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反刍作文法”是我们在高一学生作文课上尝试的一种新的作文写作讲评模式。“反刍作文法”是指学生在高一作文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中,以教材单元模块为导向,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专题作文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过程,通过反复比较、揣摩文章的章法和造词造句的匠心等等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使学生养成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人生哲思、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作文方法。在高一作文教学中开展“反刍作文法”,关键是培养自主发现生活细节的能力——所知所思,边读边悟,对照教材单元模块把高一的写作要点分为:写“活”一个人 、描“美”一处景、讲“顺”一件事、读“透”一本书、激“活”一种情。在操作中大胆的让学生“一题多练”——一个题目让学生不断修改直至写成功,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文体去写。也可以让学生“多题一体”——多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用同一种文体去写作,并力求每一种文体都能写成功。运用“反刍作文法”教师首先要冲破旧的单求数量的作文教学观念,树立让每一个学生有“成功作文”的理念,要求学生作文不写则已,写就要力求写成功。一篇作文或一种类型的作文,一次没有写成功,就应该在教师的点拨下反刍自己的作文,详实具体发现其优缺点,反复修改扬长避短把文章最终撰写成功。
关键词:反刍作文法; 单元模块; 一题多练; 题一体; 成功作文
“反刍作文法”是指学生在高一作文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中,以教材单元模块为导向,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专题作文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过程,通过反复比较、揣摩文章的章法和造词造句的匠心等等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使学生养成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人生哲思、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作文方法。
在高一作文教学中开展“反刍作文法”,关键是培养自主发现生活细节的能力——所知所思,边读边悟,对照教材单元模块把高一的写作要点分为:写“活”一个人 、描“美”一处景、讲“顺”一件事、读“透”一本书、激“活”一种情。在操作中大胆的让学生“一题多练”——一个题目让学生不断修改直至写成功,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文体去写。也可以让学生“多题一体”——多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用同一种文体去写作,并力求每一种文体都能写成功。
运用“反刍作文法”教师首先要冲破旧的单求数量的作文教学观念,树立让每一个学生有“成功作文”的理念,要求学生作文不写则已,写就要力求写成功。一篇作文或一种类型的作文,一次没有写成功,就应该在教师的点拨下反刍自己的作文,详实具体发现其优缺点,反复修改扬长避短把文章最终撰写成功。
一、聚焦问题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作为施令者的语文老师还苦不堪言。一般情况下,一位语文老师上两个班的语文课,每个班50位左右的学生。如果批改每一本作文用的时间是5分钟(包括改错和批语等),批改完一次作文得用约10—12小时,改完一次老师累得半死。而作文到了学生手中,学生则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评语和分数,就把作文收进书桌抽屉,效果不佳,真可谓“出力不讨好”。教学双方心力交瘁,一方面,教师为命题“为伊消得人憔悴”;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哪管他东西和南北”。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了几年作文,其结果是初中毕业了写起作文来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满篇学生腔、八股调。比如让他写“活”一个人,选择的人不外乎是亲人、朋友、师长、同学,写的事情也不外乎是让座、生病送医院等老套路,整篇文章总给人假话、大话、废话,内容空洞无物。
当前高一作文教学与训练虽已摆脱传统的教师讲得太多,让学生抄写范文式的克隆作文的现状,但又走入另外一个误区:作文教学简单化——只注重泛滥式的阅读模仿,忽视了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构思、评讲、修改。而另外一个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对语文美文的赏析头头是道,但高一学生听完老师的精彩分析后,回头看看自己的作文却还是“黄脸婆”,久而久之,从而造成学生不会构思作文,不会结合课文写作,不会给自己的作文润清绘色反刍,最终导致高一学生作文能力下降,眼高手低,直至到高二高三学生缺乏对作文的兴趣。
为此,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让学生在已有九年语文正规教育的基础上,在高一阶段,让学生怀着对高一生活憧憬的时候,结合教材中各个模块的教学,对高一语文作文教学来一个基础性的“反刍教学”,让学生尝到一点“作文成功”的滋味!
