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成绩为什么会忽高忽低?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我在办公室接待了林鹏的父母,我们就孩子在新学期的初期表现彼此交换了意见。通过初步交流,我发现孩子的父亲对林鹏的成长和教育很重视,家长的教育理念也比较开明,多以说服教育为主,是一位有想法、个人素养很不错的家长。孩子进入高中后,家长的说服教育越来越不管用了,稍微放松管理,林鹏的各种小毛病就会暴露出来。他们为此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希望我能帮着解决这个问题。
  我找出了林鹏的“心灵档案”,对家长说:“开学后,我让孩子们填了一张表格,是关于他们的早期记忆、学习经历的一些事情,我想里面会有答案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早期记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全息图”。所以,我准备从林鹏的早期记忆作为突破口与家长一起研究林鹏的问题。
  林鹏的早期记忆是这样的:
  1,我从小都是枕着外婆的手睡的,那天也不例外,我记得我睡着不久后就被什么吓醒了(也可能是没有了外婆的手枕着睡)。因为没有看见外婆,我就哭了,我知道外婆肯定下楼打牌了,因为麻将声特别大。我就站在阳台上喊“外婆,外婆,你快上来。”果然是外婆的声音,她一会儿就上来了,抱着我睡了。但不一会儿,我又醒了,外婆又不见了,还隐约听见外婆打麻将的声音,后来的事我忘记了。
  2,小时候我和同院的几个大一点儿的伙伴玩弹珠,但每一次都是我输。外公给我买了一大堆,他们却说和我不好玩,就不和我玩了。后来外公就和我玩,教我怎么弹。
  3,以前我们院子下有一条卖菜的街,街边是一个个木棚,院子里有一株很大的酸碴子树,成熟的时候,大家爱去拾来吃。但我非常害怕,因为那时我胆子非常小,有时要踩在木棚上,木棚也不实在,我的朋友就帮我踩在木棚上拾了很多给我吃。
  家长看完后,我问道:“林鹏是外婆带大的?”
  “是的,当时我还在乡镇上工作,孩子跟着他的外婆,而且(沉吟了一会),我和他的妈妈离异了,这是他的继母。”说着指了指跟着他来的那位女士接着说道:“但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可能当时孩子还比较小。我们后来生了一个儿子,现在5岁了,林鹏和他弟弟的关系非常融洽,这是我最满意的。”
  “他很依恋他的外婆啊,没有了外婆睡不着觉,而且还要枕着外婆的手睡。”
  “是的,林鹏后来和我们一起住的时候也问过我会不会等他睡着了就出去玩。”他的继母回忆到。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他只有外婆为依靠,外婆的手成了他依靠的一种象征性物质;二是因为母亲的离开,他害怕再一次失去母爱,外婆的手成了母爱的象征。后来遇到了继母,很自然地把对母爱的渴望寄托在了继母身上。所以他能从内心接受继母,才有了现在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他的父母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频频点头。
  “他小时候都是外公陪他玩的吗?”我继续问道。
  “是的,白天外公带着玩,晚上外婆带着睡。”
  “这样的好处是外公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同伴不和他玩的空白,坏处是替代后会让他觉得在游戏中失败了会有人帮他,在生活习惯上就会懒懒散散的,成绩上就会忽高忽低。而且成绩提高的时候一般都是靠别人帮忙。”
  “原来是这样啊。难怪我在他放松的时候对他严管一段时间,他的成绩就能提高,一旦放松管理他的成绩就下降。”
  “问题就在这儿,外公的疼爱滋生了他的惰性和依赖。从他记叙的第三件事情也反映出这个问题,想吃东西也需要朋友的帮忙。这都是小时候留的根啊。”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仍然不慌不忙,让家长接着阅读了林鹏在“你对小学和初中最满意的是在哪个年级?为什么?”一栏的叙述:
  1,在小学五、六年级时最满意,因为那个时候玩得很开心,成绩也不差,考试的时候总被老师请到办公室去,那里无人监考,做完卷子就可以在老师的办公室玩得天翻地覆,又能和很多同学耍得很好。特别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坐在一起,有时上课和她一起吃零食、摆龙门阵,她还教我英语。
  2,在初三下学期的时候最满意,那时因为初一、初二的沉默唤起了初三的爆发。物理常第一,化学常第一,数学前几名,和同学们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和老师也耍得很开心,作业也很少。
  等家长看完后,我勾画出了其中的关键词,让家长着重看。
  “这孩子,从小就贪玩!”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些信息说明孩子喜欢在玩耍中学习,这样的孩子动手能力特别强。”
  “是的,林鹏在画画、钢琴、拼图、模型等方面都很有天赋。初中的时候也是做实验的学科如物理、化学学得最轻松,成绩也最好。”还是继母对孩子了解得更多些,这是一个典型的“严父慈母”型家庭。
