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1年新课标颁布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新课改的热潮,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但多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存在时机不当、讨论时间不够,分工不够明确、评价不科学等问题,使得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收效甚微。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优化组合,平等合作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组合是首要条件。惟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那么,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①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组间活动效果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组很快就高效完成了任务,而有的组却无从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于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于是,我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个体特点等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②小组人数要合理。每一个合作小组一般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后进生,两名是中等生。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作相应的变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的人数组合使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效果明显。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协作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协作员在整个小组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当然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二、民主互动,体验合作
(1)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2)关注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3)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予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必然引起学生很多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碍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所以教师应参与到学生当中,共同体验,淡化教师的身份,去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
(4)进行合理组织调控。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防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演变成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若碰到此种情况,教师可考虑施加一定集体压力,以追求小组的共同目标来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出贡献。为增强个体责任,教师还需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性,如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学的机会,给学生独立的任务和作业等。否则,差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这样就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好主导的职责,时刻关注各小组探究方向,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等。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控指导,避免舍远求近,跑得无边无际。
三、全面评价,激活合作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就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追求个人努力上进又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競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在小组评价时,对个人合作学习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也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以在小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的依赖思想。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着力点应该放在争取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与自我完善上。学生只要是跟自己过去比,能力有所提高,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师在评价时应避免给学生一种咄咄逼人之势,因为有些合作学习的内容并非一时可以达到的,各小组之间本身有一定的差异存在,教师应延迟评价的时间,让其再讨论、再请教、再互助,每个组员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会更加欣然奋发、兴趣盎然。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研究、运用、反思、改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谢绍熺,邝丽湛,何亮.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一、优化组合,平等合作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组合是首要条件。惟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那么,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①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组间活动效果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组很快就高效完成了任务,而有的组却无从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于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于是,我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个体特点等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②小组人数要合理。每一个合作小组一般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后进生,两名是中等生。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作相应的变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的人数组合使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效果明显。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协作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协作员在整个小组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当然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二、民主互动,体验合作
(1)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2)关注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3)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予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必然引起学生很多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碍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所以教师应参与到学生当中,共同体验,淡化教师的身份,去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
(4)进行合理组织调控。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防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演变成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若碰到此种情况,教师可考虑施加一定集体压力,以追求小组的共同目标来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出贡献。为增强个体责任,教师还需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性,如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学的机会,给学生独立的任务和作业等。否则,差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这样就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好主导的职责,时刻关注各小组探究方向,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等。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控指导,避免舍远求近,跑得无边无际。
三、全面评价,激活合作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就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追求个人努力上进又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競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在小组评价时,对个人合作学习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也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以在小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的依赖思想。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着力点应该放在争取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与自我完善上。学生只要是跟自己过去比,能力有所提高,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师在评价时应避免给学生一种咄咄逼人之势,因为有些合作学习的内容并非一时可以达到的,各小组之间本身有一定的差异存在,教师应延迟评价的时间,让其再讨论、再请教、再互助,每个组员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会更加欣然奋发、兴趣盎然。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研究、运用、反思、改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谢绍熺,邝丽湛,何亮.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