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声”机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1988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人常因自身无法理解古典乐的高雅而与之渐远。但世俗之人素养分千万种,若被奉为精神需求上层水平的古典乐只能供一小部分的“高雅人士”欣赏,那音乐岂不是失去了它无私而富有灵魂的一面?事实上,世俗之人对于一件事物的接受程度往往不是自发形成的,在当今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环境发展的推动力量造就的。

新型音乐节目的突破


  众所周知,2018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火爆全国的创新性综艺娱乐节目——《声入人心》,它以市场上少见的音乐剧、美声为主打,新颖地呈现于大众视野,并大获好评。这样一档少见、稀缺的音乐题材节目,竟能一时在大众中掀起一波热潮,令众多业内人士感到惊讶。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他们对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的痴迷更胜于经典古典乐,一场热门巡回演唱会观看与抢票的多达几千人已是常态。而该节目恰恰打破了人们这种固有的思维,以跨界融合的方式逐渐推进观众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联系。


《声入人心》栏目logo

  《声入人心》一改过去专业比赛中严肃、紧张的气氛,从“首席”“替补”的争夺,到小组个人的“请教”,每个环节都十分富有趣味性,让人们既能感受到纯真的音乐,又能享受到角逐的乐趣。三年前,韩国的一家电视台向大众推出了一档结合传统声乐、音乐剧等形式的专业性节目《幻影歌手》,参加节目的选手普遍能力“大于”外表。而中国的《声入人心》节目在美声专业性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偶像明星的元素,结合了实力与容貌。节目组从年轻一代的视角考虑,在视觉呈现度上做了一定的提高。不过可以看到的是,有一部分选手的专业技术尚未成熟,或者说有些选手的唱法也并不是最纯正的美声唱法,从专业程度上来看还有所欠缺,他们的出现大多是为了丰富节目的综艺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档节目始终没有脱离“选秀”的本质。这样一来,本就对美声音乐并不十分了解的大众群体很容易被带偏,对真正的美声概念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虽然节目的策划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它带来的更多的还是积极的社会影响。从这一点来看,这无疑是中国音乐宣传发展上的一个尝试与突破。

电视台在古典音乐方面的普及


  一切事物在当代都需要配合时代的步伐不断做出调整。令人深思的是,這样一档有着良好效应的普及节目却是在一个地方电视台诞生的。在该节目播出以前,中央电视台也曾为古典音乐普及做出过努力,它曾呈现了众多普及类的音乐节目,如《CCTV音乐厅》《音乐人生》等,转播国内外音乐会和大型音乐赛事。这些节目在业内人士眼里是被肯定与赞赏的,但是大众收视率并不可观。而湖南卫视作为一个地方性电视台却能将《声入人心》普及到家家户户,收视率数日稳居前列。我们深知,在资源、技术、人力等方面中央电视台占据独有的优势,但在音乐文化普及方面为何却“逊色”于一个地方电视台呢?虽然湖南卫视是全国知名电视台,但此台主打的是明星塑造、综艺娱乐方向,纯文化推广普及方面并无突出的成就。可事实正如眼前。
  一直以来,大型电视台着眼于音乐文化的制高点,认为拥有好的音乐资源文化就将会是一档好节目。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几档音乐节目就可以看出,都是专业性极高、富有深度的内容,且受众是专业内行人士居多。古典音乐的发展在未来定是需要朝着大众群体方向进行的,因此大型电视台不能一味地专注于发布优质古典音乐,却不在意普通大众接受程度的渐进性。湖南卫视就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分析出时下大众对高雅艺术精神需求及实际适应接纳的程度。即便节目中尚有不足,但其产生的影响是积极且可观的,可见人们在初期更愿意接受一个“亲民”的古典音乐,更需要一些由浅到深的过渡纽带。


声入人心男团

  把握好高端专业质量与大众普及接受程度的权衡点至关重要。近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二季《经典咏流传》在大众范围内已小有知名度,它将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唱法、韵律相结合,创新性地进行传播,这使得该节目的收视率较以往的音乐节目有明显提高。由此可见,聚集好资源并适当地改良音乐节目的策划着重方向,将会是普及进程上的一大跨越。

专家在古典音乐普及方面的示范作用


  如今,陆续有很多专家站出来引领大众音乐普及。由于大众对古典乐所知甚少,若要给予大众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专家的建议就尤为关键。就像《声入人心》节目组大力请来了颇有声望的专家评审团廖昌永、石倚洁、田艺苗等,专业的评价能使这些原本不在大众涉及的领域里有一个良好的导向。想必也正是因为这些点评,大众在享受娱乐中也潜移默化地对古典乐形成了一个整体感知。虽然在节目中专家点评在每一期占据的时间颇少,专业点拨呈现在大众眼前的剪辑价值也并不高,但它或多或少给屏幕前大多的非音乐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相对初级的学习机会。


