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商业捐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发现高校捐赠中现存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规范措施。同时本课题借鉴美国高校捐赠成功的经验,以期使各高校能充分利用受赠资金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而服务。本次课题的研究有助于高校教育者、管理层在制定教育规划、进行高校资金管理的实践中,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用全面的思路选择捐赠对象以及充分利用受赠资金,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捐赠 可行性 规范化
一、高校商业捐赠研究背景及概述
(一)高校商业捐赠研究背景
2011年5月22日清华大学接受商业冠名捐赠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一度热议。清华大学把第四教学楼冠名为“真维斯楼”,以此来感谢真维斯集团对于清华大学的商业捐赠,此引发不少在校师生和校外媒体的质疑和争议。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高校商业捐赠的可行性受到质疑,而对于高校商业捐赠的规范化研究更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商业捐赠的概念阐述
捐赠,从法律的角度讲,又名赠与,是指捐赠人自愿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转让给受赠人所有的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捐赠是一种货币收入或财产单向流动或流程的市场性再分配的经济行为。本文认定的捐赠即高校商业捐赠,是指中国高等院校接受商业机构或者个人具有商业意义的捐赠的行为,而高校冠名捐赠则是高校商业捐赠类型之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规定,捐赠方对其捐赠的一些工程或项目有可以享受命名的权利,在高校捐赠中的冠名方式和冠名形式则可以通过捐赠方和受赠方商量得出。
清华大学“真维斯楼”事件的争议,不禁让各高校审视起商业捐赠这一资金筹措方式。高校应该对商业捐赠持有怎样的态度呢,是果断拒绝还是合理利用?高校商业捐赠又需要通过怎样的规范化约束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将达到以下目的:通过对高校商业捐赠的可行性分析,对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有益探讨,对高校商业捐赠程序规范化及资金管理的关注,以期使商业捐赠真正成为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以为规范高校商业捐赠程序并合理充分地利用受赠资金提供宝贵经验。
(二)研究的意义
1.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经费问题已然成了制约高校教育的瓶颈。因而应积极建立高校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积极探索一条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资助、个人捐款、私人办学投入、学生所交学费和学校创收等相结合的筹措之路。对高校商业捐赠可行性和规范化研究能有效开拓高校教育经费的筹措思路和行动,能更好的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而服务。
2.更好的顺应市场经济的社会需求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都应顺应市场经济的社会需求,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经费在内已不能很好的满足日益扩张的教育需求,谋求新的教育经费来源势在必行。高校商业捐赠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及合理分配。
3.有利于培养捐赠文化,解决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冲突
本研究将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捐赠文化,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捐赠意识,形成全民参与捐赠的共识。同时,本研究将会涉及到解决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冲突的有效途径,包括高校商业捐赠对象以及对捐赠者回馈方式的合理选择等等,使得商业捐赠所附带的商业气息不会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冲击和扭曲,有效促成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平衡和协调。
4.有助于相关人员树立科学的、发展的眼光
在高校的运行过程中,相关的高校教育者、管理层应树立科学的、发展的眼光。高校商业捐赠规范的筹措过程及有效的资金管理更需要相关人员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本研究在下文中探讨的针对目前我国现存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将有助于相关人员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规范高校商业捐赠的程序及资金的合理使用,来制定正确的教育规划、进行有益的高校商业捐赠实践,用全面的思路选择捐赠对象以及充分利用受赠资金。
三、高校商业捐赠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商业捐赠合理性及必要性
近年来,高校捐赠在我国越来越普及,捐赠范围也越来越广,除国内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外,高校的捐赠已不再局限于本地区、本国范围。企业对于我国高校进行商业捐赠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主要阐述如下:
第一,中国各个高校中以公立占多数,大部分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运营,没有独立的盈利能力,而各高校用于教育的支出却很高,这导致很多高校的收支无法平衡,也给国家财政带来压力。对于中国许多高校来说,教育经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
第二,国外有校友捐款的传统,而我国校友捐款传统尚未形成。不同于美国高校高频率的校友捐赠,中国高校对校友的捐款依赖性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高校更加需要商业捐赠。
