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职学校的学风令人堪忧,这与中职生生源状况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有关,也与教师采用的教育评价方式不当有关,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是纸笔考试,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教育评价的功能,表现性评价是目前比较有效的一种评价方法,真正具有导向、鉴定、监督、调节、诊断、激励等功能,实施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育评价;表现性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是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1 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1 导向功能
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这是由评价标准的方向性决定的。
在教育过程中,评价是修正学生前进目标的最好的方法,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教育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2 鉴定功能
指教育评价认定、判断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实际价值的功效和能力,它是与教育评价活动同时出现并始终伴随着教育评价存在的。
评价活动可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或区分达到目标的程度,并把结果作为确认、甄别的依据。
1.3 监督功能
指教育评价有对被评价对象起检查、督促的功效和能力。
教育评价总是找出学生与目标的差距,使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途径,监督学生向着目标前进。
1.4 调节功能
指教育评价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进行调节的功效和能力。评价者为被评价者调节目标及进程 ,被评价者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短、功过,明确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以实现自我调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相对调快或调慢学习进度,另外学生通过评价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便于制定整改措施。
1.5 诊断功能
指教育评价对教育的成效、矛盾和问题作出判断的功效和能力。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做出判断,为教学决策和改进教学方向指明出路。
1.6 激励功能
合理有效运用教育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任何人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良好的评价会使学生学习努力,由此产生取得更大成功的动力。
2 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及弊端
传统教育评价方式是纸笔考试,长期以来,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主要沿用纸笔考试,依据期末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次、评“三好生”及“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学生干部”也要求考试成绩必须门门及格,导致一些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一些学生企图在考试中作弊,蒙混过关;还有一些学生更加极端,自暴自弃,白卷了事,甚至补考都不参加。这样就导致了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传授轻全面育人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这样的考试显然是落后的、僵化的,已丧失了我们在前面谈到的教育评价的六个功能,尤其不适合用来评价中职生,应该结合中职生以后的就业特点和本来就薄弱的学习基础,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
现在许多中职学校都在探索能够更好地代替考试的教育评价方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表现性评价方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评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提升了教学质量。
3 推行表现性评价方式的必要性
3.1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提供一些对学生真实行为的认识。
3.2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
在这种评价方式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做为任务布置给学生,针对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成果,设计一些情景和问题,以分组活动或个别思考的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或实际参与实验操作或观察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进行问题解决。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日常行为制定一个完善公正的评价量规,针对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依据量规加以评分。
3.3 评价表的制定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因此,必须事先确定评价的内容(即教学目标),并将它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制订评价这些行为优劣的标准。明确而清楚地界定表现性行为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
3.4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1) 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关注过程。
(2) 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因材施教,使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作为评价任务。
(4) 能唤起真实情景的运用。
(5) 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
(6) 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
(7) 评价随时、频繁、全方位地进行。
3.5 表现性评价的优越性
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做为主体参与课堂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根据学生最终是否完成任务来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表现进行观察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健康的情感、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
这样即便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数,可以避免学生中破罐子破摔的消极现象。另外,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的不同,有些教学活动适合小组成员配合完成,这样就要求小组内各成员要分工合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表现性评价体现了教育评价的导向、鉴定、激励功能。
由于表现性评价是随时的,可以及时修正学生平时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一次学生的表现发现任务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便于整改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表现性评价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监督、调节、诊断功能。
3.6 表现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1)可信度问题
在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过程中,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都是人工评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很高的主观性,所以存在可信度问题。
(2)效率问题
表现性评价要根据每一次不同的任务设置不同的评价量规表,评价关注过程,还要随时频繁进行,所以比较繁琐,效率比较低。
(3)适用性问题
与有着宽覆盖面、容易操作的标准化考试相比,表现性评价覆盖面较窄、提供关于特定技能或领域的多维度信息,评价量规制定及评分过程复杂。因此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表现性评价适用性较差。
3.7 表现性评价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表现性评价存在着上述问题,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课前工作要准备充分,能够制定一个有意义的课堂任务,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个任务设置合理的评价量规,完善评价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科学运用评价结果,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同时也改进教育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抛弃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平台。
