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重点从心理学角度,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提出了五种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用适宜的方法、途径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用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对生物实验教学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成就感学习动机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等。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指示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激发、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是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课堂学习的学习动机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下面,笔者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做些分析和论述。
一、利用生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成功的学习经验可以增强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在课堂学习中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它对学习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可见,认知内驱力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
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不仅爱看教师演示实验,而且更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尤其依赖于科学实验。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是一个更直接的切入点。中学生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生物实验教学可以满足中学生好奇和好动的心理特点,特别是有很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学习产生倦怠的我校的学生,生物实验可以让这些低成就感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在生物教学中,尤其在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的领域,生物实验是不可替代的。
高中生物必修1第一个实验是使用高倍显微镜的观察几种细胞,是高中生第一次做实验,所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重要。有的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高倍镜的使用方法,仅提供几片固定转片或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除了按照书上要求,在教会学生高倍镜使用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水绵、黑藻、迎春叶横切的永久装片、酵母菌培养液以及培养黑藻的母液(可以观察到浮游动物和细菌)等等,这样学生可以认识到人体、动物、植物等各种细胞。在课外探究中,学生会把头发、蚂蚁、叶片等等制作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说明学生对看到什么比较感兴趣。为满足广大学生的要求,老师还通过数码显微镜把观察到的装片投影到屏幕上,这样学生更一目了然,没时间观察到更多实验材料的学生也有机会学习到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生物知识。学生感兴趣了,就愿意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毅力投入到生物学习中来,如果学生的动机强烈,那么他就会愿意投入自己的精力并接受学习中的挑战;否则,不愿意努力,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没有兴趣”。
需要进一步阐述的是,我们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由老师总调控的。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程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 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 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 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发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 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任务难度中等, 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 任务难度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由此可见, 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时, 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上述实验我们让学生先观察难度较低的口腔上皮细胞永久装片和黑藻细胞,在观察难度大的观察酵母菌和细菌。观察不用染色和需要染色的,难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材料,但学有余力的同学才可以进一步选用其他难度大的材料。这样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至少能观察到2到3种细胞,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 我们都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 通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二、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想要通过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由人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它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因为一个人赢得的地位通常是与他的成就水平或能力水平相称的。培养实验技能,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高中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包括:对于生物学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应该从平时抓起,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见效的。
首先,在平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力求帮助学生搞清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因为只有先“知其然”,才有可能“知其所以然”。为了使实验教学更加有效,花点时间帮助学生搞清仪器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生物实验最常用的仪器之一:显微镜的使用,直接關系到高中许多实验的成败,但在许多高中生物老师的眼中却认为那些学生从初中开始就会用了,用不着多费口舌。其实还有许多学生在学习初中阶段根本没有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甚至发现有些同学连对光都不会,却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更清楚;而有些女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只怕压坏装片或弄坏镜头而过于小心,在低倍镜下看到图像后,总是先用粗准焦螺旋调高镜筒;还有些同学对图像位置的调整很盲目。这其中的许多问题大多出在一些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原理。只有让学生了解显微的基本原理后,学生才会弄懂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低倍镜则相反。学生只有在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另外,学生搞清楚了显微镜成像原理,知道成的是倒像,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图像在视野中偏左还要把装片往左侧移动的道理了。当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做,这样印象才会深刻。因为在上实验课上,有部分同学怕出错而不敢亲自动手,喜欢看人家做,而有些同学则懒得动手,我们必须督促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功,尤其是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老师充分利用高一年的很多分组实验如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都可以训练学生的显微镜操作能力,事实也证明许多学生做起来都比较得心应手。 其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对于药品的使用方面也应引起一定的重视。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实验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弄清二氧化硅、碳酸钙、层析液等药品的特性,使他们能比较顺利的提取和分离到色素,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若在色素提取时不加乙醇而让水代替,那效果会怎样,让学生动手试试。 通过实践我觉得,若把实验仪器及药品性质、使用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讲清楚,这对提高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应该会大有好处的。这样学生在所有的显微镜实验中都比较容易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就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也就提高了学习动机中很重要的一个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三、妥善进行奖惩, 提高学生的附属的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可以说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密切相关。所谓附属的内驱力就是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上很少取得成功,从而很少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乐趣,尝不到学习的甜头,并且由于总是失败,得到的多是教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冷遇,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意识到还能“成功”,这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转折点。教育学上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老师的期望可使后进生转化为优秀生。其实,即使是优生也同样需要不断获得成功,否则也会因为没有成就感,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正如盖兹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提倡老师要尽量多表扬、少用批评性的语言,可以说表扬的普遍性是做得越来越多了,但是表扬应该有针对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性格、学习程度各异的学生,尤其是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必须关注不同的方面和尺度。所以表扬和奖励必须是有限度、有分寸的,是需要掌握时机并区别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的,例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能通过一定的努力,完成一个实验,不论这个实验有多简单,就应该表扬他;但相反,如果一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同样的实验,也给予相同的表扬,学生往往是不会领情的,甚至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学生可能会觉得老师根本是看不起他,居然用这么糊弄他。现在的高中生还是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愿意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他们觉得很有成就感、在同伴面前很有“面子”。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对“成就”的体会,这样将会满足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进而对他们提升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表扬和奖励不可滥用。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有许多研究表明, 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 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如果任务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和自我价值感, 则外在奖励不会影响内部动机。学生如何看待奖励非常重要。当学生把奖励视为目标, 而学习任务仅仅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内部动机就会受损, 而当奖励被看作是提供有关成功和自我效能的信息, 内部动机就会提高。根据以上心理学理论, 教师在利用奖励手段时, 应根据学生的其体情况, 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成功的信息, 其本身并无价值, 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对学习任务本身感兴趣。同时, 对于那些在竟争中处于劣势的学生而言, 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 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 课堂中的合作与竟争环境无疑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尤其体现在生物实验课上的合作与竞争环境。竞争型的课堂是指有能力有信心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启发, 而能力较低学生明显感到, 将会在竞争中失败,他们通常回避这种情景, 而选择极为简单和极为困难的任务, 回避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做较难的实脸时,有部分学生是站在一旁观看, 而不去动手操作。教师可以加强操作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从承担其中的基本实验步骤开始练习一直到独立完成实验;同时发挥合作学习效应,激发成就感高的学生带动低成就感的学生,以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达到维护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目的。??