第三,国际上存在着大量高校接受捐赠的大环境。在美国,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其社会捐赠收入都在办学经费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如哈佛大学2004年的财政报告显示该年捐赠收入占了将近四成。像美国哈佛那样大规模的捐赠给中国带来的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二)高校商业捐赠可行性分析
高校商业捐赠不管对于作为捐赠方的企业,还是对于作为受赠方的高校,以及整个政府、整个社会都具有实际可行的意义,并且在管理方法和捐赠对象上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第一,对于捐赠方来说,商业机构或个人可以通过商业捐赠来提高自身的声誉,从而在无形中达到广告宣传效应,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较好的无形资产,并转化为商业价值。
第二,对于接受捐赠的高校来说,可以解决校内资金匮乏及流动周转问题,同时可以将受赠资金用于购置更多更好地教育设备,使得高校教育环境得到改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第三,而对于社会来说,企业对于高校的商业捐赠可以减轻国家财政拨款压力,宏观上对于公共事业建设和教育文化建设都具有进步意义。
第四,高校商业捐赠在管理方面也无需太多复杂的程序,捐赠资金只涉及捐赠者和受赠者,如果设立完善的机制并且进行相应的规划、进行妥善处理,就可以做到财务明晰,操作简便,具有实际的可行性。
第五,我国虽然处于高校商业捐赠的起步阶段,但是依然存在很多捐资助教者和潜在捐资者。如在中国历代史上捐资创建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陈嘉庚,还有在全国高校捐资设立图书馆的邵逸夫,包括很多现今仍然在校学习或者已经毕业创办企业的校友们,都是捐资助教者和潜在捐资者。
当然我国高校商业捐赠的可行性需要规范化的制约。高校捐赠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规范化,需要种种机制和制度的制约。
四、高校商业捐赠现存问题探究
(一)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在中国,对于企业及个人对非营利性组织捐赠的免税问题,法律上还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只是见于一些零散的税法、社团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财政部颁布的规章中,如《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即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个人捐赠未超过其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应该承认,我国关于高校商业捐赠的法律制度和环境还是有所欠缺的,使得高校商业捐赠缺乏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持,我国捐赠事业无法得到保障,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
(二)捐赠观念不够普及
我国目前没有形成良好的捐赠文化,人们没有主动捐赠的意识和观念。社会缺少自主捐赠的氛围,而捐赠观念普及程度也较低,这很大程度上是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分不开的。在传统观念下,人们捐赠和帮助的对象多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希冀把财富留与子孙后代,而且大多数人认为捐赠是一种显富的表现。整个社会的捐赠观念不强是阻碍高校商业捐赠有序高效进行的主要原因。更何况,那些现有的捐赠观念也大多是非常规化的、非着眼于发展的,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和固定性。
(三)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存在冲突
“真维斯事件”深刻反映出了商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对高校文化产生冲击,尤其是在像清华大学等这样的高等学府,不匹配的商业气息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纯净的文化气息。在现今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商业气息也逐渐走进了校园,充斥在校园里面,也难怪很多人一时无法接受,以致于清华第四教学楼冠名“真维斯楼”引来如此之多的热议。这很好的提醒了高校在进行商业捐赠时务必要考虑商业文化与高校文化的匹配问题,以及捐赠回馈方式的选择和权衡问题。
(四)管理体制不规范,没有形成制度化、公开化
我国高校商业捐赠还处于起步阶段,捐赠程序尚不规范,缺乏制度化、公开化。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有董事会、校友会、基金会等机构作为捐赠管理机构,但对于捐赠的使用、分配等并没有统一规定,不明晰、不规范的管理体制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给相关经手人中饱私囊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商业捐赠也存在着公开度、透明度较低的现状,这导致了捐赠者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所捐之钱具体的用处和使用的效率效果。管理体制不规范,没有形成制度化、公开化,这严重挫伤了捐赠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捐赠文化的培育。
(五)专门管理机构和专业管理队伍的建设有待完善
对于高校捐赠而言,单单在捐赠文化的培育和捐赠程序的规范等方面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考虑所筹集的资金的后续运作问题。受赠资金是否被充分运用和高效运作将直接影响高校商业捐赠的质量,而受赠资金的有效使用离不开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团队。当前捐赠管理混乱,专业管理人员难觅的现状,俨然使专门管理机构和高素质专业队伍的建设成为了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五、高校商业捐赠规范化研究
(一)完善商业捐赠资金的规则制度
对于有关高校商业捐赠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尚不完善这一问题,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在政策上对教育捐赠给予一定的倾斜和优惠,提高社会捐赠的参与率,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捐赠氛围。捐赠资金的运作涉及到社会上广泛的人群,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匹配的规则,才能保障捐赠资金运作的长期成功。对于捐赠资金自身,应建立一套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使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化;要通过规则将捐赠人捐赠的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去,以使捐赠人更放心地捐赠。没有规则,就不能使捐赠持续下去。此外,国家也可以在税收法规方面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全社会将资产捐献给教育事业,弥补国家教育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
