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在卵石画美术教学中的影响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各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程度上保留着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地域特点,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各个民族性格、情感、道德以及审美观点、艺术趣味和生活习惯的集中体现,反映到卵石画美术教学中就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卵石画美术教学,影响
  
  为了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继承、提高、弘扬、发展中华各民族文化艺术精华,美术教育已成为培养跨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之一,无论大中型城市还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已经成为普遍的、直接的美育教学方式。
  下面就结合在新疆这一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工作实践,就以下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在卵石画美术教学中的影响进行探讨。
  1.美术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新疆是个多民族组成的地区,各民族文化经过长期的互相影响和结合,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中华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地区还不同程度上保留着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地区特点,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各个民族性格、情感、道德以及审美观点、艺术趣味和生活习惯的集中体现,反映到美术教育工作中就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例如:我所在地区是新疆乌鲁木齐,这儿是历来就有“塞外西域”的美称,因为这儿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幼儿园和学校都有很多少数民族孩子,他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更是了如指掌,所以在美术作品内容和选题上多以他们熟悉的民族生活为主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强烈影响着我们教师和孩子们;美丽的草原、绿色的海毡房、美味的水果、热情的维吾尔族舞蹈……成为他们不厌的主题,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回族各少数民族美丽的服饰以及饮食文化,都是我们新疆地区小朋友们绘画的最爱,那是因为他们置身于其中,他们熟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东西,他们的创作灵感,由此而产生。创作来源于生活,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特有的独特文化,对卵石画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使学生作品无不渗透着各少数民族喜爱的形象。它基本包括多种形式的影响:
  1.1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受外界影响较少,他们身上强烈保留着本民族长期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对学生的生活与教师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由于外来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实际上已经不再拥有自己传统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但是历史上主体民族的文化积淀通过家庭生活和社会文化的优化遗传,仍有着强烈影响,教师在教学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精选内容、技法,教学方式等引导孩子吸取、继承、弘扬本民族间美术的优秀文化。学生在各种积极主动的教学输入过程中得到启迪,接受民族文化的精华,主动强化优秀民族文化的形式,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2.在卵石画美术教学中应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引导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美术教育肩负着挖掘、继承、普及和弘扬所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我们首先应该学习、掌握、提炼出民族传统文化重点精华,然后在教学中主动将其传授给学生,从意象向具象相识产生认知过程并产生前层次的归纳和模仿能力。在教学初期,教师应主动在卵石画教学内容中加入民族美术知识,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民族民间美术精华的熏陶,随着他们年龄的不断积累,通过指导和启发,他们就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这种教育方式主动激发了孩子在民族文化积淀方面的能力,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后备人才。
  在新疆卵石画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我们身边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锡伯族、回、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图案,都有着特别明显特征,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传统图案在日常生活中日渐少了,特别是现在的年轻夫妇家庭中更是表现的如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把这些民族图案融入到了卵石画的教学中,还用了夸张、变形、概括等方法在卵石上进行大胆想象和表现并获得可喜的艺术效果,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3.继承、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美术教育的目的除了使他们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外,还要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引导他们创作出好的作品,另外我们还利用卵石传统技法与特殊技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作品中大胆的表现和感受。今天的孩子是21世纪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建设祖国、开拓未来的重要任务,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综合性素质要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主動在教学内容、表达形式,创作观念中强化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把民族文化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对于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中学地理教学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汲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趣,培养,改进,方法    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高考取消地理科以后,地理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1.利用直观手
期刊
小学生的学习必定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学习,就算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问题”能力,教师的引导仍然是必要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技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学会质疑,教师要把问题提在学生需要质疑处,要带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样的目的来设计提问,逐步实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质疑。  1.在关键处发问,诱导质疑  问就要问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在知识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
期刊
【摘要】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教师要上好这一门课,很不容易,非下一番苦功才行。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就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如何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效果,引导学生    当今的社会,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过程、管理等日益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民族性、民主性的趋
期刊
新课改之前,由于学的内容基本上是某一个软件的基本应用,一个基本操作過程的学习,任务容易定位,任务驱动比较容易实施,相对于课改之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更侧重于思想与方法的学习,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内容并不是很多,理论知识很多,一不小心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容易走回原来的“教案+黑板+粉笔”的老模式上去。例如:高一信息技术课本第一章的内容是“信息与信息技术”这章的知识没有什么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但这一章却
期刊
【摘要】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一个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实到实处,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式,提高  Primary sc
期刊
【摘要】说是基本技能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交流方式。“说”的能力是英语最重要的能力。本文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交际是语言教学的本质,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借助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和交流。小学英语教师应做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时不拘泥于教材,即做到活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营造说话氛围,激发说话欲望  英
期刊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不仅合理适用,而且在运用过程中还可以灵活多变,给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留有广阔的空间。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激发情感的插图  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教学中,为增加直观感觉,可以让学生观察画面,把握图意,透过画面领略风光美景,感受人物心境,例如《一個小村庄的故事》一课,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同时,请学生观察两幅图,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当身边
期刊
识字是小学儿童从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最初环节,是认识事物的中介,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阅读,才能用这些汉字表情达意。因此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学生要牢固掌握并能正确运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与“汉字的音、形、义”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1.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中体
期刊
【摘要】心理教育是实行小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在语文教学设计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本人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即构建和谐课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教育,和谐课堂    1.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设计体现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具有
期刊
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它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人文教育中,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