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无数为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旷世其才,以其说他们是“成功”的骄子,不如说他们是勇于奋斗和探索的强者。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从我自己痛苦的探索中,我了解到面前有许多死胡同,要朝着理解真正有意义的事物迈出有把握的一步,即使是很小的一步也是艰巨的”。成功是用汗水甚至鲜血换来的。因此,任何人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苦。而任何有远见的教师,则应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把学生引进奋争的大门。
学习上的刻苦精神是指学生为完成确定的任务而顽强地与各种困难做斗争的意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绝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把他们搞得很苦,相反,按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主要应当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精神。但是,这个“以学为乐”,是从更高的层次、更积极的意义上来认识学习的艰苦性的。就学习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这一本质现象而言,孩子与成年人的差别仅仅在于程度的不同。因而让他们从小掌握科学方法,吃点苦头、经点风浪、不断强化他们学习意识,从兴趣性一步步发展为自觉性,从波动性一步步发展为有恒性,成为聪明而用功的孩子,是完全有必要的。
衡量一个孩子是否具有一定的刻苦精神,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看,我认为对学生提出以下四点要求是较为合适的:积极的吃苦观念;饱满的求知情绪;坚韧的攻关意念;勤勉的学习习惯。强调这四点要求是为了把科学育人和拼命加大学习负担的教学划清界线,坚决防止以借口培养刻苦精神而把孩子们推向苦海无边的境地。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刻苦精神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积极的吃苦观
所谓积极的吃苦观就是懂得学习不是为吃苦而吃苦,而是为甜而苦,苦中有甜,先苦后甜,同时还会给别人带来甜,进入一种虽苦犹甜的境界。这种自觉吃苦的观念,必须通过长期有效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有的教师或家长抱怨:自己曾经苦口婆心,比古喻今,引经据典地教育孩子刻苦攻读,可是收效甚微。有的人甚至说,奖也奖了,罚也罚了,就是不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劲头。问题在哪儿呢?关键在于学习的有效性。优良的学习品质是在学习实践中产生的、发展的,任何外在的刺激,均须经过学习者本身“体验”过滤,才能产生效应。单纯向孩子灌输学习的艰苦性思想,孩子精神上缺乏感性学习的成功体验的支持,实际上并不理解你的“教导”,也就不可能在行动上自觉坚持刻苦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问题。
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本身教育性和气味性较强的优势。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处处注意体现文和道的统一,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樹立远大的志向,养成高尚的情操,建立正确的间接学习动机,从而起到激发学习动力的作用,即教育学生懂得今天是学生,明天是主人。现在勤学,是为了将来在广阔天地里收获,因而要为长远效果刻苦学习。 另一方面,语文课本身要上得生动活泼,
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直接动机,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刻苦精神。
其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能以下面几种“效果”,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尝到学习的甜头,就是说效果要兑现。
预知效果:通过讲故事,念作文,看展览,看表演等活动,让低年级学生看到高年级学生所起得的成绩,激起“我也要学会”的愿望。对比效果:保存学生的作业本,用录音机录下孩子们的朗读,说话声,保留她们最初写的文章和字迹。隔一个时期再重现出来,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即时效果:教学得法,学什么会什么,知识和能力同时获得,教师及时肯定,学生会喜形于色,再苦也乐于学。比如查字典,过去不被重视,高年级学生都不愿意带字典。现在低年级学生查出味儿来了,有的孩子书包让几种字典塞的鼓鼓囊囊的,那么重,他还非背来背去不可,为啥?课堂上见到效果了啊!
二、消除心理障碍,培养饱满的情绪
饱满的情绪是战胜困难的力量。而学习者的“苦”感也与情绪相关。据调查,许多孩子不同程度存在三种精神上的“苦衷”,因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第一种是作了努力却达不到较高的要求,产生灰心式苦恼;第二种是自以为不错,却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充分肯定,产生了骄傲式苦恼;第三种是看见别人的成绩超越自己,产生嫉妒式苦恼。提倡刻苦学习,就要解除上述三种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化苦恼为力量:克服急于求成情绪,坚定长期努力的信念;克服埋怨情绪,建立严格要求观念;克服嫉妒心理,培养互助精神。
三、经受磨炼,培养三个“学会”,增强艰苦攻关的意念
三个“学会”,即学会经受困苦、学会经受磨炼、学会经受失败。以上三个学会,第一条是就学习条件而言,第二条是就学习内容而言,第三条是就学习结果而言。从小就能经受学习上的“三遍苦”而不认为是苦,倒有甜味,还不算刻苦吗?
