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班集体是每一位班主任所向往的,本文从四方面入手:包括培养良好班风、实行班级管理制度、培养优秀小干部、集体活动引领等策略。实践表明,这样的班集体和谐、团结、积极,为培养新时期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良好;班集体;策略;有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091-01
良好的班集體,学生文明有礼,班风井然有序,是教师们所向往、所期待。每当新接手一个班,很多班主任总觉得无从下手,心里总觉得不如自己带的班熟悉,做起工作手忙脚乱,导致事倍功半。其实,结合十多年的班主任经验,本人认为打造良好的班集体,只要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良好的班集体构建是可行的。
第一步,良好的班风,是形成优秀班集体的基础
要想打造良好的班集体,班风是非常重要的,对班集体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班级理念上,要给学生树立信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信而又奋发的人,形成公平竞争,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别人的长处,遇到不好的现象勇于指出。
首先,要定好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班级目标,顾名思义,就是对班集体定下具体的目标。如争取文明班、五星班级等。让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努力荣誉方向。这样就指明了孩子在学习方面、品德行为、个人习惯、生活方面的要求。而个人目标,就是要分长阶段进行,如低年级主要是行为形成阶段,中年级是思想形成的转折期,高年级是青春期成长,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要求。
其次,要有良好的班级舆论。班级的舆论可以对学生起着无形的监督作用。让孩子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班级中能涌现积极做好事,乐于参与班级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对于班级中的不良现象及时反映给班主任,并且提醒和引领犯错的孩子纠正毛病。让学生为能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感到幸福和自豪。
第二步,实行班级管理制度,有规有矩
我们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班集体也一样,想要步调一致,必须校有校规,班有班规。那么,一个良好班集体的班规是如何制订出来的呢?当然不是靠老师们来定,而是要与全体的班级成员一起讨论,一起制订。这样的班规,通常放在接手新班的第一周进行,宜早不宜迟。我的做法是在第一周的班会课进行,这样的班会课,实际上也是对孩子们一个很好的思想教育,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给学生先上一节“品德教育课”,做到“心中有班规”。
班规的制订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制度》、《学校文明公约》等进行,同时还要在期中(大约是第十周左右),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的班规班约,就更有针对性。当班规一出台,就要根据班规常抓不懈,千万不能班规出来了,但没有执行力,就失去了教育的力量。同时,建议班规要既有扣分又有加分,给予学生奖罚制度,更是在积极为班集体做事中可以加分,在乐于助人中可以加分,要让这种向上的班规风气也发挥作用。
第三步,培养优秀小干部,以点带面
优秀的班集体小干部,是学生们中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小助手,是开展班级活动和工作的有力保证。应该如何选拔小干部呢?根据十多年的班主任经验,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锻炼,我通常运用的是“总班长+值日干部”的模式。总班长,是由孩子们选出工作有能力、有威信、能达到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纽带作用,而值日干部,则由全部同学进行轮值,那一天的轮值干部管理优秀,那天的小干部就加分,当累积到一定分数,就成为“班长助理”,这样避免了班主干部只是“由少数人做”的常规做法,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实行每天工作的“值日干部负责制”,减轻班长的负担,还让不同的学生受到锻炼,加以约束,迅速成长。
对于班干部的任用,还应该在提前在进行工作前作“工作方法指导”。小孩子的自理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先引导好做事的方法,从扶到放,让他们既要树立信心,又要大胆做事,更要严于律己。
第四步,缤纷活动引领,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集体活动,它能发挥团结、导向、育人的功能,又体现学生们成长的内涵。作为班主任,班集体活动一定要常开展,因为这是促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协作的好时机。除了根据学校的安排已开展的活动,我还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表:
〖XC19.JPG;%31%31〗
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或者亲子合作完成,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拉近与家长家校共育的距离,学生们对这样的活动十分热爱,积极投入当中。长此以往,营造了和谐、团结、积极的班集体氛围。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而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通过班主任长期不断的努力、学生们积极投入,在各方面有效管理,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让每一位孩子在良好的班集体教育中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晖.《中西教育观的若干比较与思考》.
[2]李燕青.《浅谈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3]周瑞荣.《浅谈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策略》.
