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课异构活动,是近期不少学校作为校本教研的常用方法之一,类型多样,形式不拘,可使教师各显风采,课程各具特色,也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然而同一课程能否同时用到偏远农村学校?使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共享,从而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打造范围得到有效的扩展,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心理状态的分析及工作态度的取舍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同课 ; 不同区域应用 ; 思考
近日,我校作为师训部门,在祁山小学开展了校际间的同课异构活动。授课教师来自县城最好的两所小学———祁小和阊小,学生选自祁小的三年级孩子。可谓精兵强将矣。整个课堂活动在教师的引领在按要求逐步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师生的互动学习中如期渐次完成。学习效果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上来看应该说是完成了,且应该说是完成都很不错。为了把这一活动引向深入,也就是现在所大力倡导均衡教育的发展方向,我校决定把这节课送到我县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薄弱的大坦学校。送去之前,有些顾虑。这节课应该说是为城里的学生量身打造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农村这样的学生群面前能推得动吗?生源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面问题、学生的环境性格差异等因素不容置否的存在着,从学情角度,虽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但是不免还是有些忐忑,还是一起再摸索一回吧。课如期送到了大坦学校,但是效果却大出人之意外。一节课下来,原来的所有的顾虑与担心云飞烟灭。授课教师发挥的异常完善,学生与之的合作也精彩迭出。我相信授课教师的那份意外的惊喜与意外的收获是难以言喻的。
于是这样一个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们的教师经常烦忧的就是生源的优劣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性表现,而今天这里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同一教师,用同一设计,上了同一节课,可效果却并不差在哪。这是为什么呢?细思忖,其原因有三:1、教学之本来自用心投入。2、平和的心态开出不凡的花朵3、学生的好奇之心,离不开教师真诚的启迪
1 教学之本来自用心投入
本次活动之初,因为是同课异构,我们分别要求两校成立了学科学习共同体,并召集两个学习共同体之间开了两次疑难点确定及解决方法研讨会。第一次研讨会两校间的学习共同体分别就本单元学习的疑难点加以确定,明确了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并将教学疑难点及学生的困惑处加以了交流和分析。第二次两校间的学习共同体会议研讨则请授课教师尽自己的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两校间的学习共同体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先由授课教师拿出初步的授课方案,并进行试讲。然后由共同体教师对此教案难重点把握进行分析,提出反馈意见,授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次修改教案。
例如,阊小的何祁红在备课过程中,就经历着这样的一个集体的研讨修正过程。
首先由何老师将本节课初步的教学思路和设计与教学时的一些困惑提了出来,由共同体成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想和化解难点的妙招。第二,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由授课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并制作好课件进行了第一次试上。第三寻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1、本节课中小数的认、读、写用的时间过多,而重难点没能突出,也导致没法进入后面巩固练习部分,建议删除认读部分的有关设计,2、探究新知部分过渡时有点衔接不紧凑,可从学生熟悉的钱引入,探究小数的意义,这样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流程也比较顺畅。3、在实践应用,拓展练习部分,应设计一些与分数紧密联系的练习,强化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并注意练习的层次性以及知识的渗透、延伸。
这种以学习共同体形式的开展的备课活动,参与教师感受最深。正像他们自己的反思中写的那样:“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样的一节课不是一个人的事,个人的单打独斗往往走不出本身的局限,走不出个人经验的狭隘空间。一节课的出示,只有依靠团体的精诚协作,才能开阔视野。大家的真诚交流,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集思广溢、扬长避短,实现了优势互补,分享集体智慧,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得到了不断完善。”——汪海玲老师
“从教以来,参加过很多的教研活动,但这种形式的活动还是第一次经历,特别是全程参与了前期磨课的工作,在一次次的备课、试教和议课等活动中,可以感受到我们老师的不断进步与变化,自己也是收获多多,同时也让我对同课异构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对于“同课异构”活动应体现变中有不变,实现形散神不散。我们教师应通过对同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这是变化的,要体现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但不管怎样的处理与设计都必须服务于教学,都要打造高效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不变的,不能刻意地追求不同与变化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汪治国老师
正是这种对每一教学环节沿着以学生为本之路的细细推敲,真心投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起到唤醒和点拨学生智慧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也使整个团队得到了发展,才真正是教学相长。
2 平和的心态开出不凡的花朵
这是一节由两个不同学校之间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特别是活动之初,两校都分别为此成立了学习共同体小组。尽管我们活动之初本这是对教学疑难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的处理展示课,但事实上在活动开展时,多少带有点赛课的意味。授课教师都想力求完美,因而很难真正做到张弛有度。