四、对教材要求掌握的、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验考查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课堂上每个学生一套实验仪器,这样克服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实验考查时候,学生展示了实验技能,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学习动机。 通过几年来生物实验操作考查成绩的比较分析,反映出学生生物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大都能熟练自如地进行实验操作,操作规范,动作熟练,观察仔细,能正确回答测评教师的提问,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完毕后,能对实验仪器和用具进行整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操作,成绩比较理想。考查的合格率达到98%以上。生物实验考查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发展了学生实验能力,促进生物学习成绩的进步。
五、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由于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限制,不能满足学生动手实验的更多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小实验,不仅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操作技能,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生动机。家庭小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老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实验的教学,影響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也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想教育的绝好机会。我校老师开展的几个家庭小实验的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让学生“制作三维细胞结构模型”、“利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自制果醋、果酒”、“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制作生态瓶”等等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采集、培养、认真观察、写好记录、作好报告,最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评估,老师作好指导。高三年段实验复习的时候布置的家庭实验是:培养洋葱根尖。边观察边设计一棵洋葱做多个实验的各种方案: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叶绿体、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等,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些课外小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热爱生命、爱护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尚情操,同时使他们对生物这门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肓,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转化差生都将是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成就感学习动机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等。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指示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激发、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是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课堂学习的学习动机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下面,笔者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做些分析和论述。
一、利用生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学生对某门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成功的学习经验可以增强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在课堂学习中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它对学习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可见,认知内驱力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
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不仅爱看教师演示实验,而且更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尤其依赖于科学实验。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是一个更直接的切入点。中学生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生物实验教学可以满足中学生好奇和好动的心理特点,特别是有很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学习产生倦怠的我校的学生,生物实验可以让这些低成就感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在生物教学中,尤其在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的领域,生物实验是不可替代的。
高中生物必修1第一个实验是使用高倍显微镜的观察几种细胞,是高中生第一次做实验,所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重要。有的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高倍镜的使用方法,仅提供几片固定转片或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除了按照书上要求,在教会学生高倍镜使用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水绵、黑藻、迎春叶横切的永久装片、酵母菌培养液以及培养黑藻的母液(可以观察到浮游动物和细菌)等等,这样学生可以认识到人体、动物、植物等各种细胞。在课外探究中,学生会把头发、蚂蚁、叶片等等制作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说明学生对看到什么比较感兴趣。为满足广大学生的要求,老师还通过数码显微镜把观察到的装片投影到屏幕上,这样学生更一目了然,没时间观察到更多实验材料的学生也有机会学习到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生物知识。学生感兴趣了,就愿意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毅力投入到生物学习中来,如果学生的动机强烈,那么他就会愿意投入自己的精力并接受学习中的挑战;否则,不愿意努力,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没有兴趣”。
需要进一步阐述的是,我们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由老师总调控的。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程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 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 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 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发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 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任务难度中等, 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 任务难度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由此可见, 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时, 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上述实验我们让学生先观察难度较低的口腔上皮细胞永久装片和黑藻细胞,在观察难度大的观察酵母菌和细菌。观察不用染色和需要染色的,难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材料,但学有余力的同学才可以进一步选用其他难度大的材料。这样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至少能观察到2到3种细胞,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 我们都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 通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二、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想要通过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由人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它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因为一个人赢得的地位通常是与他的成就水平或能力水平相称的。培养实验技能,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高中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包括:对于生物学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应该从平时抓起,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见效的。