二、具体策略
“反刍作文法”是指学生在高一作文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中,以教材单元模块为导向,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专题作文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过程,通过反复比较、揣摩文章的章法和造词造句的匠心等等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使学生养成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人生哲思、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作文方法。在高一作文教学中开展“反刍作文法”,关键是培养自主发现生活细节的能力——所知所思,边读边悟,对照教材单元模块把高一的写作要点分为:写“活”一个人 、描“美”一处景、讲“顺”一件事、读“透”一本书、激“活”一种情。在操作中大胆的让学生“一题多练”——一个题目让学生不断修改直至写成功,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文体去写。也可以让学生“多题一体”——多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用同一种文体去写作,并力求每一种文体都能写成功。
(一)反刍作文构思——寻找生活体验的“感触点”
高一作文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发现生活细节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在课堂上或者课外,花5分钟左右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时间去探寻生活的“感触点”:今天有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深刻?今天有哪些新的发现?今天你阅读了哪些好的语句?等等。从语文的第一堂课就要求学生养成写“所知所思,边读边悟”的良好习惯,字数不求多只求有“感触点”。 举例一:高一学生的“所知所思,边读边悟”
来源:聆听周杰伦的“青花瓷”。
所知:音乐的诠释呈现周杰伦的歌声与情感。当那音符把我带入那冰冷浪漫的世界,我却想起他—— 一个背后的歌唱家,用情感罅隙间的文字,流露彼岸的心绪。
我的内心早已喜欢上了这个古韵味十足的作词者——方文山。
所思:伤感的落寞,寂寞的情怀,凄美的文字,也许,没有眼泪的悲伤更加刻骨铭心。
就像积雪,守候一个冬季,只为等到阳光,这并不凄惨,凄惨的是,还未找到阳光,积雪已被融化。 歌声中透着冰凉,凉到三九天,凉出虚幻,虚幻中透着浪漫,浪漫到连文字也缥缈欲舞。
高一教会学生“不要漠视你自己的生活体验”,告诉他们“你的生活很重要”! 也想通过这个“反刍作文法”——反刍学生眼中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懂得:作为高一的他们,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家事国事天下事已经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无数的画面,他们自己很宝贵的成长的喜悦与烦恼也经常交替出现。只要他们懂得写一个“我”字,那些美好的回忆将被唤醒,那些活生生的人会在他们作文构思的时候一个个走到面前的!
这是“反刍作文法”实施的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反刍作文法”的出发点。因为只有高一学生不断反刍自己的生活,找准“感触点”,在高一一整年中能积累学生自己的一本“所知所思”本,那么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哪种状态下,学生写作时就能成为“有米的巧妇”,就能在源于生活的根基上,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反刍作文体系——学会五个“一”的润清绘色
我对照教材单元模块把高一的写作要点分为五个系列:写“活”一个人 、描“美”一处景、讲“顺”一件事、读“透”一本书、激“活”一种情。
下面选取写“活”一个人写作系列,来具体介绍如何结合教材来进行“反刍作文法”!
第一步:在上课文之前想让学生选择身边熟悉的人,写出人物鲜活的个性——写“活”一个人!
学生选择的对象不外乎这么几种:亲人、老师、朋友……
在写作中的问题基本上: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用词单一,因为人物太熟悉了从而中心不突出了……
发现问题后,让学生在文句上进行了润色,然后搁笔“冷处理”自己的作文长达两个月。
举例二:
木匠人生 (学生高一第一学期第一稿)
爷爷是个老木匠,当然,以前并不老。
爷爷从小丧父,家境贫寒,而新中国伊始,木匠是唯一可以走街穿巷的生计人,而且有技术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打小我就在爷爷锯木条的吱吱声,榫接时锤子的咚咚声中长大。我妈总说:那片洼地就是你爷爷的杰作。
今年三月,已过七旬的爷爷脚上却莫名的开始疼痛,我不知道一生都不叫痛的人在暮年感到疼的滋味是什么?也许病来如山倒,倒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灵的高度,那种力不从心、失落的彷徨与无助。
