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作品《大气层》为出发点,浅析作曲家利盖蒂在创作中的表现手段。通过对作曲家所处时代背景、创作手法等几方面的分析,展示二十世纪先锋派作曲家独特的个人风格特征。为读者更好的了解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盖蒂;音色;微复调织体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止是经济和身体上的损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对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心里上留下了极深的创伤,给人类在对社会、人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新局面。相对于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来说,美国受到的影响较小一点,欧洲一些受破坏较严重国家的音乐家,先后抵达美国,展开了他们对音乐的新探索。“二战”之后的美国纽约等城市代替了战前的巴黎、维也纳,一跃成为了新音乐的实验中心。
一、新的探索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音乐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音乐家开始追求新的音乐语言、新的创作技法和新的音乐素材等。这个时期许多作曲家更加追求作品的形式,而不是一味的看重思想和情感。1945年以后的音乐创作,作曲家更倾向于对于新音色的追求。作曲家利用各种表现手法和创作手法力求在作品中创作出一种新的音色,表现新的音乐形象。其中奥籍匈牙利作曲家乔治·利盖蒂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奥籍匈牙利作曲家乔治·利盖蒂,26岁进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1949年從该校毕业,第二年留校任教。这个时期利盖蒂的创作,主要受到巴托克的影响,他所创作的作品大部分是民歌改变成的或者是带有民族风格的,这一时期利盖蒂的创作是浪漫主义晚期风格的延续,他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段都还没有很大的突破和改变,但在他的创作中已经出现了一下他自身对于新的音乐探索的痕迹。到西欧以后,西欧流行的序列音乐及其他现代的创作方法和之前传统的音乐创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受到现代音乐的一些影响,利盖蒂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现自己音乐设想的方法,他的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1961年他为大型管弦乐队创作的作品《大气层》,进一步了奠定了利盖蒂作为欧洲重要先锋派作曲家的地位。
二、新的音色
勋伯格建立的十二音序列作曲法,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调性体系,音乐逐步走向无调性,不谐和音响逐步显露它自身的魅力,序列作曲法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十世界五十年代,序列音乐在世界音乐舞蹈上开始大放异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虽然序列音乐和现代的创作技法深深地影响着利盖蒂,但他本人在创作上所采取的方法显示出,他极力摆脱这些影响,力求找到最适合表达自己创作特征的方法。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言“我个人的发展始于序列音乐,但今天我己超越了序列主义,在《气氛》中,我试图排斥对待音乐的结构主义立场,建立一种新的音乐织体概念。”[1] 他在创作中把重点集中在音响上面,追求在音色、密度、音量等方面的创新。
《大气层》创作于1961年,是利盖蒂专为大型管弦樂队所创作的。作品约八分钟,没有主题旋律、节拍,作品突出的只是音色。在创作此作品之前,利盖蒂已经在科隆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学习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大气层》中我们不难捕捉到一些类似于电子音乐的影子。当《大气层》首演之后观众们都认为这个作品所呈现的音响效果不可能是传统的古典乐器可以演奏出来的,大家都认为加入了电声效果。而事实却是,这部作品完全没有加入电声而是完全由传统的管弦乐队演奏完成。在科隆电子音乐实验室的经历影响着利盖蒂,他所追求的就是将电子音乐对声音的创造运用到传统的管弦乐器上,使传统的古典乐器演奏出不同于传统古典作品的音色和音响效果。 《大气层》的创作,“他不以传统的旋律、和声与节奏作为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段,而让位于一种精致地编织起来的音乐织体。”[2]此作品探索了新的乐器音响,通过乐器之间的组合,创造出了不同色彩效果,音色以及其不断的变化成为了主要表现手段。利盖蒂说:“我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一种音色比旋律、和声、节奏更为重要的艺术形式。”[3]
三、新的织体结构
利盖蒂在《大气层》中运用了具有个人独特创作手法的微复调织体。这种复调织体与传统复调在声部关系本质上一致的,但是它的音响效果和传统复调却大不相同。微复调织体的运用,使得作品的声部非常多。从横向来说,每个声部的音符多、节奏变化多、旋律密集;从纵向看,每一个声部的进行既相互交错又相互融合。作品由无数个独立的小细节组合而成,在一个整体性的融的状态的音响效果下,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悄悄进行着。