(二)营造有益于高校商业捐赠的文化氛围
针对捐赠观念不够普及、捐赠文化落后的现状,应采取措施来营造有益于高校商业捐赠的文化氛围。从文化层面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营造社会捐赠氛围及培养全民捐赠意识,大力鼓励颂扬社会上的捐赠行为,向广大民众普及宣传教育捐赠在高校发展的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效的利用媒体等渠道让人们更加了解大学,了解高校捐赠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人们可以了解高校商业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促使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健全。另一方面,也要多多宣传捐赠的良好事迹,表彰那些对高校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捐赠者,鼓励并倡导全民参与。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普及来提高全民的公益慈善捐赠意识,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捐赠文化,营造良好的捐赠氛围,驱使高校商业捐赠逐步转化成为人们内在的品格和自觉自愿的行动。
(三)建立高校教育基金会,设立校友捐赠榜
美国高校基金会工作起步早、发展快,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可以成为我国解除高校筹资难的困扰的借鉴。学校校长必须重视基金会的建设,每一年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和精力与目标捐赠者面谈,介绍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振兴学校计划。高校可以从已毕业的校友或企业界挑选出目标捐赠者,通过邀请他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或者个别拜访的形式,以感情投入为主不断向目标人发出大学发展的近况和未来的打算,使他们从了解学校逐渐上升到理解学校,最后做出捐赠的决定,并设立校友捐赠榜。重视校友的力量,设立专门的校友基金会,积极开展校友捐赠和校友年度捐赠,加强学校与校友之间的感情联络。并且完善包括进行捐赠后的致谢和服务工作,以及针对所筹集资金的使用效果与管理进行专项审计,以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寻找与高校特色相匹配的捐赠商及合理的回馈方式
我国应该寻找与高校特色和专业优势相匹配的捐赠商,营造良好的捐资助学氛围。尝试建立与专业优势匹配的捐赠主体的慈善捐助模式,如金融类院校可以寻求银行、证券等捐赠商和捐赠模式,这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由于冠名引起的内外界争议,可以减缓商业文化同高校文化的冲突。如视觉检测、引导和识别系统方面的全球领导公司康耐视公司近日在全国多家知名学府分别举行了软硬件捐赠仪式,向这些大学的相关院系捐赠了其最高端的机器视觉产品,进一步深化了与这些大学在技术上的合作。除了捐赠软硬件产品外,康耐视还将为这些高校进行产品使用的相关培训,指导师生更好的使用其产品,并应用在研究项目中。在回馈捐赠者方式的选择上,不仅要找到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契合点,而且要捕捉住捐赠者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以达到资金需求与捐赠者的利益有机统一,可以选择冠名、授予荣誉的方式,也可以考虑输送优秀学生去捐赠公司实习,提供专业技术及设备支持,建立实验基地等等。
(五)设置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
现有的高校商业捐赠管理体制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化,高校应合力着眼于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其中设置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对受赠资金负责,做出详细的预算,支出情况要详细报告给捐赠者和社会,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披露,把钱花到有价值的地方,使捐赠者更愿意继续捐赠。设置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能使捐赠者对捐赠资金的去处和使用情况了然于胸,这有利于建立高校和捐赠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提高捐赠者的捐赠积极性。要设置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是政府应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公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有所了解,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约束管理,使其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二是通过一些独立评估机构对公众进行信息披露。这种机构是独立于政府的第三部门,这些部门可以为捐赠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方便他们作出明智的选择,这种中立机构也可以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良好的监督和约束。
(六)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
我国高校并没有对捐赠资金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选聘一批高素质、有事业心和能力的工作人员成了使募集资金有效运作的关键。专业管理团队要对教育事业和高校运行有相当的了解,否则无法将学校发展与捐赠人的希望有效结合;要热爱募捐事业,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工作充满激情;要具有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理解与善于沟通能力、危机公关处理能力等,使捐赠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专门设立一个团队负责捐赠的资金,有利于把学校自有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分开,防止学校挪用捐赠的资金,保护捐赠者的权益。我国高校要想募集到大量的教育资金,使社会各界积极踊跃地对大学进行捐赠,学校内部应建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又因筹措而来的资金是高校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应该建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对所筹资金进行管理及使用,设立中长期目标及严密的制度,保障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束语