那个曾笑我走路太慢的人竟连走几步都要歇一歇,那个曾挥舞着爷子,在我面前有使不完的劲的人竟亟待我的帮助,墙边的斧子我已许久不见它的光芒了。
我在每趟回家,轻轻地推开家门,总会有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我不知道我不在的时候那声音飘荡过几回,那声音的重量总能满满地填补家的空隙,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缝隙。
这位学生,语言叙述还可以,但就是全文比较松散,欠有韵味。但有时文章要有贯穿全文的“味道”,也需要学生在习得一篇篇美文后,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第二步:等我们先上了苏教版必修二《金岳霖先生》(汪曾淇)《亡人逸事》(孙犁)《祝福》(鲁迅)《边城》(沈从文)《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等这些名家文章后,基本上名家的文章都有贯穿全文的“意象”,特别让学生们鉴赏了金岳霖先生的“怪”,再回头“反刍自己的作文”,这时,有些学生有点开窍了,对作文的取材和突出中心进行了删改,不少学生有意识的加了一些贯穿全文的意象,使文章“立起来”。这样改好后,再把文章闲置起来几个月。
举例三:
木匠人生 (学生高一第二学期第二稿)
爷爷是个老木匠,飘逸着淡淡的松香。
爷爷从小丧父,家境贫寒,而新中国伊始,木匠是唯一可以走街穿巷的生计人,而且有技术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打小我就在爷爷锯木条的吱吱声,榫接时锤子的咚咚声中长大。我妈总说:那片洼地就是你爷爷的杰作。也许,那时我还不知道一堆零散的木头可以堆砌成生活的艺术。
每当我看到爷爷挥舞着斧子时,心中就会萌生出一丝怜意。我本能地感受到手上满是研子的麻木的痛,那旧疤新伤在爷爷生命中划过的痛,但早年的风霜早已让爷爷忘却了疼痛,只有那一把刀口已短了一截的斧子兀自炫耀着爷爷的光辉,那大半个世纪的风雨艰辛。
今年三月,已过七旬的爷爷脚上却莫名的开始疼痛,我不知道一生都不叫痛的人在暮年感到疼的滋味是什么?也许病来如山倒,倒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灵的高度,那种力不从心、失落的彷徨与无助。
那个曾笑我走路太慢的人竟连走几步都要歇一歇,那个曾挥舞着爷子,在我面前有使不完的劲的人竟亟待我的帮助,墙边的斧子我已许久不见它的光芒了。
我在每趟回家,轻轻地推开家门,总会有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我不知道我不在的时候那声音飘荡过几回,那声音的重量总能满满地填补家的空隙,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缝隙。也许有一天,当我推开家门时,我会静静地等待那个习惯,泪流满面;也许有一天我会盯着满足锈迹的斧子,感受那残留在柄的温度。愿这一天会来得晚些,晚到我能做得多些,愧疚少些,晚到我足以承受,甚而我希冀那天不来,时间不再老去,真希望千百次的祈祷能换回一丝光阴!
这样一改,学生加了“松香”这一写作元素后,既跟爷爷的身份相应,又很好的串起全文,使文章“立起来”了,有了贯穿全文的意象! 第三步:等上了必修三《品质》(高尔斯华绥)《老王》(杨绛)等教材中对人物的鲜活传神的细节描写后,要求学生重拾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改和互改,尤其是对自己最熟悉的人加入一些感人的细节。
举例四:
木匠人生 修改稿(第三稿):
爷爷是个老木匠,飘逸着淡淡的松香。
爷爷从小丧父,家境贫寒,而新中国伊始,木匠是唯一可以走街穿巷的生计人,而且有技术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在众人眼中也是有一般高度的。
小时候,还未见阳光初绽的笑靥,叮叮的敲打声却早已悠扬的传来,夹杂着淡淡的松香。我总以为是爷爷的锯子锯开了天际。迨银光满地,便枕着咚咚的韵致入寐。
妈妈总说:那片洼地就是你爷爷的杰作。也许,那埋怨中仍略带一丝欣赏;也许,那时我还不知道一堆零散的木头可以堆砌成生活的艺术,生命的厚重。
每当我看到爷爷挥舞着斧子汗如雨下时,心中就会萌生出一丝怜意。我本能地感受到手上满是研子的麻木的痛,那旧疤新伤在爷爷生命中划过的痛,那些在我十八岁生命里所难以承受的苦楚。但早年的风霜早已让爷爷忘却了疼痛,只有那一把刀口已短了一截的斧子兀自炫耀着爷爷的光辉,那大半个世纪的风雨艰辛。有人说:你转身向背,侧面依然很美!
今年三月,已过七旬的爷爷脚上却莫名的开始疼痛。我难以想象一生都不怕痛的人在暮年感到疼的滋味是什么。也许病来如山倒,痛的不仅是身体,更有失落的彷徨,力不从心的无奈。
老,竟然来得那样怆然。那个曾健步如飞,笑我走路太慢的人,现在竟连走几步都要歇一歇,那个曾挥舞着斧子,在我面前有使不完的劲的人,现在竟亟待我的帮助。那叮咚的音乐,那淡淡的松香怕是弥失在记忆里了。墙边的斧子我已许久不见它的光芒了。
现在我每趟回家,轻轻地推开家门,总会有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我不知道我不在的时候那声音飘荡过几回,那声音的重量总能满满地填补家的空隙,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缝隙。也许有一天,当我推开家门时,我会静静地等待那个习惯,泪流满面;也许有一天我会盯着满是锈迹的斧子,感受那残留在柄的温度。
愿那一天会来得晚些,晚到我能做得多些,愧疚少些,晚到我足以承受,甚而我希冀那天不来,时间不再老去,真希望千百次的祈祷能换回一丝光阴!
