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锁阳城是中国西部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唐古城之一,它因曾遍布一种名叫锁阳的药材而得名——锁阳又被称为“不老药”和“戈壁人参”,它形似男阳,传说在寒冬三九天,周围的积雪都会因它的阳气而融化。
城内的土地下遍布宝藏,考古人员曾在此挖掘出“五铢”、“开元通宝”、“熙宁元宝”、“皇宋通宝”等古代钱币,甚至连牧羊人在城内摔了一跤,就捡拾到了几枚古代铜钱。
在漫长的岁月中,甘肃瓜州地区的锁阳城曾经是一片鼓角争鸣的古战场。然而,因为种种神秘的原因,它已经被荒废了数百年,成为了一座“死城”。尽管如此,但时至今日,这里依然保留着众多的文化遗产,比如古城址、寺院、石窟、墓葬、引水渠道、古垦区等。
最为神奇的是,这里生长着一种叫做“锁阳”的植物。在药学上,锁阳有壮阳作用,所以又被称为“不老药”和“戈壁人参”。传说在寒冬三九天,它周围的积雪都会因为它的鼎盛阳气而融化——这时候挖出的锁阳,才是最补的药材。
那么,锁阳城对于封建王朝的历代统治者而言,有着怎样的政治、文化、军事意义?它是怎样消失的?人们又为何称它为“死城”?2012年的初夏,笔者怀着敬畏与疑问,踏入了这座古城……
戈壁上的死城神秘围墙与海市蜃楼
从现在的瓜州县城开车出发,出城之后,越野车就驶进了颠簸起伏的戈壁路面。笔者的向导老李,曾是北科大考古专业的高材生,他告诉笔者,只要到了县城东南方向约70公里的桥子乡,就大致进入当年锁阳城的辖区内了。
在桥子乡,笔者首先见到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旧城围子,这里除了堆有很多麦草垛之外,就再也看不到什么了,很像一个打麦场。向导老李解释说:“这里叫破城子,是和锁阳城相关联的古城池之一,但比起锁阳城的规模来,就要小很多了。”
从破城子再往南,车轮下裹卷着浓浓的扬尘,四周渺无人烟,展现在视野里的除了偶尔掠过的丛丛红柳外,便是干涸的戈壁荒地。这一派景象,使笔者很难想象锁阳城曾经是一片绿洲沃地。半小时后,正前方很远处隐隐显露出来一溜城墙的影子,老李说:锁阳城到了。
在锁阳城文管所门前眺望,除了文管所的房子,周围什么建筑都没有——尽管笔者知道,这里当年曾是驻扎军士的营地。或许是军营原本就建筑简陋,也或许是军人性格粗犷不重修饰,现在的这里,除了遗留下大片的土堆之外,再没有什么明显的建筑残迹。
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年的锁阳城规模非常庞大,分内外两城,如果算上外城,整个面积大约有近80万平米。锁阳城始建于汉,兴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进行过重修。据《汉书》记载:在汉代,锁阳城是敦煌郡所辖的六县之一。当时敦煌郡所辖的六县为: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其中的冥安就是现在的锁阳。此后,历朝历代都曾在这里设置郡县,锁阳城也逐步发展成为了一座边陲重地。
那么,这座城市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死城的呢?文管所的工作人员拿着一张地图告诉笔者——这首先要从地理上谈起。地图上由东向西,嘉峪关、锁阳城、敦煌、玉门关、阳关依次排列,出了阳关则是“春风不度”的“无故人”之地。而锁阳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大咽喉古城,也自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许多政权都曾在此厮杀征战。
锁阳城的荒废是从明朝开始的。当时,朝廷在这里设立了“罕东卫”,并对城池做了整修。明末,鞑靼人几经征战攻取了这座城,却不知该如何治理,他们不去耕地种田,也不修缮水利,致使千顷沃地逐渐荒弃。再加上上游昌马河(疏勒河)的大规模开发,导致下游锁阳城周边水源干涸,慢慢地形成了雅丹地貌——植被的破坏加上风沙侵蚀。很快,锁阳城就“死”了。
站在锁阳城北城楼遗址上眺望,眼前多是成堆的石块,据说这些石块就是当年抵御外敌的滚石,而远处则是一片荒凉的戈壁。笔者问老李:“在这里能看见海市蜃楼吗?”老李微微一笑,说当然。随后,他还讲起了关于“蜃”的传说:“当地传说,蜃这种妖怪本来也是人,后来死在了戈壁里面,冤魂不散就在这里专门害人……”
