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到诗歌创作的动机与灵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sb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对诗歌的创作一直在探索,尤其是到近代以来,各种诗歌流派的诞生使得诗歌的格式风格变得层出不穷。进来一部纪录片上映之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由导演范俭指导,片名《摇摇晃晃的人间》其纪录的正是身患残疾的女诗人余秀华的故事。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其通过写诗这样的方式不断与命运挣扎,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从这部纪录片可以折射出很多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但透过这些话题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诗歌创作的思考。到了如今的时代我们的创作绝不仅仅是对某种格式,某种风格的追求。我们的灵感和创作动机更多的是来自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以及我们过去的童真。每一位艺术家或诗人都有一种面对情感时那种隐藏的童真心。
  【关键词】:《摇摇晃晃的人间》;诗歌创作;艺术;灵感
  近来由导演范俭执导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尤为热播,起名字与诗人余秀华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同名,影片讲述了诗人余秀华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自我人生自由的追求。虽然身患残疾,但其一直在为命运挣扎试图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在紀录片中导演主要讲述了余秀华母亲去世和成功结束不幸福的婚姻的过程,在影片中也许是导演知道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所受到的影响所以在镜头方面运用的十分朴实,整部纪录片并没有规模宏大的情景再现,也没有所谓的根据事实所作出的安排情节,影片给观众们更多的像是主角生平的第一时间纪录,整部影片充满了浓厚的写实性和真实感,影片也充分给观众们呈现了余秀华不断地想在“摇摇晃晃的人间”里试图掌握自己命运的诉求。
  不可否认这部记录片很纯粹也有创新,其与电视上的纪录片一味的尝菜,挖坟,探案,揭秘这些类型相比它显得更加生活化更加贴合观众们的生活。它很纯粹直白,就像余秀华的诗歌一样真实又纯粹。每一个镜头都在尝试用最朴实的方式营造一种诗意的状态,片中乡村环境以及充满质朴气息的画面为她诗歌创作的形成与动机打下了最真挚的伏和诱因。
  虽然这部纪录片记录的事件段不算长,但就纪录片本身来看思考的东西很多,像边缘区域的女性感情观念,成名前后的思想改变,离婚的真正原因,甚至大众对这种通过网络而被人熟知的诗人的接受程度等等。然而,透过这些现实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窥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诗歌创作的灵感与动机。
  我们可以看到在余秀华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性的描写和是对欲望的诉求,这种描绘性的方式我们可以避而不谈,我们通过性而存在,我们与生俱来就已经倾向繁殖。肤浅的谈性是流氓,深奥的谈性更是叫人迷茫,有太多的读者着迷于她这样的手法也许是崇拜,也许余秀华道出了他们在现实压力面前压抑的欲望。总之与其谈性还不如去思考其表达情感的动机。
  我们不同的艺术在创作中理性因素与感性因素的分量之争一直存在,上升到更高的阶段就像“技”与“艺”的分量之争。然而,我们所期望的创作尤其是诗歌这一类型,绝不仅是单纯的对格式和手法上的追求,更多的期望是对人生态度剖析以及情感上的表达。当然,在余秀华的诗歌作品中就感受到了这一点,她的诗歌产量很大,但促使其创作的动机却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来自于其在情感上和对事物上的感悟之情,所运用到的辞藻都十分真实。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历,我们对很多著名诗人诗歌的解读对我们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会去考虑诗歌的格式或者说在细节上该如何去运用修辞手法等问题。这种理性的思考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的诗歌创作一直存在着干扰,就包括过度追求一首诗歌的形式,风格,流派,创作手法等等。我们得到的技法越多,理论越多对于创作而言的条令就越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所谓的艺术大师在创作一件作品的时需要用很多的时间来所谓的打磨,到了最后他们或许能创作出一首经典并且完美的诗篇,但这样的作品在揭示内心情感和阐释重大观念面前显得黯然失色,带有浓重的“工业味儿”,失去了创作本该具有的那种畅然,那种对情感阐释的诉求,那种对情感体验的真实。当然,长期以来用这种“精雕细琢”的方式来创作,我相信早期他们或许会是大师而后来就会慢慢“进化”成了能工巧匠吧,诗歌亦是如此。
  在我看来,诗从来就倾向于情感的表达(欲望的发泄),它是一种披上个性意义的歌曲幼体。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为什么要用理性的因素来削弱感性情感的分量呢,就像不断的将每一个人往机器人方向鞭挞,失去了灵魂。我想,这就是有些诗人花很长一段时间“亲力打造”一首诗都还没能使人记下的原因。
  我们总是会感觉创作是需要灵感的帮助,而灵感却是十分神秘的东西。有时候灵感就像童真一样。如此看来,诗人的灵感就像是一种过去的童真,它给予创作动力和源泉。显然,童真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情感与感性,我在想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亦是如此,她成长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没有人也没有书籍让她去积累太多的诗歌形式与技巧,更多的则是自己的感性。再加上先天的残疾,这种童真出现的几率就更容易提高了。也正是她的诗歌为什么看诗来辞藻和表达方式都很平庸但意味就是很浓的原因。
  当然,她的诗一旦写成给读者体会时那又是另外一个阶段了。也许她在写诗的时候只是一个恰巧,只是一个有趣,将不同的词放在一起,但在读者看来这些诗句又有了不同的含义,这正是感性带给诗歌的魅力,一种无法定义的情感之美,每个层次的人,不同环境的人对诗歌的读到都有其来自生活的贴合。
  总之,诗歌的创作的灵魂在于感性的力量和情感抒发,感性的表达情感才是诗歌的真谛,真挚诗歌创作甚至艺术的创作都是可爱的,他们充满了童真般的纯净。诚然,我们不能一概否定理性因素的合理性,毕竟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固然是有其客观因素的。最好的创作和作品都是理性和感性完美的统一,只是面对诗歌创作这样的活动时我们更多的应该去追求感性因素在其中的分量,童真在其中的分量。如果诗是人情感的表達与诉求,如果诗是美好飘逸的存在,那么在写诗的时候要多关照感性的分量,毕竟至少我所期许的生命都该以诗一般的形式存在。
  参考文献:
