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变革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5G技术发展,传统新闻生产发生了变化,社会化的媒介力量使得新闻生产各个环节逐渐开放,原有的闭合链被打破。新闻生产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Magic等智能平台的推出改变了新闻信息采集效率。VR、AR等技术与新闻报道的融合,增加观众与新闻的互动性,报道形式更丰富。本文试图通过新闻生产主体、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方式、新闻传播四个方面探讨全媒体时代下媒体融合运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新闻生产带来的变革。
  【关键词】人工智能  新闻生产  全媒体
  全媒体集合了所有的媒体资源和传播途径,利用5G、人工智能、H5、VR等新兴技术进行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在全媒体时代背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地个性化推送和沉浸式全景的新闻体验更加吸引读者,使得新闻生产模式、生产流程、新闻价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提高了新闻的生产效率,还解放了人力。人工智能技术将繁琐工作中的记者解放了出来,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引起了新闻生产的变革。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360度全景新闻,动画、视频与H5、AR等技术的结合,使新闻呈现方式凸显“视觉化”和“智能化”特色。新闻通过“两微一端”“中央厨房”等平台进行多端口传播,用算法等技术通过用户反馈以及收集用户信息的方式进行精准化新闻传送。
  一、人工智能推动新闻生产主体多元化
  近几年,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融合的纵深程度。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全员媒体、全息媒体、全程媒体、全效媒体”的概念,以“四全媒体”的思维大力推动新兴的信息技术如5G、人工智能、VR等,全面、深度地介入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重构全新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
  2017年被称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元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在国内新闻界的应用最早起源于2015年腾讯打造的写稿机器人“dream writer”,每天写作篇数最高可达2500余篇。新华社在同年推出了“快笔小新”,写稿机器人正式运用于新闻业。2017年12月新华社上线媒体大脑1.0以及次年6月推出了自动生成视频新闻的智能“MAGIC”平台。该平台不仅有智能的写作模式,还可以自动编辑图文、视频等一系列新闻产品,形成智能一体化的生产流程。2018年新华社发布了全球首个合成的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2019年全国两会,AI女主播首次亮相屏幕,同时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佩戴AR摄像眼镜,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以“第一视角”了解新闻。2020年4月,中国电信与“央视频”APP合作,运用5G与VR技术,360度全景直播珠穆朗玛峰的实时景观。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渗透在新闻行业中,引发行业变革。
  新闻报道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是新闻工作者参与生活、参与实践的成果。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也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建构现实。①由此可见,新闻是社会化的产物,新闻的生产是社会化过程中经历的完整行为过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们对于便捷获取信息和完善视听享受的迫切需求。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和时效性不能较好地满足当下受众的需求变化。新媒体运用丰富多彩的媒體表现形式,结合文字、照片、影像、音频等媒体手段,立体化、多样化地呈现新闻内容,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将新闻内容进行高效的传播推广。
  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生产的主体不再只是记者,还有机器人以及提供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背后的企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多次被新闻业运用的写稿机器人、《人民日报》推出的“中央厨房”、新华社推出的智能视频生成平台等都成为新闻的生产主体。2015 年 9 月,腾讯的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每天写作篇数最高时是当时人工写作的10倍。同年 11 月,新华社推出了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它被用于撰写体育、财经类的稿件。②《人民日报》2015年开始启动“中央厨房”,形成自动一体化的新闻生产模式,推出VR新闻、图解新闻等。2018年,新华社推出Magic智能视频生成平台。这个平台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生产内容相结合的产物。2019年在报道有关新中国成立70年的新闻时,Magic平台推出了《祖国的庆典人民的节日》新闻短视频,用机器人的视角为读者剪辑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的相关视频。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时,新华社首次推出全球首个AI主播,越来越多的技术渗透到新闻文本处理工作中去,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了新闻融合的纵深发展。
  二、新闻信息采集时效强、深度广
