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一种交流的工具,农村英语教学起点基于小学,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一开始接触英语,积极性高,接受能力强。那么,能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来指导学习英语兴趣正浓的学生,为学生可持续学习添砖加瓦,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锦上添花。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融合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40年来,教育也从“不均衡”走向“基本均衡”,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转型性道路。于此,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一种改革方式。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应试教育大环境
教育体制、机制的局限性、教育机构的顽固性、教育观念的差异性、教育目标的错位性、教育素质的忽视性,左右着教育教学,呈现出教育教学的功利,“以人为本”大打折扣,师生唯分数至上;教育教学的专利,答案唯一,失去创新思维;教育教学的强化训练,为了功利的目标、专利的结果,反复、强化、机械的训练。赵家骥在《新世纪教育研究》中分析:现在的教育把知识当目的,把升学当成才,重知识、重升学、重分数,知识等于能力,知识等于智慧。(《新世纪教育研究》文集一,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79页)赵家骥的分析击中了教育的尴尬,体制不顺,机制不灵,难以促发展。
(二)教师傳统讲授式的教育活动
1.小学英语的教学活动模式化,呈中英翻译过程,教师反复、机械地领读、讲解,布置“伪任务与唯任务”。龚海平在《龚海平的小学英语教学主张》中解释:所谓“伪任务”,是指教师设计任务虚假,因而失去了完成任务的意义。
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有流于形式的现象,没有本真的“以人为本”。张华在《现代教师教与学》中解释:教师的教育能力,是能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现代教师教与学》第四章,第二节,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第69页)
(三)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齐读、自读、死记硬背,学习按部就班,学习方式方法简单划一、枯燥乏味,农村英语教学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滞后,缺乏深度探究问题,效率低下。
二、综合实践活动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导向
余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强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性学习,可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机械学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小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让小学生自主、创新地开展学习活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可以改变小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可以构建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第一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3页)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
(一)政策的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要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要把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相贯穿。那么,传统的英语教学就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教学的改革就势在必行,综合实践活动与英语教学有效融合是应运而生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英语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听、说、读、写”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新路径英语》(English this way,四省教育出版社,2013)第三册为例,课文中以“let is talk、let is chant、let is try、let is sing”为主题,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其中,“let is sing”(7页)环节:
原文:
主题一:初识歌曲《How Are You?》,借助专业音乐教师资源,尝试了解乐理知识。
主题二:再探句子读音,借助音频文件,形成纯正的英语发音,发展朗读歌词流畅、有情感。
主题三:渗透中西方礼仪文化,借助身边资源,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主题四:重组人物场景,个人或小组唱歌比赛。
学生自主与集中相结合,完成主题任务,教师在整个环节中只创设学习环境、主导,避免了中英翻译教学。
“let is talk”(12页)环节:
主题一:探究手影的流源、手影的形成原理。
主题二:探究中西方手影文化。
主题三:模仿、创新玩手影并朗读、熟记手影图像的英语。
主题四:引用新句型模仿对话、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新、旧知识口头与书面英语交际。
通过引导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说英语,英语知识得到延伸、综合、提升。
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优势
(一)懂得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保证学生的全覆盖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兴趣。
(二)懂得创新思维
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了创新意识。
(三)提高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能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以用强学、学用相长。
参考文献:
[1]龚海平.龚海平的小学英语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16).
[2]杨晓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新路径英语[M].四川:四川省教育出版社,2013(7).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融合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40年来,教育也从“不均衡”走向“基本均衡”,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转型性道路。于此,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一种改革方式。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应试教育大环境
教育体制、机制的局限性、教育机构的顽固性、教育观念的差异性、教育目标的错位性、教育素质的忽视性,左右着教育教学,呈现出教育教学的功利,“以人为本”大打折扣,师生唯分数至上;教育教学的专利,答案唯一,失去创新思维;教育教学的强化训练,为了功利的目标、专利的结果,反复、强化、机械的训练。赵家骥在《新世纪教育研究》中分析:现在的教育把知识当目的,把升学当成才,重知识、重升学、重分数,知识等于能力,知识等于智慧。(《新世纪教育研究》文集一,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79页)赵家骥的分析击中了教育的尴尬,体制不顺,机制不灵,难以促发展。
(二)教师傳统讲授式的教育活动
1.小学英语的教学活动模式化,呈中英翻译过程,教师反复、机械地领读、讲解,布置“伪任务与唯任务”。龚海平在《龚海平的小学英语教学主张》中解释:所谓“伪任务”,是指教师设计任务虚假,因而失去了完成任务的意义。
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有流于形式的现象,没有本真的“以人为本”。张华在《现代教师教与学》中解释:教师的教育能力,是能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现代教师教与学》第四章,第二节,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第69页)
(三)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齐读、自读、死记硬背,学习按部就班,学习方式方法简单划一、枯燥乏味,农村英语教学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滞后,缺乏深度探究问题,效率低下。
二、综合实践活动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导向
余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强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性学习,可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机械学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小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让小学生自主、创新地开展学习活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可以改变小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可以构建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第一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3页)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
(一)政策的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要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要把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相贯穿。那么,传统的英语教学就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教学的改革就势在必行,综合实践活动与英语教学有效融合是应运而生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英语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听、说、读、写”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新路径英语》(English this way,四省教育出版社,2013)第三册为例,课文中以“let is talk、let is chant、let is try、let is sing”为主题,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其中,“let is sing”(7页)环节:
原文:
主题一:初识歌曲《How Are You?》,借助专业音乐教师资源,尝试了解乐理知识。
主题二:再探句子读音,借助音频文件,形成纯正的英语发音,发展朗读歌词流畅、有情感。
主题三:渗透中西方礼仪文化,借助身边资源,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主题四:重组人物场景,个人或小组唱歌比赛。
学生自主与集中相结合,完成主题任务,教师在整个环节中只创设学习环境、主导,避免了中英翻译教学。
“let is talk”(12页)环节:
主题一:探究手影的流源、手影的形成原理。
主题二:探究中西方手影文化。
主题三:模仿、创新玩手影并朗读、熟记手影图像的英语。
主题四:引用新句型模仿对话、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新、旧知识口头与书面英语交际。
通过引导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说英语,英语知识得到延伸、综合、提升。
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优势
(一)懂得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保证学生的全覆盖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兴趣。
(二)懂得创新思维
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了创新意识。
(三)提高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能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以用强学、学用相长。
参考文献:
[1]龚海平.龚海平的小学英语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16).
[2]杨晓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新路径英语[M].四川:四川省教育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