班徽及其设计的意义作用、班徽设计的方式方法都将融会贯通,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再如,四年级上册第5课《为父母分忧》,为了求得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在教学之先或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实际完成不少于一项家务劳动并写事后感受的作业,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再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践行。
有时,老师还可以出示一些实物,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触摸、使用这些实物,增强直观印象,获得新鲜体验,求得更佳教学效果。
四、能动情,不纯说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不完全、自我人格塑造的阶段,他们的内心对外界事物是很柔软的,善良而纯真的小学生,在他人的引导下很容易对事物产生同理心和同情心。而且,无论是处于何种年龄阶段的人,“动之以情”的效果,都远远胜于“无动于衷”的效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动之以情”。具体方式,可以是动情的语言描述、动情的课文朗读、动情的说理、动情的图文、动情的音频视频。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中,在回顾《南京条约》的屈辱、圆明园的毁灭、孙中山的伟大、李大钊的不屈、红军长征的艰险、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英烈的牺牲、新中国英模的奉献、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等内容时,均应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描绘或朗诵,用鲜活的图片、音频、视频进行情景再现,以达到动之以情、灵魂触动、思想升华的效果。
五、能运动,不静止
心理学原理揭示,运动的事物更能吸引人的注意。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尽可能“化静为动”,做到“能运动,不静止”。具体方式,包括让语言生动起来,让静止的意象活动起来,等等。
例如,同样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艰险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考虑播放一段红军飞夺泸定桥电影的片断,让学生亲耳听一听激烈的枪炮声、高亢的呼号喊杀声,看一看铁索的高悬、江水的汹涌,学生一定对“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活用“能具体,不抽象”、“能多感,不单感”、“能动手,不空想”、“能动情,不纯说”、“能运动,不静止”这五项应用策略,求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更好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林爱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读·思·达[J].教学与管理,2020
[2]许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关问题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都处于幼稚启蒙阶段,要培养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为长大后成为政治坚定、品德优良、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实施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必不可少。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情境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适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法。换言之,情境教学法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归纳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如下:
一、能具体,不抽象
“能具体,不抽象”的应用策略,是指在教学中,能做到具体形象的,就尽量避免抽象推理。这种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尤其适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弄明白抽象事理。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中,有《改革创新谋发展》一节内容,对什么是“改革开放”,学生可能不理解,这时老师可以从改革初期党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改革;然后可以从“开放”这个词语的本义入手,设计制作一个开门或开窗的简单动画,让学生对开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再引导思考,房子开放后会有新鲜空气进来,会有人和货物进来,那么一个国家开放后,会有什么带来。这样,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概念就不但有了直观鲜明的印象,而且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如,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和学习“无私奉献”的品质时,他们脑子里也许会冒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无私奉献?此时,教师只需举上一些真实的例子,像雷锋将自己仅剩的200元全部捐给灾区,用自己微博的收入帮助丢票的大姐买车票,均没有想过要求回报,等等,学生就一定能初步了解什么是无私奉献和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无私奉献,接下来,就可以很自然顺畅地引导学生向无私奉献的道德榜样看齐。
二、能多感,不单感
在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中,教师作为情境的设定者和指引者,应尽量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使不同的感官得到刺激,再触发大脑的积极活动,深刻感知教学内容,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具体的方式,可以在课件中插入相应的图片、音频和视频(包括微课)等,可以在语言描述中进行情境式的“色香味俱全”的形象描绘和描摹,也可以采取实物展示、黑板描画等方式。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多搜集一些关于垃圾暴增、垃圾污浊、垃圾危害的图片、解说和视频,给学生视听,让学生获得触目惊心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自觉减少垃圾、实行垃圾分类的强烈愿望。
三、能动手,不空想
有句话说得好,看别人做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学后主要以考试的方式呈现成果,而是一门“现学现卖”的学科,教学成果应直接体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而且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动手”实践,减少“空想”揣测,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此,提出“能动手,不空想”的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1课《我们班四岁了》之《班徽設计大赛》教学活动,就绝不能以老师的“纯说”、学生的凭空想,来代替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班徽。为了求得好的教学效果,老师最好能事先制订大赛方案,让大赛实实在在地落地,并完完整整地进行,而且尽可能地让学生全程参与、自主完成,让大赛的整个过程,成为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比赛结果出来,老师还要进行颁奖,激励认真设计、设计优秀的学生,这样,学生对班徽及其设计的意义作用、班徽设计的方式方法都将融会贯通,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再如,四年级上册第5课《为父母分忧》,为了求得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在教学之先或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实际完成不少于一项家务劳动并写事后感受的作业,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再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践行。
有时,老师还可以出示一些实物,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触摸、使用这些实物,增强直观印象,获得新鲜体验,求得更佳教学效果。
四、能动情,不纯说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不完全、自我人格塑造的阶段,他们的内心对外界事物是很柔软的,善良而纯真的小学生,在他人的引导下很容易对事物产生同理心和同情心。而且,无论是处于何种年龄阶段的人,“动之以情”的效果,都远远胜于“无动于衷”的效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动之以情”。具体方式,可以是动情的语言描述、动情的课文朗读、动情的说理、动情的图文、动情的音频视频。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中,在回顾《南京条约》的屈辱、圆明园的毁灭、孙中山的伟大、李大钊的不屈、红军长征的艰险、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英烈的牺牲、新中国英模的奉献、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等内容时,均应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描绘或朗诵,用鲜活的图片、音频、视频进行情景再现,以达到动之以情、灵魂触动、思想升华的效果。
五、能运动,不静止
心理学原理揭示,运动的事物更能吸引人的注意。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尽可能“化静为动”,做到“能运动,不静止”。具体方式,包括让语言生动起来,让静止的意象活动起来,等等。
例如,同样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艰险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考虑播放一段红军飞夺泸定桥电影的片断,让学生亲耳听一听激烈的枪炮声、高亢的呼号喊杀声,看一看铁索的高悬、江水的汹涌,学生一定对“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活用“能具体,不抽象”、“能多感,不单感”、“能动手,不空想”、“能动情,不纯说”、“能运动,不静止”这五项应用策略,求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更好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林爱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读·思·达[J].教学与管理,2020
[2]许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关问题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