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关公池”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有一口古老而奇特的池塘—“关公池”,这在国内我所走过的地方尚未发现有类似这种形状的池塘。据说,“关公池”是创乡时最先开挖的工程,挖出的泥土被用作建造具有潮州传统建筑格局——“驷马拉车”的材料,建成的院落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仍保留完整。每当我梦回故乡,都忘不了在池塘中游泳、戏水、捕捉小鱼虾、摸石螺等的情景,“关公池”是故乡四大象征之一。
  “关公池”顾名思义,形状犹如一把关公刀,因而得名。祖先为什么要挖掘一口如此形状的池塘,有许多个版本的传说,但其含意都离不开辟邪、保平安、防止外来起纷争的风水地理学一说。
  “关公池”位于围屋前晒谷埕南侧,东面与围屋外墙晒谷场垂直平行,西边自围屋外墙垂直向后退近10米,并向西面延伸超过一倍,有100余米长,南北宽度各异,最宽部位近50米,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
  “关公池”的使用功能设置非常之规范,南岸在象征刀刃弧线的西南角建设有一处与外界排水、灌溉渠相通的闸门,确保池水水位不受持续暴雨干旱等自然因素影响之外,没有设立其他用途的辅助设施,而其他三面池岸都设立有生活用的设施。东岸设有两个小型的多层石台阶“踏头”,用于洗菜,取水家用、浇菜地等;西岸的刀尖部位设有一个相当东面两个小“踏头”一样大的“踏头”,主要是用于清洗家用盛器,如尿壶、粪桶、禽畜槽等。全围屋30多户人家,每天早上谁家都离不开它,故此就显得比较繁忙,经常都要轮着来,一直要到接近晌午才告平静。“踏头”毗邻南侧设有一个脚踏水车用的基座,便于干旱时取水灌溉农田之用;北岸在榕树遮掩下的地方建设有一个大型的洗浴间,是男人的天地,大家到此都可以一丝不挂,自由自在无所顾忌,享受着原始人的时光,并可无拘无束趁人不备触摸他人的下半身戏耍取乐,或比一比传宗“武器”受刺激后的大小。夏秋天炎热的日子,从早到晚浴间里的人络绎不绝;冬春两季极其寒冷的日子,仍不乏有下水游泳的身影。浴间围墙外转右侧,有一个大型多层石台阶可供多人同时洗衣服的“踏头”,夏季很多时候还兼做小女孩学习游泳的地方。“关公池”各个地段的使用功能,虽然没有制定什么乡规民约、条文,但在我离开家乡之前,还没有看到有谁违反各个功能划分而干不该做的事,说实在的,我很欣赏这种规规矩矩为人做事的纯朴民风。
  “关公池”水深,除了特别干旱的日子,加上韩江支流的水引不来,周边常年基本上都保持在齐胸深;池塘中间则深浅不一,局部地方有七八米深,每年清挖淤泥的时候拉竿要特意加长才能捞起淤泥。围屋内的游泳好手,也没有几个人能深潜到抓起池底的淤泥。
  “关公池”与其他池塘一样,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都归集体所有,生产队放养很多草鱼、大头鱼、白鲩鱼、土鲮鱼,鲤鱼。每年都是安排在春节前拉网进行抓捕,然后按人口分配到各家各户供除夕夜拜神之用。我家人口少,基本上都分不到一条大的鱼,很多时候只能分到土鲮鱼,或与他人合分一条大鱼。鱼塘里除了小鱼小虾、塘蚤、鳗鱼之外,私自下池塘抓鱼是要受到严肃处理的,轻则批评教育扣除工分,重则以小偷行为论处,挂牌示众或送公社保卫组处理。夏天气温特别炎热的时候,每当雨后有地面积水排入“关公池”,由于受到热气冲击,或者造成水里含氧量减少,池面上很快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缓慢挪动着躯体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张开着嘴巴喘着气的鱼,场面极其壮观。虾也同样受到影响,纷纷爬到池塘边,让村民顺手就能抓到它,故此大家很希望时不时来一场大雨,能抓到几只小鱼小虾改善一下生活。
  每年的中秋夜是“关公池”最为绮丽多彩的时光,围屋内的乡亲们都会在相邻的晒谷场上,举行祭拜月亮娘娘烧瓦窑祈求来年国泰民安、合屋无灾无害粮食收成好的活动。这个习俗是何时传下来的无人知晓,记得六十年代初期轰轰烈烈开展“四清”、破除封建迷信运动的那年月也没有停止过。
  中秋夜,当月亮挂上树梢,大家都会自觉走上已摆放有月饼豆方云片糕和五种水果的八仙桌前点燃炷香蜡烛。很快,在月色下的水中,就能看到一排整齐飘忽不定的烛光和缕缕升起的烟雾,池水好像也随着烟雾在飘移。烛光过后,水中呈现一条看不到尾巴的大烟柱,瓦窑被点燃,窑火逐渐增大!随风飘动的池面逐渐改变了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窑火越烧越旺,鱼鳞状的间隙吐出了千万条小龙,整个火窑好像成為一支燃烧的大火把!在犹如镜面一样池水的映衬下,月光黯然失色,被瓦窑发出的火光所代替。鱼儿也不甘寂寞,纷纷浮上水面游向火窑倒映的地方欢歌跳跃,搅动了微风吹动下的水面,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活动进入高潮,乡亲们相信盐撒火窑可避邪消灾的传说,纷纷把家中仅有的那一点点食盐撒向火窑,火窑或许为印证人们的传说,或者被激怒了,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喷出无数的小火球,这时,池面上泛起了更为神奇的美景!
