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所谓的寒门,就“寒”在因为物质匮乏而造成的短视,并因此而断送的精神追求。本文作者的寒门逆袭成功之路,来自于父母不撤退的支持和她自身的不懈努力。
20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农村家庭。30多年过去了,我从那个贫瘠的小村子里走出来,初中开始住校,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再到国家机关工作。这一路走来,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路程。
艰苦的家庭条件
在我和双胞胎妹妹出生之前,家里已经有3个哥哥。人穷并不会多种树,更大的可能是多生孩子,人多力量大,说不定哪个孩子有出息了,能带领一家人脱离苦海。所以,当时周围的家庭都是四五个孩子。偏巧我和妹妹要出生的时候开始计划生育政策,把我和妹妹当成超生了两个孩子收罚金。
本来就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家徒四壁,还带着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要不是周围亲友的接济,父母亲几乎要带着我们去要饭了。叔叔给了父亲四十块钱,姨妈送来了一些晒干的地瓜干和小米、腌咸菜。一家人终于得以活命。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30年后,我们兄妹5人几乎都受到了高等教育成为公职人员,我家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学历家庭。
父母的坚持
父母只做了两件事:坚持让我们读书,不准娱乐。
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却都怀揣着远大的读书梦。但在他们读书的时代,却没有读书的机会—— 他们只接受了基础教育,就匆忙进入生产队,挣工分,养家糊口。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父母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你把孩子都送出去读书,以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不是白瞎这功夫了?”这是识时务的村里人,早早地让孩子回来帮忙干活。“不怕!就算他们以后出去扫大街,他们也是识字的、上过大学的!”父亲就是有这样一股子倔劲儿,认准了一件事,不回头。从小,只要我们兄妹在读书或写作业,家里就会很安静。妈妈做饭都轻手轻脚,怕扰了我们。我们也从没有像小伙伴们那样被使唤着干农活儿,所有的目标就是把学上好。“你们以后都不要像我和你妈,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力气吃饭,你们要靠知识吃饭。”父亲这样教诲我们。于是,从小我就知道将来我要靠知识养活自己。
幸运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努力
因为怕影响我们学习,我和妹妹18岁之前,家里没有电视。我的业余消遣就是看书写字,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不会在娱乐上花费时间。在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有很多成绩不错的同学,而他们初中毕业就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开始外出谋生。我和他们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我一直在坚持上学。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同村里一个也在读初中的女孩的妈妈专门来找我妈妈:“你知道吗,这孩子一个月要花五块钱哪!我真是不想让她再上学了。你怎么能忍得了他们花那么多钱?”果然,这女孩早早就退学出去打工了。当时我们上学是家里送糧到学校换成粮票,一个月五块钱是包括吃菜、买本子、买笔在内的全部生活费。大部分女生很少买菜吃,每星期回家都从家里装些咸菜,就着粮票换的馒头和稀饭,就是一顿饭。我的父母虽然也是寒门,但他们出于种种原因,一直对我们强调受教育的重要,并愿意用微薄之力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的人生便与周围人有了不同。
虽然穷,但父母给了我选择的自由
小学毕业后,已经有很多同学不上学了。这让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初一我就开始发力学习,成绩很快就开始名列前茅。到了初三,已经开始拔尖。那个时候女孩子初中毕业可以考师范,以后当小学老师。当时跟我一样成绩不错的女孩都被家里人报了师范。这样不仅上学不花钱,还能早点工作补贴家用。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当时没跟家人商量就报考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其实是很离经叛道的。但父母什么也没说,成绩考下来后他们还很高兴,给我准备了行李和学费,送我去了高中报道。高中里卧虎藏龙,全县的学生都集中在这里。那也是一段艰苦卓绝的日子,我们每个月才能回家一天,其他时间全部在学校。到了高二的上学期,我已经是全校的第二名。就这样,到高三的时候,我以超过重点大学分数线50分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又一次展示了我不管不顾的特点,亲戚们想让我上师范大学,给家里减轻负担,可我却报了一所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通信工程。父母还是什么都没说,开始给我准备上大学的行李和学费。
大学里我仍旧努力读书,把所有能考的证书都考了下来。很少买衣服,学习用的书都是从图书馆借阅,努力拿奖学金,去阶梯教室看1元钱一场的英文原版电影,保持最简单的生活和最少的开支。从读研究生开始我就不再花家里的钱。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也付出了代价,那就是没有报考自己心仪的学校,而是为了公费读书考了外校。后来认识了现在的娃爸,并且在读博士的时候结了婚。
在我人生的所有关键时刻都是自己做的决定,父母给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我却拥有选择的自由。
寒门,“寒”在哪里
说来奇怪,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来自农村有什么好自卑的。虽然我过着简单的生活,但这是我的选择,我也不觉得所谓的丰富生活有什么好羡慕的。即便现在已经三十多岁,算得上衣食无忧,我仍然过着简单的生活。而很多人所强调的,农村孩子缺乏的见识、谈吐、交际能力,我不觉得那有什么。现在的社会互联网这么发达,哪还有见识浅薄的人?况且见识可以从书中得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吐会随着见识的增长而改变,而所谓的交际能力,等到需要的时候自然就能练得出来。
所有这些,都不是能打败自己的原因。唯一可以打败自己的,除了年少追梦的过程中父母的撤退和不支持,就是你自己的不努力。三十多年的“寒门”之路告诉我,人生要不断进取,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努力。所谓的寒门,就“寒”在因为物质匮乏而造成的短视,并因此而断送的精神追求。