而当将这节课送到农村薄弱学校时,授课教师的这种展示心态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从区域性的优势心理到学生数的变化及经历了前面的类似“赛课”的打造过程,教师卸下了重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投入了教学。使得不少教学环节得到了更为完善的诠释。如何祁红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本课重点“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和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时是安排以课堂动态资源推进教学。我们都有些担心这个教学步骤在农村这样的学生群体前很难推进。万一师生互动出现“留白“的地方太多怎么办?也许是被何老师那极富亲和力的语言感染,也许是孩子们面对着新老师、新的教学模式加上还有媒体的辅助性教学,那天显得异常兴奋。何老师先从孩子们熟悉的“元、角、分”入手,引导孩子们思考它与分数的关系,逐步过渡到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后,再由“米、分米、厘米”与分数的关系继续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由易到难,贴近生活,并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兴奋点高;尽管是农村的孩子,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启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特别是循序渐进的教学思维过程过程,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小数就在生活中;引起学生对已有小数表象的回忆,从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的归纳,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尽管学生数不多,但孩子们一个个争着举起小手积极与老师一起互动思维,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灵动,如当教师问到小数点的书写规范时,孩子们争先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尽管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完善,但不凡的智慧之花却不时令人惊喜的绽放。教师在这种生成性资源面前课程得到了有效的推进。
温馨而活跃的课堂氛围让活动参与者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对课的喜欢是保证与课程有效性的不二法则。
课堂中教师和孩子们配合很默契,教学流程顺畅,孩子敢想、敢说,学得积极主动。虽然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让参与者看到了乡下孩子的纯真和智慧,看到了他们迫切学习知识的欲望,看到了他们学习中的快乐和幸福,这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最大的收获。
3 学生的好奇之心,离不开教师真诚的启迪
回到教师经常烦忧的生源的优劣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性问题上,从这次活动实际性效果来看,这种差异性当然存在,但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努力和外界条件将这种差异性最大程度的缩小。现在,随着不少乡村网络媒体的逐步多元化普及,特别是农村信息化全覆盖工程的推进,孩子们与外界的交流范围渐渐扩大。学生的思维、知识面远比我们想象的活跃丰富,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这种城乡差异只要启发合理到位,就能得到有效地改善。因为,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农远模式一和模式二都在农村各校均以普及,有的条件好一些的学校还配备了班班通,只要我们乡村教师以一颗真诚的责任心面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注重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同样可以激发出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同样使我们农村的孩子有效而健全的发展,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均衡教育。
如果在日常教学中能投入地做到这些方面,相信师生每天都会有快乐的收获。
同样,通过此活动的开展,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打造范畴及推进方式在农村学校同样可以得到推广,均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样也应体现在教师群体上。
【关键词】同课 ; 不同区域应用 ; 思考
近日,我校作为师训部门,在祁山小学开展了校际间的同课异构活动。授课教师来自县城最好的两所小学———祁小和阊小,学生选自祁小的三年级孩子。可谓精兵强将矣。整个课堂活动在教师的引领在按要求逐步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师生的互动学习中如期渐次完成。学习效果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上来看应该说是完成了,且应该说是完成都很不错。为了把这一活动引向深入,也就是现在所大力倡导均衡教育的发展方向,我校决定把这节课送到我县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薄弱的大坦学校。送去之前,有些顾虑。这节课应该说是为城里的学生量身打造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农村这样的学生群面前能推得动吗?生源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面问题、学生的环境性格差异等因素不容置否的存在着,从学情角度,虽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但是不免还是有些忐忑,还是一起再摸索一回吧。课如期送到了大坦学校,但是效果却大出人之意外。一节课下来,原来的所有的顾虑与担心云飞烟灭。授课教师发挥的异常完善,学生与之的合作也精彩迭出。我相信授课教师的那份意外的惊喜与意外的收获是难以言喻的。
于是这样一个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们的教师经常烦忧的就是生源的优劣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性表现,而今天这里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同一教师,用同一设计,上了同一节课,可效果却并不差在哪。这是为什么呢?细思忖,其原因有三:1、教学之本来自用心投入。2、平和的心态开出不凡的花朵3、学生的好奇之心,离不开教师真诚的启迪
1 教学之本来自用心投入
本次活动之初,因为是同课异构,我们分别要求两校成立了学科学习共同体,并召集两个学习共同体之间开了两次疑难点确定及解决方法研讨会。第一次研讨会两校间的学习共同体分别就本单元学习的疑难点加以确定,明确了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并将教学疑难点及学生的困惑处加以了交流和分析。第二次两校间的学习共同体会议研讨则请授课教师尽自己的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两校间的学习共同体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先由授课教师拿出初步的授课方案,并进行试讲。然后由共同体教师对此教案难重点把握进行分析,提出反馈意见,授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次修改教案。
例如,阊小的何祁红在备课过程中,就经历着这样的一个集体的研讨修正过程。
首先由何老师将本节课初步的教学思路和设计与教学时的一些困惑提了出来,由共同体成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想和化解难点的妙招。第二,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由授课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并制作好课件进行了第一次试上。第三寻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1、本节课中小数的认、读、写用的时间过多,而重难点没能突出,也导致没法进入后面巩固练习部分,建议删除认读部分的有关设计,2、探究新知部分过渡时有点衔接不紧凑,可从学生熟悉的钱引入,探究小数的意义,这样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流程也比较顺畅。3、在实践应用,拓展练习部分,应设计一些与分数紧密联系的练习,强化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并注意练习的层次性以及知识的渗透、延伸。
