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爱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识出现之前,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导入课题。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东西是圆形的?”生:“圆桌子、硬币、车轮……”师:“各种车轮都是圆形的,假如把车轮改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行吗?”生:“不行,车子就不会前进或者运动困难。”师:“那么,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形的呢?”(学生哑口无言)。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圆的特征,就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困惑来引入课题,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愿望和心理倾向,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诱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人都有好奇心的,这种好奇心在年龄越小的人的身上表现得越为强烈。他们愿意尝试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事物,愿意经历他们没有经历的过程。这种好奇心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就让学生变成了愿意成为学习活动的亲历者,渴望成为数学结论的发现者。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就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猜想、去提问、去验证。
如《可能性》一课,教师在一个纸盒里放入5个红色球和5个蓝色球,请学生从纸盒里摸球。猜测活动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兴趣,产生了试一试的愿望。接着教师就顺水推舟,放手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去求证,学生在尝试和体验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发展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持久稳定。
三、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游戏创设情境,能使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口算练习时,常用的小组比赛:送信、拔红旗听算、开火车等,再增加 “悄悄算”、“小组竞赛”、“口算大王”等,气氛会更加热烈,这样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习更加贴近生活
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数学课本,让学生计算出数学课本的面积,计算本班教室的面积、操场的面积、课桌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又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可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或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播出时间,或改写制定新的作息时间表,或表示出自己上午、下午上学或放学的时间。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问题环境中练习,自然变得兴趣盎然,十分投入。学习效果势必会事半功倍。
五、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
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来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为了保住这个位置,他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参加集体活动,争取在活动中不断有出色的表现。
数学课堂中满足儿童这种心理较好的方式是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一个包装盒,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他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老师叫小明回答,下面是一段对话:
小明:这是一个包装盒。
老师:再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
小明:是一个方形的盒子。
老师:它的名字叫什么?
小明:长方形。
老师:不对。
……
坐在旁边的小华突然举起了手,老师叫她回答。小华说:“是一个长方体。”老师马上说:“对,你真聪明!表扬她!”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华的成功、聪明,是建立在小明失败的基础上。小华获得成功必然导致小明承受失败的痛苦。试想,如果一个同学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怎么回答都不对,另一些同学就会吸取他的教训,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就答对了,这是因为他有了前车之鉴。如果这个情形是发生在充满合作的课堂中,那么结果就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小组讨论时,小华对小明的回答补充、纠正,那小华的成功是集体合作的结晶,教师以小组为整体奖励。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尊,在看待自己的行为时,习惯用内部归因来解释成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用外部归因来解释失败(将失败归因于环境等因素)。在合作的情况下,小明会将失败归因于同伴(小组)讨论不够,这样不会伤害到小明的自尊心,不会使小明产生失败的体验,而认为小华的成功是他们集体讨论的结果。由于满足了心理归属,那么下次讨论时,他还会积极发言,依然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六、开展学习竞赛,巩固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比赛的教学手段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促使他们乐意学好数学。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抢答”、“开火车”、“传口令”、“找朋友”、 “送信”等形式的练习,对优胜者进行表扬,既激活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的疲劳,又让学生在快乐的比赛中受到了鼓励,掌握了知识。
总之,课堂中的学习是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动力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能够灵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我相信一定能诱发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识出现之前,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导入课题。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东西是圆形的?”生:“圆桌子、硬币、车轮……”师:“各种车轮都是圆形的,假如把车轮改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行吗?”生:“不行,车子就不会前进或者运动困难。”师:“那么,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形的呢?”(学生哑口无言)。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圆的特征,就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困惑来引入课题,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愿望和心理倾向,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诱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人都有好奇心的,这种好奇心在年龄越小的人的身上表现得越为强烈。他们愿意尝试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事物,愿意经历他们没有经历的过程。这种好奇心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就让学生变成了愿意成为学习活动的亲历者,渴望成为数学结论的发现者。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就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猜想、去提问、去验证。
如《可能性》一课,教师在一个纸盒里放入5个红色球和5个蓝色球,请学生从纸盒里摸球。猜测活动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兴趣,产生了试一试的愿望。接着教师就顺水推舟,放手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去求证,学生在尝试和体验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发展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持久稳定。
三、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游戏创设情境,能使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口算练习时,常用的小组比赛:送信、拔红旗听算、开火车等,再增加 “悄悄算”、“小组竞赛”、“口算大王”等,气氛会更加热烈,这样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习更加贴近生活
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数学课本,让学生计算出数学课本的面积,计算本班教室的面积、操场的面积、课桌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又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可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或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播出时间,或改写制定新的作息时间表,或表示出自己上午、下午上学或放学的时间。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问题环境中练习,自然变得兴趣盎然,十分投入。学习效果势必会事半功倍。
五、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
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来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为了保住这个位置,他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参加集体活动,争取在活动中不断有出色的表现。
数学课堂中满足儿童这种心理较好的方式是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一个包装盒,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他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老师叫小明回答,下面是一段对话:
小明:这是一个包装盒。
老师:再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
小明:是一个方形的盒子。
老师:它的名字叫什么?
小明:长方形。
老师:不对。
……
坐在旁边的小华突然举起了手,老师叫她回答。小华说:“是一个长方体。”老师马上说:“对,你真聪明!表扬她!”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华的成功、聪明,是建立在小明失败的基础上。小华获得成功必然导致小明承受失败的痛苦。试想,如果一个同学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怎么回答都不对,另一些同学就会吸取他的教训,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就答对了,这是因为他有了前车之鉴。如果这个情形是发生在充满合作的课堂中,那么结果就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小组讨论时,小华对小明的回答补充、纠正,那小华的成功是集体合作的结晶,教师以小组为整体奖励。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尊,在看待自己的行为时,习惯用内部归因来解释成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用外部归因来解释失败(将失败归因于环境等因素)。在合作的情况下,小明会将失败归因于同伴(小组)讨论不够,这样不会伤害到小明的自尊心,不会使小明产生失败的体验,而认为小华的成功是他们集体讨论的结果。由于满足了心理归属,那么下次讨论时,他还会积极发言,依然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六、开展学习竞赛,巩固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比赛的教学手段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促使他们乐意学好数学。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抢答”、“开火车”、“传口令”、“找朋友”、 “送信”等形式的练习,对优胜者进行表扬,既激活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的疲劳,又让学生在快乐的比赛中受到了鼓励,掌握了知识。
总之,课堂中的学习是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动力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能够灵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我相信一定能诱发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