[4]郭德俊.《如何创建文明班集体》.
[5]《中小学德育》,2017年第三期.
【关键词】良好;班集体;策略;有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091-01
良好的班集體,学生文明有礼,班风井然有序,是教师们所向往、所期待。每当新接手一个班,很多班主任总觉得无从下手,心里总觉得不如自己带的班熟悉,做起工作手忙脚乱,导致事倍功半。其实,结合十多年的班主任经验,本人认为打造良好的班集体,只要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良好的班集体构建是可行的。
第一步,良好的班风,是形成优秀班集体的基础
要想打造良好的班集体,班风是非常重要的,对班集体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班级理念上,要给学生树立信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信而又奋发的人,形成公平竞争,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别人的长处,遇到不好的现象勇于指出。
首先,要定好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班级目标,顾名思义,就是对班集体定下具体的目标。如争取文明班、五星班级等。让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努力荣誉方向。这样就指明了孩子在学习方面、品德行为、个人习惯、生活方面的要求。而个人目标,就是要分长阶段进行,如低年级主要是行为形成阶段,中年级是思想形成的转折期,高年级是青春期成长,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要求。
其次,要有良好的班级舆论。班级的舆论可以对学生起着无形的监督作用。让孩子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班级中能涌现积极做好事,乐于参与班级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对于班级中的不良现象及时反映给班主任,并且提醒和引领犯错的孩子纠正毛病。让学生为能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感到幸福和自豪。
第二步,实行班级管理制度,有规有矩
我们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班集体也一样,想要步调一致,必须校有校规,班有班规。那么,一个良好班集体的班规是如何制订出来的呢?当然不是靠老师们来定,而是要与全体的班级成员一起讨论,一起制订。这样的班规,通常放在接手新班的第一周进行,宜早不宜迟。我的做法是在第一周的班会课进行,这样的班会课,实际上也是对孩子们一个很好的思想教育,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给学生先上一节“品德教育课”,做到“心中有班规”。
班规的制订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制度》、《学校文明公约》等进行,同时还要在期中(大约是第十周左右),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的班规班约,就更有针对性。当班规一出台,就要根据班规常抓不懈,千万不能班规出来了,但没有执行力,就失去了教育的力量。同时,建议班规要既有扣分又有加分,给予学生奖罚制度,更是在积极为班集体做事中可以加分,在乐于助人中可以加分,要让这种向上的班规风气也发挥作用。
第三步,培养优秀小干部,以点带面
优秀的班集体小干部,是学生们中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小助手,是开展班级活动和工作的有力保证。应该如何选拔小干部呢?根据十多年的班主任经验,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锻炼,我通常运用的是“总班长+值日干部”的模式。总班长,是由孩子们选出工作有能力、有威信、能达到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纽带作用,而值日干部,则由全部同学进行轮值,那一天的轮值干部管理优秀,那天的小干部就加分,当累积到一定分数,就成为“班长助理”,这样避免了班主干部只是“由少数人做”的常规做法,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实行每天工作的“值日干部负责制”,减轻班长的负担,还让不同的学生受到锻炼,加以约束,迅速成长。
对于班干部的任用,还应该在提前在进行工作前作“工作方法指导”。小孩子的自理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先引导好做事的方法,从扶到放,让他们既要树立信心,又要大胆做事,更要严于律己。
第四步,缤纷活动引领,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集体活动,它能发挥团结、导向、育人的功能,又体现学生们成长的内涵。作为班主任,班集体活动一定要常开展,因为这是促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协作的好时机。除了根据学校的安排已开展的活动,我还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表:
〖XC19.JPG;%31%31〗
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或者亲子合作完成,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拉近与家长家校共育的距离,学生们对这样的活动十分热爱,积极投入当中。长此以往,营造了和谐、团结、积极的班集体氛围。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而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通过班主任长期不断的努力、学生们积极投入,在各方面有效管理,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让每一位孩子在良好的班集体教育中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晖.《中西教育观的若干比较与思考》.
[2]李燕青.《浅谈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3]周瑞荣.《浅谈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策略》.
[4]郭德俊.《如何创建文明班集体》.
[5]《中小学德育》,201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