  (一)采集渠道拓宽,新闻时效性强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网络空间中通过技术手段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线上与线下、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搭建了一个新闻信息共享的平台。2015年,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平台开始正式使用,伴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和5G技术的全面覆盖,逐渐在整个媒体行业形成了一个集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为一体的、服务于优质内容生产的公共平台。③打破了文字、图片、视频之间的界限,融合了多种信息资源平台,发掘了多样的信息采集渠道,提高了新闻信息的采集效率。以音频、视频智能处理、多语种互译互翻、人脸识别等为代表的智能化科学技术也介入到新闻文本的处理上,改变了通过记者编辑关系网或者群众热线来采集信息的传统模式。2020年3月6日,媒体大脑疫情报道机器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月20日至3月5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生成可视化视频。Magic平台通过大数据处理、智能算法、人机协作等技术生成的智能系统,可以自动生成视频内容及文字、图片等。④它借助图像识别技术,让机器对所采集的所有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判断,再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将相关联的最新信息与原有的内容进行匹配、检索和排列组合,然后依据抓取到的数据自动剪辑合成一条视频来生产智能新闻,让观众直观感受到3个月以来疫情的变化。   (二)大数据采集提供新视角,新闻深度广
  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大多以声音、视频、图文等单一、实体的形式出现,不便于收集统计。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全面覆盖,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将这些庞大的信息以数据的形式收集整理,形成新闻信息大数据。这样的信息采集,为新闻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素材,使得新闻信息采集的深度加深。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出以往很难发现的新闻信息,无论是新闻事件背后的花絮、表情包、图片,还是与之相关的人文报道,只要是传统新闻报道中可能没有被挖掘的其他视角新闻,就可以通过数据新闻等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当天,各大官方媒体相继推出70周年庆典系列报道,以新华社报道为例,全网浏览量过亿的《自豪·致敬·奋斗——3个关键词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国庆三篇重要讲话》报道,将庆典中的细节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关键精准地传递给了受众。通过大数据加深报道内容深度,运用数字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深层次的内涵,观众可以直观、清楚地明白报道所传达的涵义,产生广泛社会影响。2020年2月《人民日报》报道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每天感染病例情况都是以数据新闻的方式来呈现,4月7日推出的新闻《物流数据看变化,武汉醒了!》中,利用1月到4月的时间刻度,通过湖北发出的包裹数量、发往湖北的包裹数量、湖北物流指数,制作了数据动态变化的视频,看到武汉复苏的变化过程。
  三、新闻报道方式多样化
  (一)全景沉浸式的新闻报道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主要以二维的平面图片和文字为主,单一的报道方式在全媒体时代逐渐显露出弊端,读者无法身临其境,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来进行想象。VR技术可以很好地突破二维的画面空间,给观众展现多维立体画面以达到最逼真的效果。VR即虚拟现实,是一种以计算机图形和仿真系统为基础,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模型,借助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给人一种沉浸感觉的技术。⑤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新华社在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新华网等推出的多个全景式新闻报道,让用户沉浸式新闻体验。如2020年5月11日,云冈石窟与新华社合作推出《新华社带你全景看云冈石窟》VR作品,通过空中全景、外景、洞窟、五华洞、昙曜五窟五种视角分别展示石窟不同的景象,读者可以通过转动手机,自主调节观看角度,足不出户就能感受石窟的绚烂精致与震撼。
  (二)双向互动性的新闻社交
  人工智能技术下,新闻更加注重与读者的双向互动,这是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创新之处。一篇新闻报道真正有效的传播,能够将读者也带动起来,增加读者的参与感、增强用户的黏性,通过用户的反馈获取新闻信息,做到“以内容为王”,充分挖掘新闻真相。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大媒体平台借助两会热点话题,增加与用户的交互性,注重用户反馈,其中新华网通过微博发起两会热点话题调查,发现网民最为关注教育公平的话题。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间,新华社在微信公众号携手腾讯视频推出《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快秀出你的爱国Style》精品H5,网友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在线“换装”民族服饰,同时生成脸上带有国旗图案的个性化照片,体现了浓浓的民族风情,激发起人们共同的爱国情怀。2020年4月24日,为了纪念中国航天日,《人民日报》推出H5作品《我的星辰是天王星,属于你的是哪颗星?》,用户通过点击滑动屏幕,重现1956年到2020年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时刻,收集火星数量,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星辰,并在线生成个性化海报,拥抱星辰大海,致敬伟大的航天员。
