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巧妙地以一些心理效應指导学生写作教学,甚至结合更多经典的心理定式,使技巧性的激励化为学生内心的写作热情,为学生设计出相应的自我反馈的环节,这就能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作文;心理效应
作文教学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尤其强调的是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当学生把作文看作一种需要,他们作文的提高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写作需要技巧,更需要深厚的积累,每次课堂作文练习,学生总是希望经历一段痛苦挣扎写出的文章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评价。但是对于理科来说,及时评价相对于文科更容易一些,因为很多时候它的答案往往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虽然作文课上传授技巧,但要做到当堂应用并及时评价,确实很难,因为它的周期长、评价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学生对作文课是又爱又恨。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的一个著名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4个等组去完成任务。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预以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每A问题都要严加批评;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它两组受激励和受训;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也不后也不给予任何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波动。
后来,心理学家布朗通过实验对反馈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别人的反馈。
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具体说来:有反馈比没有反馈,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即时反馈(每天知道测验成绩)比远时反馈(测验成绩要一周后才知道)所产生的效应(激励作用)更大。
如果能巧妙地以一些心理效应指导中学生写作教学,甚至结合更多经典的心理定式,使技巧性的激励化为学生内心的写作热情;让写作教学不仅富含诗意朦胧的体味感悟式交流,也兼具审慎明晰的理性之美,也许,会不失为一项有益的尝试吧。
一、思考、反馈、讨论
一次作文立意指导课上,我先宣布了两大立意要求:健康、新颖,然后公布作文题:
《一也美麗》。要求学生先用三分钟思考——不准动笔,然后用三分钟时间记下自己想到的题目;下一步是四人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个题目写到黑板上。
课堂呈现:
凝思苦想的三分钟、埋头疾书的三分钟,热烈讨论的三分钟,踊跃板书的三分钟。
黑板上很快精彩纷呈:《错误也美丽》、《枯叶也美丽》、《眼泪也美丽》、《失败也美丽》、《叹,息也美丽》、《告别也美丽》…
二、模仿、对话、交流
一次刚讲完沈复的《幼时记趣》,作文课上准备写《童年趣事》,很多孩子积极发言,讲了自己童年很多的故事,但是怎么才能把自己的故事有条理地形成文章呢?我给孩子们10分钟时间去练笔,然后让他们起来展示自己的文段,交流得正火热,这个时候,我立刻展示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最经典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然后是丰子恺《梦痕》中对五哥哥顽皮情景的描写:“他的行为的顽皮,我现在想起了还觉吃惊。但这种行为对于当时的我,有莫大的吸引力,使我时时刻刻追随他,自愿地做他的从者。他用手捉住一条大蜈蚣,摘去了它的有毒的钩爪,而藏在衣袖里,走到各处,随时拿出来吓人。我跟了他走,欣赏他的把戏。他有时偷偷地把这条蜈蚣放在别人的瓜皮帽子上,让它沿着那人的额骨爬下去,吓得那人直跳起来……”
至此,孩子们已不仅是同学之间、同学与文本之间对话了,小练笔开启了他们通向另一个瑰丽的世界的大门,他们开始跟大师对话,跟更精美崇高的精神对话。这里面就是利用了心理学中的门坎效应。
作为片段练习甚至篇章练习,如果等全批全改后才反馈结果,最快也要三天以后了。于是我在布置练笔内容之前,都会事先准备好一些美文佳作,在学生刚写完自己的文章(文段)时就展示给他们看。甚至有时就是根据一些经典名篇来设计练习:把初二课文中《窗》的故事三言两语讲给他们听,让学生用倒叙的方法把故事说出来,还要多用用心理和语言描写…正是最好奇地想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机会。所以,趁热打铁才是高效的专业手段。
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出个短篇名著来当然不可能,还会把很多孩子吓得不敢动笔,甚至畏惧作文。但你不过让他写几句话,或把个现成的故事讲详细点,看上去完全是个挺简单的任务,学生就有信心去完成了;等他上到山腰,引领他遥望一番远峰的胜景,此后再让他们一级一级地往更高处走,学生就更容易主动配合,努力达到要求了。
三、明确、对比、体验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尽可能建构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流程,为学生设计出相应的及时反馈——特别是自我反馈的环节,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再应用一定的心理效应,相信会大幅提高作文教学的效度和力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心理效应
