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总人口(大陆)中,居住在农村的占64%左右;而青少年又占农村总人口2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村青少年这一庞大群体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下,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素质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也悄然起着变化,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问题。我在本文中对农村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青少年的价值判断
农村青少年的价值判断社会变革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但也带来了各种碰撞、冲突及选择的困惑和焦虑。青少年尚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其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总体上说,农村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利益观、义利观也是一致的,同时也体现出青少年群体的特质,体现出个人权利意识和个人利益追求增强的倾向。此外,想问题、办事情只从个人角度出发,贪图享受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调查显示,农村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正在不断改善。当问及“您所在的村(居委会)是否重视对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时,有46.6%的青少年认为重视,认为不重视和无法判断的分别有28.8%、24.5%。广大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问及“如果需要你做一次义务志愿者,比如为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送温暖献爱心、义务劳动等,你是否愿意”时,近八成的青少年表示愿意。
1.2 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家庭观念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必须与周围的人交往,并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成熟,
他们的社会交往面进一步扩大,交往方式呈现多元化。农村青少年注重社会交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以积极态度进行处理。他们关注家庭,家庭归宿感强,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和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也是家人和朋友。如果遇到影响人生的事情或遭受挫折时,四分之三的农村青少年会向亲友寻求帮助,还有四分之一表示自己解决。这或许也从另一方面表明,青少年存在一定依赖,缺乏独立性。
1.3 农村青少年的就业问题
由于农村青少年本身技能水平与理想职业存在差异,加之农村经济不平衡,
特别是离城较远的山区农村,青少年的就业和发展还受到相当多的制约。农村青少年向往稳定的工作,对工作收入的期望值较高,注重工作是否有发展前途又能发挥自己的专长等。农村青少年感到就业压力很大,大多数希望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对自己的工作前景表现出期盼。
1.4 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当前,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求一时之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取代了文化应
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索,文化发展呈现平面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状况与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调查显示,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主要是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玩游戏、打牌、搓麻等。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理念,加上青少年寻找工作的压力提高了其文化生活需求。
2 产生的原因
2.1 农村客观经济条件制约了青少年的成长读书时期,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成为制约农村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首先,由于当时经济较落后,许多农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上来,而对子女放松了教育;其次,由于原来农村经济困难,许多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离城较远的山区农村,一些基本教育配套设施跟不上,加上农村教师资源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造成当地青少年整体素质不高,发展缓慢,目前这一情况已有较大改观。另外,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文化阵地严重缺乏,农村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智力和兴趣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影响了全面发展。
2.2 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的时期,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显性化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腐败和丑恶的现象,由此而来的不公平竞争对于靠自身努力去拼搏的农村娃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大多农村青少年天性淳朴善良,没有复杂的“官”系网,没有可以任意挥霍的金钱,只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收获果实,但当看到极个别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他们付出百倍努力,甚至一生都难以得到的利益时,他们的心态就会失衡,就会产生消极和悲观的思想,对他们所经受的正统教育产生怀疑,从而使价值观念产生畸变,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2.3 农村落后的观念阻碍了青少年的教育,农村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影响了广大农民对子女上学的信心,“读书无用”的观念在很多家长和青少年心目中普遍存在,致使许多农村学龄少年中途辍学或不愿意继续学习,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过早进入社会。另外,社会和家庭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简单的说教比较多,不能以青少年所喜爱的形式广泛开展。
3 相关的对策
3.1 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农村家长采用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往往是以打骂为主,往往遇到问题时和子女沟通的非常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城市来说更加冷漠些,要打破这种僵局,教师在其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距离拉近,引导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教师在介入的过程中,可以先利用农闲时期,召集农村的父母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观看有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电影,并在活动过程中给家长提供一些资料或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期刊等。之后,教师可以到田间地头和青少年的父母聊天,使他们树立科学教育子女、给予更多关爱的意识。然后,选择一两户作为个案进行帮扶,使农民能看到效果。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对青少年家庭有所帮助,克服农村信息落后的缺点,帮助农民增收创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2 学校方面,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影响着农村青少年的发展,学校只设立单纯的课程教育,没有丰富的课外生活,学校和社区各种活动场地缺乏,这些和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的天性相背,导致青少年上网、玩电子游戏、进录像厅等现象时有发生。老师教育方法不当也导致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发生。可以在农村学校成立青少年工作坊,针对青少年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师介入来帮助解决,使教师成为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创新活动项目,并尽量将活动时间安排在课间或课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学到东西,同时又占去他们进电子游戏厅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在学校放映有关青少年问题的影片,组织学生观看,鼓励学生克服自身不足。教师还可以在周末招募学生志愿者,适应青少年的个性特点,组织他们参与到农田作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并在活动结束后共同分享劳作的结果。此外,教师可以观察和发现学校有哪些资源可以运用,或者帮助学校从外部得到相关资源,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帮助。
3.3 个体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农村青少年面临的问题,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从不同方面给予引导。对已经辍学的青少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荐参加技能培训,帮助分析进城务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在校学生,通过在学校成立工作坊,从学习、心理、家庭问题等方面给予帮助,抵制农村不良思想对青少年的侵害,同时可以利用已有的图书馆、篮球场、足球场等简单的基础设施,丰富其课外生活;对已有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进行个案咨询,使其融入到农村社区中去,当然,这需要整个农村社区居民对他们的理解、关怀。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青少年的价值判断
