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农村中学学困生不良品行的起因和对策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klfgkf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育体制随着社会改革而改革,这些改革对学校、家庭、学生触动很大,“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教育体制,在农村中犹如一响闷雷,令老师、家长一时难以适应。家长、学生中固有的“读书出人头地”、“读书洗脚上田”的观念受到冲击,加之“不读书也能挣大钱”的不合理现象的辐射等原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开始了动摇,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在农村广为流传,多数农民对子女在校表现不闻不问,学校教育脱节,农村中学生出现较多问题:普遍存在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不良行为的积累,逐渐发展导致他们成为学困生。因此,如何改变他们身上的不 良行为习惯,转化他们成为合格生,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分析本质、探其原因
  当前农村中学学困生普遍存在的不良品行主要表现有:
  1.上课精神不集中,不认真完成作业,厌学;
  2.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服从老师教育;
  3.吸烟打架,小偷小摸;
  4.经常逃学,到机室打机,骗家长、老师,夜不归宿;
  5.追求享受,攀比心理强;
  6.心理素质差,家长骂两句就离家出走。
  笔者认为,导致学困生出现这些不良品行,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不良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孩子成长,周围环境影响十分重要,古时“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现在很多家长有意无意人为地给孩子创设了不良的成长环境,在家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在家里打麻将、赌博,随意播放一些暴力、色情影片,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怎能独善其身,不受感染呢?社会环境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社会腐败现象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他们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而导致无心向学、品行渐差。大众传媒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更大,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劣质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农村中学的教学设备简陋,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学校活动和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吸引他们。因此,他们在没有正确引导的前提下,有样学样,不能明辨是非,久而久之,好的没有学到,坏的却学了一身。我班何发伟同学一年前还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在竟是初三的学困生,因为在最近一年他父母在家打麻将、赌博,有时还叫他参与抓牌,很快他便迷上了赌博,于是无心向学,成绩急剧下降,还经常逃学、打群架。
  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伤害孩子自尊
  教师的职责是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教学中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教师对学生教育不当,如处事不公,态度冷淡或动辄训斥等,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偏差或行为上的误入歧途。在学校成绩好的学生经常得到老师的宠爱,表现差的学生受到嫌弃。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在校遭老师讨厌的占16%,经常挨老师批评的占18%。可见,有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做学生思想工作宜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他们,呵护他们,让他们身心快乐,健康成长。
  第三,家庭教育失误,孩子性格畸形发展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孩子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关系很大。家长误解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面推给学校,自己只顾忙于农活或做生意,对孩子在校的表现、学习不闻不问,有的家长在外务工,一年半载不回家,甚至连电话都少与老师联系,把教育子女的职责交给祖父母,而现在的孩子一般不听老人的教育,从而对孩子的教育出现真空。有些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时动辄打骂、精言暴语,甚至拳脚相加。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走向极端。我班陈开贤同学是典型的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己一不开心就拿同学出气,扔同学的课本,甚至打骂同学。
  二、寻求对策、多方努力
  关注农村中学学困生的品行,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教师,应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人心齐,泰山移”,笔者认为必须做到:
  1.适应教育体制变革,倡导新型的育人观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育,成为积极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家长、学生意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转变传统的读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长观,不为当前的一些不良社会行为或现象所蒙蔽,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我,适应社会发展。
  2.家长密切配合,共同育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育和转化他们成为合格的中学生,家长要明确职责,更要提高自身素质,关注孩子的表现,经常与老师沟通。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争取家长支持,在教育学生时达成共识。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困生一展所长
  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兴趣,扩宽学生视野。学困生在课外活动中个性得以发展,智力得以挖掘,潜力得以发挥。特别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给他们提供一展所长的平台,校园生活对他们的吸引力自然就增强了。我班的同学都讨厌性格孤僻的陈开贤同学,他便产生了辍学念头,我了解到他很喜欢下棋且棋艺不错,于是我组织了象棋比赛,他荣获第一名,全班同学很羡慕他,他感到很自豪。从那以后他便打消了辍学的念头。
  4.激发学困生的热情,树立他们的信心
  实践证明,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委任他们可能胜任的班干部,可满足他们的成就心理,也可激发他们关心班集体的热情。让学困生参与班级管理,融入班集体怀抱,感受班集体温暖,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那么他们的不良表现也随着信心增强而得到改变。我班谭伟发同学,学年初他还是个学困生,但办事能力强,班主任委任他担任生活委员,他意识到自己是班干部,要以身作则,于是严格遵守班纪校规,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学困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坚信教育的力量,爱心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新一代品学兼优的学生定能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中职生评价制度改革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一直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上一直流传“中职学生是‘差生’”的观点,不少教师也认为中职生“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学习基础差”,认为上中职的学生都是差生。从而在评价学生中会习惯性的用考试分数做为依据,来判断“好生”或“差生”。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
期刊
截至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行进了十余年。十年里,各地不断涌现出新课改的成功范例,诸如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江苏省启东中学等,成为全国各地学校学习的楷模。但是同时,一些不争的现实也在不断冲击着新课改的理念,在一些人眼里,新课改似乎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甚至在一些学校, “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依然是岿然不动。    张卓玉  山西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作为分管基础教育教学的副厅长,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行
期刊
最近上课发现打瞌睡的同学越来越多,我善意地提醒他们认真听课,不料有位同学还振振有辞:“听得没意思,不睡觉干什么?” 刚开始我非常生气,当面批评了他,后来静下心想想,觉得他说的也不无道理。教师为“教”而教,忽视语言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学生大量地反复模仿,训练运用,他们会认为整天叽里呱啦的读啊、记啊没有什么意思。这让我不由想起了一位著名语言学家的话:“尽力在语言的药丸上涂上快乐的果酱。”、
期刊
课改,始终是中国基础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基础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会使基础教育的天空变得更加澄明与高远。  每一次课改,都是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既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其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我们了然于胸,继续坚持,虽未能有巨大突破,却也能巩固未来的教学成果,或有小的进步;而接受新的教材、观念与方法,其前景如何,都未可知。是固执地坚守,还是全新地接受,这是一个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们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能力等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即一方面其它各种素质教育都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其它各种教育又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归宿处”。而语文学科的性质正决定了它在学科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优势。因为语文学科的教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个性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
期刊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
期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心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
期刊
掌握新一轮课改命运的,其实不是那些制订课改方略的专家,也不是那些具有推行课改权力的各级行政领导,而是我们的一线教师。他们走进课堂,其举手投足与一颦一笑,都成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1世紀,是许多国家教育大转身的世紀。我国基础教育猛然间转身了。教学大纲变成课程标准;一纲一本变成一标多本、多标多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起挤进中小学教育……反思十年小学语文学科新课改,展望未来小学语文教
期刊
课改并无玄妙,只要厘清一些概念,回到源头上审视常识,往往会有顿悟之感。比如,“学校”之所以不叫“教校”,可见,“学”比“教”重要得多;“教学”、“教学”——“教”的其实是如何“学”;“学生”、“学生”——“学”之重点在“生成”;“生成”、“生成”——没有“学生”的参与什么也“成”不了;“生动”、“生动”——唯有学生动起来,才有课堂的精彩。    “学校”PK“教校”——好学校是一方池塘  “如果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