  “对!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他的学习类型是运动型的,您非要他像您希望的那样‘安安静静’地学习,这不是在和他的个性对着干吗?不就没能很好地发挥他的天赋吗?既然他不属于那种能安静学习和思考的孩子,就不要老把他往‘安静’上引。他啊,得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成长。”
  父亲表示赞同,点了点头,眉头紧锁,沉思着。
  “您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家长,太着急了就忽略了一些东西,我想您看看下面这段话,可能更清楚应该怎么教育林鹏。”
  林鹏在“你最喜欢的老师或班主任是谁?为什么?”一栏里是这样描述的:
  初中时的化学老师,雍伯伯,雍老大。他讲课十分有趣,质量很高。平时也和我们一起玩,一起开玩笑,并很有教训人的一套。他很爱笑,喜欢自编的歇后语。而且听说他在家里是一个好爸爸,好老公,在校又是好老师,好主任,特别崇拜他,而且他一点也不怕我们那个校长,酷得让人难以想象。
  “很幽默的语言,里面隐藏着他的需要和价值观,还有他对好爸爸的理解,其实也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憧憬。”我一边说一边勾画出了里面的关键词。
  “那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他的父亲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们啊,可以按照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来。从林鹏的早期记忆以及对小学、初中学习史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林鹏的活动轨迹中都有人帮助:睡觉有奶奶,玩耍有爷爷,摘酸碴子有朋友,学习上有同学,考试的时候有老师的特许(可以在办公室无人监考考试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帮助,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和独特感)。所以,如果有父母的介入,林鹏的成绩和生活习惯就有进步,否则就会后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冷热病’。因为他一离开别人的帮助就不知所措,就要出状况,这属于人际交往依赖。就目前而言,需要给林鹏找一位学习伙伴,综合素质要比他高一点的,特别是独立思考能力要强的。先陪着他走一段。再通过我们的引导让他与这名同学较劲、竞争,把这名同学的角色定位于朋友与对手的双重角色,这个事情我可以来做工作。在家里就需要你们继续监督,但要逐渐放手,如果一下子放手他会不 习惯,反而不好。”
  “另外,林鹏是一名心理素质很好、心地很善良、心灵很阳光的孩子。这是你们家长精心培养的结果。但现在孩子大了,简单的说教肯定是不行的,特别是用我们成人的视角将一些概念化的东西套用在孩子身上是不行的。最好的办法是用孩子的语言,孩子期待的一些东西来引导他,把他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他喜欢和同学‘耍’,还特喜欢‘爆发’,这两点很重要。如果我们能从这两点出发与他交流,就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找到学习和生活的源动力。”
  家长沉思了好几分钟,缓缓地说:“今天我与您交流收获太大了,以前我老是用我的思维方式和林鹏说教,还一直以为我的教育方式很好呢。没想到一直忽略了孩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要。今天才算明白过来,我们做家长的惭愧啊。”
  “家长您过谦了,教育孩子要家校合作才能做得更好,离开了您这样开明、通达的家长,我的工作也是做不好的。今天我们就交流到这儿,随时保持联系。”
  这次与家长的交流高效愉快,我的收获也不少。随后,针对林鹏的心理问题对学习产生的影响,我实施了以下干预方案:
  1,我找到林鹏交心,并帮着找到了一位有竞争力、成熟、理性、学习效率比较高的同学和他结“对子”,成为了同桌。
  2,我教会林鹏以画“脑图”的方式梳理和总结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在数学上建议他多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解题;物理从构建物理模型上入手分析(有的物理模型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实物);化学科中部分简单实验让他给同学们做演示;英语上改编短文为情景剧,说明文的可以上网搜索更多的信息等等。就是要发挥他爱动手的优点促使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3,我再次联系了家长,要求家长给孩子买些模型和基本材料,为孩子设计模型做物质上的准备。另外建议家长让孩子多参与家庭活动,特别是独立设计、开展部分家庭活动,可以适当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不能参与麻将或其他纯娱乐消遣)。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干预,就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消减林鹏的冷热病。