音乐剧《谋杀歌谣》海报

  当然,在电视节目之余,许多专家也为音乐普及做出了的努力,像杨燕迪、田艺苗等都写过众多音乐普及类书目,如杨燕迪的《遗憾的聆听》《何谓懂音乐》等,田艺苗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温柔的战曲》等。另外,田艺苗还推出了《古典音乐很难吗?》等系列短音频节目。从现有的主题、标题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与平台一改以往理论家们对音乐的学术性描述,作者也不再拘泥于严肃刻板的形式,而是更自由、更生活化。他们不断拉近人与音乐的距离,进而产生一种亲切感。相较于高端的学术期刊与理论讲座,这些新颖的方式被大众接受的概率大幅上升,不再是剩下大众群体无人问津的局面。

古典音乐普及媒介的重要性


  从社会种种引导方式来看,书籍的普及程度虽有所提升,但远不如一档电视节目的推出。若是询问周围的非音乐专业人士,“《声入人心》是否了解听闻?”他们或多或少都略知一些。可询问他们是否看过一本音乐普及类书籍,他们肯定的回答是大幅减少的。
  纸质书的普及在当今电子文化盛产的时期稍显逊色,因为视频呈现出的画面感是纸质书籍无法给予的。纸质书籍的受众面大多还只停留在爱读书的文艺人士中,且便携不易,阅读也易受环境因素限制,最重要的是人们听不到音乐本体,只能通过字面来想象。由于快节奏生活的泛滥,在一天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想人们更愿意回到家与亲人相伴,在家中一同进行一些娱乐项目。
  随着时代潮流,多媒体、网络传播技术蓬勃发展,电视、電脑基本已成为每家每户的必需品。因此在音乐普及的过程中,选择大众常用、惯用的传播媒介是非常重要的。《声入人心》节目之所以有如此热度,与电视媒介和网络宣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节目通过声音、画面,冲击人的听觉、视觉,将人体感官全方位代入。《声入人心》节目进行到后期,节目组通过“首席”位筛选了四位歌手组成“声入人心男团”,参加了近期大火的《我是歌手》节目,再一次加深了人们对这档节目的记忆,让大众更自然而有意识地去了解美声、音乐剧。