作文教学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尤其强调的是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当学生把作文看作一种需要,他们作文的提高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写作需要技巧,更需要深厚的积累,每次课堂作文练习,学生总是希望经历一段痛苦挣扎写出的文章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评价。但是对于理科来说,及时评价相对于文科更容易一些,因为很多时候它的答案往往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虽然作文课上传授技巧,但要做到当堂应用并及时评价,确实很难,因为它的周期长、评价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学生对作文课是又爱又恨。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的一个著名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4个等组去完成任务。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预以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每A问题都要严加批评;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它两组受激励和受训;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也不后也不给予任何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波动。
后来,心理学家布朗通过实验对反馈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别人的反馈。
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具体说来:有反馈比没有反馈,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即时反馈(每天知道测验成绩)比远时反馈(测验成绩要一周后才知道)所产生的效应(激励作用)更大。
如果能巧妙地以一些心理效应指导中学生写作教学,甚至结合更多经典的心理定式,使技巧性的激励化为学生内心的写作热情;让写作教学不仅富含诗意朦胧的体味感悟式交流,也兼具审慎明晰的理性之美,也许,会不失为一项有益的尝试吧。
一、思考、反馈、讨论
一次作文立意指导课上,我先宣布了两大立意要求:健康、新颖,然后公布作文题:
《一也美麗》。要求学生先用三分钟思考——不准动笔,然后用三分钟时间记下自己想到的题目;下一步是四人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个题目写到黑板上。
课堂呈现:
凝思苦想的三分钟、埋头疾书的三分钟,热烈讨论的三分钟,踊跃板书的三分钟。
黑板上很快精彩纷呈:《错误也美丽》、《枯叶也美丽》、《眼泪也美丽》、《失败也美丽》、《叹,息也美丽》、《告别也美丽》…
二、模仿、对话、交流
一次刚讲完沈复的《幼时记趣》,作文课上准备写《童年趣事》,很多孩子积极发言,讲了自己童年很多的故事,但是怎么才能把自己的故事有条理地形成文章呢?我给孩子们10分钟时间去练笔,然后让他们起来展示自己的文段,交流得正火热,这个时候,我立刻展示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最经典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然后是丰子恺《梦痕》中对五哥哥顽皮情景的描写:“他的行为的顽皮,我现在想起了还觉吃惊。但这种行为对于当时的我,有莫大的吸引力,使我时时刻刻追随他,自愿地做他的从者。他用手捉住一条大蜈蚣,摘去了它的有毒的钩爪,而藏在衣袖里,走到各处,随时拿出来吓人。我跟了他走,欣赏他的把戏。他有时偷偷地把这条蜈蚣放在别人的瓜皮帽子上,让它沿着那人的额骨爬下去,吓得那人直跳起来……”
至此,孩子们已不仅是同学之间、同学与文本之间对话了,小练笔开启了他们通向另一个瑰丽的世界的大门,他们开始跟大师对话,跟更精美崇高的精神对话。这里面就是利用了心理学中的门坎效应。
作为片段练习甚至篇章练习,如果等全批全改后才反馈结果,最快也要三天以后了。于是我在布置练笔内容之前,都会事先准备好一些美文佳作,在学生刚写完自己的文章(文段)时就展示给他们看。甚至有时就是根据一些经典名篇来设计练习:把初二课文中《窗》的故事三言两语讲给他们听,让学生用倒叙的方法把故事说出来,还要多用用心理和语言描写…正是最好奇地想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机会。所以,趁热打铁才是高效的专业手段。
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出个短篇名著来当然不可能,还会把很多孩子吓得不敢动笔,甚至畏惧作文。但你不过让他写几句话,或把个现成的故事讲详细点,看上去完全是个挺简单的任务,学生就有信心去完成了;等他上到山腰,引领他遥望一番远峰的胜景,此后再让他们一级一级地往更高处走,学生就更容易主动配合,努力达到要求了。
三、明确、对比、体验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尽可能建构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流程,为学生设计出相应的及时反馈——特别是自我反馈的环节,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再应用一定的心理效应,相信会大幅提高作文教学的效度和力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