这种以学习共同体形式的开展的备课活动,参与教师感受最深。正像他们自己的反思中写的那样:“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样的一节课不是一个人的事,个人的单打独斗往往走不出本身的局限,走不出个人经验的狭隘空间。一节课的出示,只有依靠团体的精诚协作,才能开阔视野。大家的真诚交流,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集思广溢、扬长避短,实现了优势互补,分享集体智慧,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得到了不断完善。”——汪海玲老师
“从教以来,参加过很多的教研活动,但这种形式的活动还是第一次经历,特别是全程参与了前期磨课的工作,在一次次的备课、试教和议课等活动中,可以感受到我们老师的不断进步与变化,自己也是收获多多,同时也让我对同课异构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对于“同课异构”活动应体现变中有不变,实现形散神不散。我们教师应通过对同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这是变化的,要体现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但不管怎样的处理与设计都必须服务于教学,都要打造高效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不变的,不能刻意地追求不同与变化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汪治国老师
正是这种对每一教学环节沿着以学生为本之路的细细推敲,真心投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起到唤醒和点拨学生智慧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也使整个团队得到了发展,才真正是教学相长。
2 平和的心态开出不凡的花朵
这是一节由两个不同学校之间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特别是活动之初,两校都分别为此成立了学习共同体小组。尽管我们活动之初本这是对教学疑难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的处理展示课,但事实上在活动开展时,多少带有点赛课的意味。授课教师都想力求完美,因而很难真正做到张弛有度。
而当将这节课送到农村薄弱学校时,授课教师的这种展示心态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从区域性的优势心理到学生数的变化及经历了前面的类似“赛课”的打造过程,教师卸下了重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投入了教学。使得不少教学环节得到了更为完善的诠释。如何祁红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本课重点“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和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时是安排以课堂动态资源推进教学。我们都有些担心这个教学步骤在农村这样的学生群体前很难推进。万一师生互动出现“留白“的地方太多怎么办?也许是被何老师那极富亲和力的语言感染,也许是孩子们面对着新老师、新的教学模式加上还有媒体的辅助性教学,那天显得异常兴奋。何老师先从孩子们熟悉的“元、角、分”入手,引导孩子们思考它与分数的关系,逐步过渡到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后,再由“米、分米、厘米”与分数的关系继续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由易到难,贴近生活,并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兴奋点高;尽管是农村的孩子,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启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特别是循序渐进的教学思维过程过程,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小数就在生活中;引起学生对已有小数表象的回忆,从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的归纳,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尽管学生数不多,但孩子们一个个争着举起小手积极与老师一起互动思维,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灵动,如当教师问到小数点的书写规范时,孩子们争先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尽管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完善,但不凡的智慧之花却不时令人惊喜的绽放。教师在这种生成性资源面前课程得到了有效的推进。
温馨而活跃的课堂氛围让活动参与者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对课的喜欢是保证与课程有效性的不二法则。
课堂中教师和孩子们配合很默契,教学流程顺畅,孩子敢想、敢说,学得积极主动。虽然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让参与者看到了乡下孩子的纯真和智慧,看到了他们迫切学习知识的欲望,看到了他们学习中的快乐和幸福,这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最大的收获。
3 学生的好奇之心,离不开教师真诚的启迪
回到教师经常烦忧的生源的优劣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性问题上,从这次活动实际性效果来看,这种差异性当然存在,但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努力和外界条件将这种差异性最大程度的缩小。现在,随着不少乡村网络媒体的逐步多元化普及,特别是农村信息化全覆盖工程的推进,孩子们与外界的交流范围渐渐扩大。学生的思维、知识面远比我们想象的活跃丰富,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这种城乡差异只要启发合理到位,就能得到有效地改善。因为,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农远模式一和模式二都在农村各校均以普及,有的条件好一些的学校还配备了班班通,只要我们乡村教师以一颗真诚的责任心面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注重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同样可以激发出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同样使我们农村的孩子有效而健全的发展,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均衡教育。
如果在日常教学中能投入地做到这些方面,相信师生每天都会有快乐的收获。
同样,通过此活动的开展,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打造范畴及推进方式在农村学校同样可以得到推广,均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样也应体现在教师群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