  一个月过后,通过对林鹏的观察,我发现他上课的神情更专注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人也更有精神了。从他的周记中也反映出他与父母的交流非常愉快,家庭生活很和谐,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在学期期宋考试中,林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年级排名进步了300多,真不错。王晓春点评:
  学生成绩为什么会忽高忽低?这个问题老师们通常都有“标准答案”:那是因为学生有时重视学习,有时不重视(松劲了);有时努力,有时不努力(怕苦了):还有就是教师和家长有时抓得紧,有时抓得不够紧(放松了)。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螺丝再拧紧一些,一刻也不能放松”。于是你就明白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永远一味地吹“冲锋号”了,我们对问题的简单归因决定了我们应对之策的盲目、单一和莽撞。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无节制地增加了师生(包括家长)的压力,实在是非常愚蠢的。
  哲学告诉我们,如果某个答案能笼统回答所有的问题,那它实际上往往是一个具体问题也回答不了,它就只能是“大忽悠”。学生成绩为什么忽高忽低?此事并无标准答案,要一个一个学生,一类一类学生具体分析。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梁老师采取的正是这种态度。
  据梁老师的分析,这个林鹏同学的个性特点是有某种依赖性,他在有人帮助有人协同的情况下学习效果较好。另外,他善于在活动中、动作中学习,这是他的智力发展特点。(请注意很多人不是如此。比如和尚就不喜欢在活动中学习,他们更需要在打坐中冥想)梁老师找到了这个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基本特点,然后对症下药,终于使他有了明显的进步。粱老师的三条干预措施很精彩,很具体,一点都不公式化概念化,第二条尤其专业。这才叫因材施教。还可以看出,梁老师的干预措施从容不迫,并无剑拔弩张之势,这才像个内行,所谓会者不难。你看许多教师,学生成绩一下降,就急赤白脸给家长打电话加压,其形象怎么看怎么像一介武夫。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是没有终结的,梁老师一定会根据后来的实践,不断加深、调整自己对林鹏同学的认识,并修订干预措施。我们的经验,心灵档案需要反复读,不是一次两次能读得明白的。
  梁老师的工作的重点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用科学的手段了解学生内心。他也关心学生的外部表现,但是更关心其内部。就好像医生,注重的不是病人的外表,而是你的心电图、B超图像,因为这些东西更能说明病情的本质。所谓学生的“心灵档案”,就可以看作学生个性的心电图、B超之类,它们往往能更本质地告诉我们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当然,采集早期记忆等资料不难,难的是解读。解读是需要专业训练的,真正的专业训练。
  案例中梁老师的工作方式,就是研究型教师的工作思路。科研型教师不见得每件事都做得对、做得高明(科学实验不也有失败吗?),关键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他们的路子是对的。梁老师把科学精神渗透到了自己的具体工作中,而不是挂在嘴上或写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做招牌。如此,教育才能走向科学。
其他文献
这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而我想到的是生命的话题。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有起点,当然也有终点,中间是一段或长或短的过程。起点是从你出生的那一刻便决定了的。至于终点在何处,一开始,谁也难以预料:或在百里开外,或在几十里开外,或者就在离起点不远的旁边;景致也许同样殊异:或在山之高,可观风景无限;或在渊之深,四周是如墨的黑暗;或者是一片平野,无甚奇景伟象,却也平静而美好。而你到达终点之前必先经过一段平凡或
期刊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他的一生可谓都在与苦难和不幸搏斗。  林肯出身贫寒,幼年丧母,穷困到没有钱上学。23岁时,林肯与他人合资做生意,结果公司倒闭,债台高筑。林肯本可以钻个法律空子赖账,但他坚持自己还债,经历了14年的负债生活,终于还清了债务。  从25岁起,林肯就开始竞选公职,却一次又一次输掉了重大的竞选。特别是1854年与1858年两次竞选伊利诺斯州参议员时,都以相当接近的选票数
期刊
活动背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它对我们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少能有让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理想。所以借助这次班会让学生确立明确的方向,努力的目标。活动过程:  第一篇章同唱一首歌,感受《真心英雄》  请全体同学随着音乐声共同演唱《真心英雄》。学生可以随意就座或者和自己的好朋友结伴而坐。  (音乐停)  主持人问: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  学生A:
