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网络时代以电子技术为信息载体的媒体手段,它强调注重对人的发展,强调注重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促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充分地体验情感教育活动,为师生之间沟通、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教师之间的沟通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德育教育平台。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信息网络时代中学生情感特征
从儿童自身发展来讲,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与心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当今儿童的成熟期正在逐渐提前。现代中学生已经形成非常强烈的“成人感”,尤其是在待人处世方面,时时处处注意以“成人”的方式表现自己,从心理上自我封闭,很难交流和沟通。对于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意轻易流露出来。对情感的体验更加细腻、深刻、持久。
中学生情感世界中伴有有关“性”的情感。随着生理的发展和成熟。性意识开始萌发和发展,中学生对异性会逐渐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感情意识,渴望与异性交往,体验生活,中学生“青春期恋爱”现象很普遍。从理智感方面来讲。学习目标明确,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从美感方面来讲,很少注意艺术评价及艺术技巧;模仿剧情的人物对于自身和他人齐始逐渐产生由外而内的审美体验。讲究服饰打扮、言语表述,希望因此而得到别人好的评价,同时,也以“美”的标准来对他人作出评价。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条新途径。教育改革要求进一步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知识传授的活动中使学生实现思想的净化、心灵的陶冶,具有更高尚的情操。
首先,情感教育是打开现代学生心灵的启动器。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强,情感丰富,追求个性;唯有实施情感教育,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用宽容换取学生的感激和内疚。
其次,情感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师生融洽的关系能够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师生间健康情感的双向交流,会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中学生情感缺失现状分析
1、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领域新旧价值观的认知教育模式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冲击很大,偏重知识、忽视情感,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产生对社会、人群疏远的想法,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不满。“认知教育”忽视人的情感,不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因此还形成了“双重人格”。
2、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刺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上学,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享受不到亲情的呵护。这种亲情的缺失,使不少孩子对父母产生了冷淡、怨恨情绪,导致“代沟”的加深。由于丧失了正常交流、宣泄的途径,他们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情感淡漠,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自控能力差,厌学,不求上进,有的迷恋网吧、游戏机、台球室等场所,有的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无所事事,自暴自弃。
3、师生之间也套由于年龄、阅历、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差异,形成心理上的“代沟”。特别是在传统的陈旧应试教育影响下,在相互动态的双边人际关系中,本来就有个性问题的学生,在教师讥笑、讽刺、惩罚下,会萌发逆反心理,会不惜“牺牲自己”而竭力对抗教师,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4、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有的在家庭亲情群体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美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自己,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会换位思维。很难理解他人,导致同学之间相处困难;有些同学在生活、学习方面表现得自私,不愿帮助他人,好的学习经验、学习材料不愿与人分享。斤斤计较自我利益;认知上的片面性、极端性也常常引发对事情的曲解。
四、中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
1、通过这种互访对各自的较固网站进行有效的链接。加强学生动态管理,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互动活动。对学生的详细情况作好记录,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可以随时跟踪学生和家庭父母工作的变动情况,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特殊关心和监护;指定老师专门负责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进行联系和沟通,及时报告情况;学校创造网络互动环境,通过互联网开展家长和子女的心与心的直接感情交流活动;开设“情感专线”,营造亲情氛围,及时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呵护,这对于保证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矫治他们的自闭及憎恨心理能发挥显著效果。
2、加强以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建设。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开展名人面对面活动,充分发挥退休师资的作用。爱是抚慰留守孩子亲情缺失最好的良药,是矫治留守孩子情绪易于波动、过分淘气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口碑不错的退休老师,他们在职时就深受学生的喜爱,把他们组织起来,可充分发挥对这些孩子的关心和监护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室和网上进行交流互动活动,给予留守孩子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帮助和疏导,临时充当留守学生父母的角色。使学生从名人身上学到他们的优良品质。
3、通过网络技术提供了生生、师生之间会谈的空间和交流的空间,参加者通过经常性地联系来维持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关心和理解。从而形成对整个群体的归属感和社会情感纽带。这种社会交往使学生获得学习中的满足感。有助于群体的形成和保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融,真正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与回应。教师应充分尊重理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转换视角。从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学生,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分优劣,坦诚相待,平等相待。教师可利用虚拟的网络环境交流平台方式,不受时间、地域和环境的限制,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真诚情感联系融成生命的共同体。
4、培养学生的群体生活和良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养成一种换位思维的习惯;学会察言观色,洞悉、辨别、评价别人的情绪。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宽容。当他们发现朋友的缺点而产生矛盾心理时,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朋友的特点和自身的优缺点,使他们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还应让他们懂得友情的可贵,使他们珍惜已培养起来的友情。在不违反做人原则的基础上接受对方的缺点。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对方改掉缺点,学会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是人际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就应关心别人,乐于了解他人。乐于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在助人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肯定后的自信和乐趣。