记忆中的那份悠扬弥散得久远,幽幽的淡雅总能趁着时光的罅隙飘入,在夕阳蹒跚的脚步里,依偎着松香入梦……
(划线处是学生经过自己反刍和互评以后的添加删减部分)
学生感悟:文章要改出来的。我们缺的不是真情素材,而是怎样去渲染,怎样找寻意象去凸显文章中心!
经过四五个月的“反刍作文”—— 写“活”一个人 系列,让高一学生体会到要写好一个熟悉的人也是不容易的。要写好一篇好的作文,不光靠考场上的“雕虫小技”,更是要以教材范文为借鉴,从自己生活出发,反刍自己的作文,真正写好一篇文章,也夯实了写“活”一个人作文系列的写作基础!
其余四个作文体系,也是对照教材单元模块把高一的写作要点一一镶嵌进去。比如描“美”一处景作文系列: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写“你记忆中最美的地方”,然后上必修一《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体会文章描写的重要性;在学习了必修二《我与地坛》《鸟啼》《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之后,再次反刍自己的写景作文,理解“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的妙处;必修三《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后,要求学生在反刍自己作文的时候,能不能体现一些爱国情愫……
讲“顺”一件事作文系列,让学生讲讲“对你印象深刻的事”,然后反刍必修一的《十八岁和其他》《我的五样》《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安妮日记》《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祝福》,必修三的《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写作素材。
读“透”一本书作文系列,则是让学生在推荐一本好书,写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的情况下,尽量去吸取原著的精髓,尤其是反刍原著的笔法和用词,比如必修二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林黛玉进贾府》必修四的《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等写作素材,用课内涉及的名著去带动和反刍课外名著的阅读,这也是“反刍作文法”的一个部分!
激“活”一种情的作文系列是贯穿高一“反刍作文法”的始终的。因为学生有的情,不外乎亲情、友情、祖国情和爱情!而且涉及最多的应该是亲情。但正因为亲情太常见了,反而使我们学生很淡漠,写作变得不易下手了。于是,我们很仔细地揣摩了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这一个单元,然后试着让学生来写写“故乡的 ”,学生写的很实在,作文中有乡情,但欠有韵味!等翻出了必修二的《听听那冷雨》,让学生碰到好的字词句积累下来,用到自己的在文中去,反刍自己的作文的韵味!在系统学习必修二的“珍爱生命”专题和必修三的“祖国土”单元,感受到作文中的主线和正气!
(三)反刍作文评改——鼓励学生“一题多练”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命题上,对作文类型、作文题目的要大胆合理的去选择。作文类型,就是教师要合理的规划,一个学期练习几种文体,最开始练习那种文体,然后练习什么文体等方面的内容,学期伊始就应该明确确立,并要有比较详细务实的写作计划,教学重点、教学目标都要具体;作文题目的选择也要灵活,要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写作潜能。在操作中要能大胆的让学生一题多练,一个题目让学生不断修改直至写成功,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文体去写。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一种理念,人有了美的理念,也就在无形之中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试想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倘若每学期每个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反复反刍写成四至五篇文章,那么,整个中学阶段每个学生就可以写成功五十到六十篇成功的文章,这样中学生作文的审美标准、审美观念也一定可以形成。真能如此,这样的中学作文教学又有谁能非议,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三、总结思考
1、语文教学中最为头疼的是作文教学,经过好几届高一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基本摸准了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写作瓶颈,基本上找到了解决“作文难”的办法,使学生在高一阶段逐步树立“成功作文”信念。
2、“反刍作文法”在高一作文中的实践,以高一学生对教材的新奇性为契机,对照教材单元模块把高一的写作要点分为:写“活”一个人 、描“美”一处
景、讲“顺”一件事、读“透”一本书、激“活”一种情。在操作中大胆的让学生“一题多练”——一个题目让学生不断修改直至写成功,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文体去写。也可以让学生“多题一体”——多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用同一种文体去写作,并力求每一种文体都能写成功。
3、运用“反刍作文法”教师首先要冲破旧的单求数量的作文教学观念,树立让每一个学生有“成功作文”的理念,要求学生作文不写则已,写就要力求写成功。一篇作文或一种类型的作文,一次没有写成功,就应该在教师的点拨下反刍自己的作文,详实具体发现其优缺点,反复修改扬长避短把文章最终撰写成功。
4、学生普遍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对自己的习作更加偏爱。因为经过“专题反刍”,自己的灰姑娘一样的作文,也可以升格为优秀作文,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都大增!我们班的杨一凡、张泽远等同学分别获第十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现场决赛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杨一凡同学的21万字的长篇小说《魔力星球》也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公费出版。我们班学生获奖收获颇丰:国家级特等奖4人次,国家级一等奖6人次,国家级二等奖9人次,国家级三等奖15人次,省级奖项27人次。
总之,高一一学年,作文次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并且能够活学活用,结合课本的单元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反刍,反刍后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准!
