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与市民群体的自我赋权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min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古代消息意义上的“新闻”,意为“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有新鲜感的事实信息”,具体包括变动幅度大、敏感类及反常类的事实信息。与邸报这个朝廷的宣传性媒介相比,“新闻”是士人与市民群体自我赋权,具有娱乐、监测环境及监督权力等功能;与主要表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消息”相比,“新闻”更接近于大众传播。
  【关键词】新闻  口耳相传  士人  市民  自我赋权
  “新闻”与“消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今天的“新闻”一般指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新闻”,而“消息”虽然也指与通讯相对的文体和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新闻”(如“新华社消息”、“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等),但更多地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中的信息,如“给你透露一个消息”,“考试结果还没消息”以及“单位人事任免消息”等。在中国古代,“消息”一词同样表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事实信息,基本没有大众传播的涵义,如“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后汉书·卷八十四》)“城中遣士刘整出围传消息,为贼所得。”(《三国志·卷四》)从权力的观点审视,我们可以把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新闻,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众感兴趣的(新闻性较强),另一类是权力建构的(宣传性较强,当然这二者有所重合)。在中国古代,邸报是属于或接近大众传播的媒介,但显然邸报上更多的是权力建构出来的新闻,而非大众感兴趣的新闻。那么,与古代的“消息”一词相比,古代的“新闻”一词,是否指属于或接近大众传播的事实信息呢?与邸报相比,古代的“新闻”一词,是否指大众比较感兴趣的事实信息呢?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解读,力求对中国古代的“新闻”概念做出比较全面、全新的阐释。
  一、古代非消息意义上的“新闻”
  据学者邵天松考证,“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的《佛说当来变经》一书:“新闻法人、浅解之士,意用妙快。深达之人,不用为佳……”根据邵天松的解释,这句意思是:新近听闻佛法的人、对佛法追求浅近了解的人,喜欢诵读“浅末小经”,以求妙快人心。①笔者认为,这里的“新闻”解释为“新鲜地听闻”更为准确,因为这与“浅解”“妙快人心”相吻合,毕竟只有内容新鲜而非熟悉,才有可能让人在诵读时产生“妙快”的感觉。此后,“新闻”一词在南北朝之后的文献中渐趋增多,而这一般都可以用“新鲜地听闻”(动词意义上)或“听闻到的有新鲜感的信息”(名词意义上)来解释。首先,是关于对佛教内容进行通俗化讲解的“新闻”,如“仁众生民,黩所先习,欣所新闻……”(《弘明集·卷第七》)“处众演散,咸庆新闻……”(《续高僧传·卷六》)“新闻旧学,各谈胜解……”(《续高僧传·卷十》)“一闻如旧慧,不新闻……”(《续高僧传·卷二十》)与“旧学”“旧慧”并称,说明属于“新闻”的佛教内容具有新鲜感(不仅与之前早已存在的儒家、道家等学说不同,而且经过世俗化改造后,融入了许多新鲜的故事等),而“欣”与“咸庆”说明新鲜、通俗生动的佛教俗讲让众人(“仁众生民”“处众”)喜欢,如“仍闻开讲日,湖上少渔船。”(《重修毗陵志·卷二十二》)“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全唐诗·卷五百二》)足见这种佛教俗讲的受众之多与受欢迎程度。尽管单次的俗讲只能算是群体传播,但许多次的佛教俗讲累加起来,已经接近于大众传播了。
