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在习作编排上目标清晰,指引明确;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注重交流,共同评价。对比人教版教材和统编教材的习作编排之异同,教师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落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人教版教材;比较研究
翻开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不难发现其习作编排颇具特色。人教版教材是以一段文字引出习作任务,习作主题蕴涵在这段文字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加以琢磨;而统编教材将习作主题作为标题呈现,主题鲜明,习作的提示不只是文字,还有图画、记录卡、表格、富有启发意义的关键词……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有助于教师研读教材,把握异同,从而更好地了解统編教材习作编排意图(详见表1)。
在数量上,两个版本的教材均安排了8次习作;从主题来看,统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是提供话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但翻开教材细读,便能发现统编教材在设计方面的诸多特点。
一、目标清晰,指引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航”,如果习作目标模糊,习作教学的效果便会受到影响。原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均列出了习作目标和要求,但提示比较笼统。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人的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还可以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修改。”提示语中的习作要求较为空泛,“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后加个题目”“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显然,这样的要求针对性不强,缺少具体的过程指引,学生对如何介绍“真实的自己”仍然心存困惑,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也安排了写人的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具体的指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提供了一系列描述人物特点的词语(如图1),这些词语包括人物性格、人物品质、人物兴趣爱好等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写一个人,有助于解决不知“写什么”的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统编教材以两个泡泡的形式提示“以事表人”和用行为表现人物的习作方法,这是“怎么写”的策略指引。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选一个人物来写,写完后给作文拟定合适的题目,书中具体的范例减少了学生选取题目的困惑。第三部分则为评价的建议,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也体现了“重交流”的写作目标取向。
同样是介绍人物的文章,统编教材的目标定位更精准,侧重“写清楚”,不要求“写具体”,避免对三年级学生拔高要求。因此,“有特点的人”比“介绍自己”更为聚焦和具体,落实到题目选取、特点的描述、相关事例与行为的展开,其指引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教师与学生把握。同时,这样的方法指引适用性比较强,不只是针对本次习作,也适用于完成写人这一类文章。清晰的习作指引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话。
统编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均列出了本单元的习作目标,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单元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有序推进,最后开展习作训练。其中,第五单元是专门的习作单元。如此一来,习作教学目标更为清晰,指引更加明确,具体如表2所示。由表2不难发现,“写清楚”的目标要求贯穿在不同的单元中,无论是写人写事的文章还是想象类文章都要求学生“写清楚”,具体的目标则根据习作内容有所不同。
二、内容丰富,文体多样
习作目标和习作内容密切相关。由表1不难发现,人教版教材和统编教材均安排了写人、叙事的文章及想象类文章,精选的话题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所创设的话题情境有助于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
除了上述的三种类型的文章,统编教材还增加了看图作文“看图画,写一写”和研究性作文“我做了一项实验”“国宝大熊猫”,学生习作的内容和文体更为丰富多样。具体特点如下。
(一)基于学情:关注“写话”到“习作”的过渡
三年级是学生由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的过渡,如何搭建台阶,做好两个学段的衔接是习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统编教材的编写者注意到这个特点,加强了“写话”和“习作”的纵向联系。例如,第二单元习作“看图画,写一写”是看图写话的深化,是学生由“写话”到“习作”的过渡,体现了统编教材习作编排螺旋上升的特点。观察图画和说图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如何有序地观察并清楚地表达需要进一步学习,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和明确图画重点需要教师进行具体地指导。
除了单元习作,课后小练笔的安排也体现出承上启下的特征。小练笔比较灵活,需要结合课文内容,由读学写。小练笔要求学生写几句话或一段话,重在选点突破,而不是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因而也可视之为句群写作。弹性的要求有助于学生从“写话”到“构段”“谋篇”的过渡,减轻作文起步的压力。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小练笔的设计上亦有不同。以《荷花》为例,人教版教材的小练笔为“写自己喜欢的花”,提示语是“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呀!”;统编教材的小练笔为“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提示语为“第二段写出了荷花的不同样子”。显然,前者的要求较为模糊,后者的指引更为清晰,表达空间更大,迁移性更高,不局限于以花写花,而是拓展到“喜欢的植物”。《荷花》一文描写荷花的重点段落是2~4段,其中2、3段为对荷花具体的描写,第4段为对荷花的想象。人教版教材的提示语“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呀!”,这是一种比较综合的概括,学生从提示语中无法聚焦所要模仿的语言形式。统编教材对读写结合进行了细化,“第二段写出了荷花的不同样子”给予了学生具体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描写不同形状的荷花及所用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如此一来,学生在“写什么”的问题上自由度较大,在“怎么写”的问题上有了针对性的指导和相应的范例,练习的难度降低了,练笔的指导加强了,有利于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在习作编排上目标清晰,指引明确;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注重交流,共同评价。对比人教版教材和统编教材的习作编排之异同,教师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落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人教版教材;比较研究