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还告诉笔者,北城楼上还有两个神秘的围墙,许多专家都看过,但都没看出其作用。神秘感激起了内心的探寻思绪——我们疾步上前,果然,城门前方西侧有两个四方形的土墙围子,和城墙一般高,大约有10米,周长大概有200米左右,中间是空的,四周封闭,没有任何进出口。老李说:关于围墙是干什么用的,目前尚无定论,有人推断可能是囤积粮草的“仓库”,也人有说是放置犯人尸体的“停尸间”……
寻找“不老药”形状如男性阳具的“戈壁人参”
接下来,正当笔者准备进入锁阳城内城去探访的时候,老李却建议先在外城周围做一个“寻宝游戏”——挖锁阳。
锁阳是一味药材,它因为在一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被永远镌刻在了这座古城的历史上。史料记载,锁阳城的本名其实叫苦峪城,唐代高宗龙朔年间(公元661-663年),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开始一路顺利,可打到苦峪城的时候却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在城中。眼看城中粮草快要断绝,薛仁贵一边令唐军将士勒紧肚皮,一边亲自带人挖草根树皮充饥,以待援兵。也正在此时,他突然发现城里竟生长着一种叫做锁阳的植物可供食用,于是便命令将士挖出来充饥。就这样,将士们靠挖吃锁阳,一直坚持到朝廷救兵的到来。后来,为纪念锁阳解救全军性命一事,薛仁贵就把苦峪城改为了锁阳城。
时至今日再回头看,当年的唐军士兵肯定不知道,他们吃的锁阳除了能充饥,还是一种神奇的壮阳药物。而老李则告诉笔者,在锁阳城如果不去寻找一下锁阳,就不算来过这里。
于是,我们上路了。在锁阳城内城和外城的周围,路旁有许多动物粪便,太阳直射在这片荒凉的地方,让人不得不眯起眼睛——当年那么多唐军士兵要以锁阳为食,想来数量一定比现在多出许多,但是现在,由于挖掘的人太多,我们必须仔细转悠,才能在干得发白的土块之间发现它们。
新鲜的锁阳,前些年瓜州地区的收购价也就是30元左右一斤,倘若有一天它们涨到一斤300元,那么这些野生锁阳将会被很快挖个干净。老李说我们只能寻找,找到了也不能挖,因为如今这锁阳城下的锁阳,已经被禁止采挖,盗采者要是被抓,将会被罚款的。
锁阳城下的锁阳,大部分都是单头和双头的,但老李却想找个多头的。终于,在一个隐蔽处,一丛多头锁阳被他发现了。老李说,因为锁阳在药学中有壮阳作用,所以它又被称为“不老药”和“戈壁人参”。
“但很多挖的人却不懂行,挖锁阳若只挖掘到根部以上,今后它就还能长出新的来,但如果一下全挖,这株锁阳的生命将就此完结”。为了让笔者更加了解锁阳,老李随后专门从药材贩子手里买来了一根。他老练地将这根锁阳拿在手中,找来一段干枯的红柳枝,拨去锁阳的外皮——不能用刀,因为金属会让锁阳氧化变黑。他将锁阳掰下一块递给笔者,让我试试味道——水分很足,但味道非常糟糕,等到嚼完吐渣,整个口腔已经涩得没有感觉了。
笔者的难受表情让老李哈哈大笑。他说,有些地方产的锁阳就是涩,但有些地方的味道就不错,到了冬天,甚至还会有点甜。锁阳当地人基本不生吃,而是晒干了切片,在冷天泡茶喝。冬天一壶锁阳茶才是当地雷打不动的习惯——加一撮茶叶,再放一点枸杞、几片锁阳,开水泡了,喝起来稍微有些咸……
废墟下的宝藏扒开土石,就能拾到古钱
在简单休息之后,笔者终于能得以与老李一起,进入这座千年古城的内部走走。
穿过瓮城遗址,再绕过壁墙进入城中,古城内极其安静,只剩下我们脚下的声音,连戈壁上的风的声音似乎也安静了。
古城内至今仍留有许多房屋、院墙、门墩等建筑物塌陷后的遗存。脚下高矮不等的土堆曾经是官衙府邸,那些或方或长的平地,也曾经是绿轿官靴流连的街面。
时至今日,笔者已经无法去想象这片废墟上曾有过多少大官驻留,也不知有多少历史名人下榻,只知道他们中间,就有那位著名的玄奘和尚。史料记载,玄奘西行时,在潜出长安后即被朝廷通缉(他违反了唐朝禁止国民私自出关的禁令),到了锁阳城,通缉公文早已在时任瓜州节度使的李昌桌上了。李昌找到了玄奘,却被他虔诚的信仰和一心想取真经的宏大志愿所感动,李昌不但没有捉拿玄奘,反而给了他盘缠、备了行装,送他继续西行。望着眼前偌大的一片房屋遗址,这位流芳千古的高僧,会不会当年就是在此驻足的呢?