首先,在平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力求帮助学生搞清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因为只有先“知其然”,才有可能“知其所以然”。为了使实验教学更加有效,花点时间帮助学生搞清仪器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生物实验最常用的仪器之一:显微镜的使用,直接關系到高中许多实验的成败,但在许多高中生物老师的眼中却认为那些学生从初中开始就会用了,用不着多费口舌。其实还有许多学生在学习初中阶段根本没有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甚至发现有些同学连对光都不会,却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更清楚;而有些女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只怕压坏装片或弄坏镜头而过于小心,在低倍镜下看到图像后,总是先用粗准焦螺旋调高镜筒;还有些同学对图像位置的调整很盲目。这其中的许多问题大多出在一些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原理。只有让学生了解显微的基本原理后,学生才会弄懂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低倍镜则相反。学生只有在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另外,学生搞清楚了显微镜成像原理,知道成的是倒像,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图像在视野中偏左还要把装片往左侧移动的道理了。当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做,这样印象才会深刻。因为在上实验课上,有部分同学怕出错而不敢亲自动手,喜欢看人家做,而有些同学则懒得动手,我们必须督促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功,尤其是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老师充分利用高一年的很多分组实验如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都可以训练学生的显微镜操作能力,事实也证明许多学生做起来都比较得心应手。 其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对于药品的使用方面也应引起一定的重视。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实验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弄清二氧化硅、碳酸钙、层析液等药品的特性,使他们能比较顺利的提取和分离到色素,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若在色素提取时不加乙醇而让水代替,那效果会怎样,让学生动手试试。 通过实践我觉得,若把实验仪器及药品性质、使用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讲清楚,这对提高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应该会大有好处的。这样学生在所有的显微镜实验中都比较容易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就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也就提高了学习动机中很重要的一个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三、妥善进行奖惩, 提高学生的附属的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可以说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密切相关。所谓附属的内驱力就是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上很少取得成功,从而很少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乐趣,尝不到学习的甜头,并且由于总是失败,得到的多是教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冷遇,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意识到还能“成功”,这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转折点。教育学上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老师的期望可使后进生转化为优秀生。其实,即使是优生也同样需要不断获得成功,否则也会因为没有成就感,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正如盖兹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提倡老师要尽量多表扬、少用批评性的语言,可以说表扬的普遍性是做得越来越多了,但是表扬应该有针对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性格、学习程度各异的学生,尤其是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必须关注不同的方面和尺度。所以表扬和奖励必须是有限度、有分寸的,是需要掌握时机并区别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的,例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能通过一定的努力,完成一个实验,不论这个实验有多简单,就应该表扬他;但相反,如果一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同样的实验,也给予相同的表扬,学生往往是不会领情的,甚至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学生可能会觉得老师根本是看不起他,居然用这么糊弄他。现在的高中生还是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愿意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他们觉得很有成就感、在同伴面前很有“面子”。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对“成就”的体会,这样将会满足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进而对他们提升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表扬和奖励不可滥用。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有许多研究表明, 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 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如果任务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和自我价值感, 则外在奖励不会影响内部动机。学生如何看待奖励非常重要。当学生把奖励视为目标, 而学习任务仅仅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内部动机就会受损, 而当奖励被看作是提供有关成功和自我效能的信息, 内部动机就会提高。根据以上心理学理论, 教师在利用奖励手段时, 应根据学生的其体情况, 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成功的信息, 其本身并无价值, 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对学习任务本身感兴趣。同时, 对于那些在竟争中处于劣势的学生而言, 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 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 课堂中的合作与竟争环境无疑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尤其体现在生物实验课上的合作与竞争环境。竞争型的课堂是指有能力有信心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启发, 而能力较低学生明显感到, 将会在竞争中失败,他们通常回避这种情景, 而选择极为简单和极为困难的任务, 回避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做较难的实脸时,有部分学生是站在一旁观看, 而不去动手操作。教师可以加强操作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从承担其中的基本实验步骤开始练习一直到独立完成实验;同时发挥合作学习效应,激发成就感高的学生带动低成就感的学生,以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达到维护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目的。??
四、对教材要求掌握的、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验考查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课堂上每个学生一套实验仪器,这样克服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实验考查时候,学生展示了实验技能,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学习动机。 通过几年来生物实验操作考查成绩的比较分析,反映出学生生物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大都能熟练自如地进行实验操作,操作规范,动作熟练,观察仔细,能正确回答测评教师的提问,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完毕后,能对实验仪器和用具进行整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操作,成绩比较理想。考查的合格率达到98%以上。生物实验考查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发展了学生实验能力,促进生物学习成绩的进步。
五、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由于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限制,不能满足学生动手实验的更多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小实验,不仅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操作技能,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生动机。家庭小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老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实验的教学,影響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也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想教育的绝好机会。我校老师开展的几个家庭小实验的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让学生“制作三维细胞结构模型”、“利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自制果醋、果酒”、“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制作生态瓶”等等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采集、培养、认真观察、写好记录、作好报告,最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评估,老师作好指导。高三年段实验复习的时候布置的家庭实验是:培养洋葱根尖。边观察边设计一棵洋葱做多个实验的各种方案: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叶绿体、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等,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些课外小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热爱生命、爱护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尚情操,同时使他们对生物这门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肓,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转化差生都将是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