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制与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在推进高质量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和健康成长的进程中,德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导向、动力、保障作用。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系统立足本地实际,与时俱进,在健全育人渠道、拓展德育宽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开发校外德育资源
当前,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资源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德育不仅要做好校内的基础性工作,还要拓展外延,重视并利用好校外诸多优质德育资源,抓好校外教育刻不容缓。校外教育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与校内教育更具有重要的协调互补性。特别是其具有的实践性、趣味性、社会性、开放性、生活性、闲暇性等鲜明的特征,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延伸。
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蕴含着丰厚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底蕴。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共建有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多个,形成了不同层次、涵盖面广、活动内容丰富、教育作用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有数十个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南京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将学校、社区、家庭三方力量有机组合,积极依靠关心下一代协会、校外德育辅导员等各种社会性教育组织、团体,充分发挥校外德育资源的育人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我们始终遵循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资源共享、注重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确保各活动场所快速发展,良性竞争,互相补充;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原则,确保基地教育内容实现课程化、系列化、多样化,与校内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基本上满足了本市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打造“读书节”特色活动品牌
德育工作的成效,关键是要以学生为本,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市教育局紧抓满足学生内在需求的德育内容,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能力,丰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出发点,自2007年起连续五年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系列活动的设计突出体现如下特点。
主题选择紧贴时代性。“读书节”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以期激活师生和家长的内在需求与潜能。主题的选择关注社会热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通过主题的内涵,帮助学生领悟社会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思考空间。体现时代性要求的活动主题准确反映时代特征,科学回答时代给学生提出的新的成长课题,激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习全过程,建立良好的思维品质。用新思路统筹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氛围,使一年一度的读书节焕发出德育的光彩和活力
内容设计力求出“新”。内容设计追求新意,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为了突出“读书节”的连续性,进而增强辐射效能。由时任教育局局长徐传德主编的《向着太阳歌唱——青少年美德天地》一书,采取学生自选、学生阅读、学生体验的编辑思路,选编古今中外500余篇“最具精神营养”的精美文章,从孩子的体验出发,让孩子们在读书、思考中萌发爱心美德。正是在该书编写理念引领下,读书节活动的内容设计有了全新的突破。
阵地建设全履盖。研发并有效使用市、区县“读书节”专题网站、学校及班级网页,设有数十个活动栏目,形成市、区县、学校和班级的阵地全履盖。
形式策划向家长延伸。以征文活动贯穿整个活动全过程,征文活动时间自每年4月初至10月底,长达7个多月,征文范围从学生、教师延伸到家长。
随着连续五年“读书节”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全市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广大师生和家长中“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日益浓厚,师生、生生、亲子关系越发融洽和谐,有力提升了本市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构建专家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起步早(1987年),较早致力于研究“品德”与“心理”的同异关系。经过多年的艰苦求索,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实现了从“道理灌输”为主,到“讲道理”与“讲心理”同轨并举的转变。市教育局先后出台数十份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和较为全面的工作规范。投入了数千万元,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水平,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坐标——“陶老师”工作站全面升级。
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制度,先后开展了“合格心理咨询室”和“示范心理咨询室”评估创建,达到了“软件不软、硬件过硬”的高度,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2003年开通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2004年,“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该中心接受南京市教育局宣传处与德育处领导,挂靠在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该中心包含“陶老师热线”、“陶老师工作站”等,组织全市心理辅导教育,心理咨询员的培训、考核和认证工作,指导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检查验收工作。
2006年,我市成立服务于教师心理咨询的“宁教授”工作室,启动了国内首家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创建了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7个、市示范心理咨询室84个、市合格心理咨询室665个,认定市学校心理咨询员390人、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963人。“陶老师”热线“96111”接听电话115,669人次,接待面询个案12,078多案次。161次到基层学校服务11,981多人次。危机干预电话188个,42次赶往现场进行危机干预,网站点击量479多万人次,“宁教授”工作室接待市内外5000多名教师咨询。
2009年5月17日,中央文明办在宁召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交流会,向全国推广“陶老师”工作站的经验和成果。中央文明办领导盛赞“陶老师”工作站“济世救人,积德行善”。与会领导和来宾高度赞赏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0年6月24日,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宁成立,我市承担为全国培训、培养心育队伍,指导建设省(市、区)分中心的重任。随着服务面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陶老师”工作站已经成为全国中小学校德育、心育工作的标志性品牌。
四、努力构建创新型德育
创新是德育永恒发展的生命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德育是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学校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恪守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德育创新的深远意义,排除德育创新的各种阻力,用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去追求卓越德育,为实现全员德育、全员育德而不断求索。几年来,我市各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传统与现代意识结合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健康心理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榜样英模教育、班团队会系列主题活动、活动性德育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自治管理、和谐班集体建设、自我成长规划、自我完善设计、后进生自我转化、志愿者行动、过程评价等诸方面,都进行了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实践。柿子树、鲜花、电影、民国建筑、学生会竞选……,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现在都成为南京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元素,分别对应着“生活德育”、“星级班主任”、“电影德育”、“学生议事会”、“红色教育”、“德育一束花”、“小公民教育”、“志愿者行动”、“学生会竞选”、“德育课程”等德育项目。自2009年起,我市教育局建立起每三年一次的评选表彰南京市学校德育创新成果机制。2010年10月26日,我市召开首届南京市学校德育创新成果推广会,教育部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给予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李书华
