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的“风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nche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骨”这一概念源起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南北朝时由刘勰引入文学批评领域并发扬光大。“风骨”这一概念本身意义具有模糊性和多样性,当代学者对于《文心雕龙·风骨》一篇中的“风骨”的含义众说纷纭,尚未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着眼于原文并结合儒家经义对“风骨”进行合而又分,分而又合的深入探讨后可以发现,廖仲安和刘国盈先生所持“情志事义”说最为合理。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
  一、“风骨”的源起和各家看法
  (一)“风骨”的源起
  罗宗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的最出色成就之一。”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风骨”这一概念就已开始萌芽,这一时期人们借助于相术对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做出解释,期待通过相术获得上天的指示。春秋战国时期,相人之术兴盛,此时的人物品鉴重骨相。两汉时期以察举制选拔人才,这时的人物品鉴重骨法。汉末魏初,相人不再仅仅关注外在的皮相、骨法的构造,而更多地关注人的气质才性。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鉴重神理,即重视欣赏由内在气质而外化形成的精神风度。受此风气影响,刘勰将这种人物品鉴的方法和书画的审美要求的运用于文学批评,首次将“风骨”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标准并进行了详细论述,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各家看法
  学者对风骨具体内涵的理解各执己见,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1.“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代表人物为黄侃。陈友琴、寇效信、尚又今、吴调公、陆侃如等基本赞同黄侃的意见又有新的补充和发展,认为“‘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一種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词语方面的一种美学要求”。
  2. “风即文辞,骨即文意”。“骨”决定“风”,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容”决定“形式”。这是舒直在《略谈刘勰的“风骨”论》中提出的,与黄侃的意见截然相反。
  3.“风骨”均指内容而言,并无文意、文辞,即内容与形式的分别,持这一意见的学者有廖仲安、刘国盈、郭晋稀、潘辰、郭预衡等。其所依据的是《文心雕龙》的《附会》篇所说的“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进而认为“风”指“情志”,“骨”指“事义”,“风骨”同属内容。
  4.“风骨”是一种风格和审美风范。代表人物有詹锳、牟世金、涂光设、曹顺庆等。詹锳在其《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一书中,把风格作为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风骨”是刘勰所主张的最理想风格。涂光设在《<文心雕龙 风骨>篇简论》中认为:“‘风’是一种‘力’,‘骨’也包含着‘力’,刘勰批判的是文学创作的‘无力’,‘力沉’,强烈要求作品具有‘遒’、‘劲’、‘键’的力。一言以蔽之,《风骨》篇是一篇专论文学艺术动人之力的杰作。”
  学者们各执一词,各抒己见,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不当之处,“风骨”之义到底为何,尚需作新的探讨论证。
  二、“风骨”之义析探
  “风骨”之义,论者纷纷,有的学者是把“风”与“骨”分别作解,有的学者则是将二者合并释义,笔者则认为,应当将“风骨”之义先合并解释,然后分开释义,在此基础上再合并理解,如此合而又分,分而又合的阐释,才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风骨”之义。
  (一)“风骨”
  刘勰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浸染,而这三家中又以儒家为甚。在《序志》篇中,刘勰阐述了他的创作《文心雕龙》的宗旨是“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他的尊经崇儒思想由此可见,并且贯穿在《文心雕龙》的始终。因而,刘勰创作《风骨》篇也是持着同样的思想,“风骨”这个文学批评标准也是符合儒家的审美标准的。