关键词:反刍作文法; 单元模块; 一题多练; 题一体; 成功作文
“反刍作文法”是指学生在高一作文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中,以教材单元模块为导向,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专题作文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过程,通过反复比较、揣摩文章的章法和造词造句的匠心等等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使学生养成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人生哲思、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作文方法。
在高一作文教学中开展“反刍作文法”,关键是培养自主发现生活细节的能力——所知所思,边读边悟,对照教材单元模块把高一的写作要点分为:写“活”一个人 、描“美”一处景、讲“顺”一件事、读“透”一本书、激“活”一种情。在操作中大胆的让学生“一题多练”——一个题目让学生不断修改直至写成功,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文体去写。也可以让学生“多题一体”——多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用同一种文体去写作,并力求每一种文体都能写成功。
运用“反刍作文法”教师首先要冲破旧的单求数量的作文教学观念,树立让每一个学生有“成功作文”的理念,要求学生作文不写则已,写就要力求写成功。一篇作文或一种类型的作文,一次没有写成功,就应该在教师的点拨下反刍自己的作文,详实具体发现其优缺点,反复修改扬长避短把文章最终撰写成功。
一、聚焦问题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作为施令者的语文老师还苦不堪言。一般情况下,一位语文老师上两个班的语文课,每个班50位左右的学生。如果批改每一本作文用的时间是5分钟(包括改错和批语等),批改完一次作文得用约10—12小时,改完一次老师累得半死。而作文到了学生手中,学生则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评语和分数,就把作文收进书桌抽屉,效果不佳,真可谓“出力不讨好”。教学双方心力交瘁,一方面,教师为命题“为伊消得人憔悴”;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哪管他东西和南北”。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了几年作文,其结果是初中毕业了写起作文来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满篇学生腔、八股调。比如让他写“活”一个人,选择的人不外乎是亲人、朋友、师长、同学,写的事情也不外乎是让座、生病送医院等老套路,整篇文章总给人假话、大话、废话,内容空洞无物。
当前高一作文教学与训练虽已摆脱传统的教师讲得太多,让学生抄写范文式的克隆作文的现状,但又走入另外一个误区:作文教学简单化——只注重泛滥式的阅读模仿,忽视了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构思、评讲、修改。而另外一个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对语文美文的赏析头头是道,但高一学生听完老师的精彩分析后,回头看看自己的作文却还是“黄脸婆”,久而久之,从而造成学生不会构思作文,不会结合课文写作,不会给自己的作文润清绘色反刍,最终导致高一学生作文能力下降,眼高手低,直至到高二高三学生缺乏对作文的兴趣。
为此,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让学生在已有九年语文正规教育的基础上,在高一阶段,让学生怀着对高一生活憧憬的时候,结合教材中各个模块的教学,对高一语文作文教学来一个基础性的“反刍教学”,让学生尝到一点“作文成功”的滋味!