农村青少年的价值判断社会变革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但也带来了各种碰撞、冲突及选择的困惑和焦虑。青少年尚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其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总体上说,农村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利益观、义利观也是一致的,同时也体现出青少年群体的特质,体现出个人权利意识和个人利益追求增强的倾向。此外,想问题、办事情只从个人角度出发,贪图享受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调查显示,农村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正在不断改善。当问及“您所在的村(居委会)是否重视对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时,有46.6%的青少年认为重视,认为不重视和无法判断的分别有28.8%、24.5%。广大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问及“如果需要你做一次义务志愿者,比如为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送温暖献爱心、义务劳动等,你是否愿意”时,近八成的青少年表示愿意。
1.2 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家庭观念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必须与周围的人交往,并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成熟,
他们的社会交往面进一步扩大,交往方式呈现多元化。农村青少年注重社会交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以积极态度进行处理。他们关注家庭,家庭归宿感强,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和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也是家人和朋友。如果遇到影响人生的事情或遭受挫折时,四分之三的农村青少年会向亲友寻求帮助,还有四分之一表示自己解决。这或许也从另一方面表明,青少年存在一定依赖,缺乏独立性。
1.3 农村青少年的就业问题
由于农村青少年本身技能水平与理想职业存在差异,加之农村经济不平衡,
特别是离城较远的山区农村,青少年的就业和发展还受到相当多的制约。农村青少年向往稳定的工作,对工作收入的期望值较高,注重工作是否有发展前途又能发挥自己的专长等。农村青少年感到就业压力很大,大多数希望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对自己的工作前景表现出期盼。
1.4 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当前,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求一时之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取代了文化应
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索,文化发展呈现平面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状况与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调查显示,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主要是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玩游戏、打牌、搓麻等。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理念,加上青少年寻找工作的压力提高了其文化生活需求。
2 产生的原因
2.1 农村客观经济条件制约了青少年的成长读书时期,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成为制约农村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首先,由于当时经济较落后,许多农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上来,而对子女放松了教育;其次,由于原来农村经济困难,许多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离城较远的山区农村,一些基本教育配套设施跟不上,加上农村教师资源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造成当地青少年整体素质不高,发展缓慢,目前这一情况已有较大改观。另外,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文化阵地严重缺乏,农村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智力和兴趣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影响了全面发展。
2.2 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的时期,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显性化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腐败和丑恶的现象,由此而来的不公平竞争对于靠自身努力去拼搏的农村娃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大多农村青少年天性淳朴善良,没有复杂的“官”系网,没有可以任意挥霍的金钱,只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收获果实,但当看到极个别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他们付出百倍努力,甚至一生都难以得到的利益时,他们的心态就会失衡,就会产生消极和悲观的思想,对他们所经受的正统教育产生怀疑,从而使价值观念产生畸变,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2.3 农村落后的观念阻碍了青少年的教育,农村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影响了广大农民对子女上学的信心,“读书无用”的观念在很多家长和青少年心目中普遍存在,致使许多农村学龄少年中途辍学或不愿意继续学习,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过早进入社会。另外,社会和家庭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简单的说教比较多,不能以青少年所喜爱的形式广泛开展。
3 相关的对策
3.1 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农村家长采用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往往是以打骂为主,往往遇到问题时和子女沟通的非常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城市来说更加冷漠些,要打破这种僵局,教师在其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距离拉近,引导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教师在介入的过程中,可以先利用农闲时期,召集农村的父母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观看有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电影,并在活动过程中给家长提供一些资料或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期刊等。之后,教师可以到田间地头和青少年的父母聊天,使他们树立科学教育子女、给予更多关爱的意识。然后,选择一两户作为个案进行帮扶,使农民能看到效果。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对青少年家庭有所帮助,克服农村信息落后的缺点,帮助农民增收创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2 学校方面,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影响着农村青少年的发展,学校只设立单纯的课程教育,没有丰富的课外生活,学校和社区各种活动场地缺乏,这些和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的天性相背,导致青少年上网、玩电子游戏、进录像厅等现象时有发生。老师教育方法不当也导致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发生。可以在农村学校成立青少年工作坊,针对青少年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师介入来帮助解决,使教师成为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创新活动项目,并尽量将活动时间安排在课间或课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学到东西,同时又占去他们进电子游戏厅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在学校放映有关青少年问题的影片,组织学生观看,鼓励学生克服自身不足。教师还可以在周末招募学生志愿者,适应青少年的个性特点,组织他们参与到农田作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并在活动结束后共同分享劳作的结果。此外,教师可以观察和发现学校有哪些资源可以运用,或者帮助学校从外部得到相关资源,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帮助。
3.3 个体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农村青少年面临的问题,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从不同方面给予引导。对已经辍学的青少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荐参加技能培训,帮助分析进城务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在校学生,通过在学校成立工作坊,从学习、心理、家庭问题等方面给予帮助,抵制农村不良思想对青少年的侵害,同时可以利用已有的图书馆、篮球场、足球场等简单的基础设施,丰富其课外生活;对已有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进行个案咨询,使其融入到农村社区中去,当然,这需要整个农村社区居民对他们的理解、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