  对于让用户进行扫一扫类似的互动性新闻,不是只靠新闻记者或者编辑就可以完成。与新闻作品之间的互动,通过触屏改变了用户比较被动的身份,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新闻叙事的结果,有了用户的参与才使新闻变得完整。UGC(User GeneratedContent,即用户生产内容)机制已广泛应用于内容生产中。该机制最大的特点是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海量的内容,让用户广泛参与到内容生产中。创作者注重对UGC内容素材的征集,传播进程中在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多平台广泛征集群众故事,号召广大群众参与分享,并通过精选留言等方式与群众深度互动,唤起情感共鸣。新闻生产内容中穿插小游戏的互动,扩大了新闻的个性空间。这样的新闻报道不是一次性的结果,而是多种互动,让新闻的内容进行了延展和扩充。这种多种互动元素穿插在报道中,成为新闻报道的亮点和特色。2020年5月12日,《人民日报》推出《这是一段无人知晓的故事》H5互动游戏,纪念护士节,致敬医护人员。用户通过点击屏幕,以护士作为主人公开启一段艰辛探险旅程,最后成为天使飛翔在天空,展现护士过劳的工作状态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激发读者对护士的敬意。
  (三)视觉化呈现的新闻叙事
  除了H5、直播等常规化的报道形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还运用短视频、微电影与手机端交互等多种形式报道。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新闻冗长的文字叙事报道形式,将视频、图片、文字、链接、音频等结合起来,可视化的新闻报道更能客观直接反应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趋势,通过视觉元素的呈现来增加与观众的交流,观众也会更加喜欢。⑥例如2020年5月8日,新华社推出《非同寻常30天》作品,通过卫星拍摄4月8日武汉“重启”至5月8日30天江城的景观变化,以及通过卫星接收到运输货车的定位信息、飞行航班班次数量、地表温度的变化、外卖骑手的活跃轨迹、商铺恢复营业后的交易数量,赋予读者观察世界的新手段,通过光点、轨迹,纪念武汉市人民的努力和这个不平凡的春天。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新闻的重点,语言与非语言符号之间的交替,使新闻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兼备。视觉化的呈现方式使得新闻内容既详尽又有感情倾注。
  在疫情期间,新华社推出3D交互新闻《这才是戴口罩的正确姿势》,通过手势滑动多角度观察口罩的内部结构,如何佩戴口罩、取下口罩的正确做法,更加清晰、直观地让用户知道如何有效对自身进行防护。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前期,新华社推出微电影《新生1949—2019》,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为背景,通过4个故事,巧妙串起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新生之旅,海内外总播放量达15.7亿次,⑦改变了新闻生产中以消息、通讯、评论为主的新闻文本形态,以超链接的形式,将不同文本之间跨越叙事结构立体化地展现出来,从而让各主题内容相互连接,让用户在各文本之间自由浏览,对事件的报道更加全面、有层次性。   四、新闻内容传播形式智能化
  (一)多端口智能化传播
  人工智能技术丰富和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手段,扩大了新闻行业的边界。任何机器、个人、平台、媒体都可以作为媒介进行传播,这就意味着万物皆媒的时代即将到来。比如媒体机器人就能够自动进行新闻信息播报、交互、写诗及写稿等工作,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实时捕捉,自动生成数据新闻,并在第一时间上传发送给记者及媒体。⑧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新华网在国内首次使用滚屏交互融合模式,推出的《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专题,无缝切换移动端与PC端,一改往常传统专题竖屏滚动模式,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颠覆性阅读体验。该模式打破以往内容形态的壁垒,将板块主题与内容有机结合,多样化、交互性聚合在滚动屏幕上,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方便用户集中阅读。202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与《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爱尚传媒等单位联合举办“致敬白衣天使”公益云演唱会,汇集了港台地区和大陆众多知名艺人歌手,并现场连线了多位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医疗团队。该演唱会通过合作企业的媒体端口《人民日报》客户端、新浪微博和一直播平台进行分众化宣传与播出。
  (二)精准地个性化推送
  精准化传播是当下互联网媒体追求的目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收集的信息,可以了解用户的观看喜好,从而精准化筛选信息推送给用户,大大改变了传统新闻的普适化。
  目前,实现精准化传播途径有两条:一条是根据用户在使用微博、微信等客户端浏览信息时留下的信息,利用算法来推算出每位用户所感兴趣的新闻,进行精准化推送;另一条传播途径是用户自行在手机新闻客户端中,与人工智能技术创造的机器人客服进行交流互动,表明用户的喜好,从而通过机器人客服来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相关新闻。新华社的手机客户端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造了新闻智能语音机器人“小新”,进行实时对话。通过语音识别、语义分析,更深入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更精准地反馈新闻信息。除此之外,作为语言机器人“小新”,还有一个功能是与AI技术相结合,用户可以直接扫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关于该物体的相关报道就会立即呈现,同时也会有相应的具体场景出现,供用户点击查看隐藏在其后面的彩蛋。推送到用户手中的新闻媒体形态众多,除了传统的文字弹窗外,还有新闻图片、动图及音频文件等,提升用户阅读新闻效率,优化了体验。
  注释:
  ①[美]迈克尔·舒德森著.新闻社会学[M].徐桂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3-6.
  ②高洪茹.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研究[D].河北大学,2019.
  ③李欣悦.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传统主流媒体转型——以《人民日报》为例[J].新聞研究导刊,2019,10(11):200-201.
  ④贺晓红.AI视域下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
  ⑤贾雪倩.“VR+新闻”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报业,2018(10):50-51.
  ⑥付文婷.新闻图视化在高校网络新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为例[J].今传媒,2015,23(6):138-139.