二、具体策略
“反刍作文法”是指学生在高一作文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中,以教材单元模块为导向,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专题作文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过程,通过反复比较、揣摩文章的章法和造词造句的匠心等等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使学生养成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人生哲思、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作文方法。在高一作文教学中开展“反刍作文法”,关键是培养自主发现生活细节的能力——所知所思,边读边悟,对照教材单元模块把高一的写作要点分为:写“活”一个人 、描“美”一处景、讲“顺”一件事、读“透”一本书、激“活”一种情。在操作中大胆的让学生“一题多练”——一个题目让学生不断修改直至写成功,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文体去写。也可以让学生“多题一体”——多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用同一种文体去写作,并力求每一种文体都能写成功。
(一)反刍作文构思——寻找生活体验的“感触点”
高一作文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发现生活细节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在课堂上或者课外,花5分钟左右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时间去探寻生活的“感触点”:今天有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深刻?今天有哪些新的发现?今天你阅读了哪些好的语句?等等。从语文的第一堂课就要求学生养成写“所知所思,边读边悟”的良好习惯,字数不求多只求有“感触点”。 举例一:高一学生的“所知所思,边读边悟”
来源:聆听周杰伦的“青花瓷”。
所知:音乐的诠释呈现周杰伦的歌声与情感。当那音符把我带入那冰冷浪漫的世界,我却想起他—— 一个背后的歌唱家,用情感罅隙间的文字,流露彼岸的心绪。
我的内心早已喜欢上了这个古韵味十足的作词者——方文山。
所思:伤感的落寞,寂寞的情怀,凄美的文字,也许,没有眼泪的悲伤更加刻骨铭心。
就像积雪,守候一个冬季,只为等到阳光,这并不凄惨,凄惨的是,还未找到阳光,积雪已被融化。 歌声中透着冰凉,凉到三九天,凉出虚幻,虚幻中透着浪漫,浪漫到连文字也缥缈欲舞。
高一教会学生“不要漠视你自己的生活体验”,告诉他们“你的生活很重要”! 也想通过这个“反刍作文法”——反刍学生眼中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懂得:作为高一的他们,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家事国事天下事已经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无数的画面,他们自己很宝贵的成长的喜悦与烦恼也经常交替出现。只要他们懂得写一个“我”字,那些美好的回忆将被唤醒,那些活生生的人会在他们作文构思的时候一个个走到面前的!
这是“反刍作文法”实施的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反刍作文法”的出发点。因为只有高一学生不断反刍自己的生活,找准“感触点”,在高一一整年中能积累学生自己的一本“所知所思”本,那么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哪种状态下,学生写作时就能成为“有米的巧妇”,就能在源于生活的根基上,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反刍作文体系——学会五个“一”的润清绘色
我对照教材单元模块把高一的写作要点分为五个系列:写“活”一个人 、描“美”一处景、讲“顺”一件事、读“透”一本书、激“活”一种情。
下面选取写“活”一个人写作系列,来具体介绍如何结合教材来进行“反刍作文法”!
第一步:在上课文之前想让学生选择身边熟悉的人,写出人物鲜活的个性——写“活”一个人!
学生选择的对象不外乎这么几种:亲人、老师、朋友……
在写作中的问题基本上: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用词单一,因为人物太熟悉了从而中心不突出了……
发现问题后,让学生在文句上进行了润色,然后搁笔“冷处理”自己的作文长达两个月。
举例二:
木匠人生 (学生高一第一学期第一稿)
爷爷是个老木匠,当然,以前并不老。
爷爷从小丧父,家境贫寒,而新中国伊始,木匠是唯一可以走街穿巷的生计人,而且有技术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打小我就在爷爷锯木条的吱吱声,榫接时锤子的咚咚声中长大。我妈总说:那片洼地就是你爷爷的杰作。
今年三月,已过七旬的爷爷脚上却莫名的开始疼痛,我不知道一生都不叫痛的人在暮年感到疼的滋味是什么?也许病来如山倒,倒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灵的高度,那种力不从心、失落的彷徨与无助。
那个曾笑我走路太慢的人竟连走几步都要歇一歇,那个曾挥舞着爷子,在我面前有使不完的劲的人竟亟待我的帮助,墙边的斧子我已许久不见它的光芒了。