利盖蒂的微复调织体在音高、节奏、音响效果都与传统的复调织体大相径庭。音高方面,他利用大量密集型音高组织,来表象类似与音块所展现的音响效果,不同的是,音块出现在局部音乐,而微复调织体的音高组织包含了更广阔的音域范围;节奏方面,他在微复调织体中使用的是非常密集、复杂、细致的节奏组织,这使得在演奏的时候很难捕捉到每个音符、每个小节、每个声部独立的节奏变化,而正是这些繁复细小复杂的节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庞大的结构;音响效果方面,微复调织体虽然是一种复调手法,但是它所展现的音响效果却不是复调的。微复调中听不出声部之间的模仿和对比,而是由这些细小的音响变化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进行,不同的乐器组合产生的不同色彩,在变化中统一,在统一中变化,这就是利盖蒂在音色上的追求,力求创作出独特的音响效果。
结语
二十世纪后半页的音乐发展,作曲家都在力求创新与突破,所谓创新,是作曲家要创造出之前传统的古典音乐所不具有的风格特点。一直以来音乐是为人的精神生活服务的,作曲家将自己的思维、思想以及情感附属于音乐来表达,笔者认为,以利盖蒂为代表的先锋派的作曲家们在音乐方面的探索与革新和时代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新时代,人们在对社会、人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都有了更多新的思考,而作曲家们对音乐的态度,不再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传达某种信息的“中介”,而是更纯粹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本质上,利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来挖掘音乐更多层面的音色和音响效果。
注释:
[1]转引自朱建“利盖蒂与他的《大气》”,《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五期
[2]钟子林:《20世纪西方音乐》 2006年版
[3]汉森,孟宪福译:《20世纪音乐概论》下册 1977年版
参考文献:
[1]钟子林.20世纪西方音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 [法]玛丽·克莱尔·缪撒.二十世纪音乐[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王明.乔治·利盖蒂《气氛》的音色——织体结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作者简介:郝依琳(1993—),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音乐·钢琴。
【关键词】:利盖蒂;音色;微复调织体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止是经济和身体上的损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对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心里上留下了极深的创伤,给人类在对社会、人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新局面。相对于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来说,美国受到的影响较小一点,欧洲一些受破坏较严重国家的音乐家,先后抵达美国,展开了他们对音乐的新探索。“二战”之后的美国纽约等城市代替了战前的巴黎、维也纳,一跃成为了新音乐的实验中心。
一、新的探索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音乐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音乐家开始追求新的音乐语言、新的创作技法和新的音乐素材等。这个时期许多作曲家更加追求作品的形式,而不是一味的看重思想和情感。1945年以后的音乐创作,作曲家更倾向于对于新音色的追求。作曲家利用各种表现手法和创作手法力求在作品中创作出一种新的音色,表现新的音乐形象。其中奥籍匈牙利作曲家乔治·利盖蒂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奥籍匈牙利作曲家乔治·利盖蒂,26岁进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1949年從该校毕业,第二年留校任教。这个时期利盖蒂的创作,主要受到巴托克的影响,他所创作的作品大部分是民歌改变成的或者是带有民族风格的,这一时期利盖蒂的创作是浪漫主义晚期风格的延续,他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段都还没有很大的突破和改变,但在他的创作中已经出现了一下他自身对于新的音乐探索的痕迹。到西欧以后,西欧流行的序列音乐及其他现代的创作方法和之前传统的音乐创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受到现代音乐的一些影响,利盖蒂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现自己音乐设想的方法,他的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1961年他为大型管弦乐队创作的作品《大气层》,进一步了奠定了利盖蒂作为欧洲重要先锋派作曲家的地位。
二、新的音色