离开城中官府所在地的废墟,向西走去,地势也逐渐平坦起来。老李说,这一带曾经满地都是宝藏,牧羊人摔一跤就会捡拾到几枚古代铜钱,考古人员也曾在此挖掘出“五铢”、“开元通宝”、“熙宁元宝”、“皇宋通宝”等钱币。据此推断,这片地方可能是城里的商业贸易区——只不过,当年店铺林立、商幡飘荡的市井盛况已不复存在。而那些被挖掘出土的钱币,会不会是当年商贾富豪埋下的财富?答案无从寻找,但在今天,它们却成了这座古城年代和历史考究的佐证。
“锁阳城的宝贝还有许多。”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老李意味深长地对笔者感叹。比如在古城东南方向8公里处还有一座古代的拦水坝遗址。水坝的建造年代没有记载,有人说是汉代,也有人说是唐代。“专家说它的作用是拦截当年昌马河的洪水冲击,在那古老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采用黄土中间夹柳条层筑造水坝工程的先进技术了(这种技术被视为现代钢筋混凝土技术的雏形)……”
城内的土地下遍布宝藏,考古人员曾在此挖掘出“五铢”、“开元通宝”、“熙宁元宝”、“皇宋通宝”等古代钱币,甚至连牧羊人在城内摔了一跤,就捡拾到了几枚古代铜钱。
在漫长的岁月中,甘肃瓜州地区的锁阳城曾经是一片鼓角争鸣的古战场。然而,因为种种神秘的原因,它已经被荒废了数百年,成为了一座“死城”。尽管如此,但时至今日,这里依然保留着众多的文化遗产,比如古城址、寺院、石窟、墓葬、引水渠道、古垦区等。
最为神奇的是,这里生长着一种叫做“锁阳”的植物。在药学上,锁阳有壮阳作用,所以又被称为“不老药”和“戈壁人参”。传说在寒冬三九天,它周围的积雪都会因为它的鼎盛阳气而融化——这时候挖出的锁阳,才是最补的药材。
那么,锁阳城对于封建王朝的历代统治者而言,有着怎样的政治、文化、军事意义?它是怎样消失的?人们又为何称它为“死城”?2012年的初夏,笔者怀着敬畏与疑问,踏入了这座古城……
戈壁上的死城神秘围墙与海市蜃楼
从现在的瓜州县城开车出发,出城之后,越野车就驶进了颠簸起伏的戈壁路面。笔者的向导老李,曾是北科大考古专业的高材生,他告诉笔者,只要到了县城东南方向约70公里的桥子乡,就大致进入当年锁阳城的辖区内了。
在桥子乡,笔者首先见到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旧城围子,这里除了堆有很多麦草垛之外,就再也看不到什么了,很像一个打麦场。向导老李解释说:“这里叫破城子,是和锁阳城相关联的古城池之一,但比起锁阳城的规模来,就要小很多了。”
从破城子再往南,车轮下裹卷着浓浓的扬尘,四周渺无人烟,展现在视野里的除了偶尔掠过的丛丛红柳外,便是干涸的戈壁荒地。这一派景象,使笔者很难想象锁阳城曾经是一片绿洲沃地。半小时后,正前方很远处隐隐显露出来一溜城墙的影子,老李说:锁阳城到了。
在锁阳城文管所门前眺望,除了文管所的房子,周围什么建筑都没有——尽管笔者知道,这里当年曾是驻扎军士的营地。或许是军营原本就建筑简陋,也或许是军人性格粗犷不重修饰,现在的这里,除了遗留下大片的土堆之外,再没有什么明显的建筑残迹。
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年的锁阳城规模非常庞大,分内外两城,如果算上外城,整个面积大约有近80万平米。锁阳城始建于汉,兴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进行过重修。据《汉书》记载:在汉代,锁阳城是敦煌郡所辖的六县之一。当时敦煌郡所辖的六县为: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其中的冥安就是现在的锁阳。此后,历朝历代都曾在这里设置郡县,锁阳城也逐步发展成为了一座边陲重地。
