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教育现代化,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而培养这样一支队伍,则必须根系于校本研究这片沃土。那怎样才能让校本研究焕发勃勃生机呢?我们一路摸索,有了许多深切的体会。
一、解放教师的思想,让每个人都动起来
2001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先从备课改革做起。形成了大马路小学的备课方案:一个努力方向——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实现三维目标);“十六字”要求——独立钻研,集体交流,因人而异,反思创新。我们提出了“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概念。所谓隐性备课,是教师课前思考的过程;是教师独立钻研、占有、开发教学内容的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构思教法与学法的过程;包括集体交流时的智慧对话等。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许多工作是过程性的,无须或无法用书写展示的,故称之为隐性备课。虽为隐性,却至关重要,是教师形成有效教学设计的保证,是教师不断提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显性备课也是至关重要的。显性备课是个性化的文本备课笔记,记录教师个人有价值的思考与创新内容。我们提倡年轻教师备详案,多反思;建议所有教师每天写教育日记,善于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
这个备课方案能否有效实施,备课管理是关键。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听、二看、三考察”的多元评价办法:一是进课堂听课(研究课、邀请课、推门课等),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备课质量;二看教师的备课笔记,了解笔记中的思维含量,促进教师的积累和反思;三是通过考察,了解教师在每周教研活动中的表现,关注教师的备课过程。
二、健全教研制度,把大家的智慧凝聚起来
第一个学期下来,全校共相互听课近两千节课,教师是动起来了,但管理者觉得挺累的,老师也是被动辛苦的。我们开始了反思,当时一位业务校长说:“教师处在被动的应查状态,不利于调动大家向上的热情,要把备课管理下放到教研组,可以变少数人的‘管’为所有人的‘研’。”这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经过充分的讨论,形成了大马路小学特有的校本教研制度:每周每组一节研究课。通过抓实集体教研,来提高备课的质量。全校近20个教研组,每周就有20节研究课对外开放。这一制度强调三个重点:
1.落实研究的目标和专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大马路小学以“尊重”为核心的有效教学模式:坚持五项教学原则(整体建构原则,平等对话原则,自主学习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有效评价原则)。希望教师时刻用“尊重”审视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设计及每一次对话,是否做到了尊重了生命成长的规律,是否尊重了学科的内在规律。让教师每天围绕“有效”这一目标开展研究。
2.落实研究的人员和过程。要求组内的每一个人员从独立钻研,到集体备课,进课堂听课,到课后评课研讨,要全过程参与。
3.落实研究中的专业引领。要求每周每组的教研活动必须有专家或者有业务领导参加,以丰富教研的合力。(校内的,校外的;教研室的,教科所的;本区的,外区的;特级的,还有德高望重的,都是我们学校的常客)原来备课的管理者成为教师集体备课的参与者,原来被动的应检者成为备课主动的建构者,是尊重和信任调动了教师积极思考的热情;这样的教研立足课堂,立足每天的教学实际,每个教师都能参与,每一位都争相展示自己,很多时候一节课几个人都争着上一遍,这种的集体备课让大家真正地团结在一起,集体的智慧创造着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惊喜,逐步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改变培训模式,让教师成为发展的主动者
从2007年开始,受杜郎口中学的启示,我们更加坚定一个认识:只有给主体自由,他们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同样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老师,让教师树立“我读,我思,我设计”的意识。
1.专家引领时,“我”先说。一改过去听专家报告的单一培训模式,在专家走进时,“我”先说,坚决不再做容器,要做主动的对话者,要主动地分析自己的现状,提出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困惑,然后与大师对话。
2.丰富读书交流,练内功。把提高教师的读书能力始终作为一个重点抓实抓好。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是对生命的关怀”,抓好读书,内养心灵,外显气质,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源头活水。首先提出读书要求:业务书必读,随课题研究读书,每学期至少阅读10万字,写1万字的笔记。其次每年投入几万元把报纸杂志书籍订进办公室,让老师伸手能拿到书刊。第三,丰富读书活动,组内周交流,全员月汇报,期末搞展示等。
3.整体把握教材活动,注重过程。比如每学期初的整体把握教材活动,就充分体现了对教师主体性的尊重。活动的目的:让教师整体把握教材、过程及方法。过去的形式是:请几位专家分学科对教师进行本学期的教材培训。现在的形式是:教师是培训者,专家倾听并参与对话。具体要求:每个学科横向分成若干个主题(如语文分成: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每个教研组的老师负责一个话题的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全校一个话题的纵向教研,最后专家走进各教研组,参与教师间的相互培训。
尊重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凝聚大家的智慧,不仅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热情,更让校本教研充满勃勃生机。大家对教育的理解逐渐丰满,教学设计中的智慧不断生成,老师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有幸福感;学生越来越快乐、自主地投入学习,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更真切的保证。