充足的经费来源是大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高校商业捐赠作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和支持,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高校商业捐赠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不管是对于作为捐赠者的企业或个人,还是作为受赠者的高校,乃至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切实可行的。由于我国高校商业捐赠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上,还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匹配问题,抑或是捐赠程序的规范化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上,都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需要社会各方做出努力,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解决现存的问题,使高校商业捐赠走上一条规范化、有序化的道路。希望我们提出的关于高校商业捐赠问题的优规范化措施能在高校间推广,能将理论用于实践,扩大捐赠文化的影响力, 培养社会各界的捐赠意识, 培养潜在的捐赠者,使得各类高校以充裕的教育资金为后盾,始终以教育为本,发挥商业捐赠的作用,推动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我们相信我国的高校商业捐赠必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王静.美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的成功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交际: 2011,07:00-03.
[2]田培源,王建妮.美国高校捐赠与基金会的运作及管理[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83(1):014-06.
[3]蔡克勇.社会捐赠: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高等学校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J].民办高等教育,2006,(2):1-6.
[4]吴惠,刘志新.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现状及国际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65-169.
[5]孟东军,范文亮,孙旭东.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07(3).
[6]蒋泉,刘思峰.关于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第30卷第四期,2007(12).
[7]赵善庆.我国高校社会捐赠问题与对策[J].学术界(双月刊),2009(6).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关键词]高校捐赠 可行性 规范化
一、高校商业捐赠研究背景及概述
(一)高校商业捐赠研究背景
2011年5月22日清华大学接受商业冠名捐赠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一度热议。清华大学把第四教学楼冠名为“真维斯楼”,以此来感谢真维斯集团对于清华大学的商业捐赠,此引发不少在校师生和校外媒体的质疑和争议。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高校商业捐赠的可行性受到质疑,而对于高校商业捐赠的规范化研究更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商业捐赠的概念阐述
捐赠,从法律的角度讲,又名赠与,是指捐赠人自愿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转让给受赠人所有的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捐赠是一种货币收入或财产单向流动或流程的市场性再分配的经济行为。本文认定的捐赠即高校商业捐赠,是指中国高等院校接受商业机构或者个人具有商业意义的捐赠的行为,而高校冠名捐赠则是高校商业捐赠类型之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规定,捐赠方对其捐赠的一些工程或项目有可以享受命名的权利,在高校捐赠中的冠名方式和冠名形式则可以通过捐赠方和受赠方商量得出。
清华大学“真维斯楼”事件的争议,不禁让各高校审视起商业捐赠这一资金筹措方式。高校应该对商业捐赠持有怎样的态度呢,是果断拒绝还是合理利用?高校商业捐赠又需要通过怎样的规范化约束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将达到以下目的:通过对高校商业捐赠的可行性分析,对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有益探讨,对高校商业捐赠程序规范化及资金管理的关注,以期使商业捐赠真正成为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以为规范高校商业捐赠程序并合理充分地利用受赠资金提供宝贵经验。
(二)研究的意义
1.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经费问题已然成了制约高校教育的瓶颈。因而应积极建立高校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积极探索一条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资助、个人捐款、私人办学投入、学生所交学费和学校创收等相结合的筹措之路。对高校商业捐赠可行性和规范化研究能有效开拓高校教育经费的筹措思路和行动,能更好的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而服务。
2.更好的顺应市场经济的社会需求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都应顺应市场经济的社会需求,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经费在内已不能很好的满足日益扩张的教育需求,谋求新的教育经费来源势在必行。高校商业捐赠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及合理分配。