  除了佛教俗讲,唐代及以后的一些志怪、野史等书籍,属于闻所未闻的新鲜内容,且多数靠听闻采集而来,所以也被称之为“新闻”:“根据《四库全书》中著录的目录,这类书大致有如下十四种:《南楚新闻》《锦里新闻》《道山新闻》《客座新闻》《曲洧新闻》《湖海新闻》《南海新闻》《花月新闻》《隆万新闻》《郢曲新闻》《释氏新闻》《资尘新闻》《辇下新闻》和《五代新闻》等。”②另外,所谓“温故而知新”,加之“闻”还有“知道、理解、明白”的意思——比如“朝闻道,夕死可以。”(《论语·里仁》)“臣闻命矣。”(《左传杜林合注·卷六》)等,所以当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鲜的、前所未有的感悟与收获,也被称之为“新闻”,如“楼中图史澹炉墨,中有成都较艺文。手泽存焉生旧感,心传妙处长新闻。”(《宋诗钞·卷一百二》)“怪得诗情减一分,知君为学有新闻。”(《江湖小集·卷十一》)除了以上三类非消息意义上的“新闻”,下面就是笔者要重点探讨的消息意义上的“新闻”了。
  二、古代消息意义上的“新闻”
  前面我们说过,除了新鲜的感悟、收获意义上的“新闻”,其他的“新闻”大致都可以解释为“新鲜地听闻”或“听闻到的有新鲜感的信息”,因此消息意义上的“新闻”,就大致可以解释为:“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有新鲜感的事实信息”。“是近者之旧闻,即远者之新闻”(《左传博议·卷十九》),说明在交通与媒介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新闻之“新”,主要不在于其及时性,而在于其“新鲜感”。那么,这种“有新鲜感的事实信息”,又是指什么样的事实信息呢?笔者经过对史料的梳理与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变动幅度比较大的事实。现实社会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当事实发生了阶段性量变或者突变时,就会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新鲜感,相应地也往往被称之为“新闻”。如“乞身已见抗疏频,优礼新闻诏书许。”(《全唐诗·卷三百二十三》)说的是刚看到很多大臣上奏疏反对自己辞职,但很快又得知皇帝下诏同意了,前后的变动幅度较大。“屡获新闻,知圣政日新。”(《篁墩集·卷五十四》)是说皇帝的为政举措力度大,可以称之为“日新”。“必定是我庵中走漏了消息,这狗奴才方才去报新闻……”(《醒世恒言·卷十五》)说的是尼姑庵中杀人且就地掩埋藏尸这样的突变性事件。前一句用“消息”,因为指的是在尼姑庵里的人际传播;后一句用“新闻”,因为指的是得知消息的人向很多的街坊邻居进行公开传播,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大众传播。
  第二类是敏感类事实。这类事实尽管变化的幅度不一定大,但一举一动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能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新鲜感。这主要包括:其一关于战争以及与战争有关的外交的,这类信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危亡、利益与尊严等,因而属于非常敏感的新鲜事实信息。如:“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全唐诗·卷六百四十六》)说的是唐末的战争动乱;“耳聋无用问新闻,矫首何妨目作昏。”(《宋诗钞·卷四十八》)这首南宋主战派文人张元干所作诗中的“新闻”,指的是宋金对峙的新形势和国家收复中原的新进展。③其二朝廷进行的官员任免,对于官场人士来说同样非常敏感。如“解下佩刀无所惜,新闻天子付三刀。”(《全唐诗·卷五百二》)说的是新鲜地听闻朝廷新任命友人为益州刺史(“三刀”喻指益州);“恐日迫西山,莫见遇用之日耳,尔来有何新闻,皆望密报。”(《本堂集·卷七十七》)说的是作者时刻在关注着官场人士变动的消息,期待着自己被朝廷起用。其三城市里家长里短的市井新闻。明清时期的城市市民,尤其是市井婦女,对这类新闻也比较敏感和感兴趣,这也符合西方人所说的“后篱笆原理”,如:“堪笑几个双健足,每于城市报新闻。”(《列朝诗集·乙集卷六》)“东家走,西家走,两脚奔波气常吼。牵三带四有商量,走进人家不怕狗。前街某,后街某,家家户户皆朋友。相逢先把笑颜开,惯报新闻不待叩。”(《古今小说·卷二十八》)说的就是这种家长里短的市井新闻。   第三类是具有一定反常性的事实。因不符合常规常理,所以也能带给人们比较强烈的新鲜感。