那么,这座城市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死城的呢?文管所的工作人员拿着一张地图告诉笔者——这首先要从地理上谈起。地图上由东向西,嘉峪关、锁阳城、敦煌、玉门关、阳关依次排列,出了阳关则是“春风不度”的“无故人”之地。而锁阳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大咽喉古城,也自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许多政权都曾在此厮杀征战。
锁阳城的荒废是从明朝开始的。当时,朝廷在这里设立了“罕东卫”,并对城池做了整修。明末,鞑靼人几经征战攻取了这座城,却不知该如何治理,他们不去耕地种田,也不修缮水利,致使千顷沃地逐渐荒弃。再加上上游昌马河(疏勒河)的大规模开发,导致下游锁阳城周边水源干涸,慢慢地形成了雅丹地貌——植被的破坏加上风沙侵蚀。很快,锁阳城就“死”了。
站在锁阳城北城楼遗址上眺望,眼前多是成堆的石块,据说这些石块就是当年抵御外敌的滚石,而远处则是一片荒凉的戈壁。笔者问老李:“在这里能看见海市蜃楼吗?”老李微微一笑,说当然。随后,他还讲起了关于“蜃”的传说:“当地传说,蜃这种妖怪本来也是人,后来死在了戈壁里面,冤魂不散就在这里专门害人……”
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还告诉笔者,北城楼上还有两个神秘的围墙,许多专家都看过,但都没看出其作用。神秘感激起了内心的探寻思绪——我们疾步上前,果然,城门前方西侧有两个四方形的土墙围子,和城墙一般高,大约有10米,周长大概有200米左右,中间是空的,四周封闭,没有任何进出口。老李说:关于围墙是干什么用的,目前尚无定论,有人推断可能是囤积粮草的“仓库”,也人有说是放置犯人尸体的“停尸间”……
寻找“不老药”形状如男性阳具的“戈壁人参”
接下来,正当笔者准备进入锁阳城内城去探访的时候,老李却建议先在外城周围做一个“寻宝游戏”——挖锁阳。
锁阳是一味药材,它因为在一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被永远镌刻在了这座古城的历史上。史料记载,锁阳城的本名其实叫苦峪城,唐代高宗龙朔年间(公元661-663年),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开始一路顺利,可打到苦峪城的时候却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在城中。眼看城中粮草快要断绝,薛仁贵一边令唐军将士勒紧肚皮,一边亲自带人挖草根树皮充饥,以待援兵。也正在此时,他突然发现城里竟生长着一种叫做锁阳的植物可供食用,于是便命令将士挖出来充饥。就这样,将士们靠挖吃锁阳,一直坚持到朝廷救兵的到来。后来,为纪念锁阳解救全军性命一事,薛仁贵就把苦峪城改为了锁阳城。
时至今日再回头看,当年的唐军士兵肯定不知道,他们吃的锁阳除了能充饥,还是一种神奇的壮阳药物。而老李则告诉笔者,在锁阳城如果不去寻找一下锁阳,就不算来过这里。