我在每趟回家,轻轻地推开家门,总会有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我不知道我不在的时候那声音飘荡过几回,那声音的重量总能满满地填补家的空隙,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缝隙。
这位学生,语言叙述还可以,但就是全文比较松散,欠有韵味。但有时文章要有贯穿全文的“味道”,也需要学生在习得一篇篇美文后,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第二步:等我们先上了苏教版必修二《金岳霖先生》(汪曾淇)《亡人逸事》(孙犁)《祝福》(鲁迅)《边城》(沈从文)《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等这些名家文章后,基本上名家的文章都有贯穿全文的“意象”,特别让学生们鉴赏了金岳霖先生的“怪”,再回头“反刍自己的作文”,这时,有些学生有点开窍了,对作文的取材和突出中心进行了删改,不少学生有意识的加了一些贯穿全文的意象,使文章“立起来”。这样改好后,再把文章闲置起来几个月。
举例三:
木匠人生 (学生高一第二学期第二稿)
爷爷是个老木匠,飘逸着淡淡的松香。
爷爷从小丧父,家境贫寒,而新中国伊始,木匠是唯一可以走街穿巷的生计人,而且有技术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打小我就在爷爷锯木条的吱吱声,榫接时锤子的咚咚声中长大。我妈总说:那片洼地就是你爷爷的杰作。也许,那时我还不知道一堆零散的木头可以堆砌成生活的艺术。
每当我看到爷爷挥舞着斧子时,心中就会萌生出一丝怜意。我本能地感受到手上满是研子的麻木的痛,那旧疤新伤在爷爷生命中划过的痛,但早年的风霜早已让爷爷忘却了疼痛,只有那一把刀口已短了一截的斧子兀自炫耀着爷爷的光辉,那大半个世纪的风雨艰辛。
今年三月,已过七旬的爷爷脚上却莫名的开始疼痛,我不知道一生都不叫痛的人在暮年感到疼的滋味是什么?也许病来如山倒,倒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灵的高度,那种力不从心、失落的彷徨与无助。
那个曾笑我走路太慢的人竟连走几步都要歇一歇,那个曾挥舞着爷子,在我面前有使不完的劲的人竟亟待我的帮助,墙边的斧子我已许久不见它的光芒了。
我在每趟回家,轻轻地推开家门,总会有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我不知道我不在的时候那声音飘荡过几回,那声音的重量总能满满地填补家的空隙,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缝隙。也许有一天,当我推开家门时,我会静静地等待那个习惯,泪流满面;也许有一天我会盯着满足锈迹的斧子,感受那残留在柄的温度。愿这一天会来得晚些,晚到我能做得多些,愧疚少些,晚到我足以承受,甚而我希冀那天不来,时间不再老去,真希望千百次的祈祷能换回一丝光阴!
这样一改,学生加了“松香”这一写作元素后,既跟爷爷的身份相应,又很好的串起全文,使文章“立起来”了,有了贯穿全文的意象! 第三步:等上了必修三《品质》(高尔斯华绥)《老王》(杨绛)等教材中对人物的鲜活传神的细节描写后,要求学生重拾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改和互改,尤其是对自己最熟悉的人加入一些感人的细节。
举例四:
木匠人生 修改稿(第三稿):
爷爷是个老木匠,飘逸着淡淡的松香。
爷爷从小丧父,家境贫寒,而新中国伊始,木匠是唯一可以走街穿巷的生计人,而且有技术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在众人眼中也是有一般高度的。
小时候,还未见阳光初绽的笑靥,叮叮的敲打声却早已悠扬的传来,夹杂着淡淡的松香。我总以为是爷爷的锯子锯开了天际。迨银光满地,便枕着咚咚的韵致入寐。
妈妈总说:那片洼地就是你爷爷的杰作。也许,那埋怨中仍略带一丝欣赏;也许,那时我还不知道一堆零散的木头可以堆砌成生活的艺术,生命的厚重。
每当我看到爷爷挥舞着斧子汗如雨下时,心中就会萌生出一丝怜意。我本能地感受到手上满是研子的麻木的痛,那旧疤新伤在爷爷生命中划过的痛,那些在我十八岁生命里所难以承受的苦楚。但早年的风霜早已让爷爷忘却了疼痛,只有那一把刀口已短了一截的斧子兀自炫耀着爷爷的光辉,那大半个世纪的风雨艰辛。有人说:你转身向背,侧面依然很美!
今年三月,已过七旬的爷爷脚上却莫名的开始疼痛。我难以想象一生都不怕痛的人在暮年感到疼的滋味是什么。也许病来如山倒,痛的不仅是身体,更有失落的彷徨,力不从心的无奈。
老,竟然来得那样怆然。那个曾健步如飞,笑我走路太慢的人,现在竟连走几步都要歇一歇,那个曾挥舞着斧子,在我面前有使不完的劲的人,现在竟亟待我的帮助。那叮咚的音乐,那淡淡的松香怕是弥失在记忆里了。墙边的斧子我已许久不见它的光芒了。
现在我每趟回家,轻轻地推开家门,总会有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我不知道我不在的时候那声音飘荡过几回,那声音的重量总能满满地填补家的空隙,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缝隙。也许有一天,当我推开家门时,我会静静地等待那个习惯,泪流满面;也许有一天我会盯着满是锈迹的斧子,感受那残留在柄的温度。
愿那一天会来得晚些,晚到我能做得多些,愧疚少些,晚到我足以承受,甚而我希冀那天不来,时间不再老去,真希望千百次的祈祷能换回一丝光阴!
记忆中的那份悠扬弥散得久远,幽幽的淡雅总能趁着时光的罅隙飘入,在夕阳蹒跚的脚步里,依偎着松香入梦……
(划线处是学生经过自己反刍和互评以后的添加删减部分)
学生感悟:文章要改出来的。我们缺的不是真情素材,而是怎样去渲染,怎样找寻意象去凸显文章中心!