  《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刘勰在《时序》篇中赞美其说“稷下扇其清风”。在《离骚》中,屈原用华美的辞采讽刺了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坚决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情志。刘勰在《辨骚》篇中这样评价《离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錙毫。”对《离骚》一文文采与气节的结合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美,可知《离骚》就是刘勰所谓的具有“风骨”文章范式。而这种风骨是与儒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洁身自好、傲岸不屈的精神在文学审美理想上的体现。
  刘勰在《原道》篇中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篇是刘勰立文的理論基础,“文”与“道”的辩证关系是刘勰对文道关系的总体把握,这一理念贯穿于《文心雕龙》的各篇之中。因此,“风骨”作为文章的表现出来的特征之一,属于圣人通过文章彰显的一种“道”,是一种“道”的体现。而在儒家的概念里,“道”具有感化人的能力,因此,刘勰所指的“风骨”同样应该具有感化人心的精神力量。
  (二)“风”与“骨”
  “风骨”原本是一个混同的审美范畴,为了对它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本文将对“风”、“骨”分别进行阐释。在上文列出的四种关于“风骨”的解释中,笔者最赞成第三种看法,即廖仲安、刘国盈等先生所持的“情志事义”说,他们认为“风”就是“情志”,“骨”就是“事义”,前者“是作者发自内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现”,后者“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一切材料观点逻辑的内容。”“风骨”均指内容而言,并无文意、文辞,即内容与形式的分别。下面,笔者将通过文本细读法对《风骨》篇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相关知识廖仲安、刘国盈等先生所持的“情志事义”说进行论证。
  首先,《风骨》篇开篇即言:“《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这既阐明了“风”的来源,又是对“风”的解释。《毛诗序》中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里是把“风”当作动词来解释的。而《风骨》篇中的“风”显然是名词,即便是名词,其含义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文辞、文意或者风格等内容或者可以增加文章的华彩,或者可以加深文章的意蕴,或者可以体现作者个性,但是明显不能承担发挥“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的功能。而能够充分做到这一点的唯有“情志”,“情志”发乎内心,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阻隔,走进人的内心,触动人的心灵,从而够达到触动之感化之的效果。由此看来,将“风”释为“情志”确是较为合理的。   接下来是“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抒发心中的感情,先要从“风”的教化、感染作用开始;在写作中酝酿、推敲文辞,没有比突出其“骨”更重要的了。“风”对于感情抒发有积极意义,“骨”有利于突出文辞,但是“风”不仅仅是感情,“骨”也不仅仅是“文辞”。接着他又写到:“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辞”是有“骨”的,“情”是含“风”的,又一次证明了“骨”与“辞”、“情”与“风”是不能等同的。下面一句是:“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如果把“骨”单单理解为“文辞”,整句话的意思就会显得片面和单薄。
  第二段中写到:“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显然,“练骨”是“辞精”的必要前提,“辞精”是需要呈现的最终结果,而在此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练骨”。如何使一篇文章的文辞精要,这就需要考虑这篇文章的结构布局、所用素材、观点、逻辑等方面的内容,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便是做到了“练于骨”,而一旦“练于骨”,则“析辞必精”。对于懂得如何表达自己情志的作家来说,他所抒发的情思必然是鲜明的。如果把“风”仅仅理解为“文意”,显然这句话所表达的内容立刻便会变得狭隘,内容也更加淡薄。下面还有一句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倘若如黄侃先生所说,把“骨”理解为文辞的话,在这里显然是说不通的。故“骨”不单单是一种承载文意的载体,它应该还蕴含着一种意蕴,一种可以统贯全文的义理。而“义理”这一解,又只能是“骨”的其中一种含义,并不能用来替换“骨”。一个生了病的孩子,身体虚弱,疲懒无力,痴痴呆呆,忽然之间好像变得没那么可爱喜人了,那种因生命力而衍化而来的好奇、贪玩和调皮,缺少了生命之气,也缺少了从心灵里透露出来的灵动之气。文章亦同此理,一篇文章即使结构完备,文辞华丽,但若缺少一种发自内心的东西,即缺少“风”,那这篇文章就缺乏兴发感动的力量。
  紧接着,刘勰举了潘勖《锡魏》和相如赋《仙》的例子,潘勖因“思摹经典”而事义精要,骨力挺拔,相如因“气号凌云”而情志充沛,风力遒劲。最后一句说到:“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有风又有骨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里的“风”“骨”显然不仅仅指文辞文意。