3.有利于培养捐赠文化,解决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冲突
本研究将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捐赠文化,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捐赠意识,形成全民参与捐赠的共识。同时,本研究将会涉及到解决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冲突的有效途径,包括高校商业捐赠对象以及对捐赠者回馈方式的合理选择等等,使得商业捐赠所附带的商业气息不会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冲击和扭曲,有效促成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平衡和协调。
4.有助于相关人员树立科学的、发展的眼光
在高校的运行过程中,相关的高校教育者、管理层应树立科学的、发展的眼光。高校商业捐赠规范的筹措过程及有效的资金管理更需要相关人员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本研究在下文中探讨的针对目前我国现存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将有助于相关人员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规范高校商业捐赠的程序及资金的合理使用,来制定正确的教育规划、进行有益的高校商业捐赠实践,用全面的思路选择捐赠对象以及充分利用受赠资金。
三、高校商业捐赠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商业捐赠合理性及必要性
近年来,高校捐赠在我国越来越普及,捐赠范围也越来越广,除国内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外,高校的捐赠已不再局限于本地区、本国范围。企业对于我国高校进行商业捐赠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主要阐述如下:
第一,中国各个高校中以公立占多数,大部分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运营,没有独立的盈利能力,而各高校用于教育的支出却很高,这导致很多高校的收支无法平衡,也给国家财政带来压力。对于中国许多高校来说,教育经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
第二,国外有校友捐款的传统,而我国校友捐款传统尚未形成。不同于美国高校高频率的校友捐赠,中国高校对校友的捐款依赖性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高校更加需要商业捐赠。
第三,国际上存在着大量高校接受捐赠的大环境。在美国,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其社会捐赠收入都在办学经费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如哈佛大学2004年的财政报告显示该年捐赠收入占了将近四成。像美国哈佛那样大规模的捐赠给中国带来的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二)高校商业捐赠可行性分析
高校商业捐赠不管对于作为捐赠方的企业,还是对于作为受赠方的高校,以及整个政府、整个社会都具有实际可行的意义,并且在管理方法和捐赠对象上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第一,对于捐赠方来说,商业机构或个人可以通过商业捐赠来提高自身的声誉,从而在无形中达到广告宣传效应,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较好的无形资产,并转化为商业价值。
第二,对于接受捐赠的高校来说,可以解决校内资金匮乏及流动周转问题,同时可以将受赠资金用于购置更多更好地教育设备,使得高校教育环境得到改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第三,而对于社会来说,企业对于高校的商业捐赠可以减轻国家财政拨款压力,宏观上对于公共事业建设和教育文化建设都具有进步意义。
第四,高校商业捐赠在管理方面也无需太多复杂的程序,捐赠资金只涉及捐赠者和受赠者,如果设立完善的机制并且进行相应的规划、进行妥善处理,就可以做到财务明晰,操作简便,具有实际的可行性。
第五,我国虽然处于高校商业捐赠的起步阶段,但是依然存在很多捐资助教者和潜在捐资者。如在中国历代史上捐资创建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陈嘉庚,还有在全国高校捐资设立图书馆的邵逸夫,包括很多现今仍然在校学习或者已经毕业创办企业的校友们,都是捐资助教者和潜在捐资者。
当然我国高校商业捐赠的可行性需要规范化的制约。高校捐赠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规范化,需要种种机制和制度的制约。
四、高校商业捐赠现存问题探究
(一)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在中国,对于企业及个人对非营利性组织捐赠的免税问题,法律上还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只是见于一些零散的税法、社团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财政部颁布的规章中,如《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即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个人捐赠未超过其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应该承认,我国关于高校商业捐赠的法律制度和环境还是有所欠缺的,使得高校商业捐赠缺乏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持,我国捐赠事业无法得到保障,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
(二)捐赠观念不够普及
我国目前没有形成良好的捐赠文化,人们没有主动捐赠的意识和观念。社会缺少自主捐赠的氛围,而捐赠观念普及程度也较低,这很大程度上是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分不开的。在传统观念下,人们捐赠和帮助的对象多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希冀把财富留与子孙后代,而且大多数人认为捐赠是一种显富的表现。整个社会的捐赠观念不强是阻碍高校商业捐赠有序高效进行的主要原因。更何况,那些现有的捐赠观念也大多是非常规化的、非着眼于发展的,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和固定性。
(三)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存在冲突