四、针对个性差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我们经常遇到下面两种错误的学习类型:暴露行为型:公然不完成作业。这类学生要针对其表现特征进行思想教育,如骄傲者消其傲气,使他明白骄傲必败。隐蔽行为型:表面上规规矩矩听话,实则心猿意马,抄袭作业,或者死作业照做,稍有难度就放弃。对这类学生首先要细致观察,准确判断,把智力性问题和品质性问题加以区分。确认是隐蔽型问题,要针对情况进行教育。
总而言之,通过语文教学,初步培养孩子们认真、刻苦的治学精神,形成良好的雏形,是必要而可行的。但对孩子们讲刻苦,要求必须适度,提法上以“勤奋学习”为宜。要讲究科学,讲究教学艺术,重在启发、感染和引导。那些以种种借口拼命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作法,是完全不可取的。
学习上的刻苦精神是指学生为完成确定的任务而顽强地与各种困难做斗争的意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绝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把他们搞得很苦,相反,按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主要应当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精神。但是,这个“以学为乐”,是从更高的层次、更积极的意义上来认识学习的艰苦性的。就学习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这一本质现象而言,孩子与成年人的差别仅仅在于程度的不同。因而让他们从小掌握科学方法,吃点苦头、经点风浪、不断强化他们学习意识,从兴趣性一步步发展为自觉性,从波动性一步步发展为有恒性,成为聪明而用功的孩子,是完全有必要的。
衡量一个孩子是否具有一定的刻苦精神,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看,我认为对学生提出以下四点要求是较为合适的:积极的吃苦观念;饱满的求知情绪;坚韧的攻关意念;勤勉的学习习惯。强调这四点要求是为了把科学育人和拼命加大学习负担的教学划清界线,坚决防止以借口培养刻苦精神而把孩子们推向苦海无边的境地。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刻苦精神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积极的吃苦观
所谓积极的吃苦观就是懂得学习不是为吃苦而吃苦,而是为甜而苦,苦中有甜,先苦后甜,同时还会给别人带来甜,进入一种虽苦犹甜的境界。这种自觉吃苦的观念,必须通过长期有效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有的教师或家长抱怨:自己曾经苦口婆心,比古喻今,引经据典地教育孩子刻苦攻读,可是收效甚微。有的人甚至说,奖也奖了,罚也罚了,就是不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劲头。问题在哪儿呢?关键在于学习的有效性。优良的学习品质是在学习实践中产生的、发展的,任何外在的刺激,均须经过学习者本身“体验”过滤,才能产生效应。单纯向孩子灌输学习的艰苦性思想,孩子精神上缺乏感性学习的成功体验的支持,实际上并不理解你的“教导”,也就不可能在行动上自觉坚持刻苦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问题。
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本身教育性和气味性较强的优势。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处处注意体现文和道的统一,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樹立远大的志向,养成高尚的情操,建立正确的间接学习动机,从而起到激发学习动力的作用,即教育学生懂得今天是学生,明天是主人。现在勤学,是为了将来在广阔天地里收获,因而要为长远效果刻苦学习。 另一方面,语文课本身要上得生动活泼,
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直接动机,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刻苦精神。
其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能以下面几种“效果”,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尝到学习的甜头,就是说效果要兑现。
预知效果:通过讲故事,念作文,看展览,看表演等活动,让低年级学生看到高年级学生所起得的成绩,激起“我也要学会”的愿望。对比效果:保存学生的作业本,用录音机录下孩子们的朗读,说话声,保留她们最初写的文章和字迹。隔一个时期再重现出来,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即时效果:教学得法,学什么会什么,知识和能力同时获得,教师及时肯定,学生会喜形于色,再苦也乐于学。比如查字典,过去不被重视,高年级学生都不愿意带字典。现在低年级学生查出味儿来了,有的孩子书包让几种字典塞的鼓鼓囊囊的,那么重,他还非背来背去不可,为啥?课堂上见到效果了啊!
二、消除心理障碍,培养饱满的情绪
饱满的情绪是战胜困难的力量。而学习者的“苦”感也与情绪相关。据调查,许多孩子不同程度存在三种精神上的“苦衷”,因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第一种是作了努力却达不到较高的要求,产生灰心式苦恼;第二种是自以为不错,却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充分肯定,产生了骄傲式苦恼;第三种是看见别人的成绩超越自己,产生嫉妒式苦恼。提倡刻苦学习,就要解除上述三种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化苦恼为力量:克服急于求成情绪,坚定长期努力的信念;克服埋怨情绪,建立严格要求观念;克服嫉妒心理,培养互助精神。
三、经受磨炼,培养三个“学会”,增强艰苦攻关的意念
三个“学会”,即学会经受困苦、学会经受磨炼、学会经受失败。以上三个学会,第一条是就学习条件而言,第二条是就学习内容而言,第三条是就学习结果而言。从小就能经受学习上的“三遍苦”而不认为是苦,倒有甜味,还不算刻苦吗?
四、针对个性差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我们经常遇到下面两种错误的学习类型:暴露行为型:公然不完成作业。这类学生要针对其表现特征进行思想教育,如骄傲者消其傲气,使他明白骄傲必败。隐蔽行为型:表面上规规矩矩听话,实则心猿意马,抄袭作业,或者死作业照做,稍有难度就放弃。对这类学生首先要细致观察,准确判断,把智力性问题和品质性问题加以区分。确认是隐蔽型问题,要针对情况进行教育。
总而言之,通过语文教学,初步培养孩子们认真、刻苦的治学精神,形成良好的雏形,是必要而可行的。但对孩子们讲刻苦,要求必须适度,提法上以“勤奋学习”为宜。要讲究科学,讲究教学艺术,重在启发、感染和引导。那些以种种借口拼命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作法,是完全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