如:“你想衙门人的口嘴,好不利害,知得本官是强盗出身,定然当做新闻,互相传说。”(《醒世恒言·卷三十》)“士隐……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红楼梦·第一回》)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意义上的“消息”比起来,“新闻”一般指为更多人感兴趣且口耳相传的事实信息,这种信息至少部分地接近或属于大众传播。“新闻”表示变动幅度大、人们比较敏感以及反常性的事实信息。能给人们以强烈的新鲜感,相应地也能让人们的注意力,从日常生活一下子转移到对这些事实的关注上来。在这个意义上,“新闻”还具有类似于英国学者麦奎尔所说的“心绪转换”的功能。19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麦奎尔对电视节目收视的调查表明,电视节目对观众具有“心绪转换”效应,即电视节目可以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④古代的“新闻”虽然不是电视,但也能带给人“心绪转换”:如果“新闻”与接收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那么其主要功能就是给接收者带来娱乐性的“心绪转换”,如“异境尽凭人去写,郡僚争喜得新闻。”(《庄简集·卷七》)“喜谈旧事,爱听新闻,老人之常态……”(《老老恒言·卷二》)如果“新闻”与接收者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那也首先会给他们带来“心绪转换”,只不过这种心绪转换不是逃避现实性质的,而是指心绪从日常比较松驰的状态,突然过渡到对某一件事情进行密切关注的紧张状态这种转换。那么,“新闻”带给人的,又是什么样的心绪呢?对于不同的情况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会有喜、悲、奇、敬、恶等心绪。对一些人来说可喜、可悲、可歌、可泣、可恶等的事情,想要让其他更多的人产生同感,可能比较困难。但是无论相关与否,面对变动幅度大、敏感以及反常的事实信息,接收者一般都会首先产生惊讶或好奇的心绪:相关的人会对坏的事情震惊,会对好的事情惊喜,会对中性的事情惊奇;即使是不相关的人,面对变动幅度大、敏感以及反常的事情,同样会首先产生或惊讶或好奇的心态,然后才会产生同情、看热闹或幸灾乐祸等心态。在中国古代,恰好有这么一个词,表示事实信息所具有的、能让人惊讶或好奇的性质,这就是“可惊可愕”。
  三、“新闻”融入报纸的典型:宋代小报与近代《申报》
  宋代的小报里,已经融入了不少“新闻”:“人性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以邸报为常……”(《宋會要辑稿·刑法二》)说的是小报不仅时效性强,而且里面刊登了许多邸报所不会刊登的、变动幅度大或敏感类的“新鲜”事实信息:“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朝野类要·卷四》)宋代官员对小报的一些评价,如“肆毁时政,摇动众情”(《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以及“骇惑听闻”(《宋会要辑稿·刑法二》)等,说明小报喜欢刊登或真实或虚假的“可惊可愕”的信息,以扩大销路。如曾刊登过与当朝宰相蔡京有关的伪造诏书,在当时引起了朝野震惊:“前宰相蔡京,目不明而强视,耳不聪而强听,公行狡诈,行迹谄谀,内外不仁,上下无检……”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宋代以后的元、明、清时期,小报总体趋于式微,但清朝中叶以后,中国的一些城市曾经出现过随时出版的单页小报,这些小报“内容往往是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和政治、军事方面的重大突发性新闻”。⑤这显然也属于“可惊可愕”的“新闻”类信息。
  近代以后传教类报刊传入中国,但传教类报刊的目的是“传教”,倡导的是“益闻”,其核心特征在于“载道”⑥。经过《香港船头货价纸》和《上海新报》等“行情纸”的过渡,第一个以“可惊可愕”的“新闻”类内容作为办报宗旨之一的报纸——《申报》。它于1872年4月30日出现,并很快融入中国社会,受到了官员、乡坤及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申报》在第一期头版头条《本馆告白》中这样写道:“今天下可传之事多矣,而湮没不彰者,比比皆是也。其何故欤?