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须经过两次认识上的飞跃。一是采用“引探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自觉、主动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还要培养出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从容不迫、思维兴奋、创新能力强来的学生,使学生积极、愉快地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除此,还必须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持续发展,促进基础教学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教育实施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或误区:有人认为上活动课、成立鼓乐队、减少主课时、不打百分而改为“等级加评语”等就是创新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非考试教育、非升学教育。但实践证明,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所以,只有课堂教学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须经过两次认识上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外界物理环境和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重新组合、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接着,进入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灵活地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物理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把握好这两次认识上的飞跃。
一、使学生自觉、主动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师要采用“引探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1.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教师应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教师要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让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3)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學习能力。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2.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三维空间”学习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实质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3.加强物理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
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例如学习了力学知识之后,可以画出概念、规律逻辑体系,知识就不再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头脑中,而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和逻辑体系储存着,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有序性。这样,知识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现,也容易向应用和学习新知识中迁移,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发展。
二、使学生积极、愉快地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创新能力强。
1.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2.发展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
新知识组块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要素:①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②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用新颖、巧妙的方法简捷地解决复杂问题。③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④创造超出已掌握知识范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研读并习作小论文,让学生给出有创建的物理知识结构图,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这样能够在理论上提出新见解,总结出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扩大物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的范围。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外,还必须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下面途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第一,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以及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之乐于参与创新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甚至终生坚持不懈;第二,通过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学的价值,使学习的兴趣、动机转化为情感,从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三,通过深入研究物理规律,引导学生多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战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同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学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教育实施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或误区:有人认为上活动课、成立鼓乐队、减少主课时、不打百分而改为“等级加评语”等就是创新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非考试教育、非升学教育。但实践证明,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所以,只有课堂教学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须经过两次认识上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外界物理环境和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重新组合、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接着,进入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灵活地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物理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把握好这两次认识上的飞跃。
一、使学生自觉、主动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师要采用“引探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1.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教师应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教师要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让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3)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學习能力。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2.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三维空间”学习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实质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3.加强物理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
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例如学习了力学知识之后,可以画出概念、规律逻辑体系,知识就不再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头脑中,而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和逻辑体系储存着,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有序性。这样,知识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现,也容易向应用和学习新知识中迁移,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发展。
二、使学生积极、愉快地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创新能力强。
1.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2.发展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
新知识组块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要素:①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②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用新颖、巧妙的方法简捷地解决复杂问题。③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④创造超出已掌握知识范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研读并习作小论文,让学生给出有创建的物理知识结构图,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这样能够在理论上提出新见解,总结出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扩大物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的范围。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外,还必须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下面途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第一,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以及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之乐于参与创新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甚至终生坚持不懈;第二,通过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学的价值,使学习的兴趣、动机转化为情感,从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三,通过深入研究物理规律,引导学生多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战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同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学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