“真维斯事件”深刻反映出了商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对高校文化产生冲击,尤其是在像清华大学等这样的高等学府,不匹配的商业气息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纯净的文化气息。在现今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商业气息也逐渐走进了校园,充斥在校园里面,也难怪很多人一时无法接受,以致于清华第四教学楼冠名“真维斯楼”引来如此之多的热议。这很好的提醒了高校在进行商业捐赠时务必要考虑商业文化与高校文化的匹配问题,以及捐赠回馈方式的选择和权衡问题。
(四)管理体制不规范,没有形成制度化、公开化
我国高校商业捐赠还处于起步阶段,捐赠程序尚不规范,缺乏制度化、公开化。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有董事会、校友会、基金会等机构作为捐赠管理机构,但对于捐赠的使用、分配等并没有统一规定,不明晰、不规范的管理体制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给相关经手人中饱私囊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商业捐赠也存在着公开度、透明度较低的现状,这导致了捐赠者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所捐之钱具体的用处和使用的效率效果。管理体制不规范,没有形成制度化、公开化,这严重挫伤了捐赠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捐赠文化的培育。
(五)专门管理机构和专业管理队伍的建设有待完善
对于高校捐赠而言,单单在捐赠文化的培育和捐赠程序的规范等方面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考虑所筹集的资金的后续运作问题。受赠资金是否被充分运用和高效运作将直接影响高校商业捐赠的质量,而受赠资金的有效使用离不开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团队。当前捐赠管理混乱,专业管理人员难觅的现状,俨然使专门管理机构和高素质专业队伍的建设成为了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五、高校商业捐赠规范化研究
(一)完善商业捐赠资金的规则制度
对于有关高校商业捐赠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尚不完善这一问题,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在政策上对教育捐赠给予一定的倾斜和优惠,提高社会捐赠的参与率,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捐赠氛围。捐赠资金的运作涉及到社会上广泛的人群,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匹配的规则,才能保障捐赠资金运作的长期成功。对于捐赠资金自身,应建立一套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使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化;要通过规则将捐赠人捐赠的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去,以使捐赠人更放心地捐赠。没有规则,就不能使捐赠持续下去。此外,国家也可以在税收法规方面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全社会将资产捐献给教育事业,弥补国家教育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
(二)营造有益于高校商业捐赠的文化氛围
针对捐赠观念不够普及、捐赠文化落后的现状,应采取措施来营造有益于高校商业捐赠的文化氛围。从文化层面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营造社会捐赠氛围及培养全民捐赠意识,大力鼓励颂扬社会上的捐赠行为,向广大民众普及宣传教育捐赠在高校发展的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效的利用媒体等渠道让人们更加了解大学,了解高校捐赠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人们可以了解高校商业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促使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健全。另一方面,也要多多宣传捐赠的良好事迹,表彰那些对高校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捐赠者,鼓励并倡导全民参与。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普及来提高全民的公益慈善捐赠意识,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捐赠文化,营造良好的捐赠氛围,驱使高校商业捐赠逐步转化成为人们内在的品格和自觉自愿的行动。
(三)建立高校教育基金会,设立校友捐赠榜
美国高校基金会工作起步早、发展快,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可以成为我国解除高校筹资难的困扰的借鉴。学校校长必须重视基金会的建设,每一年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和精力与目标捐赠者面谈,介绍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振兴学校计划。高校可以从已毕业的校友或企业界挑选出目标捐赠者,通过邀请他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或者个别拜访的形式,以感情投入为主不断向目标人发出大学发展的近况和未来的打算,使他们从了解学校逐渐上升到理解学校,最后做出捐赠的决定,并设立校友捐赠榜。重视校友的力量,设立专门的校友基金会,积极开展校友捐赠和校友年度捐赠,加强学校与校友之间的感情联络。并且完善包括进行捐赠后的致谢和服务工作,以及针对所筹集资金的使用效果与管理进行专项审计,以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寻找与高校特色相匹配的捐赠商及合理的回馈方式
我国应该寻找与高校特色和专业优势相匹配的捐赠商,营造良好的捐资助学氛围。尝试建立与专业优势匹配的捐赠主体的慈善捐助模式,如金融类院校可以寻求银行、证券等捐赠商和捐赠模式,这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由于冠名引起的内外界争议,可以减缓商业文化同高校文化的冲突。如视觉检测、引导和识别系统方面的全球领导公司康耐视公司近日在全国多家知名学府分别举行了软硬件捐赠仪式,向这些大学的相关院系捐赠了其最高端的机器视觉产品,进一步深化了与这些大学在技术上的合作。除了捐赠软硬件产品外,康耐视还将为这些高校进行产品使用的相关培训,指导师生更好的使用其产品,并应用在研究项目中。在回馈捐赠者方式的选择上,不仅要找到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契合点,而且要捕捉住捐赠者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以达到资金需求与捐赠者的利益有机统一,可以选择冠名、授予荣誉的方式,也可以考虑输送优秀学生去捐赠公司实习,提供专业技术及设备支持,建立实验基地等等。
