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讨论式课堂有效遏制了传统教学模式不良影响的扩散。在讨论式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群体,而是课堂的主导,占据着主体位置。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彼此交流,彼此探讨的方式,共同推导出知识点,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掌握。这一教学方法十分适用于物理教学。因此,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出发点,对如何在课堂上应用讨论式教学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讨论式教学;教学实践
前言:
在讨论式教学法融入的课堂上,学生所形成的学习感受会更加的自由,更加的轻松。其可以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加深自己的知识理解与知识掌握。一直以来,我国教师惯用应试教育理念及填鸭式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压制了学生的兴趣,也不便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識。基于这一背景,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调整,结合学科特点引入讨论式教学,更高成都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
1启发-诱导
客观来说,对于高中生而言,要求其透彻的了解抽象性的物理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很多学生会在过于困难的知识面前产生畏难情绪,对物理学习产生抵触。在这一前提下,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甚至会使之逐渐对自己产生怀疑。对此,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要发挥自身的功能,利用多样性的手段对学生加以启发[1]。比如,教师可以把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融入情境中,并对其加以分解,利用分解性的问题,逐步带领学生探讨,点燃学生思考的动力火花,激发学生的前进意识。
以“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鼓励学生猜测,如果在相同高度处同时抛下两个物体,那么哪一个会先降落到地面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看起来重量更高的那一个物品,但是通过教师的直观实验,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当学生所见到的情况与自己的大脑认知产生冲突时,其自然会产生探究欲望,想要知道为何会出现同时落地的情况。当学生产生这一想法,教师则可继续加以引导,那如果把这两个物品绑到一起,下落的状态会不会出现变化?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物体绑在一起重力加大,下落的速度也会更快;有的学生会认为两个物体中重量更大的那一个受到了重量较轻的牵制,在双向重力的状态下速度会减慢。
当学生持有不同的想法,就会产生探讨的欲望。教师则可把学生的两个看法看做两个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站在相同点及不同点的角度上展开讨论,给予学生不同的讨论方向,使之在讨论中,找出会影响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因素,加深讨论的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2讨论-互动
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严谨性,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物理规律及定理。但同时,物理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很多时候,学生无法直观的了解知识本质,两者存在的矛盾冲突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思维偏差。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学生组成完整共同体,通过师生、生生讨论及互动,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2]。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知识点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将学生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并给予学生一些实验小道具,带领学生模拟过山车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过山车小车下落的过程中,小车自身的动力是否做功?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适当的展开推理。当实验完成,学生会给出肯定答案,认为重力会做功。那么,教师则可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探讨方向,如果重力做功,产生了动力势能,那么势能的变化量是多少?变成了什么能量?
鼓励学生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有效的探讨思考。接下来,教师可重新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小车的速度与其所处位置的高度及动力势能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动力势能变化的时候,动能呈现什么样的变化状态。让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推导出理性的思考。在彼此互动中,通过激烈的讨论,加深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及接受。
3合作-参与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物理课堂上,学生会必不可少的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的方式,验证一些物理结论,加深自己的记忆。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直接为学生展示实验,然后展示物理结论,并要求学生背诵。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且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形成。所以,教师可以调整教学顺序,先鼓励学生展开猜想与假设,然后融入实验,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推进实验。并以此验证自己的结论,有效发散逻辑思维。
以“电磁感应现象”教学为例。在课前,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实验器材,例如线框、线圈、电流器、滑动变阻器及电源等。在课堂上,教师可按照组间同志、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要求学生以感应电流产生条件为主题,开展相关实验。实验中,教师可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于文本知识的了解尝试的进行猜想,在猜想的驱动下,自行设计实验流程,并验证实验现象。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可融入学生群体,观察学生的实验状态、讨论状态,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间接的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其顺利完成实验。通过这一方式,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全面发展。
结论: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引入讨论式教学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及信心。虽然,在初期阶段,学生可能会屡屡碰壁,但教师也应做好有效的指导与鼓励。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讨论方向、讨论要点。必要时,教师也可融入小组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交流,有效互动。在共同参与的状态下,以完整共同体推进课堂任务。在加深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分析能力,潜移默化培养自身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贲春红.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物理,2019,32(21):10-11.