  再次,试析第三段中的内容。第三段后面说到:“夫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風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此处刘勰是将“风”与“骨”合起来与“采”对举的,由此可知,“风骨”与“采”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故“风骨”中没有任何一者属于“采”。“风骨”合起来是指一种内在之力,有“风骨”的文章里像是有一股气力,可将整个文章凝聚起来,而没有“风骨”的文章则犹如一盘散沙。若只有“风骨”,或“风骨”太盛而没有“文采”的话,便会让人感受到一种生硬的气力,可以冲击到人,或者可以威慑人,却不能触及到人内心的柔软的那一部分。在本段的开头他说到,“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刘勰在此把“风骨”与“气”联系在一起,从“气”衍化出来“风”与“骨”,“气”有“清浊”,分別代表个性的阳刚和阴柔。结合前面的论述可以推知,“风”与“骨”分别代表“气”的“清”与“浊”即阴柔与阳刚。而“风骨”合起来,则是一个偏义副词,主要指阳刚美或韧性的阴柔美。细细说来,风负责触动人内心的柔软的部分,骨负责震慑人,唤起人理性的那一部分,“风”与“骨”的结合就是人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从这个层面来解释“风”、“骨”,虽显偏隘,却可以证明 “风”与“骨”应是属于同一范畴的两个方面,而不能将他们对举。同时也可以说明,“风”是偏于感情、温和,而“骨”则偏向于理性、刚健。
  第四段说到:“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刘勰在著述《文心雕龙》中,所使用的是骈文,骈文中经常会出现互文的现象,这里就有一例。“骨采未圆,风辞未练”实际是指骨采、风辞未圆未练,这里将“骨”与“采”对举,“风”与“辞”对举,进一步说明了“风”与“骨”当是一个范畴的两个方面。最后他又说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这里用“清”来形容“风”,用“峻”来形容“骨”,显然在刘勰的观念里,“风”是一种流动的、情感性的东西,故而用“清”来形容它带给人的美好的感受最为恰当,而“骨”相对于“风”来说,则更为的具体和实际,因而,便用“峻”来刻画。由此可知刘勰在用词上的精准,以及刘勰本人对“风”与“骨”具体内涵的倾向性。
  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到:“情与气谐,辞共体并。”即情思与志气相伴,言辞与骨力并存。这里情思与志气当是指“风”,言辞与骨力当是指“骨”。下面还说:“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意即要强化文章的感染力量,树立文章的骨鲠。作者的才气锋颖俊俏出众,文章的华采始能辉耀彪炳。”由此看出,刘勰用“风”“骨”来统摄文章,足见“风骨”的重要性,同时也可知道“风骨”所含内容的广泛性。
  综上所述可知,对于“风”“骨”的解释,廖仲安和刘国盈先生所持“情志事义”说最为合理,即把“风”释为“情志”,“骨”释为“事义”,前者“是作者发自内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现。”后者“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一切材料观点逻辑的内容。”如果把“风”比作宋代的词,要眇宜修,长于言情,“骨”则像宋代的义理诗,长于言里,义理精深。
  三、结 语
  “风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较为核心的概念,历来研究者甚多,也因此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和释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意义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并对自己所赞同的观点进行了实文论证,亦只是一家之言,尚需考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代文论中国的许多概念如同庄子学说中的“混沌”,强为之凿或者只能是对这一概念的机械肢解,反而偏离概念本义,然而,这又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也是“入乎其内”的必然手段。“入乎其内”之后,尚需“出乎其外”,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或者能更好的把握“风骨”这一“混沌”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胡秀.简析“风骨”内涵[J].文化视野,2016(4).
  [2]姚爱斌.生命之“骨”的特殊位置与刘勰“风骨”论的特殊内涵[J].文艺理论研究,2016(1).
  [3]成讯.“风骨”三义[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4]焦俞萍.养吾浩然之气——《文心雕龙》的“风骨”美[J].文学评论,2015(9).
  [5]袁亚铮.经学素养对刘桢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2015(6).
  [6]臧博.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中的气韵风骨与用笔关系研究[J].艺术研究,2016(4).