20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农村家庭。30多年过去了,我从那个贫瘠的小村子里走出来,初中开始住校,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再到国家机关工作。这一路走来,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路程。
艰苦的家庭条件
在我和双胞胎妹妹出生之前,家里已经有3个哥哥。人穷并不会多种树,更大的可能是多生孩子,人多力量大,说不定哪个孩子有出息了,能带领一家人脱离苦海。所以,当时周围的家庭都是四五个孩子。偏巧我和妹妹要出生的时候开始计划生育政策,把我和妹妹当成超生了两个孩子收罚金。
本来就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家徒四壁,还带着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要不是周围亲友的接济,父母亲几乎要带着我们去要饭了。叔叔给了父亲四十块钱,姨妈送来了一些晒干的地瓜干和小米、腌咸菜。一家人终于得以活命。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30年后,我们兄妹5人几乎都受到了高等教育成为公职人员,我家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学历家庭。
父母的坚持
父母只做了两件事:坚持让我们读书,不准娱乐。
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却都怀揣着远大的读书梦。但在他们读书的时代,却没有读书的机会—— 他们只接受了基础教育,就匆忙进入生产队,挣工分,养家糊口。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父母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你把孩子都送出去读书,以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不是白瞎这功夫了?”这是识时务的村里人,早早地让孩子回来帮忙干活。“不怕!就算他们以后出去扫大街,他们也是识字的、上过大学的!”父亲就是有这样一股子倔劲儿,认准了一件事,不回头。从小,只要我们兄妹在读书或写作业,家里就会很安静。妈妈做饭都轻手轻脚,怕扰了我们。我们也从没有像小伙伴们那样被使唤着干农活儿,所有的目标就是把学上好。“你们以后都不要像我和你妈,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力气吃饭,你们要靠知识吃饭。”父亲这样教诲我们。于是,从小我就知道将来我要靠知识养活自己。
幸运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努力
因为怕影响我们学习,我和妹妹18岁之前,家里没有电视。我的业余消遣就是看书写字,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不会在娱乐上花费时间。在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有很多成绩不错的同学,而他们初中毕业就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开始外出谋生。我和他们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我一直在坚持上学。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同村里一个也在读初中的女孩的妈妈专门来找我妈妈:“你知道吗,这孩子一个月要花五块钱哪!我真是不想让她再上学了。你怎么能忍得了他们花那么多钱?”果然,这女孩早早就退学出去打工了。当时我们上学是家里送糧到学校换成粮票,一个月五块钱是包括吃菜、买本子、买笔在内的全部生活费。大部分女生很少买菜吃,每星期回家都从家里装些咸菜,就着粮票换的馒头和稀饭,就是一顿饭。我的父母虽然也是寒门,但他们出于种种原因,一直对我们强调受教育的重要,并愿意用微薄之力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的人生便与周围人有了不同。
虽然穷,但父母给了我选择的自由
小学毕业后,已经有很多同学不上学了。这让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初一我就开始发力学习,成绩很快就开始名列前茅。到了初三,已经开始拔尖。那个时候女孩子初中毕业可以考师范,以后当小学老师。当时跟我一样成绩不错的女孩都被家里人报了师范。这样不仅上学不花钱,还能早点工作补贴家用。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当时没跟家人商量就报考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其实是很离经叛道的。但父母什么也没说,成绩考下来后他们还很高兴,给我准备了行李和学费,送我去了高中报道。高中里卧虎藏龙,全县的学生都集中在这里。那也是一段艰苦卓绝的日子,我们每个月才能回家一天,其他时间全部在学校。到了高二的上学期,我已经是全校的第二名。就这样,到高三的时候,我以超过重点大学分数线50分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又一次展示了我不管不顾的特点,亲戚们想让我上师范大学,给家里减轻负担,可我却报了一所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通信工程。父母还是什么都没说,开始给我准备上大学的行李和学费。
大学里我仍旧努力读书,把所有能考的证书都考了下来。很少买衣服,学习用的书都是从图书馆借阅,努力拿奖学金,去阶梯教室看1元钱一场的英文原版电影,保持最简单的生活和最少的开支。从读研究生开始我就不再花家里的钱。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也付出了代价,那就是没有报考自己心仪的学校,而是为了公费读书考了外校。后来认识了现在的娃爸,并且在读博士的时候结了婚。
在我人生的所有关键时刻都是自己做的决定,父母给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我却拥有选择的自由。
寒门,“寒”在哪里
说来奇怪,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来自农村有什么好自卑的。虽然我过着简单的生活,但这是我的选择,我也不觉得所谓的丰富生活有什么好羡慕的。即便现在已经三十多岁,算得上衣食无忧,我仍然过着简单的生活。而很多人所强调的,农村孩子缺乏的见识、谈吐、交际能力,我不觉得那有什么。现在的社会互联网这么发达,哪还有见识浅薄的人?况且见识可以从书中得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吐会随着见识的增长而改变,而所谓的交际能力,等到需要的时候自然就能练得出来。
所有这些,都不是能打败自己的原因。唯一可以打败自己的,除了年少追梦的过程中父母的撤退和不支持,就是你自己的不努力。三十多年的“寒门”之路告诉我,人生要不断进取,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努力。所谓的寒门,就“寒”在因为物质匮乏而造成的短视,并因此而断送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