总之,表现性评价符合教育评价的六个功能,丰富了现有考试与评价的手段,对教学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中职生。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去克服,愿更多的教师能接受挑战,完善自我,在中职学校中大力推广应用表现性评价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育评价;表现性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是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1 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1 导向功能
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这是由评价标准的方向性决定的。
在教育过程中,评价是修正学生前进目标的最好的方法,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教育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2 鉴定功能
指教育评价认定、判断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实际价值的功效和能力,它是与教育评价活动同时出现并始终伴随着教育评价存在的。
评价活动可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或区分达到目标的程度,并把结果作为确认、甄别的依据。
1.3 监督功能
指教育评价有对被评价对象起检查、督促的功效和能力。
教育评价总是找出学生与目标的差距,使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途径,监督学生向着目标前进。
1.4 调节功能
指教育评价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进行调节的功效和能力。评价者为被评价者调节目标及进程 ,被评价者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短、功过,明确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以实现自我调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相对调快或调慢学习进度,另外学生通过评价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便于制定整改措施。
1.5 诊断功能
指教育评价对教育的成效、矛盾和问题作出判断的功效和能力。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做出判断,为教学决策和改进教学方向指明出路。
1.6 激励功能
合理有效运用教育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任何人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良好的评价会使学生学习努力,由此产生取得更大成功的动力。
2 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及弊端
传统教育评价方式是纸笔考试,长期以来,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主要沿用纸笔考试,依据期末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次、评“三好生”及“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学生干部”也要求考试成绩必须门门及格,导致一些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一些学生企图在考试中作弊,蒙混过关;还有一些学生更加极端,自暴自弃,白卷了事,甚至补考都不参加。这样就导致了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传授轻全面育人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这样的考试显然是落后的、僵化的,已丧失了我们在前面谈到的教育评价的六个功能,尤其不适合用来评价中职生,应该结合中职生以后的就业特点和本来就薄弱的学习基础,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
现在许多中职学校都在探索能够更好地代替考试的教育评价方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表现性评价方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评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提升了教学质量。
3 推行表现性评价方式的必要性
3.1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方式,其目的在于提供一些对学生真实行为的认识。
3.2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
在这种评价方式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做为任务布置给学生,针对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成果,设计一些情景和问题,以分组活动或个别思考的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或实际参与实验操作或观察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进行问题解决。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日常行为制定一个完善公正的评价量规,针对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依据量规加以评分。
3.3 评价表的制定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因此,必须事先确定评价的内容(即教学目标),并将它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制订评价这些行为优劣的标准。明确而清楚地界定表现性行为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
3.4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1) 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关注过程。
(2) 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因材施教,使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作为评价任务。
(4) 能唤起真实情景的运用。
(5) 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
(6) 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
(7) 评价随时、频繁、全方位地进行。
3.5 表现性评价的优越性
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做为主体参与课堂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根据学生最终是否完成任务来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表现进行观察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健康的情感、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
这样即便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数,可以避免学生中破罐子破摔的消极现象。另外,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的不同,有些教学活动适合小组成员配合完成,这样就要求小组内各成员要分工合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表现性评价体现了教育评价的导向、鉴定、激励功能。
由于表现性评价是随时的,可以及时修正学生平时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一次学生的表现发现任务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便于整改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表现性评价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监督、调节、诊断功能。
3.6 表现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1)可信度问题
在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过程中,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都是人工评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很高的主观性,所以存在可信度问题。
(2)效率问题
表现性评价要根据每一次不同的任务设置不同的评价量规表,评价关注过程,还要随时频繁进行,所以比较繁琐,效率比较低。
(3)适用性问题
与有着宽覆盖面、容易操作的标准化考试相比,表现性评价覆盖面较窄、提供关于特定技能或领域的多维度信息,评价量规制定及评分过程复杂。因此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表现性评价适用性较差。
3.7 表现性评价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表现性评价存在着上述问题,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课前工作要准备充分,能够制定一个有意义的课堂任务,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个任务设置合理的评价量规,完善评价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科学运用评价结果,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同时也改进教育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抛弃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平台。
总之,表现性评价符合教育评价的六个功能,丰富了现有考试与评价的手段,对教学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中职生。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去克服,愿更多的教师能接受挑战,完善自我,在中职学校中大力推广应用表现性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