于是,我们上路了。在锁阳城内城和外城的周围,路旁有许多动物粪便,太阳直射在这片荒凉的地方,让人不得不眯起眼睛——当年那么多唐军士兵要以锁阳为食,想来数量一定比现在多出许多,但是现在,由于挖掘的人太多,我们必须仔细转悠,才能在干得发白的土块之间发现它们。
新鲜的锁阳,前些年瓜州地区的收购价也就是30元左右一斤,倘若有一天它们涨到一斤300元,那么这些野生锁阳将会被很快挖个干净。老李说我们只能寻找,找到了也不能挖,因为如今这锁阳城下的锁阳,已经被禁止采挖,盗采者要是被抓,将会被罚款的。
锁阳城下的锁阳,大部分都是单头和双头的,但老李却想找个多头的。终于,在一个隐蔽处,一丛多头锁阳被他发现了。老李说,因为锁阳在药学中有壮阳作用,所以它又被称为“不老药”和“戈壁人参”。
“但很多挖的人却不懂行,挖锁阳若只挖掘到根部以上,今后它就还能长出新的来,但如果一下全挖,这株锁阳的生命将就此完结”。为了让笔者更加了解锁阳,老李随后专门从药材贩子手里买来了一根。他老练地将这根锁阳拿在手中,找来一段干枯的红柳枝,拨去锁阳的外皮——不能用刀,因为金属会让锁阳氧化变黑。他将锁阳掰下一块递给笔者,让我试试味道——水分很足,但味道非常糟糕,等到嚼完吐渣,整个口腔已经涩得没有感觉了。
笔者的难受表情让老李哈哈大笑。他说,有些地方产的锁阳就是涩,但有些地方的味道就不错,到了冬天,甚至还会有点甜。锁阳当地人基本不生吃,而是晒干了切片,在冷天泡茶喝。冬天一壶锁阳茶才是当地雷打不动的习惯——加一撮茶叶,再放一点枸杞、几片锁阳,开水泡了,喝起来稍微有些咸……
废墟下的宝藏扒开土石,就能拾到古钱
在简单休息之后,笔者终于能得以与老李一起,进入这座千年古城的内部走走。
穿过瓮城遗址,再绕过壁墙进入城中,古城内极其安静,只剩下我们脚下的声音,连戈壁上的风的声音似乎也安静了。
古城内至今仍留有许多房屋、院墙、门墩等建筑物塌陷后的遗存。脚下高矮不等的土堆曾经是官衙府邸,那些或方或长的平地,也曾经是绿轿官靴流连的街面。
时至今日,笔者已经无法去想象这片废墟上曾有过多少大官驻留,也不知有多少历史名人下榻,只知道他们中间,就有那位著名的玄奘和尚。史料记载,玄奘西行时,在潜出长安后即被朝廷通缉(他违反了唐朝禁止国民私自出关的禁令),到了锁阳城,通缉公文早已在时任瓜州节度使的李昌桌上了。李昌找到了玄奘,却被他虔诚的信仰和一心想取真经的宏大志愿所感动,李昌不但没有捉拿玄奘,反而给了他盘缠、备了行装,送他继续西行。望着眼前偌大的一片房屋遗址,这位流芳千古的高僧,会不会当年就是在此驻足的呢?
离开城中官府所在地的废墟,向西走去,地势也逐渐平坦起来。老李说,这一带曾经满地都是宝藏,牧羊人摔一跤就会捡拾到几枚古代铜钱,考古人员也曾在此挖掘出“五铢”、“开元通宝”、“熙宁元宝”、“皇宋通宝”等钱币。据此推断,这片地方可能是城里的商业贸易区——只不过,当年店铺林立、商幡飘荡的市井盛况已不复存在。而那些被挖掘出土的钱币,会不会是当年商贾富豪埋下的财富?答案无从寻找,但在今天,它们却成了这座古城年代和历史考究的佐证。
“锁阳城的宝贝还有许多。”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老李意味深长地对笔者感叹。比如在古城东南方向8公里处还有一座古代的拦水坝遗址。水坝的建造年代没有记载,有人说是汉代,也有人说是唐代。“专家说它的作用是拦截当年昌马河的洪水冲击,在那古老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采用黄土中间夹柳条层筑造水坝工程的先进技术了(这种技术被视为现代钢筋混凝土技术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