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笔者在总结往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提出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性新课改意义
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 关于主体性教学的基本认识
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主体性教育论,即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作为主体性的学生当作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学习活动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若成功决定于运气或问题由别人为他们解决时,或成功得来全不费工夫时,则学生很少产生成功感,相反,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且经历一番“投入”与“付出”之后,却能获得一种强烈的成功感。
发现事物的“新联系”是创造思维最本质的特征。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一位老师教《鸟的天堂》,揭题后,老师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老师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就是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老师要求学生用这方法自己去文中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二、 将主体性教学落到实处
1、创设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如教学《王二小》这样的文章,学生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教学时难以引导学生进入感情。教师可以首先介绍有关的时代背景,比如抗日战争、我抗日军民在党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使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然后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让学生对王二小所处的历史环境有了感性认识,产生了兴趣。这样,由于较好的情境创设,扫除了学生阅读课文时产生的时代障碍,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出心中的话,取决于說话的环境。试想:一个让学生有压抑感,甚至产生害怕感的环境,怎能让其正常地表达意愿?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得靠教师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与情感流露。教师平时是否和学生打成一片,除了是孩子们的教师这个身份之外,还是不是他们的朋友?学生如果从心底里接受了你,喜欢了你,那么面对任何时候的你,他们都会有话要说。他们会来问你学习上的问题,也会跟你谈些在你眼中幼稚得可笑的生活琐事。自然,当你走向课堂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轻松愉快。这样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先决条件。
3、教师要有能够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艺术。
学生的说话有时是杂乱无章的,特别是新接一个班级,学生常常说话不完整,或者说了一点说不下去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强,不可能把话想周到了娓娓道来。这时,教师不厌其烦的引导、及时的帮助、适当的鼓励与表扬都会让学生胆子更大,更有话要说。
在自主性课堂里,教师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中的点拨者。因此,在现代化的教育中,教师要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习惯,努力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能迁移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
4、树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正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乐意去参与,因此教师更应注重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儿童都有表现自我和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比较多,但显得不够平等。诸如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有问题,教师帮帮忙等。如若教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间平等地进行探讨、商量着学习,学生的优缺点才会更自然地流露,师生间交流定会取得更好效果。
学生同样有自己的主见,教师应当把这个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学习、同学间讨论、交流、比赛等形式,增加学生间反馈的机会。比如在学《小马过河》一课时,我抛给学生两个也是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1、小马为什么要过河?非过不可吗?2、小马几次去过河?究竟过河了没有?为什么?”让他们自由分组讨论学习,圈圈划划重点词句,不能确定的商讨后决定。由于小组中的每个人我都给进行明确分工,各有任务,且都是同学,不管面子问题,你说得不好,我会毫无顾忌地指出、纠正,讨论挺激烈。在指导朗读时,我让他们摆起小擂台,有学生读后,要挑战的小朋友先评评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再来比读。因为平时积累的自信,连后进生也敢挑战优秀生,朗读场面十分热烈,当然效果也令人满意。
语文教学中,阅读不是一个被动地机械地吸收课文里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地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追求统一的所谓标准的答案,意思相近或有道理就行。又如对课文的感情朗读。因为感情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受了课文的感染油然而生的,不是靠老师统一调控指挥的,指令的语气不是能使每个学生都由衷地读出来的。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老师要以小学生们的主体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改进教学,教学活动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和生机。教师真正要做的事,也正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个引导航向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读书,去思考,而不是一个演说家的角色。在素质教育实施了几年后的今天,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主体性教学已迫在眉睫,教师们不但要有这种意识,更要以实际行动去改革实施,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求知识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性新课改意义
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 关于主体性教学的基本认识
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主体性教育论,即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作为主体性的学生当作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学习活动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若成功决定于运气或问题由别人为他们解决时,或成功得来全不费工夫时,则学生很少产生成功感,相反,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且经历一番“投入”与“付出”之后,却能获得一种强烈的成功感。
发现事物的“新联系”是创造思维最本质的特征。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一位老师教《鸟的天堂》,揭题后,老师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老师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就是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老师要求学生用这方法自己去文中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二、 将主体性教学落到实处
1、创设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如教学《王二小》这样的文章,学生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教学时难以引导学生进入感情。教师可以首先介绍有关的时代背景,比如抗日战争、我抗日军民在党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使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然后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让学生对王二小所处的历史环境有了感性认识,产生了兴趣。这样,由于较好的情境创设,扫除了学生阅读课文时产生的时代障碍,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出心中的话,取决于說话的环境。试想:一个让学生有压抑感,甚至产生害怕感的环境,怎能让其正常地表达意愿?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得靠教师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与情感流露。教师平时是否和学生打成一片,除了是孩子们的教师这个身份之外,还是不是他们的朋友?学生如果从心底里接受了你,喜欢了你,那么面对任何时候的你,他们都会有话要说。他们会来问你学习上的问题,也会跟你谈些在你眼中幼稚得可笑的生活琐事。自然,当你走向课堂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轻松愉快。这样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先决条件。
3、教师要有能够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艺术。
学生的说话有时是杂乱无章的,特别是新接一个班级,学生常常说话不完整,或者说了一点说不下去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强,不可能把话想周到了娓娓道来。这时,教师不厌其烦的引导、及时的帮助、适当的鼓励与表扬都会让学生胆子更大,更有话要说。
在自主性课堂里,教师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中的点拨者。因此,在现代化的教育中,教师要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习惯,努力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能迁移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
4、树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正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乐意去参与,因此教师更应注重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儿童都有表现自我和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比较多,但显得不够平等。诸如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有问题,教师帮帮忙等。如若教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间平等地进行探讨、商量着学习,学生的优缺点才会更自然地流露,师生间交流定会取得更好效果。
学生同样有自己的主见,教师应当把这个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学习、同学间讨论、交流、比赛等形式,增加学生间反馈的机会。比如在学《小马过河》一课时,我抛给学生两个也是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1、小马为什么要过河?非过不可吗?2、小马几次去过河?究竟过河了没有?为什么?”让他们自由分组讨论学习,圈圈划划重点词句,不能确定的商讨后决定。由于小组中的每个人我都给进行明确分工,各有任务,且都是同学,不管面子问题,你说得不好,我会毫无顾忌地指出、纠正,讨论挺激烈。在指导朗读时,我让他们摆起小擂台,有学生读后,要挑战的小朋友先评评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再来比读。因为平时积累的自信,连后进生也敢挑战优秀生,朗读场面十分热烈,当然效果也令人满意。
语文教学中,阅读不是一个被动地机械地吸收课文里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地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追求统一的所谓标准的答案,意思相近或有道理就行。又如对课文的感情朗读。因为感情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受了课文的感染油然而生的,不是靠老师统一调控指挥的,指令的语气不是能使每个学生都由衷地读出来的。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老师要以小学生们的主体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改进教学,教学活动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和生机。教师真正要做的事,也正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个引导航向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读书,去思考,而不是一个演说家的角色。在素质教育实施了几年后的今天,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主体性教学已迫在眉睫,教师们不但要有这种意识,更要以实际行动去改革实施,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求知识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