  八十年代中期后,“关公池”部分地段被不尊重祖先意愿的村民所蚕食,受破坏最严重的是东岸,两个小踏头不见了,变成了一排低矮简陋的猪圈、杂物间,北岸的后半部也被填去近三米作为道路,但整体仍不失早年的风貌。它,还能保留多久?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代英美关于马克思主义同道德之间关系的理论争鸣中,伍德等学者主张马克思主义属于非道德论,佩弗、利特尔及尼尔森等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批判,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做了明确的辩护。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道德不相容的观点,佩弗等人认为其错误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内容看作是其世界观的唯一成分,《资本论》蕴涵着道德判断、规范性的内容,包含规范性批判与分析性理论两方面的内容与特征;针对道德是一种虚幻意
期刊
摘要:对天津S大学111名在校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其信息化教学观念和技能培养有关,与教学经历及高校信息化课程开设情况有关,与其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的整体评价有关。改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需注重观念培养,使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观念与技能同向同行;加强实践改革,给予师范生更多实践机会和时间;推行高校课程变革,注重课程品质及授课内容与形式;开展定期调查,了解并采纳师范
期刊
摘要:自从基因编辑技术诞生后,国内外学术界对它的讨论就未曾止歇过,它涉及的道德伦理、法律规制等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点。而在第一例基因编辑婴儿于2018年11月在中国广东诞生后,这一技术引发的探讨更是席卷各行各业。为了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由于该技术尚不成熟,法律必须对这一技术的利用加以限制,保持谦抑立场。但风险与利益并存是基因编辑技术的现状,其对精准医疗发展的推动、对于一些重大疾病治疗取得的多
期刊
摘要:2021年初,华北一些地区新冠疫情出现反弹,凸显了全面脱贫后乡村振兴发展的接续性问题,包括治理的贫困、“财富的生产”与“意义的生产”空间错位逻辑、常态化治理的乏力等,需要依据乡村振兴接续性发展的要求。全面脱贫后,要实现乡村振興连续性发展,必须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基层乡村规范有效的治理机制,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关键词:疫情反弹;乡村振
期刊
离开家之后的第一站便是南京。在南京的少半年,是我物质上最为颠沛流离,最为落魄困窘的半年,也是我精神上最为丰盈充实,离理想生活最为接近的半年。  南京,我魂牵梦绕多年的金陵。  为了在这座传承了千百年的城市落脚,一次次冒着滂沱大雨或者炎炎烈日去厚着脸皮找兼职,一次次紧咬牙关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下就好了。为了生存,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吃着不喜欢的廉价食物,住着白天也伸手不见五指的小房子。那时幸而年轻,对生
期刊
一  “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无论如何,你都不会相信,严冬,带着最后一丝寒气悄悄地退怯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派氤氲和煦的气息。苍茫天地间忽然像被什么催赶似的,风渐渐地清亮了,水渐渐地温润了,流云散淡天际,晨光映衬黎明,沿河的柳丝急不可耐的泛出融融绿意,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显得那么和谐,有趣。  沿河散步。一位老人帶着几个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孩子们打水漂,捡石头,追逐嬉戏,跑得满头大汗,一点儿都不嫌
期刊
奶奶活着的时候像一棵饱经沧桑的大树在繁衍生息,最后却像一片落叶般,悄无声息的走了……她还没度过自己的九十岁生日就走了,离开了她那个生她养她一辈子贫瘠的小村庄。但她却永远铭刻在我灵魂深处的记忆里,铭刻在我怀念的梦里……  那一年我生意负债累累经济异常窘迫,那一年奶奶是第一次给我打了电话,说她想治好病想继续站起来。因为我忙于生意没有回到她身边。当我再次给奶奶电话时,电话那头是奶奶平静的声音:你给我寄的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展现出丰富多样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开始呈现出商业化、产业化等具有资本性质的特点。受到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影响,一些媚俗文化产品的出现,开始逐渐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并滋生出了犬儒主义审美观。这种秉持着“拒斥价值”“自甘堕落”“只图苟且”的审美观,假冒寻求逃避与安宁之名,掩盖着审美异化之实。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文化工业是在文化领域实行工业化生产的,具
期刊
我的家乡有一棵古老而挺拔的大榕树。每当梦回故乡,总与大榕树不期而遇,大榕树成为故乡的象征,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头……  大榕树位于围屋中门的左侧、晒谷场外约十米、鱼塘边与驷马拖车围屋左侧第二条巷的中间位置上,距离住宅外墙和池塘墙相隔大约都是七八米,据说是创乡时种下的,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大榕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没有被摧残之前是何等的巍峨挺拔,远远望去就像一把墨绿色巨大的雨伞,南面占据鱼塘将近
期刊
我的故乡有一座“林氏家庙”,相传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创乡先祖的第10代重孙子筹资而建,至今己有400余年的历史。家庙是故乡四大特征之一。  “家庙”位于村的西面,占地约3亩,坐东朝西,按潮州传统的“三山两进一天井双通巷”格局而建。“家庙”在我离开家乡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两条倒塌的通巷得到重建,完善了原有的建筑格局,但修建后每当我踏入“家庙”总回不到儿时的那一份情结,有一点儿碍眼和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