  [1]黄其荣.新诗教程[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2]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第二版)[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3]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杰(1993.11.20—),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理论研究与批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作品《大气层》为出发点,浅析作曲家利盖蒂在创作中的表现手段。通过对作曲家所处时代背景、创作手法等几方面的分析,展示二十世纪先锋派作曲家独特的个人风格特征。为读者更好的了解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盖蒂;音色;微复调织体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止是经济和身体上的损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对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心里上留下了极深的创伤,给人类在对
期刊
装饰艺术心理学从贡布里希的的研究中得以发展,回顾这条以李格尔的装饰艺术理论为起点的演进脉络,对李格尔和贡布里希理论上的关系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李格尔到贡布里希,他们用自己的理论回答了:“为什么装饰艺术有一段历史?”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正是在这样一个架构上,贡布里希将李格尔的理论进行层层递进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心理学研究成果。该成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李格尔的《风格问题》为研究起点的,对里格尔的分析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作为两邻国的文化有着相同与差异。本文从两国各自园林的发展入手,挖掘中国园林的元素假山流水与日本庭院的典型枯山水,从两者的发展和对比中探索两国园林文化及审美观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园林;假山流水;枯山水;审美差异  一  中国古典园林,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最早可追溯到殷末商初时期“囿”与“台”的结合,也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我们
期刊
【摘要】:信息化时代在不断向前推进,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下都会影响建筑理念及建筑特征的发展趋势。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在当代及未来建筑的发展走势方面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本文以近十年普利兹克奖获奖建筑师设计风格及其代表作品为研究基础,运用表格法、对比法等将获奖建筑师设计理念、创作手法进行分类研究。找寻出现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分析当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对我国建筑师设计实践中带来切身的思考和
期刊
【摘要】:大历时期诗歌审美“移风骨之赏于情致”,《中兴间气集》作为大历时期最重要的诗歌选本,首次以“理致清新”为最高审美规范来品评诗歌文本,钱起是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首推的诗人,其诗作为“理致清新”的典范被称誉“体状风雅,理致清瞻,革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曼,迥然独立,莫与之群”。本文笔者从“理致”的美学角度切入,以钱起诗歌为研究文本,重点分析钱起诗歌的艺术特点,并进一步关注诗歌从“盛唐体”至
期刊
众所周知,“农夫山泉”品牌,以“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一独特的广告语从众多品牌饮用水广告中脱颖而出,成为闻名全国、蜚声各地的业界领军品牌,独树一帜。正如著名广告人罗瑟?瑞夫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USP广告创意理论所讲的一样,广告创意的独特性是评价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一广告语的成功走红,得益于它很好地实现了“Unique”这一理论核心。  “农夫山泉”主打“天然”这一的卖点不仅
期刊
【摘要】:建筑与景观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达数千年的物质形态,与人类的关系也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处于不断的演化与调整中。而当今世界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空前发展,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更加和谐的且多样的建筑与景观探索涌现出来。本文通过对几个代表性建筑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提出新的解读,希望能对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景观;风景;环境;融合;
期刊
【摘要】:KAWS,一个来自美国街头的“涂鸦怪盗”,是当代艺术圈和潮流界的领军人物,以他涂鸦作品制作的公仔、衣服、手机壳……等都被现在的年轻人所追捧,而且每一款作品都是售罄状态,那么他是如何从街头涂鸦演变成一个室内艺术品,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此篇论文将结合他最初的作品以及现在的成就进行剖析以及对涂鸦壁画进行展望。  【关键词】:KAWS;涂鸦;发展;创新  一、kaws在涂鸦界的溯源  
期刊
【摘要】:现代人们生活趋于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屹立于城市之中,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呈现给人们,建筑的装飾也必不可少,壁画艺术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具时代性,壁画设计与建筑物的融合,使得城市建筑、壁画设计能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到达更好的效果,在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其美观性得到提升。  【关键词】:建筑;壁画设计;时代性;美观性  在建筑中,壁画作为装饰艺术依附于建筑,有
期刊
罗城是一个镇级行政单位,隶属于甘肃省高台县。它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位于高台县城西北约50公里,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西面与酒泉市金塔县接壤,南面紧靠肃南县眀花乡,被称为中国第二大内流河的黑河贯穿全境。[1]“民国初,罗城称为三区。民国28年(1939年),设四维乡。新中国成立初,建四维区。1955年境内设天城、罗城、花墙、河西四个乡。1958年成立罗城人民公社。1961年罗城公社分为罗城、河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