因此,探寻情感教育的人文意义,我们不能忽略教育者对学生的情感唤醒。我们在抓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丰富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他们情感机能的健康发展。
一、信息网络时代中学生情感特征
从儿童自身发展来讲,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与心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当今儿童的成熟期正在逐渐提前。现代中学生已经形成非常强烈的“成人感”,尤其是在待人处世方面,时时处处注意以“成人”的方式表现自己,从心理上自我封闭,很难交流和沟通。对于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意轻易流露出来。对情感的体验更加细腻、深刻、持久。
中学生情感世界中伴有有关“性”的情感。随着生理的发展和成熟。性意识开始萌发和发展,中学生对异性会逐渐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感情意识,渴望与异性交往,体验生活,中学生“青春期恋爱”现象很普遍。从理智感方面来讲。学习目标明确,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从美感方面来讲,很少注意艺术评价及艺术技巧;模仿剧情的人物对于自身和他人齐始逐渐产生由外而内的审美体验。讲究服饰打扮、言语表述,希望因此而得到别人好的评价,同时,也以“美”的标准来对他人作出评价。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条新途径。教育改革要求进一步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知识传授的活动中使学生实现思想的净化、心灵的陶冶,具有更高尚的情操。
首先,情感教育是打开现代学生心灵的启动器。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强,情感丰富,追求个性;唯有实施情感教育,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用宽容换取学生的感激和内疚。
其次,情感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师生融洽的关系能够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师生间健康情感的双向交流,会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中学生情感缺失现状分析
1、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领域新旧价值观的认知教育模式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冲击很大,偏重知识、忽视情感,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产生对社会、人群疏远的想法,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不满。“认知教育”忽视人的情感,不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因此还形成了“双重人格”。
2、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刺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上学,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享受不到亲情的呵护。这种亲情的缺失,使不少孩子对父母产生了冷淡、怨恨情绪,导致“代沟”的加深。由于丧失了正常交流、宣泄的途径,他们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情感淡漠,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自控能力差,厌学,不求上进,有的迷恋网吧、游戏机、台球室等场所,有的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无所事事,自暴自弃。
3、师生之间也套由于年龄、阅历、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差异,形成心理上的“代沟”。特别是在传统的陈旧应试教育影响下,在相互动态的双边人际关系中,本来就有个性问题的学生,在教师讥笑、讽刺、惩罚下,会萌发逆反心理,会不惜“牺牲自己”而竭力对抗教师,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4、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有的在家庭亲情群体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美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自己,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会换位思维。很难理解他人,导致同学之间相处困难;有些同学在生活、学习方面表现得自私,不愿帮助他人,好的学习经验、学习材料不愿与人分享。斤斤计较自我利益;认知上的片面性、极端性也常常引发对事情的曲解。
四、中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
1、通过这种互访对各自的较固网站进行有效的链接。加强学生动态管理,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互动活动。对学生的详细情况作好记录,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可以随时跟踪学生和家庭父母工作的变动情况,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特殊关心和监护;指定老师专门负责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进行联系和沟通,及时报告情况;学校创造网络互动环境,通过互联网开展家长和子女的心与心的直接感情交流活动;开设“情感专线”,营造亲情氛围,及时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呵护,这对于保证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矫治他们的自闭及憎恨心理能发挥显著效果。
2、加强以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建设。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开展名人面对面活动,充分发挥退休师资的作用。爱是抚慰留守孩子亲情缺失最好的良药,是矫治留守孩子情绪易于波动、过分淘气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口碑不错的退休老师,他们在职时就深受学生的喜爱,把他们组织起来,可充分发挥对这些孩子的关心和监护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室和网上进行交流互动活动,给予留守孩子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帮助和疏导,临时充当留守学生父母的角色。使学生从名人身上学到他们的优良品质。
3、通过网络技术提供了生生、师生之间会谈的空间和交流的空间,参加者通过经常性地联系来维持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关心和理解。从而形成对整个群体的归属感和社会情感纽带。这种社会交往使学生获得学习中的满足感。有助于群体的形成和保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融,真正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与回应。教师应充分尊重理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转换视角。从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学生,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分优劣,坦诚相待,平等相待。教师可利用虚拟的网络环境交流平台方式,不受时间、地域和环境的限制,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真诚情感联系融成生命的共同体。
4、培养学生的群体生活和良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养成一种换位思维的习惯;学会察言观色,洞悉、辨别、评价别人的情绪。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宽容。当他们发现朋友的缺点而产生矛盾心理时,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朋友的特点和自身的优缺点,使他们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还应让他们懂得友情的可贵,使他们珍惜已培养起来的友情。在不违反做人原则的基础上接受对方的缺点。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对方改掉缺点,学会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是人际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就应关心别人,乐于了解他人。乐于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在助人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肯定后的自信和乐趣。
因此,探寻情感教育的人文意义,我们不能忽略教育者对学生的情感唤醒。我们在抓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丰富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他们情感机能的健康发展。