[2]孙亚玲. 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
关键词:高中物理;讨论式教学;教学实践
前言:
在讨论式教学法融入的课堂上,学生所形成的学习感受会更加的自由,更加的轻松。其可以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加深自己的知识理解与知识掌握。一直以来,我国教师惯用应试教育理念及填鸭式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压制了学生的兴趣,也不便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識。基于这一背景,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调整,结合学科特点引入讨论式教学,更高成都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
1启发-诱导
客观来说,对于高中生而言,要求其透彻的了解抽象性的物理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很多学生会在过于困难的知识面前产生畏难情绪,对物理学习产生抵触。在这一前提下,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甚至会使之逐渐对自己产生怀疑。对此,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要发挥自身的功能,利用多样性的手段对学生加以启发[1]。比如,教师可以把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融入情境中,并对其加以分解,利用分解性的问题,逐步带领学生探讨,点燃学生思考的动力火花,激发学生的前进意识。
以“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鼓励学生猜测,如果在相同高度处同时抛下两个物体,那么哪一个会先降落到地面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看起来重量更高的那一个物品,但是通过教师的直观实验,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当学生所见到的情况与自己的大脑认知产生冲突时,其自然会产生探究欲望,想要知道为何会出现同时落地的情况。当学生产生这一想法,教师则可继续加以引导,那如果把这两个物品绑到一起,下落的状态会不会出现变化?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物体绑在一起重力加大,下落的速度也会更快;有的学生会认为两个物体中重量更大的那一个受到了重量较轻的牵制,在双向重力的状态下速度会减慢。
当学生持有不同的想法,就会产生探讨的欲望。教师则可把学生的两个看法看做两个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站在相同点及不同点的角度上展开讨论,给予学生不同的讨论方向,使之在讨论中,找出会影响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因素,加深讨论的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2讨论-互动
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严谨性,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物理规律及定理。但同时,物理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很多时候,学生无法直观的了解知识本质,两者存在的矛盾冲突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思维偏差。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学生组成完整共同体,通过师生、生生讨论及互动,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2]。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知识点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将学生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并给予学生一些实验小道具,带领学生模拟过山车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过山车小车下落的过程中,小车自身的动力是否做功?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适当的展开推理。当实验完成,学生会给出肯定答案,认为重力会做功。那么,教师则可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探讨方向,如果重力做功,产生了动力势能,那么势能的变化量是多少?变成了什么能量?
鼓励学生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有效的探讨思考。接下来,教师可重新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小车的速度与其所处位置的高度及动力势能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动力势能变化的时候,动能呈现什么样的变化状态。让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推导出理性的思考。在彼此互动中,通过激烈的讨论,加深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及接受。
3合作-参与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物理课堂上,学生会必不可少的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的方式,验证一些物理结论,加深自己的记忆。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直接为学生展示实验,然后展示物理结论,并要求学生背诵。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且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形成。所以,教师可以调整教学顺序,先鼓励学生展开猜想与假设,然后融入实验,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推进实验。并以此验证自己的结论,有效发散逻辑思维。
以“电磁感应现象”教学为例。在课前,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实验器材,例如线框、线圈、电流器、滑动变阻器及电源等。在课堂上,教师可按照组间同志、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要求学生以感应电流产生条件为主题,开展相关实验。实验中,教师可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于文本知识的了解尝试的进行猜想,在猜想的驱动下,自行设计实验流程,并验证实验现象。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可融入学生群体,观察学生的实验状态、讨论状态,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间接的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其顺利完成实验。通过这一方式,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全面发展。
结论: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引入讨论式教学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及信心。虽然,在初期阶段,学生可能会屡屡碰壁,但教师也应做好有效的指导与鼓励。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讨论方向、讨论要点。必要时,教师也可融入小组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交流,有效互动。在共同参与的状态下,以完整共同体推进课堂任务。在加深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分析能力,潜移默化培养自身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贲春红.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物理,2019,32(21):10-11.
[2]孙亚玲. 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