  作者简介:贺娇娇,女,1993.10,汉族,文艺学,研究生,内蒙古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赵树理的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脍炙人口,作者凭借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在小说中表达着自己的深厚情感。本文主要通过几种叙述方式来分析赵树理的小说,即作者“怎样讲故事”、“让读者怎样听故事”、“怎样组合故事本身”,并且通过小说中蕴含的强烈的乡村气息,一步步揭示作者内心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与读者完全的互动状态。  【关键词】:赵树理;叙述;视角  一、“第二个作者”,上帝的“我”  赵树理小说
期刊
那一天,你我并坐在石台上  一起看黄昏里的夕阳  彼此闲聊述说欢畅  我轻靠近你耳边上告诉你我眼中的夕阳  有着待殊的不一樣暖暖云层夹着黄晕的光  淡淡的烟霞舞着妩媚衣裳  只因我出生那一刻的天堂  伴著暖暧黄昏里的光  那一刻,你便从此爱上夕阳  饭后漫步晚风凉 桂花飘散沁心肠  执子之手步幽廊 与子偕老胜官郎  看天边依旧夕阳  念故人己去扬长  空留我独自缭望怎生得此情堪扬  泪自涟涟早漫裳
期刊
有没有一盏灯  为我照亮身后的足迹  我曾走过的  是泥泞还是芳兰  有没有一盏灯  让我看脚下这方土地  我所踩踏的  是深渊还是蓬莱  有没有一盏灯  为我探照前方的路径  我将涉足的是荆棘还是幽径  不要追问有沒有一盏灯  可以让我  反思过去  检点现在  预设未来不再寻索  有没有一盏灯  可以让我  重拾记忆的片宇零星  将脚步迈得稳健苍劲  把未來看得透彻明晰因为只有我  才可以让我
期刊
二傻原名于贡。其父读过几年书,一次二傻家里来了两个讨债的,门风似得被他们关上时,这货竟把自己的脑袋伸了进去。打那会儿起就变得傻乎乎的了。  元月一号  新年伊始。下午二傻又一次跑到那个山头。看自己细长的影子,心里嘀咕昨晚儿还是雾气埋汰着整个天儿,今儿个的气候怎么就这么好了呢?这是新年给我的赏赐?对!今年一定是个好年头,一切都会对我好的。想到这,二傻就开始偷偷乐,告诫自己要开心,不开心亏得慌。想想白
期刊
记得以前看《阿甘正传》的时候,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时会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然后,做一个纯简的人。  为什么喜欢这句话,是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想要获得的东西太多,当你没有饭吃的时候,每天可能只要能填饱肚子,那就是一天最快乐的事。但当人们生活富足了,不愁吃、不愁穿之后,能吃饱已經远远不
期刊
一、书名:《爱弥儿》  二、著者:卢梭 译者:李平沤  三、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音乐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
期刊
【摘要】:风力发电机组因摩擦、接触电阻增大、电气元件老化等易引起火灾。风力发电机组火灾荷载密度大,如发生火灾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易引起森林或草原火灾。风力发电机组内部及外部的强气流对火灾探测器的快速响应和灭火装置的灭火效能有较大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对风电机组的火灾特性和消防技术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组;火灾特性;消防系统;应用研究  引言  风能作为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具有传统
期刊
踱着轻盈的腳步,  看落木萧萧不已,  袅袅岚烟不散,  如我模糊的过往。  身后的黑影伴着足印,  被風刷了又洗.........  烟雾弥漫的远方,  你踏着清露走来。  把一缕幽芳留下,  留下,在缠绵的风里。  彼时的落英已然  忘却了生我的故里..........  幽芳渐进着浓烈,  逸散过我尘封的记忆。  最是那一回眸的微笑,  总该是似曾相识。  忘记了是那年的邂逅,  邂逅重又躲
期刊
我打窗前走过,  颤动的藤蔓在窗沿漫朔,  阳台的花盛绽如火。  透过小小的窗,  你在台前附卧。  深埋着手臂,  你凝望着窗,  闪动一对明眸。  逸散过发丝的芬芳,  如是在夢里依洄.......  清晨的白露不滴,  你的心如小小的窥不见的谜。  你打窗前走过,  残夜飘散着零落,  园篱下的溪径脉脉流淌。  透过小小的窗,  你从青石上走过。  轻踱着脚步,  你凝望着窗,  深沉一双凌
期刊
【摘要】:在我们中国任何东西产品的设计中,传统的中国元素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这样盲目重复的运用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的现当代设计的发展,也不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诚然,传统的元素是应当被应用的,可这种应用不是机械盲目的。传统元素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当继承,不是空零零的躯壳。而且,它的应用也必须是内在的体会和情感的抚慰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 设计 继承  一、中国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