盖无好事者为之记载,遂使奇闻逸事阒然无称,殊可叹息也……设申报于上洋,凡国家之政治风俗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⑦紧接着《本馆告白》的《本馆条例》中写道:“新闻纸之设,原欲辟新奇,广闻觇……以传其新异。”⑧文中的“奇闻逸事”“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新人听闻”“辟新奇”以及“传其新异”,均说明《申报》是以变动幅度大、敏感性及反常性事实报道作为自身办报宗旨之一的。《申报》报道的这些事实,既有属于软新闻的,如《完人夫妇得善报》⑨、《人狗讯谳》⑩、《金节妇传》11等,也有硬新闻,如中法战争报道、日本侵略台湾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报道等。尤其是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的独家、连续报道,矛头直指江浙官场的官官相护。一时间震动朝野,引起了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关注与亲自过问,《申报》也因此名声大噪,发行量骤增,最终成为中国近现代商业报刊的翘楚。
  四、结语
  中国古代的“新闻”表示“新鲜地听闻”或“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有新鲜感的信息”。就消息意义上的事实信息传播来说,中国古代只有邸报(包括明清时期几乎是邸报翻版的京报)、小报以及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新闻”,属于或接近于大众传播。其中邸报传播的更多的是权力建构出来的事实信息,宣传价值较大;“新闻”传播的更多的是大众感兴趣的事实信息,新闻价值较大;而宋代小报兼具邸报与“新闻”的双重内容与特点。古代消息意义上“新闻”所传播的,主要是变动幅度大、敏感性以及反常性的事实信息,这类信息能带给人们“可惊可愕”等感受,具有让受众“心绪转换”等功能。
  学者尹连根认为,新闻是“现实权力关系的建构性呈现”12,特别强调了权力在新闻“建构性呈现”中的作用。就中国古代来说,这种建构新闻的权力并不是仅仅朝廷才有。邸报固然是朝廷运用自身权力建构的宣传性较强的新闻媒介,但古代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士人及市民群体自我赋权,建构他们自己真正需要的新闻的产物。这种“新闻”,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有监测环境乃至监督权力等功能,如宋代小报上关于蔡京的伪造诏书,以及《申报》上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的报道,就是士人与市民群体自我赋权、监督权力机关的体现。近代以后,这种“新闻”逐渐融入报刊,形成了兼具监测环境功能、士人批判精神以及市民消闲趣味的商业化报刊。相应的“新闻”一词逐渐地成了报刊等专业性大众传播媒介上事实报道的称呼,其自身原有的“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有新鲜感的事实信息”的涵义,渐趋于式微,如秋扇之见捐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传播学视角下中国古代‘报’的话语研究”(项目编号:2017BXW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邵天松.也说“新闻”一词首先出现的时间及词源[J].国际新闻界,2013(04).
  ②王樊逸.“新”旧之分 耳学之“闻”——中国古代“新闻”观的语义学再考[J].国际新闻界,2010(02).
  ③焦中栋.“新闻”一词首次出现时间新考——兼论“新闻”词义的历史演进[J].国际新闻界,2009(07).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⑤方汉奇等著.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⑥操瑞青.“益闻”与“风闻”:19世纪中文报刊的两种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8(11).
  ⑦本馆告白[N].申报,1872-4-30,第1版.
  ⑧本馆条例[N].申报,1872-4-30,第1版.
  ⑨完人夫妇得善报[N].申报,1872-4-30,第3版.
  ⑩人狗讯谳[N].申报,1872-5-4,第3版.
  11金节妇传[N].申报,1872-5-6,第2版.
  12尹连根.现实权力关系的建构性呈现——新闻定义的再辨析[J].国际新闻界,2011(04).