(五)设置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
现有的高校商业捐赠管理体制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化,高校应合力着眼于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其中设置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对受赠资金负责,做出详细的预算,支出情况要详细报告给捐赠者和社会,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披露,把钱花到有价值的地方,使捐赠者更愿意继续捐赠。设置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能使捐赠者对捐赠资金的去处和使用情况了然于胸,这有利于建立高校和捐赠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提高捐赠者的捐赠积极性。要设置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是政府应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公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有所了解,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约束管理,使其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二是通过一些独立评估机构对公众进行信息披露。这种机构是独立于政府的第三部门,这些部门可以为捐赠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方便他们作出明智的选择,这种中立机构也可以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良好的监督和约束。
(六)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
我国高校并没有对捐赠资金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选聘一批高素质、有事业心和能力的工作人员成了使募集资金有效运作的关键。专业管理团队要对教育事业和高校运行有相当的了解,否则无法将学校发展与捐赠人的希望有效结合;要热爱募捐事业,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工作充满激情;要具有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理解与善于沟通能力、危机公关处理能力等,使捐赠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专门设立一个团队负责捐赠的资金,有利于把学校自有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分开,防止学校挪用捐赠的资金,保护捐赠者的权益。我国高校要想募集到大量的教育资金,使社会各界积极踊跃地对大学进行捐赠,学校内部应建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又因筹措而来的资金是高校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应该建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对所筹资金进行管理及使用,设立中长期目标及严密的制度,保障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束语
充足的经费来源是大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高校商业捐赠作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和支持,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高校商业捐赠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不管是对于作为捐赠者的企业或个人,还是作为受赠者的高校,乃至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切实可行的。由于我国高校商业捐赠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上,还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商业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匹配问题,抑或是捐赠程序的规范化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上,都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需要社会各方做出努力,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解决现存的问题,使高校商业捐赠走上一条规范化、有序化的道路。希望我们提出的关于高校商业捐赠问题的优规范化措施能在高校间推广,能将理论用于实践,扩大捐赠文化的影响力, 培养社会各界的捐赠意识, 培养潜在的捐赠者,使得各类高校以充裕的教育资金为后盾,始终以教育为本,发挥商业捐赠的作用,推动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我们相信我国的高校商业捐赠必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王静.美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的成功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交际: 2011,07:00-03.
[2]田培源,王建妮.美国高校捐赠与基金会的运作及管理[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83(1):014-06.
[3]蔡克勇.社会捐赠: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高等学校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J].民办高等教育,2006,(2):1-6.
[4]吴惠,刘志新.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现状及国际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65-169.
[5]孟东军,范文亮,孙旭东.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07(3).
[6]蒋泉,刘思峰.关于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第30卷第四期,2007(12).
[7]赵善庆.我国高校社会捐赠问题与对策[J].学术界(双月刊),2009(6).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