经过四五个月的“反刍作文”—— 写“活”一个人 系列,让高一学生体会到要写好一个熟悉的人也是不容易的。要写好一篇好的作文,不光靠考场上的“雕虫小技”,更是要以教材范文为借鉴,从自己生活出发,反刍自己的作文,真正写好一篇文章,也夯实了写“活”一个人作文系列的写作基础!
其余四个作文体系,也是对照教材单元模块把高一的写作要点一一镶嵌进去。比如描“美”一处景作文系列: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写“你记忆中最美的地方”,然后上必修一《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体会文章描写的重要性;在学习了必修二《我与地坛》《鸟啼》《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之后,再次反刍自己的写景作文,理解“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的妙处;必修三《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后,要求学生在反刍自己作文的时候,能不能体现一些爱国情愫……
讲“顺”一件事作文系列,让学生讲讲“对你印象深刻的事”,然后反刍必修一的《十八岁和其他》《我的五样》《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安妮日记》《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祝福》,必修三的《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写作素材。
读“透”一本书作文系列,则是让学生在推荐一本好书,写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的情况下,尽量去吸取原著的精髓,尤其是反刍原著的笔法和用词,比如必修二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林黛玉进贾府》必修四的《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等写作素材,用课内涉及的名著去带动和反刍课外名著的阅读,这也是“反刍作文法”的一个部分!
激“活”一种情的作文系列是贯穿高一“反刍作文法”的始终的。因为学生有的情,不外乎亲情、友情、祖国情和爱情!而且涉及最多的应该是亲情。但正因为亲情太常见了,反而使我们学生很淡漠,写作变得不易下手了。于是,我们很仔细地揣摩了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这一个单元,然后试着让学生来写写“故乡的 ”,学生写的很实在,作文中有乡情,但欠有韵味!等翻出了必修二的《听听那冷雨》,让学生碰到好的字词句积累下来,用到自己的在文中去,反刍自己的作文的韵味!在系统学习必修二的“珍爱生命”专题和必修三的“祖国土”单元,感受到作文中的主线和正气!
(三)反刍作文评改——鼓励学生“一题多练”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命题上,对作文类型、作文题目的要大胆合理的去选择。作文类型,就是教师要合理的规划,一个学期练习几种文体,最开始练习那种文体,然后练习什么文体等方面的内容,学期伊始就应该明确确立,并要有比较详细务实的写作计划,教学重点、教学目标都要具体;作文题目的选择也要灵活,要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写作潜能。在操作中要能大胆的让学生一题多练,一个题目让学生不断修改直至写成功,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文体去写。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一种理念,人有了美的理念,也就在无形之中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试想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倘若每学期每个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反复反刍写成四至五篇文章,那么,整个中学阶段每个学生就可以写成功五十到六十篇成功的文章,这样中学生作文的审美标准、审美观念也一定可以形成。真能如此,这样的中学作文教学又有谁能非议,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三、总结思考
1、语文教学中最为头疼的是作文教学,经过好几届高一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基本摸准了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写作瓶颈,基本上找到了解决“作文难”的办法,使学生在高一阶段逐步树立“成功作文”信念。
2、“反刍作文法”在高一作文中的实践,以高一学生对教材的新奇性为契机,对照教材单元模块把高一的写作要点分为:写“活”一个人 、描“美”一处
景、讲“顺”一件事、读“透”一本书、激“活”一种情。在操作中大胆的让学生“一题多练”——一个题目让学生不断修改直至写成功,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文体去写。也可以让学生“多题一体”——多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用同一种文体去写作,并力求每一种文体都能写成功。
3、运用“反刍作文法”教师首先要冲破旧的单求数量的作文教学观念,树立让每一个学生有“成功作文”的理念,要求学生作文不写则已,写就要力求写成功。一篇作文或一种类型的作文,一次没有写成功,就应该在教师的点拨下反刍自己的作文,详实具体发现其优缺点,反复修改扬长避短把文章最终撰写成功。
4、学生普遍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对自己的习作更加偏爱。因为经过“专题反刍”,自己的灰姑娘一样的作文,也可以升格为优秀作文,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都大增!我们班的杨一凡、张泽远等同学分别获第十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现场决赛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杨一凡同学的21万字的长篇小说《魔力星球》也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公费出版。我们班学生获奖收获颇丰:国家级特等奖4人次,国家级一等奖6人次,国家级二等奖9人次,国家级三等奖15人次,省级奖项27人次。
总之,高一一学年,作文次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并且能够活学活用,结合课本的单元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反刍,反刍后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