把握古典音乐商业化市场平衡点


  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定少不了市场商业化的运作。商业通过包装、宣传、赞助等较为直接地拉近古典乐与大众的距离。2019年3月,《声入人心》选手之一郑云龙在北京参加了音乐剧《谋杀歌谣》的演出,最高票价飙涨到了八百八十元,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价格的变化充分反映出了商业运营的利益效应。《声入人心》这档节目在短时间内捧火了一度在中国沉寂的音乐剧与美声,也使许多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与歌者被挖掘。市场造就了这一类音乐形式的热度,使古典乐的外形被呈现得更加丰富多彩。
  粉丝效应、热度推动等是这个时代已无法避免的潮流现象。演出开票不到一分钟便售罄,其背后是强大的市场操作,是操作后掀起的大众热浪。如此良好的社会市场销量无疑是令人惊叹的,而商家也将在此收益颇多,获得更大的资本去进行更深入的开发。但一时爆火带来的商业盈利,反馈给大众的营销方式却是普通百姓无法承担的价格。据了解,像《妈妈咪呀》这样的音乐剧,VIP票价也不超过八百八十元,而《谋杀歌谣》这样的票价竟如此高昂。
  在流量带来的盈利过度驱使下,这刚刚“萌芽”的音乐剧能在中国市场长久地走下去吗?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资本市场,有经济支撑,文化才能发展得更富有生机,前途之路才会越走越远,但它的运作恰恰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坎儿”,若不能把握利益与艺术的平衡点,只会把人们的关注点单一地落在演员个体身上,而不是音乐艺术本体上。歌者们是因音乐而闪耀,而音乐不因任何而失去光芒,这才是市场需要传递的真谛。
  每一种优秀文化的存在都是对民族发展的巨大推动。近年来,人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深刻感受到古典乐与大众间的隔阂在不断缩减。当代社会古典音乐普及方式的灵活化,使得在中国一度陷入疲态的古典乐重新苏醒。如今,古典乐的普及已不再是个人专家所发出的呼吁倡导,它正成为整个时代的诉求。把握时代的特殊性,通过创新与突破,着眼于大众需求点,以强大经济化市场为支撑,从古典乐的典雅精巧中汲取精华,领略其美妙与奥妙。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11日至14日,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俄罗斯国立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简称斯坦尼剧院)受邀来到上海,带来三场柴科夫斯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开启了上海大剧院2019/2020演出季,这也是该制作在上海的首演。除了歌剧团、独唱演员及舞美布景以外,剧院旗下的交响乐团、合唱团也随之而来,近两百名演职人员的阵容带来了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歌剧。演出前,我们采访了此次歌剧
期刊
一个人扎进大众之后,就像一个装备着意识的万花筒。密集的人群、拥挤的交通、移情商品、生产机械、流浪汉……总有人像游手好闲之徒一样在商场闲逛,只是为了四处瞧瞧,实际上不过是想找一个买主。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游荡者”,他们是一群身份不明的人。按照本雅明的理解,他们是置身于十九世纪巴黎都市的一种群像。在巴黎拱廊街,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而在拱廊街消失以后,他们也逐渐消失。“游荡者”随后被理解为工业文明和传统文
期刊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赫赫有名的音乐世家,其中包括著名的“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Ⅱ,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作为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从六岁开始学习作曲的他对“圆舞曲”体裁颇有兴趣,十九岁时便组建管乐团演奏父亲的音乐作品。  小约
期刊
大学时期看电影《钢琴课》(The Piano),十分喜欢霍利·亨特(Holly Hunter)扮演的哑巴艾达(Ada)。电影讲的是爱恨,因一架钢琴而起,又因这架钢琴而终。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是因为电影中的配乐,被钢琴释放出的灵魂。  艾达与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就是钢琴。她被父亲远嫁他乡,无论路程多艰难,也要带着自己的钢琴作为陪嫁。钢琴跟着艾达一起漂洋过海,从滔天的巨浪中被工人们搬下来,拖到沙滩
期刊
提到中世纪,人们往往都会用“禁锢的黑暗时代”来修饰它。从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的消亡至十四世纪末文艺复兴到来之前的整整一千年间,这个战火连绵、教权至上的时期,宗教教会思想占据了主要的统治地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以宗教为大前提,因此科技生产力与生活水平停滞不前,人们始终在暗无天日的世界中苟且生存,思想也逐渐衰退。在这样一个看似萧条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仔细挖掘,可以发现这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一个历史大倒退,中世
期刊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和地理意义上,新英格兰地区都可以被视作早期美国的代表。这里作为“美国文化的摇篮”,在宗教、科学、文学等方面日渐繁荣,不仅孕育了多样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潮,还培养出了许多深受其影响的作曲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便是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 01愛默生 02梭罗 03霍桑  查尔斯·艾夫斯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美国古典音乐作曲家,被视作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古典
期刊
朱光潜先生说:“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一切方面的趣味大抵如此。”这些年里我也“喝”过不少原创歌剧、音乐剧、交响作品的新“酒”,而还想去品二回的却很少。  这次由厦门爱乐乐团“开启”的崔炳元交响作品音乐会,并不是每曲都能算上“好酒”,因为他有三部交响曲都只演奏了选段,我没那种能力去臆想它们的完整效果。但当晚确有不少曲子和乐章勾起了我想再听更细腻演奏版本
期刊
大概十年前,节目主持人蔡康永的一本《说话之道》一度引起热议。它让人猛然意识到,“说话”原来是一件很重要、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但其实,“对话”要比“说话”更需要智慧。“对话”的媒介不局限于语言或文字,“对话”的对象也不限于人。  2019年12月9日晚,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的“中国旋律·二胡与交响的对话”,便是由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发起,力邀青年指挥家林大叶与杭州爱乐乐团共同演绎的一场有趣“对话
期刊
一  我坐在从罗滕堡回慕尼黑的火车上,精神恍惚。  昨夜教堂边酒馆小酌,怡然自得。怎知今日早起仍感微醺,头脑胀痛,于是杂念扰绪,幻觉袭思。黑夜刚“走”,此刻车窗外晨光初泄,巴伐利亚乡间小景如梦如幻。霎时,眼前惊现吴冠中笔下那样“皎洁”的东方楼台,耳边乍起拉威尔的钢琴组曲《镜子》——两重毫无关联的叠念无缝衔接。也怪这若有似无的悠意作祟,我竟不知深浅地写下几句小词:  长夜离席,朱曦烁堤,碧瓦玉池纵游
期刊
也许当彼得·盖尔博(Peter Gelb)2006年接手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一职时,他的职业生涯就长久地与歌剧联系在了一起——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够使整个舞台焕发光彩的歌唱家、指挥家和音乐总监。然而,作为剧院经理,想要对艺术作品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则是盖尔博来到剧院后最棘手的问题。为此,他不得不用较为强硬的手段,并不惜为此斗争。现在,他可以自信地说:“董事会知道,当需要对节目和作品做出决定时,我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