一、开发校外德育资源
当前,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资源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德育不仅要做好校内的基础性工作,还要拓展外延,重视并利用好校外诸多优质德育资源,抓好校外教育刻不容缓。校外教育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与校内教育更具有重要的协调互补性。特别是其具有的实践性、趣味性、社会性、开放性、生活性、闲暇性等鲜明的特征,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延伸。
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蕴含着丰厚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底蕴。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共建有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多个,形成了不同层次、涵盖面广、活动内容丰富、教育作用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有数十个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南京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将学校、社区、家庭三方力量有机组合,积极依靠关心下一代协会、校外德育辅导员等各种社会性教育组织、团体,充分发挥校外德育资源的育人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我们始终遵循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资源共享、注重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确保各活动场所快速发展,良性竞争,互相补充;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原则,确保基地教育内容实现课程化、系列化、多样化,与校内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基本上满足了本市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打造“读书节”特色活动品牌
德育工作的成效,关键是要以学生为本,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市教育局紧抓满足学生内在需求的德育内容,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能力,丰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出发点,自2007年起连续五年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系列活动的设计突出体现如下特点。
主题选择紧贴时代性。“读书节”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以期激活师生和家长的内在需求与潜能。主题的选择关注社会热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通过主题的内涵,帮助学生领悟社会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思考空间。体现时代性要求的活动主题准确反映时代特征,科学回答时代给学生提出的新的成长课题,激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习全过程,建立良好的思维品质。用新思路统筹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氛围,使一年一度的读书节焕发出德育的光彩和活力
内容设计力求出“新”。内容设计追求新意,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为了突出“读书节”的连续性,进而增强辐射效能。由时任教育局局长徐传德主编的《向着太阳歌唱——青少年美德天地》一书,采取学生自选、学生阅读、学生体验的编辑思路,选编古今中外500余篇“最具精神营养”的精美文章,从孩子的体验出发,让孩子们在读书、思考中萌发爱心美德。正是在该书编写理念引领下,读书节活动的内容设计有了全新的突破。
阵地建设全履盖。研发并有效使用市、区县“读书节”专题网站、学校及班级网页,设有数十个活动栏目,形成市、区县、学校和班级的阵地全履盖。
形式策划向家长延伸。以征文活动贯穿整个活动全过程,征文活动时间自每年4月初至10月底,长达7个多月,征文范围从学生、教师延伸到家长。
随着连续五年“读书节”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全市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广大师生和家长中“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日益浓厚,师生、生生、亲子关系越发融洽和谐,有力提升了本市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构建专家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起步早(1987年),较早致力于研究“品德”与“心理”的同异关系。经过多年的艰苦求索,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实现了从“道理灌输”为主,到“讲道理”与“讲心理”同轨并举的转变。市教育局先后出台数十份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和较为全面的工作规范。投入了数千万元,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水平,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坐标——“陶老师”工作站全面升级。
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制度,先后开展了“合格心理咨询室”和“示范心理咨询室”评估创建,达到了“软件不软、硬件过硬”的高度,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2003年开通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2004年,“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该中心接受南京市教育局宣传处与德育处领导,挂靠在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该中心包含“陶老师热线”、“陶老师工作站”等,组织全市心理辅导教育,心理咨询员的培训、考核和认证工作,指导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检查验收工作。
2006年,我市成立服务于教师心理咨询的“宁教授”工作室,启动了国内首家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创建了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7个、市示范心理咨询室84个、市合格心理咨询室665个,认定市学校心理咨询员390人、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963人。“陶老师”热线“96111”接听电话115,669人次,接待面询个案12,078多案次。161次到基层学校服务11,981多人次。危机干预电话188个,42次赶往现场进行危机干预,网站点击量479多万人次,“宁教授”工作室接待市内外5000多名教师咨询。
2009年5月17日,中央文明办在宁召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交流会,向全国推广“陶老师”工作站的经验和成果。中央文明办领导盛赞“陶老师”工作站“济世救人,积德行善”。与会领导和来宾高度赞赏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0年6月24日,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宁成立,我市承担为全国培训、培养心育队伍,指导建设省(市、区)分中心的重任。随着服务面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陶老师”工作站已经成为全国中小学校德育、心育工作的标志性品牌。
四、努力构建创新型德育
创新是德育永恒发展的生命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德育是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学校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恪守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德育创新的深远意义,排除德育创新的各种阻力,用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去追求卓越德育,为实现全员德育、全员育德而不断求索。几年来,我市各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传统与现代意识结合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健康心理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榜样英模教育、班团队会系列主题活动、活动性德育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自治管理、和谐班集体建设、自我成长规划、自我完善设计、后进生自我转化、志愿者行动、过程评价等诸方面,都进行了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实践。柿子树、鲜花、电影、民国建筑、学生会竞选……,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现在都成为南京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元素,分别对应着“生活德育”、“星级班主任”、“电影德育”、“学生议事会”、“红色教育”、“德育一束花”、“小公民教育”、“志愿者行动”、“学生会竞选”、“德育课程”等德育项目。自2009年起,我市教育局建立起每三年一次的评选表彰南京市学校德育创新成果机制。2010年10月26日,我市召开首届南京市学校德育创新成果推广会,教育部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给予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