  ⑦王思北,孙少龙,周玮.高站位·广视角·融媒态——数说中央主要媒体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亮点.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012/c40606-31395226.html.
  ⑧陈英.人工智能助力新闻生产和媒体运营策略[J].科技传播,2019,11(14):96-97.
  作者简介:王若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陈伟军)
  编辑:王洪越
其他文献
【摘 要】智能新闻或自动化新闻是人工智能技术泛化的产物,其用技术建构真实,将新闻真实推入新的语境。人工智能作为技术主体介入传统新闻生产,冲击了职业新闻人的主体性,也将事实以一种更易被感知的状态推及受众。文章基于这一语境对新闻真实进行再探讨,提出智能新闻重新定义了新闻生产主体,在带来人的具身缺席的同时,受众对于新闻真实的建构作用愈加深刻,新闻也超越其报道活动的内涵成为一种“中介”,智能新闻求真的标准
期刊
1997年10月,我到欧洲去看儿子,在北京等签证的一周,穆老又给我分出三个上午,主要谈“文化大革命”时期。同时我与杨贵取得联系,到他家作了一次长谈,谈他修红旗渠时穆青对林县的采访和他对穆青的认识。  一个月后我从欧洲回来,特意在北京停留。不巧新华社招待所装修,为了求其近,减少北京塞车的烦恼,我就在挂牌“商业部招待所”的地下室旅社住下。好在房间临一个天井、一个大窗户,外面空气可以自由尽情地流进来,有
期刊
7月1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媒体之一《漫画月刊》根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精神,通过资金重组、员工参股的形式,打破原有体制,组建河南省漫画时代传媒有限公司。公司仍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控股,员工管理层持股,员工全部实行聘任制和人事代理制,完全独立经营。除继续主办《漫画月刊》杂志以外,下设“漫画时代发行中心”、“漫画时代广告中心”、“漫画时代图书出版中心”、“BOBO动漫梦工场”,着力打造国内知名漫画产业,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传统的传媒产业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当前无论是报纸、期刊还是广播电视都在迎着一波又一波的新媒体浪潮寻求突破。文章认为互联网技术引发的新特性促使传统媒体纷纷向数字新媒体融合与转型,传统传媒产业模式受到重构。在此背景下传统传媒产业应该如何发展以应对机遇与挑战?如何打造和促进传媒产业营收的新增长点?文章以《新国际主义者》传媒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现象进行相关探
期刊
一、党报新闻舆论监督必须把好关、把好度    舆论监督报道,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反映社情民意的管道和桥梁。按说,这样的报道应该是受到读者欢迎的。然而,我们的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并未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就要求在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要把好关、把好度,进行有效舆论监督。  1.党报新闻舆论监督必须把好关,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在对国家的方针政策等贯彻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免会出现这样
期刊
【内容提要】5G时代的到来促使中国网络综艺节目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媒体市场的需求与发展。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依赖于技术的进步,5G对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媒介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综艺作为其中一种也深受技术的限制。本文以中国网络综艺发展状况为基础,结合《明星大侦探》节目分析网络综艺在5G环境下的变化。  【关键词】5G 综艺节目 《明星大侦探》  中国的5G起于2019年,是最新一代移动通
期刊
【内容提要】5G技术重塑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生产环节,不断将媒体融合推向纵深发展。5G技术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同时,也给新闻生产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分析5G技术的优势以及在5G技术发展的助力下新闻采编流程、新闻生产者的角色、呈现形式、内容分发等方面的变革,探讨媒体行业在深度融合的语境下做好新闻内容生产的策略。  【关键词】5G技术 新闻生产 媒体深度融合 策略  20
期刊
从新闻学研究初始,学界业界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就大有不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的“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杨保军教授在其所著《新闻价值论》一书中,结合学界业界对新闻价值论提出的一些新的定义和理解,从实践视角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本文主要对杨保军在该书中的思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并就新闻价值论中的价值主体论、价值客体论等进行辨析理解。  一、
期刊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故宫主题文化类电视节目获得口碑与热度的双丰收,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关注故宫文化。本文在梳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基础上,聚焦“故宫”这个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以故宫主题文化类电视节目为例,分析近年来相关作品在节目主题、受众定位、叙事模式、内容呈现、传播及盈利渠道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以期为新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文化
期刊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报纸发展迅速,成为民众获得讯息、接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大公报》(天津版)对鼠疫的相关报道为中心,考察近代传统媒体舆论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意识引导作用,探究近代西方医学所带来的卫生观念对国人的深刻冲击。  【关键词】《大公报》 鼠疫 舆论 意识引导  1910年10月爆发的东北鼠疫由于传染性强、人口流动大等原因,鼠疫迅速传播到各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死亡。当时的民众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