  作者简介:赵尚,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新闻学博士
  编辑:王洪越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报纸发展迅速,成为民众获得讯息、接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大公报》(天津版)对鼠疫的相关报道为中心,考察近代传统媒体舆论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意识引导作用,探究近代西方医学所带来的卫生观念对国人的深刻冲击。  【关键词】《大公报》 鼠疫 舆论 意识引导  1910年10月爆发的东北鼠疫由于传染性强、人口流动大等原因,鼠疫迅速传播到各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死亡。当时的民众防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5G技术发展,传统新闻生产发生了变化,社会化的媒介力量使得新闻生产各个环节逐渐开放,原有的闭合链被打破。新闻生产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Magic等智能平台的推出改变了新闻信息采集效率。VR、AR等技术与新闻报道的融合,增加观众与新闻的互动性,报道形式更丰富。本文试图通过新闻生产主体、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方式、新闻传播四个方面探讨全媒体时代下媒体融合运
期刊
【内容提要】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线上社交已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微信出现以来,人们蜂拥而至,伴随着“强弱”链接交叉共存带来的多层困惑、“角色扮演”下的心理负重和强链接下的同辈交往压力等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再次逃回到微博平台。微博有其独特优势:更有利于自我表露;交往“去社会化”,更有利于找到志同道合者;“真实+虚拟”的双重属性,“
期刊
【内容提要】印刷机作为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动因,在过往研究中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1840年-1949年期间中国近代新闻业对印刷机技术的采纳过程,大致将新闻业的发展划分成开端、扩散、停滞三个阶段。研究发现,通过对演进中的印刷机技术的采纳,新闻业提升了印报的速度、内容和质量;报馆的截稿时间得以推迟,并逐渐形成值夜班的职业作息;上海一度成为中国印刷业、出版业起步和发展的中心。不过,印
期刊
【内容提要】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公里的有效手段,是国家战略,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内蒙古10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基本建成挂牌,都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形成了新媒体矩阵。但与此同时,文艺、社教、服务等非新闻类节目利用新媒体普遍较弱,覆盖用户群体少,影响力小,仍未达到以新闻节目为突破口,带动其他类型节目全面开花的共融共享、深度融合的局面。为了把县级融媒体打造成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需
期刊
【内容提要】《森林之歌》是我国于2007年创作出的首部大型自然类纪录片。它通过全景展现中国森林的多样和神秘,将生态主义思想贯穿其中,为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开启了新的篇章。本文试从重视并拯救森林、赞颂生命的力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探析了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中的生态主义体现,揭示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物种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然类纪录片 《森林之歌》 生态主义  电视纪录片以客观呈现生
期刊
10月12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在北京举行。由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层层选拔推荐的168名优秀记者,在3天时间里,讲述他们参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舆论监督报道的亲历故事,从中选出36名优秀演讲人进行决赛。  “好記者讲好故事”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截至10
期刊
10月12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在成都发布《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基于数据挖掘、调研以及第三方数据,对2019-2020年的网络视听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研判。《报告》首度公开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和产业规模,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2019年网络视听产业规模达4541.3亿。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
期刊
【内容提要】技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内驱力,5G时代技术的突飞猛进将新的传播规则嵌入到社会生活中,整个社会的传播形态从场景、关系、内容、服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媒介智能化的拐点上,既要肯定技术对传媒行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更要深思媒介技术变革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关键词】5G 融合 重构 挑战  5G时代人类将进入一个把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智能学习整合起来的智能互联网时
期刊
【内容提要】AI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引发了公众对AI公德、隐私和伦理的担忧。研究选取中外两个主要数据库,进行关键词筛选,分别获取了2009年-2018年十年间国内外主题为人工智能和隐私的论文,采用数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热点图,解析图片含义。  【关键词】知识图谱 人工智能 隐私 CiteSpace 研究热点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使整个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面临解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