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在先学的课堂中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了,用一句话形象的比喻就是:小组合作是撬起先学课堂的支点。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象征,学生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但是从许多课中看到,小组合作演变为大部分时间全是由学生一味地去自学发挥、小组讨论,觉得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甚至用小组讨论的次数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标准,这不是太荒谬了吗?在讨论的过程中,或是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或是每个小组中总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其他人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合作研讨、共同提高的真正意义。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更有效呢?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多是一问一答。课堂常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垄断,学习差的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机械的知道结果。即使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仍然会出现,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小组成员。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课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分配小组时不能一味地前后六人一组。在教学中,应该综合学生各科的表现,基本配备两个好的,两个中等的,两个学困生,排好座位,使每个小组形成“优困搭配”、“志同道合”的关系,小组一旦形成基本不做大的变动,有利于小组的团结协作。
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例如教学8的组成时,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了8的7种分法:1和7 ,2和6,3和5,4和4,5 和3,6和2,7和1,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不论什么都合作,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的内容。例如:学习《圆柱体侧面积》师拿着刚剪好的圆柱体侧面和与之相同未剪的圆柱体,先让学生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图与未剪开的图,然后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了以下问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展开后长方形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六人小组很热烈的讨论着,大概5分钟后师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理清了圆柱侧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联系,自己解决了圆柱侧面积的公式,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容错过的。
四、加强教师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做到以上三点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
2.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多是一问一答。课堂常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垄断,学习差的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机械的知道结果。即使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仍然会出现,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小组成员。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课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分配小组时不能一味地前后六人一组。在教学中,应该综合学生各科的表现,基本配备两个好的,两个中等的,两个学困生,排好座位,使每个小组形成“优困搭配”、“志同道合”的关系,小组一旦形成基本不做大的变动,有利于小组的团结协作。
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例如教学8的组成时,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了8的7种分法:1和7 ,2和6,3和5,4和4,5 和3,6和2,7和1,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不论什么都合作,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的内容。例如:学习《圆柱体侧面积》师拿着刚剪好的圆柱体侧面和与之相同未剪的圆柱体,先让学生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图与未剪开的图,然后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了以下问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展开后长方形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六人小组很热烈的讨论着,大概5分钟后师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理清了圆柱侧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联系,自己解决了圆柱侧面积的公式,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容错过的。
四、加强教师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做到以上三点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
2.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