勋伯格建立的十二音序列作曲法,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调性体系,音乐逐步走向无调性,不谐和音响逐步显露它自身的魅力,序列作曲法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十世界五十年代,序列音乐在世界音乐舞蹈上开始大放异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虽然序列音乐和现代的创作技法深深地影响着利盖蒂,但他本人在创作上所采取的方法显示出,他极力摆脱这些影响,力求找到最适合表达自己创作特征的方法。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言“我个人的发展始于序列音乐,但今天我己超越了序列主义,在《气氛》中,我试图排斥对待音乐的结构主义立场,建立一种新的音乐织体概念。”[1] 他在创作中把重点集中在音响上面,追求在音色、密度、音量等方面的创新。
《大气层》创作于1961年,是利盖蒂专为大型管弦樂队所创作的。作品约八分钟,没有主题旋律、节拍,作品突出的只是音色。在创作此作品之前,利盖蒂已经在科隆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学习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大气层》中我们不难捕捉到一些类似于电子音乐的影子。当《大气层》首演之后观众们都认为这个作品所呈现的音响效果不可能是传统的古典乐器可以演奏出来的,大家都认为加入了电声效果。而事实却是,这部作品完全没有加入电声而是完全由传统的管弦乐队演奏完成。在科隆电子音乐实验室的经历影响着利盖蒂,他所追求的就是将电子音乐对声音的创造运用到传统的管弦乐器上,使传统的古典乐器演奏出不同于传统古典作品的音色和音响效果。 《大气层》的创作,“他不以传统的旋律、和声与节奏作为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段,而让位于一种精致地编织起来的音乐织体。”[2]此作品探索了新的乐器音响,通过乐器之间的组合,创造出了不同色彩效果,音色以及其不断的变化成为了主要表现手段。利盖蒂说:“我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一种音色比旋律、和声、节奏更为重要的艺术形式。”[3]
三、新的织体结构
利盖蒂在《大气层》中运用了具有个人独特创作手法的微复调织体。这种复调织体与传统复调在声部关系本质上一致的,但是它的音响效果和传统复调却大不相同。微复调织体的运用,使得作品的声部非常多。从横向来说,每个声部的音符多、节奏变化多、旋律密集;从纵向看,每一个声部的进行既相互交错又相互融合。作品由无数个独立的小细节组合而成,在一个整体性的融的状态的音响效果下,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悄悄进行着。
利盖蒂的微复调织体在音高、节奏、音响效果都与传统的复调织体大相径庭。音高方面,他利用大量密集型音高组织,来表象类似与音块所展现的音响效果,不同的是,音块出现在局部音乐,而微复调织体的音高组织包含了更广阔的音域范围;节奏方面,他在微复调织体中使用的是非常密集、复杂、细致的节奏组织,这使得在演奏的时候很难捕捉到每个音符、每个小节、每个声部独立的节奏变化,而正是这些繁复细小复杂的节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庞大的结构;音响效果方面,微复调织体虽然是一种复调手法,但是它所展现的音响效果却不是复调的。微复调中听不出声部之间的模仿和对比,而是由这些细小的音响变化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进行,不同的乐器组合产生的不同色彩,在变化中统一,在统一中变化,这就是利盖蒂在音色上的追求,力求创作出独特的音响效果。
结语
二十世纪后半页的音乐发展,作曲家都在力求创新与突破,所谓创新,是作曲家要创造出之前传统的古典音乐所不具有的风格特点。一直以来音乐是为人的精神生活服务的,作曲家将自己的思维、思想以及情感附属于音乐来表达,笔者认为,以利盖蒂为代表的先锋派的作曲家们在音乐方面的探索与革新和时代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新时代,人们在对社会、人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都有了更多新的思考,而作曲家们对音乐的态度,不再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传达某种信息的“中介”,而是更纯粹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本质上,利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来挖掘音乐更多层面的音色和音响效果。
注释:
[1]转引自朱建“利盖蒂与他的《大气》”,《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五期
[2]钟子林:《20世纪西方音乐》 2006年版
[3]汉森,孟宪福译:《20世纪音乐概论》下册 1977年版
参考文献:
[1]钟子林.20世纪西方音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 [法]玛丽·克莱尔·缪撒.二十世纪音乐[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王明.乔治·利盖蒂《气氛》的音色——织体结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作者简介:郝依琳(1993—),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音乐·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