翻开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不难发现其习作编排颇具特色。人教版教材是以一段文字引出习作任务,习作主题蕴涵在这段文字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加以琢磨;而统编教材将习作主题作为标题呈现,主题鲜明,习作的提示不只是文字,还有图画、记录卡、表格、富有启发意义的关键词……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有助于教师研读教材,把握异同,从而更好地了解统編教材习作编排意图(详见表1)。
在数量上,两个版本的教材均安排了8次习作;从主题来看,统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是提供话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但翻开教材细读,便能发现统编教材在设计方面的诸多特点。
一、目标清晰,指引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航”,如果习作目标模糊,习作教学的效果便会受到影响。原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均列出了习作目标和要求,但提示比较笼统。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人的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还可以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修改。”提示语中的习作要求较为空泛,“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后加个题目”“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显然,这样的要求针对性不强,缺少具体的过程指引,学生对如何介绍“真实的自己”仍然心存困惑,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也安排了写人的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具体的指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提供了一系列描述人物特点的词语(如图1),这些词语包括人物性格、人物品质、人物兴趣爱好等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写一个人,有助于解决不知“写什么”的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统编教材以两个泡泡的形式提示“以事表人”和用行为表现人物的习作方法,这是“怎么写”的策略指引。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选一个人物来写,写完后给作文拟定合适的题目,书中具体的范例减少了学生选取题目的困惑。第三部分则为评价的建议,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也体现了“重交流”的写作目标取向。
同样是介绍人物的文章,统编教材的目标定位更精准,侧重“写清楚”,不要求“写具体”,避免对三年级学生拔高要求。因此,“有特点的人”比“介绍自己”更为聚焦和具体,落实到题目选取、特点的描述、相关事例与行为的展开,其指引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教师与学生把握。同时,这样的方法指引适用性比较强,不只是针对本次习作,也适用于完成写人这一类文章。清晰的习作指引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话。
统编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均列出了本单元的习作目标,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单元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有序推进,最后开展习作训练。其中,第五单元是专门的习作单元。如此一来,习作教学目标更为清晰,指引更加明确,具体如表2所示。由表2不难发现,“写清楚”的目标要求贯穿在不同的单元中,无论是写人写事的文章还是想象类文章都要求学生“写清楚”,具体的目标则根据习作内容有所不同。
二、内容丰富,文体多样
习作目标和习作内容密切相关。由表1不难发现,人教版教材和统编教材均安排了写人、叙事的文章及想象类文章,精选的话题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所创设的话题情境有助于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
除了上述的三种类型的文章,统编教材还增加了看图作文“看图画,写一写”和研究性作文“我做了一项实验”“国宝大熊猫”,学生习作的内容和文体更为丰富多样。具体特点如下。
(一)基于学情:关注“写话”到“习作”的过渡
三年级是学生由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的过渡,如何搭建台阶,做好两个学段的衔接是习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统编教材的编写者注意到这个特点,加强了“写话”和“习作”的纵向联系。例如,第二单元习作“看图画,写一写”是看图写话的深化,是学生由“写话”到“习作”的过渡,体现了统编教材习作编排螺旋上升的特点。观察图画和说图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如何有序地观察并清楚地表达需要进一步学习,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和明确图画重点需要教师进行具体地指导。
除了单元习作,课后小练笔的安排也体现出承上启下的特征。小练笔比较灵活,需要结合课文内容,由读学写。小练笔要求学生写几句话或一段话,重在选点突破,而不是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因而也可视之为句群写作。弹性的要求有助于学生从“写话”到“构段”“谋篇”的过渡,减轻作文起步的压力。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小练笔的设计上亦有不同。以《荷花》为例,人教版教材的小练笔为“写自己喜欢的花”,提示语是“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呀!”;统编教材的小练笔为“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提示语为“第二段写出了荷花的不同样子”。显然,前者的要求较为模糊,后者的指引更为清晰,表达空间更大,迁移性更高,不局限于以花写花,而是拓展到“喜欢的植物”。《荷花》一文描写荷花的重点段落是2~4段,其中2、3段为对荷花具体的描写,第4段为对荷花的想象。人教版教材的提示语“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呀!”,这是一种比较综合的概括,学生从提示语中无法聚焦所要模仿的语言形式。统编教材对读写结合进行了细化,“第二段写出了荷花的不同样子”给予了学生具体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描写不同形状的荷花及所用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如此一来,学生在“写什么”的问题上自由度较大,在“怎么写”的问题上有了针对性的指导和相应的范例,练习的难度降低了,练笔的指导加强了,有利于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