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白芍、干姜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总有效率96.1%,结果提示在改善症状和体征,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是有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药疗法;复方中药/治疗应用; 真武汤汤/治疗应用;补虚药(剂)/治疗应用;补阳药(剂)/治疗应用;活血祛瘀药(剂)/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87-01
笔者自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采用自拟补心活血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2例,男30例,女42例。年龄40-50岁8例,50-60岁12例,60-70岁30例,70岁以上2例。病程1-10年15例,10-20年20例,20年以上17例。其中高血压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肺源性心脏病29例。心功能Ⅲ级24例,Ⅳ级28例。合并房性早搏11例,持续性房颤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
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为主,兼有痰浊、阳虚、阴虚、水饮凌心。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腹胀、纳差、乏力、自汗、颜面浮肿、口唇紫绀、双下肢水肿,舌质紫暗,脉细涩或结代。
诊断标准:根据全日制本科6版教材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诊断。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治疗
本方主要由黄芪50g, 附子、白术、茯苓、干姜各10g,白芍20g,枣皮50g组成,水煎30分钟,共2次,浓缩取汁400ml,分早、晚2次口服,每次200ml,2周为1疗程。兼有痰浊加陈皮、半夏、生姜各10g,兼有阴虚加麦冬20g,五味子10g,兼有水饮凌心加猪苓各10g,对心悸动、脉结代者,重用炙甘草30g。
2.2 西医治疗
休息、限盐、吸氧、抗感染、扩血管、利尿、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等。
3 疗效标准
心功能改善2级为显效;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无变化或恶化为无效。
4 治疗结果
显效34例,有效36例,总有效率96.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5例患者出现口干,但不影响继续用药。经治疗后患者心悸、气短、咳嗽、腹胀、乏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见表1。
经治疗后患者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见表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见表3)
5 典型病历
刘秀松,男,75岁,农民。以心慌、气短、咳嗽,伴双下肢水肿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30年。入院查体:T:36.7C、P:98次/分、R:22次/分、Bp:130/80mmHg,神志清,精神差,呼吸急促,颜面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中量的湿性啰音,心率102次/分,心律齐,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中度水肿。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患者诉畏寒、腹胀、纳差、舌质紫暗,脉沉涩。中医证属阳虚气滞,瘀血内阻,水饮内停。给予真武汤,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2周后双下肢水肿消失,心功能恢复至Ⅱ级。
6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中医的"惊悸"、"怔忡"、"喘证"、"疾饮"、"水肿"、"胸痹"的范畴。病位主要在心、肺、肾。其病理基础主要是气虚血瘀、病理因素为痰浊水饮和血瘀互为影响,病程发展中可兼有心肾阳虚、肺肾阴虚和水饮凌心。所以,本病为本虚表实之证,我们以此为组方原则制定出補心活血汤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通脉化饮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脏病损和心室长期负荷过重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不足,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目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采取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等综合措施,但本病由于病程长,免疫功能低下,稍有感染或劳累即反复发作,且洋地黄及利尿剂量易致心律失常和水电能质紊乱,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临床本病以虚证为基础,兼有外邪干肺、血瘀气滞、疾浊阻肺,水饮凌心等虚中失实。方中白术、黄芪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术、黄芪有加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提高心肌耐氧能力,增强免疫力,抗病毒等作用,干姜有化痰饮利水湿的作用,附子有温阳化水的作用,麦冬、五味子配合人参有益气复元,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临床表明本方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对于改善症状明显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心功能恢复,减少复发等临床意义。
【关键词】 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药疗法;复方中药/治疗应用; 真武汤汤/治疗应用;补虚药(剂)/治疗应用;补阳药(剂)/治疗应用;活血祛瘀药(剂)/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87-01
笔者自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采用自拟补心活血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2例,男30例,女42例。年龄40-50岁8例,50-60岁12例,60-70岁30例,70岁以上2例。病程1-10年15例,10-20年20例,20年以上17例。其中高血压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肺源性心脏病29例。心功能Ⅲ级24例,Ⅳ级28例。合并房性早搏11例,持续性房颤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
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为主,兼有痰浊、阳虚、阴虚、水饮凌心。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腹胀、纳差、乏力、自汗、颜面浮肿、口唇紫绀、双下肢水肿,舌质紫暗,脉细涩或结代。
诊断标准:根据全日制本科6版教材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诊断。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治疗
本方主要由黄芪50g, 附子、白术、茯苓、干姜各10g,白芍20g,枣皮50g组成,水煎30分钟,共2次,浓缩取汁400ml,分早、晚2次口服,每次200ml,2周为1疗程。兼有痰浊加陈皮、半夏、生姜各10g,兼有阴虚加麦冬20g,五味子10g,兼有水饮凌心加猪苓各10g,对心悸动、脉结代者,重用炙甘草30g。
2.2 西医治疗
休息、限盐、吸氧、抗感染、扩血管、利尿、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等。
3 疗效标准
心功能改善2级为显效;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无变化或恶化为无效。
4 治疗结果
显效34例,有效36例,总有效率96.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5例患者出现口干,但不影响继续用药。经治疗后患者心悸、气短、咳嗽、腹胀、乏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见表1。
经治疗后患者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见表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见表3)
5 典型病历
刘秀松,男,75岁,农民。以心慌、气短、咳嗽,伴双下肢水肿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30年。入院查体:T:36.7C、P:98次/分、R:22次/分、Bp:130/80mmHg,神志清,精神差,呼吸急促,颜面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中量的湿性啰音,心率102次/分,心律齐,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中度水肿。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患者诉畏寒、腹胀、纳差、舌质紫暗,脉沉涩。中医证属阳虚气滞,瘀血内阻,水饮内停。给予真武汤,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2周后双下肢水肿消失,心功能恢复至Ⅱ级。
6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中医的"惊悸"、"怔忡"、"喘证"、"疾饮"、"水肿"、"胸痹"的范畴。病位主要在心、肺、肾。其病理基础主要是气虚血瘀、病理因素为痰浊水饮和血瘀互为影响,病程发展中可兼有心肾阳虚、肺肾阴虚和水饮凌心。所以,本病为本虚表实之证,我们以此为组方原则制定出補心活血汤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通脉化饮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脏病损和心室长期负荷过重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不足,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目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采取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等综合措施,但本病由于病程长,免疫功能低下,稍有感染或劳累即反复发作,且洋地黄及利尿剂量易致心律失常和水电能质紊乱,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临床本病以虚证为基础,兼有外邪干肺、血瘀气滞、疾浊阻肺,水饮凌心等虚中失实。方中白术、黄芪有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术、黄芪有加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提高心肌耐氧能力,增强免疫力,抗病毒等作用,干姜有化痰饮利水湿的作用,附子有温阳化水的作用,麦冬、五味子配合人参有益气复元,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临床表明本方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对于改善症状明显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心功能恢复,减少复发等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