期刊
一、活动目的  让爱情教育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学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去面对青春期的情感困惑,并寻找到解决的途径;为学生未来生活中将要遇到的爱情问题的处理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基础。  二、活动准备  1,要求学生搜集爱情经典故事、言论、诗歌,并围绕讨论题写好发言提纲。  2,制作班会课件。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爱情这个话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原本不分男人与女人,
期刊
活动理念  由于我国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在校单亲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群体。如何对单亲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单亲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理念,就是帮助孩子走出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阴影,让他们跟正常孩子一样享受到爱的呵护、陪伴和温暖。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极端心理,独来独往,不愿意和班级其他同学一起活动,他们看上去很孤独,内心自卑、脆弱,会产生很多正常家庭的孩子不会有的想法。单亲家庭
期刊
什么是“祥林嫂式强化”?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祝福》里的主人公。她的儿子被狼吃掉后,逢人就倾诉:“我真傻,真的,……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央人出去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地捏着那只小篮呢……”  开始时,这个故事颇有效,女人们“陪出许多眼泪来”,即使老女人也会“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后来,祥林嫂只是反复诉说着那个悲惨的故事。但“强化”逐
期刊
最近发现班内周日返校学生三五成群,热火朝天地议论着什么。我一上凑,孩子们的喜笑颜开立刻僵硬在脸上,不再言语。“到底什么事,这么神秘?”满腹疑惑的我把班长请到办公室。“老师,我们都在聊偷菜的事,咱班的QQ就你没开辟农场了,很好玩的。”我知道“偷菜”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游戏,但我目前尚属游戏盲。“怎么好玩法?”随便的一问,没想到触及了班长的兴奋神经,他用了不到5分钟就帮我申请了农场,教会了我如何买种子
期刊
有许多班主任勤于笔耕,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甚至著书立说,出版了一部又一部专著,赢得了教育人生的辉煌,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这是可喜的。但是,令人叹息的现实是,一方面,教育报刊为缺乏有真知灼见、让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而苦恼不已;一方面,广大班主任的智慧和才华“养在深闺人未识”。更多的班主任疏于动笔,如果在晋升职称需要有这方面的成果时,便不惜重金,买版面,获得“发表”文章的资格,“发表”后,与写作也
期刊
突围一 对准心灵的“弦”,远近高低各不同    美国的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说过一个故事: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继承了一颗无价的签名球,上面有传奇的1967年红袜队全体队员签名。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1967年红袜队成员对他儿子来说毫无意义。于是,他没有花时间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期刊
作为一名“老”班主任,每每如数家珍地说起我的学生,有自豪,有欣慰,有感慨,亦有遗憾。  每一届学生中,总有那么几个需要费尽心机去转化,很多时候,我苦口婆心、和风细雨地做了大量工作,学生虽有起色,但坚持不了多久,又故态复萌。无奈之中,顿生“汝子不可教”的感叹,为学生缺乏韧性和坚持深感遗憾,于是渐渐选择放弃。  有一道“荷花塘之谜”的数学推理题:如果池塘中有一朵荷花,每天的面积扩大两倍,30天后就会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