一、解放教师的思想,让每个人都动起来
2001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先从备课改革做起。形成了大马路小学的备课方案:一个努力方向——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实现三维目标);“十六字”要求——独立钻研,集体交流,因人而异,反思创新。我们提出了“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概念。所谓隐性备课,是教师课前思考的过程;是教师独立钻研、占有、开发教学内容的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构思教法与学法的过程;包括集体交流时的智慧对话等。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许多工作是过程性的,无须或无法用书写展示的,故称之为隐性备课。虽为隐性,却至关重要,是教师形成有效教学设计的保证,是教师不断提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显性备课也是至关重要的。显性备课是个性化的文本备课笔记,记录教师个人有价值的思考与创新内容。我们提倡年轻教师备详案,多反思;建议所有教师每天写教育日记,善于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
这个备课方案能否有效实施,备课管理是关键。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听、二看、三考察”的多元评价办法:一是进课堂听课(研究课、邀请课、推门课等),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备课质量;二看教师的备课笔记,了解笔记中的思维含量,促进教师的积累和反思;三是通过考察,了解教师在每周教研活动中的表现,关注教师的备课过程。
二、健全教研制度,把大家的智慧凝聚起来
第一个学期下来,全校共相互听课近两千节课,教师是动起来了,但管理者觉得挺累的,老师也是被动辛苦的。我们开始了反思,当时一位业务校长说:“教师处在被动的应查状态,不利于调动大家向上的热情,要把备课管理下放到教研组,可以变少数人的‘管’为所有人的‘研’。”这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经过充分的讨论,形成了大马路小学特有的校本教研制度:每周每组一节研究课。通过抓实集体教研,来提高备课的质量。全校近20个教研组,每周就有20节研究课对外开放。这一制度强调三个重点:
1.落实研究的目标和专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大马路小学以“尊重”为核心的有效教学模式:坚持五项教学原则(整体建构原则,平等对话原则,自主学习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有效评价原则)。希望教师时刻用“尊重”审视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设计及每一次对话,是否做到了尊重了生命成长的规律,是否尊重了学科的内在规律。让教师每天围绕“有效”这一目标开展研究。
2.落实研究的人员和过程。要求组内的每一个人员从独立钻研,到集体备课,进课堂听课,到课后评课研讨,要全过程参与。
3.落实研究中的专业引领。要求每周每组的教研活动必须有专家或者有业务领导参加,以丰富教研的合力。(校内的,校外的;教研室的,教科所的;本区的,外区的;特级的,还有德高望重的,都是我们学校的常客)原来备课的管理者成为教师集体备课的参与者,原来被动的应检者成为备课主动的建构者,是尊重和信任调动了教师积极思考的热情;这样的教研立足课堂,立足每天的教学实际,每个教师都能参与,每一位都争相展示自己,很多时候一节课几个人都争着上一遍,这种的集体备课让大家真正地团结在一起,集体的智慧创造着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惊喜,逐步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改变培训模式,让教师成为发展的主动者
从2007年开始,受杜郎口中学的启示,我们更加坚定一个认识:只有给主体自由,他们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同样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老师,让教师树立“我读,我思,我设计”的意识。
1.专家引领时,“我”先说。一改过去听专家报告的单一培训模式,在专家走进时,“我”先说,坚决不再做容器,要做主动的对话者,要主动地分析自己的现状,提出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困惑,然后与大师对话。
2.丰富读书交流,练内功。把提高教师的读书能力始终作为一个重点抓实抓好。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是对生命的关怀”,抓好读书,内养心灵,外显气质,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源头活水。首先提出读书要求:业务书必读,随课题研究读书,每学期至少阅读10万字,写1万字的笔记。其次每年投入几万元把报纸杂志书籍订进办公室,让老师伸手能拿到书刊。第三,丰富读书活动,组内周交流,全员月汇报,期末搞展示等。
3.整体把握教材活动,注重过程。比如每学期初的整体把握教材活动,就充分体现了对教师主体性的尊重。活动的目的:让教师整体把握教材、过程及方法。过去的形式是:请几位专家分学科对教师进行本学期的教材培训。现在的形式是:教师是培训者,专家倾听并参与对话。具体要求:每个学科横向分成若干个主题(如语文分成: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每个教研组的老师负责一个话题的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全校一个话题的纵向教研,最后专家走进各教研组,参与教师间的相互培训。
尊重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凝聚大家的智慧,不仅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热情,更让校本教研充满勃勃生机。大家对教育的理解逐渐丰满,教学设计中的智慧不断生成,老师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有幸福感;学生越来越快乐、自主地投入学习,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更真切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